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研究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上海能源供应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电力供应存在巨大缺口。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最大的中心城市和长江流域的发展龙头,上海有必要努力在促进自身增长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有效防范能源短缺带来的风险,促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研究

本章在对能源需求对经济增长重大作用理论考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能源供求变动状况,深入考察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状况、能源供应总量与结构状况,能源消耗总量与分配情况,并构建计量模型预测分析上海“十一五”时期能源供求变动的总量状况、结构状况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了上海单位产值能耗偏高的多方面原因,并在考察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保持经济增长过程中有效解决资源紧缺问题、有效降低单位产值能耗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一)问题的提出

能源紧缺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时期,今后一段时期可持续发展将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经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能源规划将提上议事日程;二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型经济。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对于确保生产顺利进行以及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对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单位产值能耗作为衡量能源消耗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重要指标,单位产值能耗的高低直接显现了能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比较,目前我国GDP单位能源消耗量是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3—10倍,能源效率也只达到日本水平的三分之一。与全国情况相比,可喜的是,从1990年以来上海单位产值能耗持续下降,上海的能源消费增长远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上海成为全国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但是,从上海能源消费情况可看出,随着上海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源消费随之持续增长,其中2003年和2004年能源消费增长率均超过9%,可见上海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能源需求的保障,黄赜琳(2006)研究发现,一个地区经济发现越依赖于能源,则这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消费、投资、物价、贸易等方面面临的风险会更大。而且与其他国家城市相比,上海目前的单位产值能耗还是高出许多,上海的单位产值能耗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首先,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相比,上海的节能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当前上海能源供应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电力供应存在巨大缺口。2003年夏,面对持续高温天气对电力供应的压力,先后有几十家企业执行了让电措施。其次,上海因煤炭消费比例过高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尽管2004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总量的比例已下降到60%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煤炭占总量的比例一般在30%左右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最大的中心城市和长江流域的发展龙头,上海有必要努力在促进自身增长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有效防范能源短缺带来的风险,促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协调发展。因此,上海在“十一五”时期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加快能源技术和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完善能源市场,提高能源利用率,持续有效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对于平衡能源供求关系,促进经济的长期全面、协调、可持续增长,不断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奠定坚实基础,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文献回顾

当前和未来能源都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关于能源问题的文献也比较丰富。在国内能源问题的研究中,潘光(2005)从开发海外能源的角度出发,指出中亚和西伯利亚在中国海外能源发展战略中居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参与中亚—西伯利亚能源开发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但上海合作组织的稳步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中亚—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使中国-中亚-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开始超越双边合作的局限,步入多边合作的轨道。王庆一(2003)、苑中显(2005)等从节能的角度,讨论了世界能源结构和中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提出中国应采取低温余热利用和热能高效传递与转换技术的节能方法。赵元兵和黄健(2005)、黄赜琳(2006)等则着重探讨了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上海能源问题的研究中,唐忆文等(2005)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并预测分析了不同产业结构下的能源需求走势。周祖根(2004)则从上海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关系出发,分析能源消费的规律与趋势。林艳君和程怡(2005)也对上海能源消费状况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综观先前的这些研究均是从产业结构角度探讨上海的能源问题,实证研究很少,都是一些定性的判断说服力不够,且研究的角度过于片面,研究缺乏系统性,因此给出的政策建议也不太全面。

在国外能源问题的研究中,有从能源技术角度考察问题的,如Boyen(1980),而在经济学范围大家更多关注能源对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特别是能源价格是宏观经济产生的冲击影响,这些更多的经验研究参见Barsky and Kilian(2004)、Finn(2000)、Kim and Loungani(1992)以及Rotemberg and Woodford(1996)等。

这里,我们在对能源需求对经济增长重大作用理论考察的基础上,简要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能源供求变动状况,深入考察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状况、能源供应总量与结构状况,能源消耗总量与分配情况,并构建计量模型预测分析上海“十一五”时期能源供求变动的总量状况、结构状况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状况,通过客观深入分析上海单位产值能耗偏高的多方面原因,进而对降低上海单位产值能耗进行可行性分析,在考察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保持经济增长过程中有效解决资源紧缺问题、有效降低单位产值能耗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上海“十一五”时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除特别说明外,我们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上海统计年鉴》(历年)和《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供求关系概况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因此,能源问题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能源问题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国际外交舞台上的重要筹码,是引发军事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因素。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都与石油资源问题密切相关。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看,能源问题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三种不可再生资源上,其中因能源问题而引发的国际冲突主要因石油问题造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均衡程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一)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的供求分析

能源是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急剧上升,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也是逐渐增加。作为人口大国,我国许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石油、天然气、水资源、电能的人均占有量更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也使得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迅速。能源弹性系数是指当经济增长1%时能源消费的增长,它可用来反映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能源弹性系数的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一般说来,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随着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要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能源弹性系数大于1,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转以第三产业为主,一些附加值高、物质消耗低的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能源消费速度大大减缓,能源弹性系数由大于1转为小于1。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这种变动规律是一种长期趋势的变动,1989年我国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达到1.48,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到1.02,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消耗小于能源生产的速度,能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1990—1993年,我国能源的消耗发生了显著逆转,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1991年和1992年显著高于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从1992年开始,我国能源对国际市场进口依赖程度也逐步增加,打破了能源自给的历史。尽管1993—1995年中国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稍高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1997—2000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均为0,这是由于这一时期我国能源的生产增长速度和消耗增长速度均呈负增长引起的,此时能源已逐渐演变成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2000年之后,我国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出现了较大的增长,能源消费的速度超过了经济发展速度的30%—6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1.6,大大高于世界能源需求的增长。能源供不应求造成的能源危机已成为制约经济迅速发展的“瓶颈”,给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风险。

