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遗产地的规划设计要点

世界遗产地的规划设计要点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世界遗产地的规划设计要点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是一项新兴的、系统的产业,有必要制订一整套发展计划,包括长远规划和近期组织实施计划。为此,在制定世界遗产地旅游规划的同时,应将软件设施的建设纳入旅游发展规划,从而更好地推动世界遗产地旅游的发展。

三、世界遗产地的规划设计要点

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是一项新兴的、系统的产业,有必要制订一整套发展计划,包括长远规划和近期组织实施计划。从长远规划来看,主题是保护世界遗产地,通过对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在带来大量游客以及收入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世界遗产地,促进世界遗产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近期组织实施计划来看,主要是各地旅游决策者及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世界遗产地旅游业,在切实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发展旅游业,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应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发展、突出特色,妥善处理好遗产地资源保护和开发与保障原住民利益的关系,从客观上推动旅游业发展并促进世界遗产地的保护。规划和设计的基本要点如下:

1.因地制宜

世界遗产地旅游资源开发受其世界性的影响。世界遗产地的存在具有多样性,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国因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认知水平的差异都会带来对世界遗产地认识的差异,从客观上带来开发条件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世界遗产地进行旅游规划时,应当注意因地制宜,根据世界遗产地所在国家、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情况,合理、有度地进行旅游规划。

2.合理规划

食、住、行、游、购、娱是现代旅游最基本的六要素,它们所对应需要的基础设施包括饭店、宾馆、道路、景区建设、旅游纪念品、娱乐设施,以及接待游客所需的交通、邮电、通讯、卫生等公共设施,这些都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在进行规划的同时,应考虑旅游接待设施与当地公共基础设施的结合,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在进行此类基础设施规划之前,应对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的市场前景进行科学、准确、合理的预测和规划。根据科学的数据分析,再对旅游地的旅游接待设计进行合理的规划。

同时,为确保遗产保护拥有良好的人文环境,规划应充分考虑吸收当地原住民参与相关经营活动,使他们通过发展遗产地旅游业受益,调动他们参与遗产保护的积极性,营造遗产地管理者、原住民、外来游人和谐共处的环境氛围。

3.加强软件设施建设

世界遗产地因其杰出性、独特性等特征,对旅游者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在拥有了吸引力以及接待设施之后,需要的是优良的软件设施。

以中国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旅游经济水平的大幅攀升及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则是软件设施建设的滞后、缺乏现代化服务业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和能力低下等,从客观上限制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作为高端旅游业的世界遗产地旅游,更加需要软件设施的完善,诸如优秀的导游员、景区接待员、服务接待设施的管理与服务人员及其所提供的优质服务,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服务制度与措施。

为此,在制定世界遗产地旅游规划的同时,应将软件设施的建设纳入旅游发展规划,从而更好地推动世界遗产地旅游的发展。

4.远景规划和近期规划相结合

事实证明,任何事物的发展如果缺乏一个长期的规划都将失败,而如果只有长期规划而缺乏近期规划也会制约旅游业的发展。对拥有杰出性和稀缺性的世界遗产地旅游资源来说,更需要一个长期计划与近期计划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而这种远景规划和近期规划,有必要根据旅游地发展情况的变化而及时的加以修正,通过规划指导实践,以实践来检验规划,这样才能从客观上做好对世界遗产地旅游的开发。

【案例4-9】

峨眉山的保护与开发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 099米。东与世界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像———乐山大佛相毗邻。峨眉山—乐山大佛是目前全世界十八个、中国的三个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一。

峨眉山是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地质地貌独特,在川西平原边沿拔地而起三千多米,巨大的垂直高差造成生物、土壤、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形成了众多的动植物种类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从山麓至山顶呈现出“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景观。登临金顶,绝壁凌空,高插云霄,巍然屹立,可观“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自然奇观。西可眺望皑皑雪峰,东瞰莽莽平川,其气势雄而景观奇,使人感到超然于尘世之外。中部群山峰峦叠嶂,含烟凝翠,飞瀑流泉,鸟语花香,草木茂而风光秀。

