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水产品加工业生产发展与转型升级研究

宁波水产品加工业生产发展与转型升级研究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水产品加工业生产发展与转型升级研究宁波位于我国长江发展轴和沿海发展轴“T”字形交汇处,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报表)221份,覆盖宁波现有全部水产加工类型,样本代表性较强,能够反映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宁波水产品加工业生产发展与转型升级研究

宁波位于我国长江发展轴和沿海发展轴“T”字形交汇处,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境内江河水网纵横、湖塘水库棋布,同时拥有全国著名的渔港——象山港,紧邻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舟山渔场。优良的自然条件,使得宁波在发展水产加工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一方面有利于带动捕捞、养殖、机械制造、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助推渔民转产转业;另一方面,对于宁波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水产品加工业概念及现状

(一)水产品加工概念

水产品加工是指对鱼类等水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和加工,使之成为便于贮藏、用途更广、价值更高的食品和综合利用产品的生产过程。水产品的加工种类较多,包括水产品的冷冻食品加工、干制加工、腌熏制品加工、鱼糜制品加工、罐制品加工、调味品加工、海藻食品加工及水产品综合利用等。

(二)我国水产品加工现状

我国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产加工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冷冻冷藏水产为主,包括干制品、鱼糜制品、调味品、腌制品、熏制品、罐头食品、鱼粉、海藻食品和饲料肥料、海藻化工、海洋药物等多个门类在内的水产品加工体系。在区域分布上,国内水产加工品总量的九成左右由山东、浙江、福建、广东、辽宁、江苏和广西等7个沿海省份完成;在加工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在部分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如海水保鲜技术等。在原料来源和种类上,从捕捞为主逐步转向人工养殖,中上层低值鱼类、头足类水产品原料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扩大。此外,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废弃物的利用水平也得到提高。水产品加工总体呈现出产业化、规模化、高值化及综合性、多品种的发展趋势。但同时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瓶颈,如加工深度不够、附加值仍然相对较低、整体技术尚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扶持力度有待加强、近海渔业资源日趋枯竭等。

(三)宁波水产品加工业基本情况

根据基本单位名录库,2011年宁波共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68家。其中冷冻加工企业280家(占76.1%),鱼糜、干腌制企业46家(占12.5%),水产饲料企业24家(占6.5%),其他水产品加工企业18家(占4.9%)。按规模划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326家。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中,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9家。

在区域分布上,象山县是宁波水产品加工业的主要聚集地,拥有加工企业188家,约占全市全部企业的一半(51.1%),其中近七成(131家)水产加工企业位于象山县石浦镇。此外,奉化、北仑、江北、鄞州等县(市)区也是宁波水产加工企业的重要集聚地。

在产品结构上,随着部分企业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工艺和设备,传统的冻品、干品、粗包装等简单加工,开始向熟制品、休闲食品、生物制品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转化。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品种逐渐增多,初步形成冻品干制品、鱼糜产品、休闲食品、鱼粉饲料、生物制品等五大系列产品。

销售渠道上,市场拓展日趋多元化。如象山国龙水产生产的虾仁占东北三省市场份额的80%以上、陆龙兄弟海产生产的优级黄泥螺,年销量达100万瓶,位居全国第一。国外市场不断拓展,出口贸易日趋活跃,2011年全市水产品出口总量达21万吨,出口总额达6.98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比增长16.3%和34.4%。

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如海洋生物制品较为发达的舟山等地),宁波市水产品加工业总体还相对落后,在精深加工、市场拓展、品牌建设、加工业支撑体系等环节和领域仍需要进一步强化。

二、近两年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为深入了解宁波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于2012年4月对象山、奉化、北仑、江北、鄞州、慈溪、宁海等7个县(市)区、共306家(约占全市83%)水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形式包括统计报表、企业负责人问卷调查、调研走访等。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报表)221份,覆盖宁波现有全部水产加工类型,样本代表性较强,能够反映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一)生产规模不断壮大,行业小类全面增长

抽样调查显示,2011年宁波水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221家水产品加工企业资产总额合计为66.36亿元,较上年增长12.7%;产品销售收入合计为54.81亿元,较上年增长16.1%。水产加工企业拉动就业能力进一步加强,户均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43人,较上年增长4.7%。分不同加工类型看,水产冷冻加工、鱼糜制品及干腌制加工、水产饲料制造加工和其他水产品加工等四个行业小类的生产经营规模均得到不同程度增长。

(二)出口总额快速增加,外销渠道趋向多元

221家调查企业中,涉及产品外销的企业有32家,出口产品以水产冷冻加工、鱼糜制品及水产品干腌制品为主。2011年,32家企业出口交货值达29.33亿元,较上年增长13.9%,增长较快。出口交货值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一半,达到53.5%,外向型特征明显。