在能源供给结构中,2004年煤炭占75.6%,原油、天然气和水电分别占13.5%、3.0%和7.9%。煤炭消耗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1年的最低点65.3%,下降近10%,这一时期煤炭的供给比重达到68%,为1.21亿吨标准煤,2004年原煤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达到了历史新高,表现出供大于求的形势。原油产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23.7%下降到2004年的13.5%,下降幅度达10.2%,同期原油消费的比重由历史最高时期的24.6%下降到2004年的22.7%,只下降了1.9%,在消费曲线中基本保持平稳状态,供求矛盾比较大。在天然气方面,产量比重由1994年的1.9%上升到2004年的3.0%,同期的消费量比重由1.7%上升到2.6%,供大于求,供求结构比较合理。我国水电消费总量2004年相当于1978年的2.3倍,总体表现供大于求,但电力的地区和季节供需不平衡矛盾仍比较突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的特点,今后我国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原油和电能方面,原油的供给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石油的供求分析

石油作为世界最受关注的能源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大,虽然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但是在强劲的经济增长的带动下,国内石油需求依然呈现强劲的增长趋势。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GDP每增长1%,石油消费就增加0.7%—0.8%。1981—1990年,我国平均GDP增速9%,同期石油消费增长了5.94%,石油弹性系数为0.66;1991—2000年,我国GDP增速为9.8%,同期石油消费增长了7.0%,石油弹性系数为0.71;2000—2004年,我国GDP增速为8.6%,同期石油消费增长了7.0%,石油弹性系数为0.81。受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我国石油需求弹性不断上升,石油需求呈现强劲增长趋势。由图3-1可见,自1991年以来,我国对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明显增大,2003年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预计2020年以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快速上升阶段,GDP增长速度将保持在7%以上,我国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汽车工业和石化工业将加快发展;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将增加,预计2020年以前,我国石油消费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图3-1 中国石油生产与消费变动趋势图

对比石油消费量的快速增长,我国石油生产增长缓慢,石油供求失衡日益严重。2004年我国石油生产达到1.7亿吨,比1980增长了0.6倍。1980—2004年,我国石油的生产量增长了36%,年均增长1.65%,特别是近年来石油生产量明显放慢,1999年和2004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图3-1可以看出,1985年以来我国石油的生产量并没有与消费量同比增长,石油生产速度明显小于消费速度,特别是自1993年以后石油生产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石油生产与消费缺口逐年增大,只能依靠通过进口石油来弥补国内石油产不抵支的状况,由此导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渐加强。

为满足国内石油的消费需求,国家通常采用贸易方式解决国内石油的供求失衡问题。1985年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呈上升趋势,出口量则缓慢下降,净进口量逐年增加。1985年以前石油进口增长缓慢,1985年以后石油进口以高达40.57%的年均增长率明显扩大,而石油出口却以年增长率为2.38%的速度缓慢下降,特别是1993年以来石油进口增幅明显放大,我国也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成为净进口国。大量的需求,使石油对进口的依赖明显曾强,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1993年和1996年,我国先后成为成品油、原油净进口国。

(三)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引起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能源供需关系逐步由以产定需的计划配制模式转向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新型供需关系。这种供需关系的转变使我国能源需求结构突破了本国资源条件和生产结构的限制,主要表现为石油需求大幅度上升,并通过大量的石油进口实现了开放式的供需平衡,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首先,石油进口增加引起的石油安全问题。我国1998年采取国际油价作为我国石油的基准价。与国际接轨,其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开发利用国际石油资源。但是,我国是石油净进口国,油价的向上波动将减缓我国的经济增长并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扬。据估算,当石油进口量达到30%左右时,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石油价格每上涨1%,我国的经济增长就要下降0.007个百分点。因此,当石油向上波动的幅度超过正常水平,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会因此受到较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油价上涨还将推动价格总体水平的上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引起通货膨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石油价格越低越好。从石油生产国来看,油价下跌直接影响石油工业当前的经济效益、生产勘探投入,从而影响未来的石油生产能力。因此,我国的石油安全既要考虑油价大幅上涨对经济发展的损害,也要考虑油价大幅下跌对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其次,能源需求转变引起的能源供给结构改善问题。当前满足能源需求的方式已不仅仅依靠国内的生产,而是转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因此,能源需求结构已不受限于本国的资源条件,而是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转向以优质能源为主。能源需求的转变使我国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供给已十分迫切。然而,完全依靠石油进口解决国内石油缺口不仅不确定因素太多,而且会使我国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因此,如何改革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以适应社会需求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正在研制煤液化、燃料酒精、燃料电池等能源以替代石油,很多替代方式还处在研究试验阶段。

第三,能源工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不能在较高技术水平上保证我国能源的供需平衡,也就是说能源工业的发展受到技术瓶颈的约束。我国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的约束主要是科学技术进步不能与生产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是科研院所研究发明的新技术不能应用到产业中去,另一方面是产业发展又缺乏技术支持。从企业的角度看,技术只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任何先进的技术如果因为使用成本过高,不能给企业带来较好的收益,企业就没有积极性去使用。另外,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缺乏适用技术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降低技术的使用成本,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技术的使用范围,才能解决我国能源工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三、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变化情况

这节内容深入考察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状况、能源供应总量与结构状况,能源消耗总量与分配情况,单位产值能耗的变动情况。

(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经济增长与能耗简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上海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能源消费与电力消费总量也是持续增加。1990—2004年,上海的能源消费总量从3 191万吨标准煤增加到7 267万吨标准煤,已经翻了一番,14年均增长率为6.05%。而在此期间,上海GDP从756亿元上升到7 450亿元,猛增了9倍多接近10倍,年均增长率为17.75%,全市万元GDP能耗从4.22吨标准煤下降到1.03吨标准煤,年均下降率为10.6%,上海的能源消费增长远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仅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1/3。从上海经济增长率、能源消费增长率与电力消费增长率的变化图上(见图3-2)可以看出,除1986年和1996年两年外,上海实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远高于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而电力消费的增长速度则普遍高于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

