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保护理念下的国内文物保护单位旅游化可行性研究

保护理念下的国内文物保护单位旅游化可行性研究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乡镇的城市化已成为必然,乡镇一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如何得到保护,如何实现在保护与经济利用中的均衡发展等命题都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当前,中国文保界关于遗产保护的原则概括为:“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2 赤岸历史文化保护区诸文化因子剖析与旅游化可行性分析赤岸镇具有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秦时称为“蒲墟”。

保护理念下的国内文物保护单位旅游化可行性研究

——以浙江义乌赤岸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

张 杰 董 卫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

【摘 要】本文以义乌赤岸历史文化保护区几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为例,剖析了文物保护单位的地方文化、建筑空间形态、自然环境资源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论证了文物保护单位旅游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提出文物保护单位的旅游化发展框架,以及打造具有历史文化遗韵的、生态的、现代化的、农家乐式的新型旅游场所等设想。

【关键词】文物;历史价值;旅游

“历史文物遗存的保护”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乡镇的城市化已成为必然,乡镇一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如何得到保护,如何实现在保护与经济利用中的均衡发展等命题都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带着这些课题,笔者对浙江义乌赤岸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遗存的保护与经济开发(主要是旅游开发)进行了试探性的探索,不当之处,校正于方家。

1 赤岸历史文化保护区基本概况

赤岸镇位于浙江义乌市南部,全镇总面积149.98km2,总人口3.88万人。赤岸历史悠久,历史遗存丰富。目前,登记在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34处,其中,涉及本次研究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月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冯雪峰故居、朱丹溪墓、松瀑山摩崖石刻、蟹钳形山墓葬群,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端本学堂,义乌市级文物保护点——容安堂、冯氏宗祠,及其他文物遗存——朱献文故居、朱一新故居等。

当前,中国文保界关于遗产保护的原则概括为:“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地方经济发展急需开发这些历史资源,那么,我们应该开发历史遗存的哪些要素?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开发?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2 赤岸历史文化保护区诸文化因子剖析与旅游化可行性分析

赤岸镇具有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秦时称为“蒲墟”。漫长的岁月孕育了特殊的地域文化,这一特殊地域文化既包含以建筑为主的物质文化,也包含以礼制精神为主的宗族文化,为了分析的方便,主要包括:名人文化、人文景观、宗族文化、平民文化等。剖析这些,有利于我们截取历史遗留的碎片,为文物遗存的旅游化寻找机会与素材。

2.1 名人文化

2.1.1 朱丹溪——朱丹溪墓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尊称“丹溪先生”或“丹溪翁”,“金元四大医家”。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朱丹溪墓位于东朱村朱丹溪陵园内。墓始建于元至正十八年,后于1981年重修,圆锥形,石错砌,水泥勾缝,占地面积300m2

2.1.2 冯子明——蟹钳形山墓葬群

冯子明,字宗城。通左氏春秋。多次击败过倭寇。明代武德将军。其遗存主要是位于乔亭村的蟹钳形山墓葬群。

2.1.3 朱献文——朱献文故居

朱献文(1872—1949),字郁堂。光绪三十四年,中进士,民国年间,先后任国务院法制局参事,大理推事,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等职。其故居位于雅治村,建于民国初年,为四合院落式住宅,2层,南北朝向,总建筑面积170m2,距离故居不远处为大夫第,为一溪上阁楼式建筑,朝溪开窗,环境较好,建筑面积为80m2

2.1.4 朱一新——朱一新故居

朱一新,字蓉生,号鼎。光绪二年中恩榜进士,精通经史,博约务实,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爱国、正义、刚直的士大夫。其故居位于朱店村,俗称“大夫第”,为十八间楼房组成四合院,用料为木棉树。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建筑群规模宏大。养余堂,双宝轩,书房等十余间住宅,至今保存完整,且雕梁画栋,尤其珍贵的是在回廊门壁上,精雕细镂着近五十多块山水花草文人刻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1.5 冯雪峰——冯雪峰故居

