首页 百科知识 知识员工管理的理念

知识员工管理的理念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员工的柔性管理在传统的价值创造理念中,知识要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要让员工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知识、思想奉献给企业,实现“知识共享”,单靠“刚性管理”不行,只能通过“柔性管理”。知识型企业生产组织上的这种巨大变化必然要反映到管理模式上来,导致管理模式的转化,使“柔性管理”成为必然。

第二节 知识员工管理的理念

知识员工的管理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新知识、创造新产品,工作的目标是为知识的创新服务,这种以知识的生产和经营为基础的管理也就是知识管理的内容。因此,知识员工的管理既包括对人的管理,也更注重对知识和信息的管理。管理理念应包括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创新的理念、团队合作的理念、兼顾学习的理念等。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基于将人看成是追求自我实现和能够自我管理社会人的基础上的,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管理就应以开发人的潜能为重要目标。

以人为本的管理,首先要确立知识员工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管理活动的重心是激发和调动知识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本管理是一种引导性的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中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组织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中,应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表现为以下原则[1]

1.个性化发展的原则

组织应允许知识员工在完成统一要求的任务时,在组织中选择他适于自己的发展方向。知识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资质和灵感的工作,因此尊重知识员工的个性非常重要。当组织的管理能为员工个性发展创造机会时,知识员工从事知识创新的潜能可得到开发,从而创造出具个性化的、有价值的隐性知识。

2.引导性管理原则

与通常意义的企业员工不同,知识员工不习惯于受指挥、操纵和控制,知识员工希望与管理者平等地商讨问题,追求较强的独立性。引导性管理原则要求组织的管理者放弃由岗位带来的特权,与员工平等地、友好地互相协调,使组织成员凝聚在一起,共同完成组织的最终目标。

3.环境创设准则

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为知识员工创设一个有利于知识创造的场所,引导员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能。这种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物质环境,包括工作条件、设施、设备、文化娱乐条件、生活空间安排等;第二是文化环境,即组织拥有的特别的文化氛围。

4.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准则

组织应通过管理实现组织发展与人的发展同步,人本管理要求组织在知识员工个性化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人为本管理的组织。

知识员工的柔性管理

在传统的价值创造理念中,知识要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现在,知识员工不再是企业的附庸,而是一种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利用这些活跃的细胞体,传统的以“监视、监管、监控”为主的刚性管理手段已经显得无能为力,取而代之的则是以人的个性化管理为核心的柔性管理模式。

●柔性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柔性管理“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企业不断开拓新的优良业绩,成为企业在全球性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对“柔性管理”进行过深入探讨的郑其绪教授这样概括“柔性管理”的特征: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显然,在知识型企业管理柔性化之后,管理者更加看重的是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看重的是职工的主动精神和自我约束。

●柔性管理的重要性

柔性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激发知识员工的创造性。在工业社会,主要财富来源于资产,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财富来源于知识。知识根据其存在形式,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主要是指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后者则指员工的创造性知识、思想的体现。显性知识人所共知,而隐性知识只存在于员工的头脑中,难以掌握和控制。要让员工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知识、思想奉献给企业,实现“知识共享”,单靠“刚性管理”不行,只能通过“柔性管理”。

(2)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经营环境。柔性是与变化相联系的一种能力。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一方面要求战略决策者必须整合各类专业人员的智慧,另一方面又要求战略决策的出台必须快速。这意味着,必须打破传统的严格的部门分工的界限,实行职能的重新组合,让每一个员工或每一个团队获得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独立履行职责的权利,而不必层层请示。因而仅仅靠规章制度难以有效地管理该类组织,而只有通过“柔性管理”,才能提供“人尽其才”的机制和环境,才能迅速准确做出决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满足柔性生产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审美情趣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满足“个性消费者”的需要,对内赋予每个员工以责任,这可以看作是当代生产经营的必然趋势。知识型企业生产组织上的这种巨大变化必然要反映到管理模式上来,导致管理模式的转化,使“柔性管理”成为必然。

二、激励创新的管理理念

库珀(Cooper)认为,知识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有用知识的能力。激励创新的管理理念,在具体的知识员工管理过程中,体现为以下一些管理原则。