图3-2 上海能源消费、电力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变化图

能源消费弹性反映了能源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变化的敏感程度,即经济增长率每提高1%带来的能源消费增长的百分比。能源消费弹性把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费增长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较好地反映了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需求程度。它既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受到能源增长的影响,能源消费弹性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对能源增长的敏感程度。2003年和2004年两年上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81和0.68,电力消耗弹性系数为1.31和0.74。1990年以来能源消费弹性和电力消费弹性变动较大,但是电力消耗弹性系数普遍高于能源的消耗弹性系数。可见上海电力消费比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影响更为敏感,影响程度更大,也就是说,相对电力消耗而言,目前上海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耗的利用效率更高。

单位产值能耗作为衡量能源消耗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重要指标,单位产值能耗的高低直接显现了能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上海的单位产值能耗变化来看,从1990年以来,上海单位产值能耗持续下降,从1990年的4.22下降到2004年的0.97,2004年首次下降到1以下。而上海单位产值电耗也是在持续下降,从1990年的0.35下降到2004年的0.11,下降了24个百分点。上海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下降幅度明显大于电力消费速度,上海的能源消费增长远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上海成为全国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从三次产业单位产值变化趋势来看,根据图3-3可知,上海第二产业单位产值能耗曲线整体处于全市单位产值能耗曲线的上方,且两条曲线的变化特征最为接近,呈平稳下降趋势。由于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因此第二产业与全市单位产值能耗变化特征基本一致;相比之下,第三产业单位能耗曲线则在全市曲线的下方,而且在1990年代初呈缓慢下降,1990年代后期至今则较为平稳,1999年之前明显下降,1999年之后呈微弱的上升趋势,但基本保持在每万元产值消耗0.5吨标准煤左右;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单位产值能耗波动变化幅度最大,且1999年之前在平均水平之下,1999年之后则在平均水平之上。

图3-3 上海单位产值能耗变动的产业特征图

(二)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能源供应的总体状况与结构状况

为了保证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以来上海能源供应量随之增加,从表3-1可看出,可供上海使用的能源量从1990年的3 139.79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4年的7 252.90万吨标准煤,这14年间共增加了4 113.11万吨标准煤,以年均6.2%的速度增长。其中,从外省市调入上海市的能源量从1990年的4 186.21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4年的10 993.92万吨标准煤,增长了1.6倍,而从本市调出的能源量则从1990年的936.67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4年的6 982.70万吨标准煤,增长了约6.5倍。由于1990年能源调出量基数很小,全市能源调出的速度明显高于能源调入速度,但是能源调入总量均大于能源调出总量,而且从本市调入与调出的能源差量波动变化幅度不大,2000年以来均保持在4 000万—4 100万吨标准煤左右。从上海能源贸易来看,上海能源进口逐年增加,2004年进口2 793.69万吨标准煤,比1990年增长了30倍;能源出口波动变化较大,2000年、2003年和2004年分别出口179.95、368.42和217.13吨标准煤,分别比1990年增长1.2倍、3.5倍和1.7倍,远小于进口的增长速度;能源将进口量也从1990年的7.58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4年的2 576.56万吨标准煤,增长了上千倍。其中,2004年上海库存能源出现了负值,一次能源生产量则稳步增加。

从以上的数字特征分析来看,上海的经济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能源,而本市的能源生产速度已经远不能满足需求,只能通过外省(市)调入和进口来加以解决,但是,通过外省(市)调入的能源又较为有限,因此,随着能源生产与消费缺口逐年增大,特别是自1990年以后只能依靠通过进口能源来弥补上海市能源产不抵支的状况,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强。笔者(2006)分析发现,从经济发展来看,对于一个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或城市而言,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将在消费、投资、贸易、物价等方面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国民经济动作,其经济发展所要面对的能源危机所带来的风险将更加巨大。

表3-1 上海主要年份能源供应情况(单位:万吨标准煤)

(三)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能源消耗的总体状况与分配情况

能源消费一是用于经济发展,二是用于市民的生活消费,表3-2列出了近15年来上海主要年份能源消费的总量及分配情况。由表3-2可见,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升,从1980年全市能源终端消费总量为2 130.56万吨标准煤,到1990年增长为3 098.82万吨标准煤,这期间增长了968.26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3.8%。到了2004年全市能源终端消费总量上升为6 916.29万吨标准煤,比1990年增加了3 817.47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4.3%,可见1990年以后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大于1990年之前的情况。

表3-2 上海消费能源总量及三大产业的分配比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扭曲的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上海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份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份额分别从1980年的3.2%、75.7%和21.1%转变为2004年的1.3%、50.8%和47.9%。与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份额的改变相对应,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与份额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上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量均有明显的增加。具体来说,第一产业能源消费量缓慢上升,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份额从1980年的3.33%下降到2004年的1.57%,呈缓慢下降趋势;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从1980年的1 655.92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04年的4 335.54万吨标准煤,其份额则从1980年的3/4下降到2004年的3/5左右;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增长幅度较快,增长速度大于第二产业,其份额也从改革初期的9.14%上升到目前的27.46%,可见,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量与份额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上海的生活能源消费虽然也在逐步增长,但增长速度大大低于生产能源消费,用于生活消费的能源份额从1980年以来波动变化不大,一直保持在8%—9%左右,也就是说,上海能源消费的91%—92%用于经济发展。