冯雪峰(1903—1976)笔名雪峰等。著名的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革命家。其故居位于神坛村,坐北朝南,为四合院式建筑。二进三开间两弄左右厢房各两间,共10间,总占地面积255m2。故居北部200m处为其墓,墓碑由朱钅容基总理题写。

通过上述剖析,其可以截取的历史信息主要包括:流传至今的名人故事、趣闻,遗址、建筑等(如表1)。

表1 名人文化特色与可截取的历史碎片

img67

2.2 人文景观

2.2.1 古月桥

古月桥位于雅治街村西侧,横跨龙溪。建于宋嘉定六年,该桥系单拱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建造的五边形石拱桥。桥顶南面压梁石上刻有“皇宋嘉定癸酉季秋闰月建造”,是我国迄今可考最早的肋骨拱拱券结构的折边形石拱桥之一,对于研究古代桥梁的类型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

2.2.2 松瀑山摩崖石刻

石刻位于乔溪村南松瀑山。现已发现三处题刻,是义乌市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的摩崖题记。

美的自然风光加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文历史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几分资本,其可截取的历史碎片包括历史传说与自然风光等(如表2)。

2.3 宗族文化

赤岸镇的宗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其多数村落系聚族而居,一姓即一族,如雅端村皆姓陈,是陈氏宗族村落,而朱店村皆姓朱,是朱氏宗族村落。宗族文化的典型特色是通过各个宗族宗祠、墓葬群、学堂等物质形态空间加以体现的,而其内在文化精神的共同特点是“颜宗流风薫被,民多尊长孝亲,忠心为国”;“崇礼仪,尚孝义”;“勤劳俭朴,耿直好武”。

2.3.1 宗祠——冯氏宗祠、容安堂陈氏宗祠

祠堂一般多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其院落空间均为三进或四进建筑构成,即大门、仪门、享堂、寝堂。并多附设有戏台。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它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所,因此一般在建筑群中是规模最大、用材最考究、装饰最华丽的建筑;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之所。

(1)冯氏宗祠

该祠堂位于赤岸镇区东南部,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存祠堂为二进石、木混合建筑群,主体院落由中央通廊形成东西两小庭院,两侧建有厢房,西侧由南北向狭长的庭院联系频厢房,整个布局呈现为“二进、二侧厢、西频厢、东西二小院、西长院”格局,主体呈“工”字形。

表2 人文景观特色可截取的历史碎片

(2)容安堂陈氏宗祠

宗祠位于雅端村,建于清代,为三进四合院式建筑群,戏台为门厅部分,中进享堂,后进寝堂,庭院两边为廊庑。梁架为木结构,外围砖墙封护,内部基本为对称布局,庭院作采光通风用、消防(二进二小庭院内都布置有水池),北侧有耳门通街巷。戏台做工讲究,挑檐深远。

2.3.2 墓葬群——蟹钳形山墓葬群

该墓群位于乔亭村南的蟹钳形山坡上。它是明、清冯氏宗族的墓葬群。共有古墓17座,其中14座坐落于蟹钳之内,朝东呈“一”字形排开,每座墓前置有石案、石凳,另外3座坐落在蟹钳形山南侧,闽浙总戒功镇授抚赠武德将军冯子明墓就在此。整个墓葬群是浙江省保存最完整的宗族古墓群之一。

2.3.3 学堂——端本学堂

学堂位于乔亭村,建于清光绪32年,是义乌最早创办的五所学堂之一,也是该市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最早学堂校舍。其布局“四进、三院、西侧厢”。整个建筑群的梁架为木结构,外围砖墙封护,内部基本为对称布局。

通过上述建筑空间形态以及建筑内发生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各种活动,揭示这些文化特色,无疑有利于我们实现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化(如表3)。

2.4 平民文化

古民居是平民文化外在物化的代表。古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民居内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折射出了赤岸这块古老土地的风土人情,其丰富的建筑空间、分明有序的色彩,变化多端的封火山墙,以及遗留下的百年传说、故事足可以感染来访的游客。因此,寻找这些物质与非物质遗存是转换与再现其价值的重要素材。

