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发展的动力和约束

企业发展的动力和约束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企业发展的动力和约束一、发展的动力企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基本细胞。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社会主义国有企业追求对社会必要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它们的一般形式:企业支出<货币存量+企业收入在某种经济制度条件下,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几种预算约束存在。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因为它生产

第一节 企业发展的动力和约束

一、发展的动力

企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基本细胞。现代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是围绕人们的需求而展开,以最大满足人们意愿而终结。不仅关注顾客的需求,还需关注本企业员工的需求。不仅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所需的各种商品和优良的服务,还尽量满足人们的个性需求、娱乐需求,乃至发展需求。在当今世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企业经营还须树立以环境和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绿色经营理念。企业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重视生产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将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大大提升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一)自我发展的动力

1.投资者追求更大的投资回报率的欲望。不论在那种企业制度下面,企业投资者的投资目的,都不是一般地追求社会平均投资收益(如银行存款利息)。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社会主义国有企业追求对社会必要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作为投资者的资金载体,必然被要求承担资产的保值和实现资产增值的责任,这就是企业自我发展的最基本的目的和动机。

2.企业的经营者的“扩张冲动”的本能。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厂长、经理们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对投资者(股东、国家等)负责,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对待。他们深信自己负责的企业的经营活动很重要,必须在发展中获得生存和提高。他们感受到本单位内部问题的压力,相信通过投资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至少是解决一部分。比如某个车间的机器设备陈旧了——是更新的时候了;那个车间不能供给下道工序以足够的部件——应该把它扩大;同国内外装备较好,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同类单位比较起来,自己的单位总显得陈旧落后,经营者有一种职业性的羡慕心理。为提高他的职业威望,他喜欢炫耀新的机器、新车间或新厂房,因此就需要投资来实现他的这种欲望。

同时,一个企业厂长、经理有一定的权力和社会名望,从而他本人的重要性随着企业发展而增长,许多人觉得管理一万个人要比管理五千个人更显赫。较大的权力可能带来较多的物质报酬:较高的薪金和奖金。他知道,在企业不断发展情况下,他的下属是和他站在一起的,他的行动符合他们的意愿,并能化解许多企业内部管理和人际关系上的矛盾。

3.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必然性。企业经常不断地追求大规模化是进行竞争的强有力手段。因为企业的规模大,在经济上就有利,通常把这种大规模化的好处称之规模经济。它主要取决于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商品牌号、推销和维修、服务设施、资金等共享所获得的经济性,也可能来自于风险分散所获得的经济性。但企业所拥有的工厂越多,也就增加了管理上的困难和创新上的惰性。

大规模化一般是从生产部门开始的,随后扩大到经营管理部门,结果企业本身的规模也扩大。由于大规模化具有明显的益处,因而扩大企业规模,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和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二)企业外部环境的压力

1.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常言道“市场犹如战场”。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市场竞争日趋激化,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激烈竞争。企业要生存,必须发展,在某个领域中建立一定的竞争优势,保持自己的竞争地位,否则,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

2.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和用户的需求不断增长,变化更加频繁,差异性更大。这样,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必须不断地更新。这就要求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中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作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技术革命迅速发展。近几十年来,技术革命有了巨大的发展,在市场上不断创造新的产品和劳务,而且迅速地更新换代。这样,促使社会消费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也提出新的要求。企业的生存和获利能力,与投入研究和开发的预算直接相关。因此,采用新技术和改造旧设备,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发展的约束机制

企业在自我更新和外部压力推动下逐步发展,正是表现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然而,发展并不是随意的或无限度的,它必然受到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条件的约束。

(一)发展的内部约束

企业的发展首先要受到自身的各种条件的约束,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的主要约束。

1.资源的约束。一般形式如下:

企业发展的实际投入<企业实际拥有的各类资源

这些是物质约束,例如企业可用的材料、半成品和零件存货,以及具有某种素质和其他特殊能力的、能马上投入工作的工人,适于完成某种作业的运转中的机器设备等等,是用于生产的物质资源。现代企业管理中,不仅有形的物资作为企业资源,另外多种无形的资产,如企业拥有的专门技术、商誉、专业人才等,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发展资源。

2.预算约束。它们的一般形式:

企业支出<货币存量+企业收入

在某种经济制度条件下(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几种预算约束存在。在工资、投资或进口支出的费用等都可能具有不同“名称的”限制。预算约束以一种实际的方式表示出“企业独立核算”的原则:企业必须用自己的收入补偿自己的支出。

如果预算约束影响到生产,它也总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它能够制止企业购买物质资源:购买材料和机器,雇用工人。在预算的约束下,“量力而行”,是企业发展的一条最基本准则

3.风险约束。它们的一般形式如下:

发展目标<目标实现的可能

现实性>风险性

任何一项发展项目都存在风险因素,风险机制对每个企业的发展起约束和推动作用。一般来讲,项目所冒的风险越大,其可能得到的收益越高,但是,企业承受的风险也有一定限度。因此,在选择投资方向时,风险机制起了相当大的约束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正常经营和发展。

(二)发展的外部约束

企业的发展除了受到内部三大约束因素制约外,在外部环境中也受到各种约束,主要也有三大约束因素。

1.国家政策的纵向约束。不管在哪种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发展,必然要受到国家政策的纵向约束。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是直接影响企业发展方向的因素。某一个产品得到产业政策的鼓励保护,那么该企业得到发展的大好机会。反之,企业发展会困难重重。同时,国家的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对于企业发展或者刺激、或者限制,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2.市场需求的横向约束。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因为它生产的产品和数量,只有符合市场需要的,才能卖掉。否则,就会滞销、积压。至于能实现多大价值,还得受市场上三方面因素的约束:

(1)消费者的欢迎程度,是消费者抢着要还是选着要;

(2)同生产同种产品的生产者竞争,看谁能争得有利的销售市场;

(3)同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竞争,看谁在替代竞争中能处于有利的地位。

因此,在企业发展决策时,必须认真预测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市场容量、需求趋势,以及竞争地位。

这里,估算市场需求时最重要的是不能将其看成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事实上,它是各种条件结合起来决定的一个变量,或者说是具体条件变量的函数。

如从经济状况和营销努力这两个条件来看,市场需求与它们的关系可见图6.1。

img33

图6.1 某一时期营销努力与产品需求关系

在不支出任何刺激需求的费用时,仍会有一基本的市场需求量,这个量我们称之为市场需求的最低量(市场下限)Q2

随着市场营销努力增加,市场需求水平也相应提高,提高的速率最初为递增,后降为递减,最后达到某一点,在这一点上无论怎样增加营销努力,需求量也不会再增加,这就是市场需求的上限,即市场潜量Q1

市场需求上限与下限之差表示需求对行业营销努力的敏感程度。不同产品的市场营销敏感度往往差别很大。比如时装市场的需求受营销支出影响很大,Q1与Q2之差也就大;而粮食市场受营销支出影响很小,Q1与Q2之差也就小得多。

经济状况的影响见图6.2。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对市场潜量不能不重新进行测量。例如,摩托车的市场潜量在经济繁荣时期肯定比经济萧条时期大得多。

图6.2 不同时期营销努力与产品需求关系

市场需求的上下限,是企业发展的最基本外部约束条件。

3.经济信息的多向约束。受经济信息的约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于信息本身的原因。经济信息既然具有与人们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特点,要受人们的各种切身利益的影响,就难免会出现失真的情况。另外,原始状态的经济信息,需求加工处理才能使用,必然受到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影响。

三、发展的适当规模

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加强市场竞争地位。然而,在当今大规模经济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却广泛存在。而且在一些新兴高科技部门中,企业在大规模扩大的同时,“小型化”趋势也在不断发展。这表明,企业发展的适当规模,不能一概而论。

(一)怎样确定企业的合理规模

企业的合理规模是指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均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并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时的最合适的规模。企业合理规模的下限是企业的最小规模,低于下限时企业必然出现亏损;企业合理规模的上限是企业的最大规模,超过上限也必然出现亏损。因此原则上讲,企业处于上下限之间的规模可称之为合理规模。

企业最小规模有其自身的技术界限和经济界限。企业最小规模的技术界限是企业生产力的基本组合单元低于这个基本组合单元,就形不成现实的生产力。例如,生产某种产品,必须有三种类型的机器设备,并根据各自的生产效率形成一定的配比关系,由相应的劳动者进行操作,使生产得以协调进行。低于这种要求,生产要素甚至无法组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不了现实的生产力。