表3-3 上海工业终端消费总能源及各种能源的总量

续 表

生产过程中的能源需求属于要素需求,是由产品需求派生出来的。产品的需求越多,对要素的需求也就越多。在国民经济生产部门中,能源消费与其产出的规模成正比,产出规模较大的部门,能源消费量也比较大。表3-2数据显示,1980年以来上海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第二产业仍然是能源消费的大户,占60%以上的能源消耗份额,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业耗能。我们从表3-3可以看出,上海工业能源终端消费量从1980年的1 645.20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990年的2 369.99万吨标准煤,约增长了44%。到了2004年全市工业能源终端消费量4 164.58万吨标准煤,比1990年约增长了75%。从表3 3可以看出,在所消耗的工业能源中,燃料油消费量总体变动不大,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保持在120万—150万吨;原煤消费量从1990年596.14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731.30万吨,增长了23%,呈持续上升趋势;焦炭消费量则从1990年的419.24万吨上升到2004年的552.68万吨,增长了32%,比原煤消费的增长速度快;而电力消费量的增长幅度最大,2004年全市电耗510.63亿千瓦时,比1990年翻了一番多,电力消耗的快速增加导致电力供应存在巨大缺口,出现电力紧张现象。

通过分析发现,近年来,上海消费能源品种结构有所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煤炭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仍高达60%左右。从世界能源消费的主流看,能源消费朝着以优质型能源为主的方向发展,世界发达国家消费能源品种构成中煤炭比重基本上都低于25%,其中法国更是不到5%。根据上海未来发展的要求,应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等优质能源。

(四)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节能的总体状况与环保投入情况

由表3-4可以看出,随着社会节能意识的加强以及上海市政府的重视,1990年以来上海节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工业节能方面。其中,工业总产值节能量从1990年的62.51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4年的666.18万吨标准煤,共增加了603.67万吨标准煤,单位产值节能量也从0.14上升到0.19,年均增长率为2.2%,其中,1992年单位产值节能量最高达到0.62,节能效果较为明显;2004年工业总产值节电量为122.48亿千瓦时,比1990年增长了22倍多,呈上升趋势,但单位产值节能量变动不大,介于0.01—0.04。“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也从1990年的2.06亿元增加到13.04亿元,可见“三废”的处理带来的社会价值也很大。

表3-4 上海节能、节电与“三废”综合利用情况表

虽然上海节能与节电的增长速度都较大,但是,我们也看到,1990年上海的节电基数较小,因此增长速度较大。如果从单位产值节电来看,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可见上海在节电方面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而相对节电而言,上海在节能方面所取得效果则较为突出。随着上海电力需求的日益紧张,上海有必要在节电方面采取措施并做出更大的努力。

能源消费也给经济快速增长中的上海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此市政府于1999年制定并实施了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03年又开始实施环保第二轮三年计划,在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废物处置、绿化建设和重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2000年以来,上海全年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占全市GDP的比例约为3.0%—3.1%。随着环保投入的增加,生态环境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2004年环保投入达到225.4亿元,空气质量指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已达到全年的85.2%,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已被批准为国家园林城市。

(五)“十一五”时期保持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出现的主要能源问题

能源对经济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在今天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显得尤为突出。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尤其是能源需求也快速发展,瓶颈效应愈发显著,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上海能源供应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电力供应存在巨大缺口。近年来,能源瓶颈对上海经济的负面影响已开始显现,当前上海电力供应严重不足。2003年夏,面对持续高温天气对电力供应的压力,先后有几十家企业执行了让电措施,这会对上海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中国2004年的严重缺电情况将导致37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除直接经济损失外,还有间接的成本损失,估计生产、传递和分销电力的基础建设成本将达到270亿美元(1)。考虑到今后几年,上海的电力供需矛盾仍很突出,若要把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当务之急要加强电力需求的管理,把节电潜力石作潜在的电力资源,同时通过合理调度、转移用电高峰,鼓励使用低谷电力,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相比,上海的节能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其次,上海因煤炭消费比例过高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尽管2004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总量的份额已降到60%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煤炭占总量的比例一般在30%左右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目前,上海燃煤排放的一氧化硫已占到排放总量的80%,因此必须继续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控制煤炭消费的增加。“十一五”期间,上海工业增加值年增长率将超过10%,这一目标将给能源需求带来巨大压力。目前,上海正在抓紧对有关节能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并逐步探索用市场经济的方法进行能源结构调整,使未来3—5年内工业煤消耗比例逐年下降,同时还将继续大力贯彻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念,以此提高全市的工业企业以及工业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形成“绿谷”效应。

最后是上海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的对能源消耗的增加,进而影响上海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并能大大降低单位产值能耗。美国等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经济结构便开始由工业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调整,现在发达国家每创造1个单位的GDP所耗费的石油与1970年相比,欧洲下降了59%,美国下降55%,日本下降50%。目前发展国家和城市的服务业比例占70%,而上海只占不到50%,2005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2%,也低于世界平均64%的水平,上海在服务业方面和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加大服务业的比重,一方面可使上海的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资源耗费少、附加值增加的增殖产业,另一方面又能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减轻全市的就业压力,为人口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加快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服务业比重大幅上升,降低资源和环境依托型产业的比重,特别是耗能高的重工业比重,对能源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四、“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发展趋势预测

本节通过构建计量模型预测分析上海“十一五”时期能源供求变动的总量状况、结构状况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状况,同时也对其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分别加以分析。

(一)上海“十一五”时期产值预测与趋势分析

为了考察“十一五”期间上海生产总值的变动,我们根据1990—2004年上海总产值的数据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预测了“十一五”期间的总产值及三大产业产值的变动情况。

上海生产总值的计量模型如下:

R2=0.997 S.E.=0.043 F=1 923.65 t=1990—2004

第一产业的计量模型如下:

img44

R2=0.990 S.E.=0.046 F=361.01 t=1990—2004

第二产业的计量模型如下:

R2=0.995 S.E.=0.051 F=699.73 t=1990—2004

第三产业的计量模型则总产值减去其他两个产业的产值,即:

Y3=Y-Y1-Y2

其中,Y、Y1、Y2、Y3为上海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log(Y)为上海生产总值的自然对数;(-N)为N期滞后变量,括号内为各系数对应的t检验值(下同)。模型模拟的拟合优度较高,模拟结果较好,通过相关检验,可用来做短期预测,预测结果见表3-5。

表3-5 “十一五”期间上海产值预测情况(单位:亿元)

从表3-5预测结果看,上海未来五年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到2010年,全市总产值将达到13 218.71亿元,三次产业的产值将分别为108.25亿元、5 997.72亿元和7 112.74亿元,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最大;2006—2010年全市经济平均以8.1%的速度增长,三次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6.4%和9.6%。预测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将继续保持缓慢增长,第二产业增长也放慢,第三产业较快增长,其中二三产业的产值差距开始拉大,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增大到一半以上,而第二产业的份额在下降。

(二)上海“十一五”时期能源消耗变化趋势预测

为了考察“十一五”期间上海能源消耗的变动,我们根据1990—2004年上海能源消耗的数据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预测了“十一五”期间的能源消耗、能源终端消耗、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耗以及生活能源消耗的变动情况。

上海能源消耗的计量模型如下:

img47

R2=0.993 S.E.=94.85 F=763.79 t=1990—2004

能源终端消耗的计量模型如下:

R2=0.992 S.E.=100.84 F=583.66 t=1990—2004

第一产业终端能耗的计量模型如下:

img49

R2=0.841 S.E.=11.78 F=29.11 t=1990—2004

第三产业终端能耗的计量模型如下:

img50

R2=0.994 S.E.=39.22 F=1 856.52 t=1990—2004

生活能耗的计量模型如下:

img51

R2=0.964 S.E.=14.42 F=347.18 t=1990—2004

第二产业终端能耗的计量模型由以下恒等式决定:

Cen2=Cenerge-Cen1-Cen3-Cen4

其中,Tenerge为上海能源消费量,Cenerge、Cen1、Cen2、Cen3、Cen4分别表示上海终端能源消费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消费量,以及生活用量,t=1,2,3,…为时间趋势变量。以上六个计量模型模拟的拟合优度较高,模拟结果较好,且通过相关检验,可用来做短期预测。根据模型我们计算出2006—2010年上海能源消费总变动情况,以及分产业能源消耗变动情况,结果见表3-6。

表3-6 “十一五”期间上海能源消耗预测情况(单位:万吨标准煤)

表3-6的预测结果表明,从能源消耗总量上看,上海能源消耗及终端各产业以及生活消费均呈现出继续增加趋势,其中,第一产业能源消耗增长缓慢,第二产业其次,第三产业能源增加幅度最大,到了2010年,第三产业能耗达到了5 368.85万吨标准煤,接近于第二产业能耗6 416.98万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能源消耗占上海终端总能源消耗的90%以上,而第一产业和生活消费的能源所占比例还不到10%。因此,降低能耗的目标应主要放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三)上海“十一五”时期单位产值能耗预测与趋势分析

至此,我们已经通过构建相关的计量模型,把上海经济增长的发展趋势及能源消耗的趋势预测出来,根据表3-5和表3-6的预测结果,我们可以计算得到未来五年上海单位总产值能耗和三次产业单位产值能耗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见表3-7和图3-4。

表3-7 “十一五”期间各产业单位产值能耗预测情况

img53

注:单位为吨标准煤/万元。

图3-4 未来五年上海各产业单位产值能耗变动趋势

表3-7的预测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看,“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产值能耗比“十五”期间下降了,2006年上海的单位总产值能耗首次下降到0.9以下,以后几年在0.9左右徘徊。但是,随着上海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比重增加,与第二产业产值份额差距逐渐缩小,并超过了第二产业的产值份额。由于在国民经济生产部门中,能源消费与其产出的规模成正比,产出规模较大的部门,能源消费量也比较大,因此第三产业消耗的能源总量也明显增加,其单位产值能耗呈上升趋势,与第二产业的差距逐渐缩小。由于第三产业单位产值能耗的增加,从而导致全市单位总产值能耗也略有上升。

从产业结构来看,结合图3-4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单位产值能耗同样在单位总产值能耗水平之上,从2006年的每万元产值消耗1.287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年1.442吨标准煤,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单位产值能耗与单位总产值能耗的波动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第三产业单位产值能耗整体在单位总产值能耗水平之下,从2006年的每万元产值消耗0.539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年0.755吨标准煤,呈上升趋势,这与“十一五”期间政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有着必然的联系。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产值贡献份额最大,而单位产值能耗最小,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并能大大降低单位产值能耗。目前,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例占70%,而上海约占50%,发展第三产业还有较大的空间。

(四)上海“十一五”时期人均生活能耗预测与趋势分析

能源消费需求根据消费对象不同,分为生产能源消费和生活能源消费。生活能源消费是人们的基本消费。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预测上海人均能耗情况,我们先构建计量模型预测未来五年上海人口的变动情况。

上海总人口的计量模型:

img55

R2=0.992 S.E.=2.02 F=728.34 t=1990—2004

其中,TP为上海年末户籍总人口,模型表明本期人口与前两期户籍人口的变动有密切关系,该计量模型模拟的拟合优度达到了0.992,模拟结果较好,且通过相关检验,可用来做短期预测。根据模型我们计算出2006年到2010年上海人口变动情况,再根据表3-6预测的生活能耗,可以计算出未来五年上海人均生活能耗变动情况,结果见表3-8。

