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仫佬族文物保护成就

仫佬族文物保护成就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仫佬族文物保护成就为有效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当地文化工作者积极收集整理民族文物、保存和再现独特的民族风情民俗,为专家学者研究仫佬族文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基地。征集到民族原始生产、生活工具的文物超过900件,在国内单一民族博物馆中实属罕见。截至2014年,已挖掘整理广西罗城仫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10类1015项。少部分有代表性的仫佬族民族文物藏品在一些个人收藏和从事民族类藏品买卖的销售专业户手中。
仫佬族文物保护成就_中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文物补充研究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仫佬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仫佬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传统农耕习俗的改变,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随之传统农具、生活用具的使用以及传统服饰等等也在急剧消失,部分历史文化遗存出现逐步损毁的迹象。面对现状,省、市、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传承。文化上充分利用仫佬族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中国仫佬族生态文化名城,通过强化博物馆功能、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点、开发仫佬族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等多种形式保留和传承仫佬族传统文化。

(一)仫佬族文物保护成就

为有效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当地文化工作者积极收集整理民族文物、保存和再现独特的民族风情民俗,为专家学者研究仫佬族文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基地。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相关部门指导下,民族文物得到有效保护,由于措施得当,当地古建、旧民居得以继续保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1.建立健全了博物馆体系

目前,收藏、保护、研究该民族文物的博物馆,从中央到地方,省市级到州县和乡级,已逐级建立了完善的博物馆收藏保护体系,仫佬族民族文物遗存得到有效收藏、保护和展示。建于2004年的广西罗城仫佬族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单一民族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2 572平方米。为加大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2012年投资2400万元建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2014年11月,新馆落成并对外开放。目前馆藏文物2000余件(套)中有国家一级文物明洪武铜官印,另外,还有仫佬族的官轿、花轿、花窗雕刻、仫佬族刺绣布背带、蓝靛扎染床单等等,均是文物中的精品。现有国家一、二、三级文物达20多件,较为珍贵的文物有122件(套)。征集到民族原始生产、生活工具的文物超过900件,在国内单一民族博物馆中实属罕见。自开馆以来,接待来自国内外,包括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意大利、越南等国际友人超过30万人次。

2014年2月,罗城县第一个屯级博物馆——石围屯仫佬族民俗博物馆建成开放。距县城4公里的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屯,有126户546人,主要为仫佬族银氏居住区,不仅交通便捷,还保留了明清时期仫佬族的历史文化。2014年10月,国家民委发布首批340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石围屯是广西59个少数民族村寨之一[13]

石围屯村景 陶颖摄

石围屯民居的木雕门窗 陶颖摄

石围屯仫佬族民俗博物馆共收藏300多件文物,展厅两层,一楼主要陈列仫佬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香火堂(神龛)文化,再现仫佬族“抬头望见香火堂,低头看见地煤炉”的民俗特点;二楼主要陈列仫佬族历史文献、民族服装服饰、建筑装饰、依饭节用具等。其中,还有反映仫佬族地区从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帝,民国至新中国初期的土地税、人头税、桥梁税、交易税、教育税等26张历史税务票证,是广西一段票证历史的见证,成为外界了解仫佬族历史及民俗文化的窗口。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显著

通过县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建立了包括仫佬族依饭节、仫佬族古歌、仫佬族刺绣技艺、仫佬族舞草龙、仫佬族婚俗、仫佬族走坡节、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仫佬族依牛节、仫佬族斗鸡、仫佬医药、仫佬剧、吴平大王、潘曼故事、白马娘娘的传说、抢粽粑、仫佬竹球、仫佬族草编技艺等65项第一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截至2014年,已挖掘整理广西罗城仫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10类1015项。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6项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1项列入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5名传承人入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科研成果