从2011年水产品出口市场来看,日本、韩国和泰国等宁波水产品传统出口市场仍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欧洲市场基本持平,美国市场增速放大。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宁波水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保持在70个至80个,但2011年在22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零”的突破,水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首次超过100个,出口日趋多元化和全球化。

(三)龙头企业作用突出,骨干优势比较明显

221家企业中,有县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2家。2011年52家农业龙头企业户均资产规模、平均销售收入、平均吸纳就业人数分别为1.05亿元/家、0.52亿元/家、130人/家;非龙头企业户均资产规模、平均销售收入、平均吸纳就业人数则分别为0.07亿元/家、0.07亿元/家、16人/家。龙头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产品销售收入、吸纳就业人数均远高于非龙头企业。

在连接原料基地和农户方面,52家农业龙头企业共连接渔业基地185个、养殖户1.11万户、渔船2583搜;169家非农业龙头企业共连接基地15个、养殖户0.11万户、渔船512艘。对比可见,龙头企业骨干作用非常突出。

(四)品质意识逐渐增强,“三化”创建初见成效

近年来,宁波水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以“做自己吃的水产加工产品”为理念,涌现出一批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如飞日水产公司获“浙江省抓质量重服务守诚信优秀企业”称号;陆龙兄弟海产食品有限公司投保的“产品质量信誉责任保险”,连续八年无一例投诉。

企业的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也初见成效。在专业化方面,不少企业长期专注于水产品加工,如陆龙兄弟海产食品有限公司,依托东海渔场和传统制作工艺,围绕海产品加工,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特色化方面,不少企业通过细分市场来凸显产品特色,如梦婕食品有限公司专业从事休闲食品开发、生产和销售,陆龙兄弟海产食品有限公司、史翠英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在海产礼品、礼包开发上成效显著。在品牌化方面,依托科技创新、市场拓展实施品牌战略,“陆龙兄弟”、“史翠英”、“梦婕”、“小岛人家”等品牌,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对接渔业日趋紧密,联结基地保持稳定

截至2011年底,调查企业共联结渔业基地200个、企业拥有自己创办的基地34个,分别比上年增长3.6%、9.7%;联结养殖户1.22万户,比上年增长8.8%,其中联结省内农户0.84万户,比上年增长8.0%;联结渔船数量3095艘,比上年增长28.4%。

相关企业在促进渔民(养殖户)增收,尤其在拉动宁波市内渔民(养殖户)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主要原料收购来看,2011年221家企业收购金额合计为39.56亿元,较上年增长16.0%,其中宁波市内收购金额为21.46亿元,较上年增长12.6%,占全部原料收购金额的一半以上(54.2%)。

(六)转型升级力度加大,产品结构趋于优化

问卷调查及调研显示,企业经营者转型升级意识浓厚,尤其是规模较大企业,在技术设备、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投入力度加大,企业高新化、产品高附加值化趋势开始显现。如宁波超星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原本主要从事水产品简单加工,近年来相继开发出海鲜调味品、食品添加剂、水产饲料诱食剂等高科技产品;宁波金宏水产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专业咨询公司设计品牌提升方案,加快营销方式转型;宁波南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年均技改投入超千万元,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科技密集型企业转变,如引进鱼头、鱼内脏切割机后,该流水线用工从100人减至8人,有效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七)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园区经济逐步形成

截至2011年,全市有一半以上的水产加工企业分布在象山县,三分之一的水产加工企业聚集在象山县石浦镇。通过园区这样的载体和平台,产业集群的外部正效应日趋显现,集群发展成效显著。如象山县石浦水产品工业园区,开发面积1平方公里,入园企业约50家,其中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家。园区年产值约20亿元,创利税近1.8亿元,出口创汇近亿美元,被农业部授予“国家首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中国水产食品加工基地”,园区经济逐步形成规模。

三、当前行业发展及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宁波水产加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在带动渔业、服务业等关联产业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处于转型升级及新市场、新产品培育期的宁波水产加工业,仍面临较多的困难与问题。

(一)原料:量减价高,比较依赖海洋捕捞

据调查,宁波水产加工原料约四分之三来源于海洋捕捞。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海洋渔业资源日趋枯竭。问卷调查显示,过半(55.0%)经营者反映浙江省内的水产原料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超七成(72.7%)经营者表示原料供应不足是原料收购环节存在的重要问题。

随着资源日趋枯竭,加上渔业工人工资上升较快、柴油价格上涨等上游因素传导,造成水产品价格快速上涨。据全省农产品价格监测,2011年浙江渔业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7.4%,高于同期全省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3.8个百分点,上涨比较明显。问卷调查显示,近九成(89.6%)经营者表示,2011年以来主要水产品价格普遍上升。2011年宁波渔业统计年报也显示,平均鱼价较2010年上涨20%—30%。