表3-8 “十一五”期间上海人口及人均能耗预测情况

预测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上海全市户籍人口持续增加,但还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预计2006年将比2004年增长1.7%,达到1 375.82万人,到了2010年将达到1 442.52万人,比2004年增长6.7%,2006—2010年平均增长1.2%。可见,经过上海市政府的努力,未来五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年增长能够控制在1.2%左右。随着上海市人口逐年增加,生活能源消费也随之增加,但也控制在一定范畴内,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生活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保持在8%—9%左右,由表3-6也可见,2006年生活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了580.04万吨标准煤,2010年则达到666.56万吨标准煤。

根据表3-6预测的生活能耗,可计算未来五年上海人均生活能耗变动情况。从表3-8的预测结果看,未来五年上海总人口及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人均生活能耗波动变化幅度不大,从2006年每人消费0.442吨标准煤缓慢增加到0.462吨标准煤,五年间增长总幅度仅为0.04吨标准煤/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必带来生活用能、特别是生活用电和用油的快速增长。当前,上海已经进入生活用能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可以预见生活用能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可阻挡。上海生活能源消费变动的另一显著特点是生活能源消费向优质能源方向转化。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上海煤炭的生活消费比重明显下降,而石油和电力生活消费与居民消费水平同方向的增长,此外,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和煤气消费也明显增加。在经济发达国家或城市,石油和电力的生活消费占其消费总量的50%左右,可以预计,随着上海市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石油和电力的生活消费会进一步增长。

五、上海与全国及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比较

(一)上海与全国的能源利用比较分析

下面我们对全国和上海从1985—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和能耗、电耗增长速度,以及由此计算的能耗弹性系数和节能率,其中:节能率=(经济增长率-能耗增长率)/(1+经济增长率),同样的方法计算电耗弹性系数和节电率,结果见表3-9。

表3-9 上海与全国分阶段的能耗状况比较

表3-9表明,从“七五”时期到“九五”时期分阶段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速度普遍高于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应期间上海能耗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全国能耗的增长速度,电耗增长速度则普遍低于全国情况。但是,“十五”时期,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速度高出全国4.5个百分点,而能耗增长速度却低于全国3.5个百分点,电耗增长速度低于全国2.67个百分点,这也说明了2000年以来上海在降低能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从节能方面来看,从上海的节能率和节电率普遍高于全国,特别是“十五”期间,全国的节能率和节电率均出现了负增长,而此时上海还保持着较低的正增长。

从1985—2000年,全国能耗、电耗的弹性系数分阶段逐步走低,由于“九五”期间能耗增长速度为负,因此该时期的能耗弹性值为零,而“十五”时期则均略有回升。对应地,上海的能耗、电耗弹性系数在“八五”时期达到最低点,仅为0.26和0.33,此后均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上海在能源利用方面还需做出更大的努力。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从“七五”时期开始的分阶段全国能耗电耗弹性系数均大于上海的情况,这说明上海的能耗、电耗利用比全国的效率要更高一些。

(二)上海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能源消耗的比较

下面将上海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均能耗值及单位产值能耗值归纳在表3-10和表3-11中,并将上海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利用进行比较分析。从人均能耗看,2004年上海人均能耗为5.37吨标准煤,这一数值已接近欧洲发达国家和日韩的水平。但是从人均GDP水平来看,上海与这些国家差距甚大。这说明虽然上海人均GDP和上述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在人均耗能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尤其与欧亚一些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不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按照现在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能源消费方式,上海要达到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能源根本无法支撑。

表3-10 2000年有关国家和地区人均能耗情况

注:上海为2004年数据。数据来源:《能源政策研究》2003年第6期(表3-11相同)。

表3-11 2000年有关国家和地区单位产值能耗情况

从单位产值能耗来看,它能直接反映能源效率的高低,从上海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单位GDP能耗比较来看(见表3-11),2004年上海每万元GDP能耗为1.03吨标准煤是2000年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德国的4.7倍、日本的6.5倍、韩国的1.9倍。由此可见,近几年来,虽然上海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比较明显。

(三)国外能源利用的经验与启示

1.俄乌天然气纠纷的启示

2005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独联体国家围绕天然气价格问题争执不休。俄罗斯要求乌克兰在2006年以后按照国际市场价格支付,这个价格远高于俄向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的要价。由于像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商品不是纯粹的经济商品,其政治商品属性表现得最为突出。国际能源体系的基本格局是卖方寡头垄断下的不均衡格局,能源供给国往往通过共谋获得最大收益,甚至把能源产品作为政治工具使用。此次俄乌天然气纠纷实际上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乌克兰的遭遇也让欧洲国家担忧,不管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在依赖能源作为动力的现代经济中,能源需求方明显处于弱势。

中国正是在这一基本逻辑前提下参与国际能源体系的,乌克兰在这次天然气纠纷“断气”,也给中国的能源战略敲响警钟,对中国而言,了解这些国家的行为特性对于处理好双边关系以及保证能源的稳定来源尤为重要。而上海这样一个大量依靠进口石油发展城市经济的国际大都市而言,了解能源供给城市的行为特征对于处理好城市间、国家间的关系以及保证能源的稳定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法国和日本经验与启示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欧美国家采取了两种能源战略对策,分别以法国和美国为代表。法国在危机后强调要保证自己的能源独立,以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为此,法国研究并开发了各种石油代替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设核电站。法国是参与第三代核反应堆的主要国家。目前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又宣布,法国将立即启动第四代核反应堆的研发工作,以使法国保持在核能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日本基本上也是走了法国的路子。第一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冲击很大,但由于迅速改变了能源战略并采取了适合国情的节能和发展新能源的办法,第二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的影响就非常微小。日本在石油危机后调整能源战略,开始把节能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并调整产业结构;同时采用法律手段促使企业开发节能技术,并为此制定了《关于合理使用能源的法令》(简称《节能法》),要求企业在保证同等产出的情况下,每年必须以1%的速度递减能源消耗。