即将出版的《仫佬族文物志》对罗城仫佬族文物的现存状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该书分为六个章节,有不可移动文物篇、历史文物篇、民族服装服饰篇、仫佬族依饭节篇、民族生产生活用具篇、革命文物篇等。该书用3万多字介绍了罗城境内23处不可移动文物和295件有代表性的民族文物,对该民族的文物数量、蕴藏和分布情况,文物的历史、艺术特色等进行了综合介绍和论述[14]。该书由原罗城县文物所所长、罗城仫佬族博物馆馆长银景琦主编,是罗城县文物工作者多年积累的成果。

2013年4月,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与河池学院联合编撰的《仫佬族通史》正式出版,该书近60万字,编撰人员前往全国各地翻阅大量历史资料,深入实地调查,访问专家学者,历时4年潜心编撰,是对仫佬族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包括社会形态、经济状况、行政建置、民族关系、社会文化、民族斗争等内容做了客观、真实的阐述。同时,作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整合仫佬族文化资源,《仫佬族非遗文化》《仫佬族依饭文化》《仫佬族走坡文化》《仫佬族建筑文化》《仫佬族婚礼》《仫佬族服饰文化》《仫佬族饮食文化》等十大文化丛书也在组织编纂中[15]

(二)面临的问题

在笔者走访广西、贵州、北京等地的省州县级10多个博物馆的过程中,来自博物馆基层的文博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反映,民族文物的抢救、征集、研究、保护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广西罗城仫佬族博物馆馆长谢杰忠介绍了关于罗城仫佬族博物馆现阶段困难与问题。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无法及时将散落民间的有价值的民族文物征集到博物馆收藏、研究,导致仫佬族民族文物资源流失。同时由于民族文物没有定级标准,目前所征集的馆藏文物大部分仍没有进行分级管理,文物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讲解和文物保管相对薄弱,致使博物馆整体管理水平无法达到标准。

而对贵州民族博物馆和贵州黔东南民族博物馆等相关负责人的采访中,突出反映的问题是贵州省仫佬族的传统文化代表性文物征集困难,民间已经找不到可征集的藏品。与此同时,广西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等文物管理部相关人员也反映,民间征集难以开展。少部分有代表性的仫佬族民族文物藏品在一些个人收藏和从事民族类藏品买卖的销售专业户手中。

导致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第一,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仫佬族文化核心区范围较小,继续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身能力较弱,民族文物保护状况也令人担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仫佬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建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代代相传的文化习俗等整体性消失速度日益加快,如果不及时抢救和保护,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逐渐消亡。

第二,对民族文物抢救保护重视不够,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由于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实力较弱,政府对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投入远不能满足需要。一些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一些优秀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将逐渐消亡。一些破旧的有地域文化的古村落、古民居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特色文化资源和现代旅游产业得不到很好的融合,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步伐缓慢,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因此,争取民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开展仫佬族文化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第三,专业化管理及人才培养是地州级博物馆的短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仅资金稀缺,人才奇缺也十分突出,特别是专门对较少民族进行文物保护研究的专业研究人员更是寥寥无几,也导致对文化遗产的抢救重视不够,认识不深。

第四,是对仫佬族文物资源认识不足、挖掘不够。仫佬族文物资源是传统文化传承延续的关键,不仅要以仫佬族历史、依饭节、村落建筑等元素为核心文化,还要充分利用独特的人文文化特点,充分调动民间文化的传承力量。

第五,珍贵文物古迹的保护亟待加强。对一些珍贵文物的古迹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减少来自自然、人为的侵害。笔者实地调研时,看到坐落广西罗城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平洛乐登桥,每天拖拉机、卡车、人员等,来来往往,穿行不止,至今仍是连接村寨必经的交通设施。人为的破坏、损耗相当严重。

第六,文化产业开发欠准确方法。近年来,加大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但因缺乏整体的设计,特色不突出,景区景点光有资源,缺乏游客的参与性,考虑旅游者需求不到位等,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金,还致使旅游业整体经济效益低下。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经历几千年的发展沉淀而形成的,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步消亡。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国家要解决具体的资金配套问题,同时对专项资金项目也要给予支持和指导。文化传承的规划很重要,同时还需要在理念上给予指导,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三)对策和措施