最优基本组合单元形成的生产力,在基本组合中达到最大值。当这个最大值在经济上同样合理的时候,企业生产力的最小规模才是合理的。

确定企业生产力最小规模的经济界限,通常采用盈亏分析进行测定。其分析用模型是:

P=RX-(F+VX)

式中:P——利润

   R——单位产品的销售价格

   X——产量(或销售量)

   F——固定资本

   V——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当P=0时,表示盈亏平衡,这时的产量(或销售量)应为:

img35

得到的产量(或销售量)为盈亏平衡点产量(或销售量)。低于这个数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高于这个数量,企业处于盈利状态。

那么,企业生产力最大规模的技术和经济界限又如何确定呢?一般来说,企业最优规模可以通过最优基本组合单元的叠加来实现,但是这种叠加不是没有止境的,它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些条件主要有:

(1)地域面积、位置、周围环境的限制;

(2)能源、动力、运输等基础设施的限制;

(3)控制手段的限制;

(4)污染程度的威胁等等。

这些限制对单个企业生产力规模的无限扩大将产生反向作用,因此,企业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以后,再想继续扩大就困难了。

(二)企业最大规模的经济界限

企业生产力规模扩大,必然会引起原材料供应量、运输条件、劳动者数量的相应增加,引起价格上涨;同时产品市场供应量的增多,引起销售管理复杂化。这一切变化都会反映在企业产品成本的变化上。如果企业规模扩大,导致成本的降低,带来规模效益,则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是有利的。如果企业规模扩大,引起生产经营成本增大,带来规模负效益,则规模扩大就受到经济上的限制。这种情况可用非线性盈亏分析来说明。如图6.3所示。

img36

图6.3 非线性盈亏分析

由图6.3可知,有两个临界点产量Q1和Q2。这就是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规模和效益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变化。规模增大,原材料需求量增大,采购点增多,运输距离加大,运输费用增多。规模增大,管理惰性增加,浪费增多;规模增大,污染扩大及随着而来的治理污染费用的增加;规模增大,各种供给短缺,市场竞争费用增加等等,都可能使成本提高。

此时如果对规模增大不加遏制,利润就会减少,直至重新引入亏损区,因而就出现了第二个临界点B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产量临界点Q2

盈亏分析模型是对销售收入L=F1(Q)和成本C=F2(Q)两个以产量Q为函数的非线性方程求解。

其盈亏临界点是当P=L-C=0时,求解得到的Q1和Q2值。

企业生产力最小规模的经济界限是Q1,最大规模的经济界限是Q2

产量为Q的非线性方程,如果是二次曲线,其成本模型是:

C=a+bQ+cQ2

非线性成本模型的系数通常事先难以确定,可测算几个成本点,比如在测算三个成本点的情况下将得出:

C1=a+bQ1+cQ21

C2=a+bQ2+cQ22

C3=a+bQ3+cQ23

利用拉格朗日差值公式可列出:

img37

上式是用三个测算点(C1,Q1)、(C2,Q2)、(C3,Q3)表示的二次曲线成本模型的通式。

例如,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当月产量为600件时,总成本为104 000元;月产量为1 000件,总成本为160 000元;月产量为2 000件时,总成本为370 000元。若单件销售价格为每件200元时,列出其成本函数的模型,并求其盈亏转折点及最大利润时的产量Q与利润P。

解:将已知三个测算点的数据代入(1)式,取产量单位为百件,成本单位为千元,则有:

img38

P=L-C=-0.5Q2+14Q-50

当P=0时,Q1=4.2,Q2=23.8(百件)

img39=0则-Q+14=0 Q=14

P=(-0.5×14+14×14-50)×1 000=48 000(元)

由此可知:当企业的规模能达到月产量为1 400件时,所获得的利润最大,即企业的规模是最优的规模。

综上所述,企业发展是在内外因素推动下的竞争生存的必然过程,同时也受到内外条件的约束。在各种经济体制和不同的产权形式下的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和约束的机制表现的形式和重点不一样,然而,同样受客观经济规律的支配。合理、优化的规模,就是企业发展的经济规律的一种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