法国和日本“独善其身”的能源战略对中国最有借鉴意义。从长期来说,发展替代能源摆脱目前我国,以及如上海的一些主要城市在能源问题上的尴尬境地是一条必由之路。问题不是被解决的,而是被“遗忘”的。当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不再成为最稀缺的能源商品之后,能源问题可能就真的被“遗忘”了。在这一点上,法国和日本的经验更值得学习。

3.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与法国和日本不同,美国的能源战略也颇具全球战略的色彩。通过建立国际能源机制和鼓动能源需求国家建立战略储备,美国基本上控制了世界能源市场,为经济发展获得了稳定的能源供给。而中国目前是一个地区性大国,无法采取美国式的全球战略。但是,美国把提高能效、节约能源作为其他能源战略的重要目标和措施,在鼓励节能、提高能效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值得我国及上海等一些城市学习和借鉴的。

过去三十年,技术改进、良好管理使美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自1973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了126%,能源利用仅增加26%,单位GDP能耗降低41%。20世纪90年代,制造业扩大41%,而电力消费仅增11%。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称,贯彻有利于提高能耗的政策,还可使能耗与GDP的比值再下降10%。美国能源基金会也对降低成本、提高能效的相关研究给予资助,希望到2030年使电力需求减少54%。美国政府还多次通过有关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的立法。1997年和1998年,克林顿政府颁布了针对制造商的能源利用效率最低标准的立法,在其《综合国家能源战略》中要求到2010年电力系统燃煤发电效率要达到60%以上,燃气发电效率达到70%;主要的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总量减少25%,交通领域将推出燃料利用率3倍于常规交通工具的新型私人交通工具,呼吁政府通过推广“能源明星计划”、利用减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公众选用节能车辆以及节能型房屋,从而减少能源需求等。

4.韩国经验与启示

在19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韩国政府已逐渐认识到大量使用煤炭,产生严重的空气污染,同时冬季煤炭严重短缺。为改善环境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1970年代末,政府下决心引进天然气,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不小收获。韩国天然气消费分成两块,城市燃气和发电,消费量在1987—1996年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递增。在使用天然气初期1987年,天然气总消费量95%作为燃料应用于电力生产,而城市燃气仅占5%,随着韩国政府迫于环境而制定的燃料使用法规不断出台,城市燃气消费量快速增长,到1996年城市燃气和电力生产所消耗的天然气比例已基本相近,1997年城市燃气用量大于电力生产用量。现在天然气在韩国一次能源供应中的份额由1996年的7%增长到2000年的9%,预计2010年达到15%左右,那时天然气总消费将达2 700万吨。

上海同韩国一样,天然气的利用主要是城市燃气和发电,但由于将来上海气源多,还将增加一些领域。在韩国,天然气除了进口,没有其他来源,而上海然气源有三处,除了目前东海平湖天然气已入沪,还有规划之中的进口液化天然气和将要实施的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管道天然气,多种气源给上海大力发展天然气利用领域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气源保证。因此在开发天然气利用方面,上海与韩国不完全相同,增加了化工原料一块。在韩国,天然气进口成本高,只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而上海,工业密集,种类齐全,存在着很多潜在天然气工业用户,国家为使巨额的“西气东输”工程资本投资早日得到回报,在气源保证的情况下,希望天然气用户愈多愈好,因此天然气利用最终会扩大到化工原料一块。

六、上海经济增长与能耗消费协调发展对策

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产值能耗略的下降,但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或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的单位产值能耗仍偏高。这是因为上海能源的开发技术、替代技术和节约技术水平跟国外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此外,上海的产业结构,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人们的节约意识,能源价格管理以及政府政策导向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不断提高能源开发和利用水平的同时,还要重视在经济发展中已经产生和可能产生的不同范围的环境问题,促进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坚持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十一五”期间上海在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目前,上海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仍是依赖于能源、电力等资源的巨大投入而实现的,产业结构呈现高耗能、高污染的特征。随着能源供需瓶颈的日益凸显,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将难以维持。但通过优化二次产业结构,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服务业的发展,那么通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率来降低能源消费增速还是能够实现的。坚持能源政策与产业政策紧密结合,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是降低单位GDP能耗的必然选择。据测算,在目前的用能效率下,上海服务业比重每上升1%,可以节能113万吨标准煤,节电14亿千瓦时。为此,上海要始终坚持“三、二、一”的产业方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从而有效降低单位GDP能耗。

其次是进一步加强节约能源,促进高效合理用能。依靠科技进步节约传统能源,对于需求方来说,就是要靠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根本上是靠技术进步。通过能源和资源节约技术的进一步开发,来有效地节约现有的资源。上海能源资源稀缺,能源使用成本相对较高。因此,要能源开发与能源节约并重,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放在优先地位。在完善节能管理体系方面,将建立和健全节能管理制度及相应的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加强节能技术应用方面,将依靠科学进步,开发和推广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装备,提高终端用能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争取到2010年使上海能源利用率、发电煤耗等重要能耗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将鼓励发展热电联产,在工业开发区、用能相对集中地区推广热电联产,适当建设一定规模的燃气—蒸气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还将大力加强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

三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依赖石油进口,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上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优化能源结构、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上海将在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使未来五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削减。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上海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点是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等。上海本身没有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高达90%以上,需要努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降低上海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程度。具体地讲,替代能源就是核能,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是连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那就是风能、太阳能和一些潮汐能,这两方面的能源发展上去了以后,就会解决上海过多对煤炭的依赖,从而解决煤炭消费过多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交通的压力。

