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常用技术方法

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常用技术方法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常用技术方法1.文物古迹保护的总原则文物古迹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焊接过程中施以氦气侧吹法,保护被焊接部位免受氧化。目前,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铜器的保护中。目前在壁画文物的起甲、酥碱治理及修复中,天然高分子材料已被广泛采用。生物学家建议使用身长不过3毫米的马蜂来消灭蠹虫。

三、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常用技术方法

1.文物古迹保护的总原则

文物古迹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和修复工作是文物古迹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文物古迹的维护和修复不同于普通物品的维护和修复,保护文物古迹重点是保持其历史原貌或现状及其历史环境,因而文物古迹保护的关键是保护其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原生性。真实性和原生性是文物古迹的灵魂,其根本特点是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便永远无法恢复,任何复制品都不可能具有原有的价值。因此,文物古迹保护坚持的总原则是“修旧如旧”。

2.文物古迹保护的技术方法

(1)物理方法

①对纸质文物的保护。文物害虫是威胁纸质等有机质地文物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害虫对文物的危害通常是渐进的、隐蔽的,在初始阶段肉眼不易发现,而一旦发现,问题往往已经比较严重了。

较为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加装紫外光灯,对纸质文物进行定期照射,可有效杀灭害虫及微生物等,但对氧化、腐蚀性气体等无效。

现在国内采用的新技术是充氮降氧密封保存法。它是将文物放在密闭空间内,通过充氮置换,除去空间内的氧气及腐蚀性气体。因此,它不仅具有防虫的功效,而且还能防止霉菌、氧化等问题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经充氮降氧密封保存处理后,密闭空间不宜反复开启,因为每次开启后都要重新进行密封置换,这将大大增加成本。此种方法适用于提用率很低的文物保存。对于那些使用流通率较高的文物,除非有复制品可以替代,否则一般不提倡采用这种保存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采用充氮降氧密封保存方法,对纸质等有机质文物的质地、颜色和字迹无任何影响,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无毒杀虫和防霉菌、抗氧化方法。

②对铜器的保护。对存在不同程度的裂隙、断裂或缺损的铜质文物,传统的修复方式多用化学材料黏结、烙铁锡焊、榫卯插接等方法,或用普通的铜气焊法,不仅难以操作和保证修复质量,对薄壁、形状图案复杂的青铜器更难奏效。近年来,西安文保中心科技人员与西工大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创制出完备的激光焊接青铜器技术。激光焊接即将激光聚焦为很细的高能量密度光束直接照射至青铜器断裂处,与青铜材料相互作用,使材料局部加热、熔化,实现焊接。焊接过程中施以氦气侧吹法,保护被焊接部位免受氧化。目前,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铜器的保护中。

(2)化学方法

①对铜器的保护。青铜器出土后会和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一个个具有极强腐蚀性的白点———粉状锈,其基本成分为碱式氯化铜。粉状锈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能迅速扩散渗透到青铜器内部将青铜器变成粉末。一件青铜器在地下可以保存数千年,而出土后遭粉状锈侵蚀不到30年就会面目全非。此外,粉状锈还会通过飞沫传播,使整个库房的青铜器在一两个月内全部受到感染。对此,文物保护专家曾采取机械法、氯化银法、电笔还原法、激光法等清除粉状锈,但均治标不治本。

1989年,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和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周原博物馆联合攻关,逐渐摸索出一套过氧化氢纸浆糊敷与注射点滴相结合的工艺,即将经过特殊处理的纸浆糊敷于粉状锈部位进行氧化除氯反应,待纸浆团干燥后,将连接点滴瓶的注射针头插于纸团中间,调节注射速度几乎为零状态,利用纸浆自身的吸水性加入双氧水清除粉状锈。此方法安全快捷、操作简单,不仅根除了粉状锈,而且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且成本低廉便于推广。

②对壁画的保护。壁画文物经常出现起甲(指壁画的颜色层和白灰层结合力不强,或某种颜料的用胶量不均而造成龟裂,泛起许多小鳞片的现象)、酥碱(在支撑结构的崖体中,山体水分较多时,由于水的渗透将岩砾中的盐溶解后,通过地层岩石中的孔隙传送而集结于壁画的颜料层,腐蚀壁画内的胶结材料,盐分通过吸水膨胀又使壁画酥松,造成酥碱)等现象。我国从50年代起采用天然高分子材料如胶矾水、动物胶、植物胶和合成高分子材料如环氧树脂、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等对壁画及其他相关文物进行修理与保护。如在敦煌莫高窟采用胡继高经多次试验的合成高分子材料配方:①1%~3%的聚乙烯醇,②1%~1.5%聚醋酸乙烯乳液或①②浓度的不同混合液来修复起甲、酥碱壁画,此后这一方法成为我国壁画保护的主要技术。辽宁省博物馆对某些壁画揭取中用含50%的三甲树脂在丙酮稀释至9%~10%后贴布,再用环氧树脂和其他合成树脂固定。陕西省博物馆多年一直采用桃胶揭取壁画,再用丙烯酸树脂和聚醋酸乙烯树脂巩液固定。目前在壁画文物的起甲、酥碱治理及修复中,天然高分子材料已被广泛采用。