峨眉山作为“普贤道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有各具特色的古刹30余处,四季晨钟暮鼓、香烟迷漫、佛音缭绕。其中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万年寺、华藏寺等八大寺皆享誉四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年寺内元代兴建的无梁殿供奉的北宋时期铸造的普贤骑象精美铜像重达62吨,堪称世间佛像一绝。峨眉山还收藏有阿弥陀佛铜像、三身佛铜像、报国寺内的脱纱七佛等珍贵佛教造像,贝叶经、华严铜塔、圣积晚钟、金顶铜碑、普贤金印等大批珍贵佛教文物。峨眉山佛教音乐丰富多彩,独树一帜。峨眉山武术作为中国武术三大流派之一享誉海内外。

峨眉山自然和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素有天然“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佛国天堂”之称,并有“峨眉天下秀”美誉,具有开展观光游览、朝圣礼佛、休闲度假、健身娱乐、科学考察等旅游的资源优势。

为了保护好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峨眉山市政府实施打造“天下第一山”工程。首先是对峨眉山进行景区风貌、生态环境、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指示标牌、安全隐患等各方面的全面综合整治,加强景区旅游监管、营销推广,建立了景区电子监控和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景区旅游信息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提高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塑造景区良好的旅游形象。同时,对峨眉山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通过“挖掘、恢复、提升、打造”,即保护和恢复自然、文化遗产而不改变遗产的性质,做到更好的再现和提升,使峨眉山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国人和世界面前,峨眉山实施的金顶工程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近2 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历史上从山脚到山顶曾经有150多座寺院,特别是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金顶上曾经形成以锡瓦殿、铜瓦殿、金顶(金殿)、光相寺等为主的全山最宏大的建筑群,并与佛光、圣灯、日出、云海融为一体,宛如天庭,既代表佛的圆满光明,又汇集了人间对光明和幸福的向往。可惜后来无情的大火数次将金顶烧毁,以至于在很长时间里峨眉山的历史面目未能完整真实地展现出来。

为了再现历史风貌,恢复峨眉山金顶与四大奇观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峨眉山市实施了峨眉山金顶工程。工程包括恢复金顶寺庙、十方普贤塑像工程、四大奇观观景台、电视塔台搬迁、气象站改建。重建后的金顶,拆除了与原风格不协调的电视转播塔、气象站,加大了对遗产地的保护力度,使金顶更具历史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全面提升了金顶的景观和文化地位,让金顶的建筑与自然景观融合一体。雪山环抱的云海之上,48米高的普贤金像端坐,金银铜三殿一片辉煌,金顶成为世界最壮丽的天然观景台和最高的佛教朝拜中心。

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冯德·罗斯特先生在考察峨眉山后说:“峨眉山是世界遗产保护得最好的地方之一。”对峨眉山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峨眉山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把传承和弘扬巧妙结合,打造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事实上,在对待遗产的管理上也存在物和人两个方面,其精髓在于两者的和谐共处。

峨眉山的管理者认为,峨眉山作为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不但是祖先和当代人所造就,人类自身也是遗产的组成部分。管理者、原住民和旅游者和谐共处,才是遗产保护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人间仙境。因此,峨眉山市反对在资源国有、统一管理、保护环境等旗号下将原住民作为牺牲者,而是旗帜鲜明地保护景区内的农民,在每一个环节上完善当地民众的权益保障机制,使景区农民分享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以保障遗产管理的安全、有效、可持续发展。

在峨眉山154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内,有1乡16村1.6万多农民,是全国风景名胜区中农民最多、社会构成最复杂、管理难度最大的景区之一。经过认真研究,峨眉山管委会对当地农民采取两条办法,即吸纳资源地民众参与遗产管理和旅游业的营运,并取得相应的收入分配;以人性化的方式就地安置民众生活,让他们成为一道自然风景,妥善解决了景区遗产保护、开发与保障农民利益的矛盾问题。

峨眉山管委会为安置景区退耕还林的1.6万农民,解决好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办法。管委会首先取消了自己的以及与职权部门有关的所有经营网点,然后安排退耕还林的农民去经营,尽最大限度照顾农民的生存与利益。用离土不离乡的办法解决剩余劳动力来促进农民增收,密切了景区和农民的关系,实现了景区和农民的和谐相处。懂经营管理、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开办旅游饭店;经济条件稍次的,在摊区做摊主;劳动力强的,去抬滑竿;脑瓜灵活的,去照相;无经营能力、体力较差的,去当清洁工。对远离核心景区、经济欠发达的山民,管委会推出了“兴边富民”工程。为了引导农民树立遗产保护观,自觉参与遗产保护,管委会推出特色管理和培训教育。这一套办法,无形之中对遗产地原住民与景区和谐相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群众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