四是扩大天然气利用,优化能源结构。上海诸多能源尚有很大发展余地,依靠能源技术能够进一步增加能源供给,从而减少能源生产过程中的损耗,也能提高能源的出产率及其可利用率。上海市中心高楼林立,可利用高楼接受阳光较强的优势,推广使用太阳能;上海郊县风能、潮汐能、生物资源丰富,其中崇明岛更是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又集中的地区,可对其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和开发,建成新型可再生能源基地。上海具有丰富的天然气,扩大天然气的来源和使用是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举措。上海应结合“西气东输”工程、东海天然气开发工程和进口液化天然气工程等气源建设,抓紧开拓天然气市场,重点发展天然气发电、城市燃气和工业用气,力争2010年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

五是加强节能意识的宣传,建立节约型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倡导科学的用能方式和理念,提高资源和节能意识,鼓励节能,是提高全社会用能效率的重要举措。上海市民的节能意识还有待加强和提高,相对世界其他发达城市,目前上海市民的节能意识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于社会公共用品的节约意识还很缺乏。在一些公共地方,水、电、粮食等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人们的节能意识需要加强,通过节能意识的加强,才能形成全民范围的节能观念、科学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具体要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尽快制订和实施主要耗能设备的能耗标准,用规范、标准等手段推进节能工作,加大用能执法和监察力度,严禁超标用能行为。要积极推进节能产品广泛应用,形成节约型的用能消费方式,推动全社会节能。

六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建立节约型生产方式。促进工业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是降低工业能耗比重的重要途径。要通过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和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带动工业总能耗比重下降。在继续推进钢铁和化工等重型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淘汰能耗大、附加值低的粗加工产品,着眼于实现进口替代,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方向,以高端材料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必需的。无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还是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服务业都需要依靠技术。目前,上海还存在一些高耗能的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政府要通过相关激励机制引导他们开发新产品,实施技术创新,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这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能源的浪费使用。

七是加快国内能源定价市场化步伐。一些主要能源价格不能反映出市场的供求关系,目前,国内的能源价格是由国家宏观控制的,以成品油定价为例,成品油基准价是以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市场一揽子价格加权平均值为定价基础。这一定价机制虽与国际市场有了一定的接轨,但往往滞后或被动跟随国际市场,不能如实地反映国内成本和供求状况。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市场发育程度比较高,经济风险承担能力比较强,有必要在上海率先实施能源价格改革,规范能源市场的管理与运作。

八是开设石油期货市场,规避国际价格风险。目前国内“中准价格”仍由国家制定,且晚于国际市场一个月,从价格机制上看,我国油市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近日燃料油期货交易的推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但是,燃料油占我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较小,燃料油期货价格尚无法达到整个油品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作用。而其他油品目前市场化程度较低,无法进行期货交易。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原油需求量不断增加,以我国在亚洲原油市场所占的份额,推出自己的原油相关品种期货,完全有可能形成标志性的地区市场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此,我国应加快国内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步伐,改变油价涨多降少的状况,进一步规范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出成熟品种的期货交易,以达到规避国际价格风险的作用。

九是建立促进资源节约的体制和机制,创造资源节约的政策环境。对能源需求方来说,就是要靠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根本上是靠技术进步。节约是一个制度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从制度角度说,相当数量的资源、能源没有市场化,它的价格被人为地扭曲了,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比如原油、电力等一些重要的能源、资源的价格改革不到位。建设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可能要引入一些技术标准,建立促进资源节约的体制和机制,创造有激励资源节约的政策环境,以及财政支持。科技上,国家正在编制中长期科技规划,应把能源和资源节约技术作为一个主攻方向,来提高技术对节约和节约资源的支撑。

此外,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如税收优惠等政策导向,促进“三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科技进步开发与推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其他问题。节约能源根本上还是靠科技进步,具体地讲就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目前,在推广这些“三新”方面,还是有一些障碍需要克服的。首先,这种新的东西在传统的企业中去推广,是一种二次投资的行为,即大家通常说的“改造”,这种改造行为和传统的生产能力扩张的经济效益表现形式不一样。目前,在经营管理者中,以靠节约来实现盈利目的和传统发展的认识上还有差别,所以在这方面的推广遇到了一些障碍。其次,推广新技术需要一些资金,国内银行对节能技术推广项目不太乐意去投资,这都需要政府在政策导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优惠。

参考文献

Barsky,R.and L.,Kilian,2004,“Oil and the Macroeconomy Since the 1970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8,115-134.

Boyen,J.L.,1980,“Thermal Energy Recovery,”John Wiley and Sons Inc.

Finn,M.,2000,“Perfect Competition and the Effects of Energy Price Increases on Economic Activity,”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32,400-416.

Kim,I.and P.Loungani,1992,“The Role of Energy in Real Business Cycle Model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9,137-190.

Rotemberg,J.and M.Woodford,1996,“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the Effect of Energy Price Increases on Economic Activity”,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8,549-577.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5:《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出版社。

上海统计局,2005:《2005年上海统计年鉴》,统计出版社。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2005:《上海工业发展报告》,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十五”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能源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2004:《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2005:《全球能源大棋局》,时事出版社。

黄赜琳,2006:《科技进步可以解决能源问题》,《经济与管理研究》第1期。

黄赜琳,2006:《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经济纵横》第3期。

林伯强,2003:《结构变化、效率改进与能源需求预测——以电力行业为例》,《经济研究》第5期。

潘光,2005:《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的海外能源发展战略》,《世界经济研究》第7期。

苑中显,2005:《中国能源状况与发展对策》,《中国冶金》第5期。

赵元兵、黄健,2005:《国际石油上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经济经纬》第1期。

王庆一,2003:《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节能与环保》第8期。

唐忆文、沈露莹等,2005:《上海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战略》,《上海经济研究》第2期。

周祖根,2004:《上海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相关建议》,《上海综合经济》第9期。

林艳君、程怡,2005:《上海经济发展与能源对策研究》,《城市管理》第6期。

(上海财经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黄赜琳)

【注释】

(1) 亚银:缺电导致中国损失数百亿美元,BBC中文网,2004年9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