国家应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扶持力度,以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支撑点,进一步挖掘整理,加大研究力度,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1.加大对民族文物的挖掘和保护措施。保护、修复仫佬古道、古桥、古建,还原、保护仫佬族传统特色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建立健全仫佬族文物保护专业化队伍,对馆藏文物进行及时的鉴定、研究、保护。通过仫佬族博物馆、古民居保护、民间技艺传习等文化项目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使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

2.研制开发仫佬族系列文化精品,打造仫佬族文化产业基地。第一,将仫佬族特有的刺绣、草编、竹编、藤编、银器、煤砂罐等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民族工艺品在古村落、古民居的村寨旅游中大力推介;第二,举办民间传统工艺刺绣、编织、制作煤砂罐等竞赛活动,收集精品,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第三,支持和鼓励民间举办依饭节,坚持每两年或每三年组织举办一次仫佬族依饭文化艺术节,努力打造成享誉中外的节庆文化活动品牌。第四,组织开展仫佬族服饰文化研究,设计、制作特色突出、穿着方便服装,开发仫佬族香包、绣花鞋、背儿带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展示并出售。

3.依托优势旅游资源,打造仫佬族特色旅游品牌。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整合仫佬族文化资源,把民族文化贯穿到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民族文化内涵,提高民族文化创意水平,使民族旅游更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性。充分利用仫佬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广场、民族剧院等设施,开展形式多样民族文体旅游活动,塑造民族旅游整体形象。

4.凸显民族文化旅游的产业效应。通过民族文化系列活动的开展,带动交通、金融、电信、商贸、文化、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将仫佬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民俗风情等贯穿于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把民族文化观光与体验建成看得下去、住得下来、拿得回去的综合服务产业。

有效利用和保护民族文物,全面展示仫佬族文化艺术魅力,扩大仫佬族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仫佬族简史编写组.仫佬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潘琦、银建军、龙殿宝.仫佬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李干芬、胡希琼.仫佬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4.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仫佬族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5.罗日泽、过竹、过伟.仫佬族风俗志[Z].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6.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写组.广西仫佬族社会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7.中国科学院民族所,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R].罗城四把乡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内部资料),1965.

8.贵州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民族研究所编.贵州“六水六山”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仫佬族、满族、羌族卷[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

10.宋兆麟、高可、张建新.中国民族民俗文物词典[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11.章立明、俸代瑜.广西罗城县石门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12.柒丽蓉.试论仫佬族服饰的朴实美[J].南宁艺术学院报,2010(4):13-15.

13.徐丽、刘艳菊.仫佬族娃崽背带的文化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2008(3):81-84.

14.罗青松.从“凿齿”观察仡佬族与仫佬族的民族源流[J].贵州民族研究,2010(4):135-139.

作者简介

陶颖,女,傣族,1964年生,云南省景谷人,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注释】

[1]仫佬族简史编写组.仫佬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6-10.

[2]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3]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写组.广西仫佬族毛南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76-177.

[4]仫佬族简史编写组.仫佬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7.

[5]辛丽平.麻江县仫佬族妇女调查.贵州“六水六山”民族调查资料选编[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374.

[6]章立明、俸代瑜.广西罗城县石门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344.

[7]韦代如.中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发现清代“满汉碑”[N].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2010:7,29.

[8]罗日泽,过竹,过伟.仫佬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141-142.

[9]刘湘莉.繁荣民族文化打造文化名县[N]].广西日报(数字报),2013,1,7,(9).

[10]沈泉池、黄汉谋.仫佬族“绣娘”的幸福生活[N].河池日报(数字报),2015-01-12(1).

[11]罗日泽、过竹、过伟.仫佬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150.

[12]民办.仫佬族走坡节[N].广西日报,2010-08-25(8).

[13]2014年9月国家民委发布《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中,广西罗城县东门镇石围屯被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共有340个村寨)。

[14]广西罗城宣传部.仫佬族文物志出版发行[N].新华网广西频道:2012-10-31.

[15]韦如代.罗城着力提升民族文化品牌含金量[N].新华网广西频道,2013-04-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