1.重视智力资本的投资与管理

遵循“收益递增”的规律,即组织的投资向收益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倾斜,组织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强对知识工人的培训,就可以为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基础。随着投入增多,知识创新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越多。由于知识创造和传播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在管理方面,就应积极协调处理员工的知识创造活动,促进知识员工创造能力的发挥。管理的重心是如何吸引、留住和激励知识员工。

2.加强知识共享的管理

在知识的生成和创新过程中,组织需要为知识员工提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机会。高技术知识需要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共享和发展,而只有在共享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新的知识。因此,加强知识共享过程的管理,积极营造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环境,树立员工进行交流与共享的意识具有重要性。

创设良好的工作软环境,有利于知识员工的知识共享。例如,通过工作制度为员工创造定期的沟通交流机会,从而创造人性化的工作软环境,有利于知识员工满足社交需要和获得尊重满足,可以消除因研究人员独立工作可能形成的封闭状态。

3.重视对知识员工的多重激励

相对于体力劳动者,知识员工往往具有较高层次的需求:他们要求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使得自己能够分享自己创造的财富;他们更重视能够促进他们发展的、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对知识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要求给予自主权,能够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并完成企业交给他们的任务。因此,单纯的金钱激励已经很难满足知识员工的要求,多重激励成为了知识员工管理的基础理念之一。

玛汉·坦姆仆(Tempo,1989)专门针对在研发机构、设计公司和工程公司工作的知识员工进行了大样本的问卷调查,然后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重要程度排序,得到了如表5-2所示最为重要的4个激励因素。

表5-2 知识员工激励因素

img18

(资料来源:〔美〕保罗·S·麦耶斯:《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第259页)

从以上激励因素的分析也可以看出,知识员工除了看重工作报酬外,“个人成长与发展”、“工作挑战性”、“工作自主性”等因素对知识员工也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对知识员工进行激励时,除了金钱刺激以外,更要以其发展、成就和成长为主,实施多元激励。

三、团队合作的管理理念

知识工作需要通过不同形态的知识共享与互融,在合作研究中伴随着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在知识共享与交流的基础上,个体与组织知识不断生长和组织,最终形成新的知识。此间,团队合作为知识创新、研发活动的顺利完成创造了条件。研发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直接关系到研发目标的实现。实现知识员工有效的团队合作的管理理念,在研究中心的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以下一些原则。

1.重视跨功能团队的建设

跨功能团队成员应具有高水准、多样化、配置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结构,以便于更好地掌握运用有关的知识信息,激发员工在研究过程中的多元化观点、思路和创意。

2.促进团队成员的协作

团队成员的多元化组合易于激发知识创新,易于产生组合效应。但是组织的研发合作团队的组合效应不是随意产生的,需要通过管理来促进团队成员步入协和状态。这在管理实践中,常常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知识员工建立彼此信任的团队关系;明确团队中每个员工的角色身份与工作职责;形成相辅相成的团队知识技能体系等。

3.强化团队管理的激励行为

知识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很强的创新精神,渴望能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因此实施团队激励应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

四、促进学习的管理理念

通过组织学习建立竞争优势,成为了当前组织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中心在管理过程中应给予知识员工知识增长的机会,通过组织学习与培训,为知识员工提供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将组织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为员工知识学习与共享、为员工的持续学习和培训提供一个制度化的组织机制,已成为重要的管理任务。

1.加强学习网络的建设

建立知识员工进行组织学习与交流的学习网络,有利于员工充分利用组织内与组织外的大量可编码知识,为组织学习提供高效的信息网络基础,这种学习网络应支持正式与非正式途径的学习方式。

2.提倡跨部门、跨学科、跨组织的学习

组织要为跨部门、跨学科、跨组织的知识学习与培训提供可能的途径。促进知识员工多样化的合作学习与创新,以分享彼此的知识,在交流中实现知识共享。

3.完善以知识创新为导向的组织学习制度

组织应建立广泛、及时、不间断的知识交流与培训制度,从而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视野和文化氛围,以利于组织学习与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