容安堂位于雅端村,建于清嘉庆庚申年,为“三进二院落、南北两侧厢、两小巷、两频厢”院落式建筑群,呈对称布置,是较为典型的“合院”加“U”频厢的形制。占地1000多m2,总建筑面积670m2。分门房、正厅、堂楼和南、北厢房、频厢房。

2.5 木雕艺术

赤岸的木雕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分布十分广泛,从梁架、檩条到斗拱、驼峰等大木构件,从门窗、栏杆到牛腿、雀替等小木装修,随处可见构图饱满,层次丰富,繁而不乱,富有立体感的精美华丽的雕刻。雕刻内容有花卉、飞禽、走兽、人物、山水、植物及几何图案等。雕刻艺术精湛,表现手法多样,有平雕、浮雕、透雕等。

以容安堂为例,无论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雀替、牛腿或隔扇,还是家具的细部装饰中,都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在隔扇的裙板和绦环板上,有各种戏剧题材的雕刻,如《八仙过海》、《姜子牙遇文王》等,雕刻手法有透雕、浮雕,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鱼虫,其雕工精细、形态传神。牛腿上的多层雕刻人物神态自然,花鸟活泼动人,祥兽栩栩如生。

表3 宗族文化特征与可截取的碎片信息

3 镇域自然环境资源价值分析

赤岸自然环境资源相对丰富。目前,以自然环境资源为旅游资源主体的风景区有:松瀑山景区与柏峰景区,主要景点有:枫林醉晚、百草园、莲池荷风、竹海幽居、弊害鹰翔、鹰岩塔耸、飞龙峰、通天石等54处(1)

镇域自然环境资源的丰富无疑增大了文物保护单位内在价值转换的可能性,增强了以旅游开发建设来推动文物保护的可行性。因此,我们必须将这些散状的历史遗存以区域的层面整合为一个系统,以整体的共性来形成区域的个性,充分发挥区域个性优势与系统的整体性优势,来实现内在价值的旅游化。

4 市场需求状况的分析

4.1 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义乌市是我国著名的小商品城市,该市户籍人口68万,外来务工经商暂住人口近70万。2003年,全市GDP188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8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47元。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较好。

4.2 区域旅游发展态势

近年来,义乌市依托小商品市场,明确提出发展购物旅游业。购物旅游已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2000—2003年到义乌购物旅游达721.5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33.4万人次。区域旅游业发展迅速。

4.3 赤岸旅游业发展现状

赤岸发展旅游业的举措主要包括:5条旅游路线的开辟,“游农家乐园”采风活动,以及结合杨梅丰收,发展旅游业等。其中,游农家乐园活动内容有:游青山绿水,吃农家饭菜,即:参观冯雪峰故居;开展登山健身、休闲娱乐活动;以“三农”、自然风光等为题材,开展摄影比赛;品尝“农家菜”等。

5 当前存在的问题

上述这几处历史遗存,由于历史时间的久远,多数已出现了较多的建筑质量问题,给文物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特别是实现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物质结构退化严重。物质性腐朽、结构性老化与功能性衰退等。如容安堂的供桌、匾额等已经破损严重,字迹模糊不清。

第二、环境问题突出。环境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境卫生差,以及产权数量高,而实际居住密度呈下降趋势,实际居住人群多为老年人口。如容安堂由原来的单一产权转换为今天的27个独立的产权单位,由此导致了产权数量的增加。但是,实际居住人口密度下降,并且,实际居住人群多为老年人口(60岁以上)(如表4)。

第三、区域间的联系滞后。旅游业的发展,各个景区间联系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上述这些文物遗存,在区域层面上,缺乏有机联系。同时,这些文物遗存与赤岸镇其他风景旅游点之间联系也有待加强。

6 文物遗存发展旅游的基本框架

通过上述现状情况的剖析,对于文物遗存,我们应该构筑由点到线、到面的旅游发展框架,应该面向整个赤岸镇域内的所有历史遗存与所有自然资源,将其整合为一体。在整个发展框架中,文物遗存的保护是核心内容,发展是保护的动力。