(3)生物方法

①对木质文物的保护。爱尔福特的大教堂有一个名叫克拉纳赫的神坛,它的名字来源于自己的木质屏风,著名画家鲁卡斯·克拉纳赫在公元1520年左右在屏风上绘制了圣卡塔琳娜秘密订婚的油画,现已成为著名历史文物。后来,人们发现这个由椴木制成的屏风受到木蠹虫的侵袭,出现了许多虫穴。生物学家建议使用身长不过3毫米的马蜂来消灭蠹虫。马蜂通常将蠹虫的蛹麻醉,然后将自己的卵产在其中,它们幼虫也拿蠹虫的蛹作为食物,从而消灭了害虫。人们又用塑料布将克拉纳赫神坛屏风遮住,在其中创造了一个温度(摄氏20度)和湿度(在55%到60%之间)都适宜马蜂的环境。然后选定了13处蠹虫虫穴作为观察点,放进马蜂,结果在4周之后,马蜂杀死了49只蠹虫中的48只,剩下的一只仅是因为人们事先没有将虫穴洞口开大,马蜂不能进入虫穴。

②对丝绸文物的保护。湖北江陵马山战国墓出土的丝织物、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丝织物等,不仅品种齐全,且历千年而色泽鲜艳,都是国人引以为豪的国之瑰宝。但是,这类珍贵文物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强度几乎为零。我国科研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开发出“无强度丝绸的微生物加固方法”技术,通过将生物菌渗透到木头、丝绸内部修复文物本身受损纤维素或生成纤维素填充本已疏松的文物内部,从而起到加固定型作用。人们采用微生物材料进行加固保护湖北江陵出土的战国丝绸,不仅色泽不变,而且拉力强度由处理前的零增至52gf/cm2,可以折叠、卷曲,随意拿取而没有任何损伤,使珍贵的丝织文物得以完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4)工程方法

①对历史建筑和遗址、大型雕塑等的保护。当历史建筑、大型雕塑等文物古迹因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而破损时,就需要在保持原貌的原则下,采用与原有材料相同的材料通过工程方法进行必要的修复加固,必要时候还可用现代构件进行加固,甚至将裸露的在自然环境下的文物用各种防护盖(如在文物上加罩或加盖建筑物等)予以保护。如乐山大佛的佛脚平台建在强度不高的红砂岩上,佛脚基座受三条江水的长期冲刷及漂浮物的直接撞击,水下部分淘蚀严重,大佛的稳固性受到威胁。为保护大佛,文物部门实施了佛脚平台保护工程。工程施工人员先用钢铆桩对佛脚岩体进行加铆并注入凝固剂,加固有裂缝的岩体,同时修建防水墙,将大佛佛脚平台拓宽120m2,使整个佛脚平台的面积增加到近300 m2,有效地保护了大佛基座,防御了江水对岩体的长期淘蚀和冲刷。又如,为保护秦陵兵马俑而在发掘现场修建博物馆、为保护成都金沙古蜀文化遗址而在遗址上修建博物馆等,皆是通过工程方法保护古遗址的例证。

②对古代桥梁的保护。当古桥梁面临建筑安全危险时,亦需要对古桥梁采取工程办法进行保护。如隋代杰出工匠李春等石匠建造的赵州桥是我国造桥史上的代表杰作,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因洨河河水严重污染,直接威胁古桥安全。为保护这座古代名桥,1993年10月,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府,会同环保、水利、交通、文物等部门确定采取“合理防渗,片石护坡,清淤浚河,污水绕行”的治理方案:在距桥600m的上游,500m的下游各筑一道坡坝,在河岸北侧开挖一条明渠,与现有溢洪道相连,污水改行原洨河溢洪道。桥下清污后,从上游打机井取清水注入桥下河道。1994年工程完工,拓宽和加深了河道,解除了污染危害,使赵州桥重现37.02m跨径的主拱全貌。

(5)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科技方法的综合运用 古代壁画、石刻等文物古迹,其腐蚀、风化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故其保护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科技方法。如成都永陵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地宫中棺床周边浮雕的“蜀宫二十四乐伎”石刻在我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地宫顶部渗水和冷凝水的影响以及潮湿环境下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地宫石刻严重风化。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永陵博物馆先后采取对地宫顶部进行防渗水和疏排水保护工程、改变地宫内部光源抑制微生物生长、采用化学药剂杀灭微生物、安装除湿机改善地宫潮湿环境、加强对粉尘积淀的清扫等保护措施,取得了明显保护效果。此外还运用先进的高科技硅化学保护剂“永凝液”对石刻作抗风化、清污抗污、防水、抗酸碱综合保护实验,效果显著。在这里,运用了工程、物理、生物、化学、光学等多种科技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