表4 产权、户数、实际居住人口、老年人口变异情况表

img70

点: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建筑、构筑物。主要包括10处文物遗存的建筑群。

轴:居民组织生活的主要街道,也是外来游客的主要路线,是展示10处文物遗存以及赤岸镇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的主要场所。结合10处文物遗存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现状,首先形成各个文物遗存点的内在发展轴,再有各个内在发展轴,形成以赤岸镇镇区宗族文化区、寺庙文化区为圆心的东西两处文化轴,即东轴包括了学堂与二乔故里、戚家军纪念区、古月遗风、丹溪风景区、松瀑山摩崖石刻风景区,西轴包括了大家族建筑文化区与冯雪峰纪念馆区。

区域: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地段、区域。根据各个文物遗存的历史和现状,主要形成如下区域。

宗族文化区——以冯氏宗祠为代表,向展示赤岸冯氏家族的兴衰发展史与祠堂建筑群独特的魅力。

寺庙文化区——以城隍庙为代表,展示浙中地方宗教文化的神奇与朴实。

冯雪峰纪念馆展览区——以冯雪峰生平事迹为展览主题,让游客感受革命者的伟大与其文学作品的丰富成就。

大家族建筑文化区——第一、以陈氏家族为代表的容安堂、陈氏宗祠,以及遗安堂等清代建筑群为旅游主要对象,展示清代浙中大家族的日常生活与建筑空间的内在魅力。第二、以朱氏家族为代表的朱一新故居、朱怀新故居、大夫第等晚清年间的建筑群为旅游对象,体现晚清官僚家族的建筑空间与书香文化的韵味。

学堂与二乔故里区——第一、以端本学堂为代表,组织形成能够代表义乌最早创办学堂,并渲染清代的读书氛围,让游客感受朗朗书声的美妙,与从书堂中走出名人的伟大。第二、以二乔故里的历史资料为蓝图,宣传故里的传说,让游客感受其间的美丽。

戚家军纪念风景区——以冯子明墓为核心的墓葬群作为代表,结合周边戚家军纪念馆,形成风景区。

古月遗风旅游区——第一、以古月桥为代表,展示宋代桥梁建设的精髓。传述关于古月桥的美丽传说。第二、以朱献文故居为代表,展示民国官僚的居住、生活、读书空间。

丹溪旅游风景区——以朱丹溪墓为核心,结合丹溪公园,形成旅游景区。展示浙中中医学以及医学哲学的精华。

松瀑山石刻—风景区——以石刻为核心,结合自然山水,形成具有人文与自然风光特色的景区。

7 结 论

基于上述地方文化、建筑空间形态、自然环境资源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剖析,我们可以充分的认识到:赤岸镇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遗存空间与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并且拥有良好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与充满潜力的市场需求,因此,将其历史价值旅游化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而要实现文物保护单位的旅游化,其发展目标:基于历史遗存碎片,创造新的需求市场,满足社会不同阶层体验非城市生活的需求。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做好文物遗产的保护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突出与显现自然风光、强化与传颂地方文化、再现与渲染地域建筑,并从义乌所在的区域范围内合理组织旅游路线,加大环境整治力度,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科学引导新的需求市场的宣传与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历史文化遗韵的、生态的、现代化的、农家乐式的新型旅游场所。

参考文献

1 陈永正.赤岸文化.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恩涌.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傅文伟.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4 义乌县志编撰委员会编.义乌县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On Cultural Heritages'Historical Value Translate into Tourism

—Based on the Survey the Historic Site of Chi'an in Yiwu,Zhejiang Province

ZHANG Jie DongWei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

Abstract This paper proves that cultural heritages'historical value can translate into tourismthrough example about several cultural heritages in chi'an of Yiwu city.And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reasons which consist in locality cultural,space of architectures,natural resources and demand of market.On the basis of that,this paper stresses that“new tourism space of remains of historical cultural,ecological,contemporary,village”must be initiated.

Key words cultural heritage;historical value;tourism

【注释】

(1)资料来源《义乌市丹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8年10月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