(二)用工:一高两难,不利企业稳定生产

统计报表显示,2011年221家水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61万元,较上年增长13.5%。调研也显示,一些工种的工资上升速度比较明显,如刮鱼工,上涨速度超过15%,已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较大的成本压力

除了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外,招工难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调查显示,约六成(59.1%)的经营者表示当前招工存在困难,并有22.3%的经营者表示困难较大。受招工难的影响,有35.0%的企业表示当前缺工。招人不易,留人更难。据调研,目前水产品加工企业员工以外来务工人员居多,人员流动性较大,增加了企业培训成本,对企业稳定发展极为不利。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已对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较大影响。如宁波南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原计划从国外引进一条先进的生产线,但担心招人不易及员工稳定性问题,只能暂时搁浅。

(三)销售:费用较高,新品推广比较困难

尽管目前宁波水产加工业有着相对稳定的国内外销售渠道,但不少企业反映:产品销售费用居高不下,流通环节费用过多过杂。以主要从事休闲食品加工的企业为例,产品一般直接面向超市或大卖场供货。面对超市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进场费、上架费、条码费、排位费、促销费、返利、宣传册等费用,许多企业感到不堪重负。此外,一些企业积极应对转型升级,研制出不少科技含量高、健康绿色的新产品。但在新产品推广方面,居高不下的营销费用,往往让企业望而止步。如宁波超星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依托科技创新研制出鱼精、鱼露等海鲜调味品。企业前期开发费用本已较大,高昂的新产品营销费用更是让企业苦不堪言,最终只得退出“直接供货超市”的尝试。

(四)融资:渠道狭窄,财务成本负担较重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企业融资问题,也相继出台了诸多政策协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但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困扰着不少水产加工企业。问卷调查显示,54.1%的经营者认为当前融资困难,其中表示很难的有14.1%;62.9%的经营者表示2011年以来流动资金紧张。融资难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壮大,有58.6%的经营者表示当前企业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短缺问题”。

除了融资难外,利率居高不下也是企业当前融资存在的重要问题。从银行融资渠道来看,随着央行连续加息,银行贷款利率高涨,企业利息负担沉重。而民间融资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需求,但普遍10%以上的年利率,企业不堪重负。虚拟经济从实体经济“抽血、吸血”的问题突出,已经影响到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壮大,并对部分经营者的投资意愿造成一定影响,有25.5%的经营者表示201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会缩小。调研中,不少经营者戏言:“辛辛苦苦忙一年,只为银行(别人)来打工”。

(五)产品:附加值低,精深加工相对欠缺

统计表明,宁波全市超过四分之三(76.1%)的水产加工企业以冷冻加工为主,以精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只占5.9%,产品附加值低、高附加值产品少、精深加工发展缓慢的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全市目前极少有以鱼油提取及制品制造为主业的精深加工企业,冻品、鱼糜等简单粗放加工方式仍是宁波水产加工类型的主流,这也是不少企业季节性生产,开工时间短的主因;淡水鱼及海水低值鱼类的加工还处于较低层次,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开发力度薄弱;不少企业仍以手工作坊方式加工醉泥螺、糟鱼、三鲍鳓鱼等传统风味水产食品;水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头、内脏、鳞和骨等废弃物,仍以生产饲料鱼粉为主,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关键技术如除腥技术、保鲜技术等有待于进一步突破。问卷调查也显示,41.8%的经营者认为产品附加值低是企业发展的劣势,30.5%的经营者认为本企业技术设备落后。

(六)品质:提升不足,区域品牌尚待整合

虽然宁波水产加工企业的品牌和质量均得到一定提高,一批产品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企业也在消费者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仍有待强化。以象山县石浦镇为例,作为宁波水产加工业的主要集聚地,通过ISO质量认证及HACCP认证的企业不到总数的10%,获得美国FDA认证和欧盟认证等较高认证水平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整个行业品牌意识仍有待加强,有些企业虽已有多年的国内外经营业务,却未注册自己的商标;有些企业虽有品牌,但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品牌优势,尤其是缺乏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著名品牌;相对于周边地区,如舟山等地,区域品牌整合力度还不够。

(七)政策:尚需强化,部分规章脱离实际

尽管各级政府均出台了不少支持水产加工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但在政策具体落实上,尚需进一步细化。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流通环节复杂、部门多头管理、行业标准脱节、市场监管缺位、财税制度脱离实际等公共管理问题亟须解决。如在所得税方面,盐渍、干制水产品属于农业初级产品,但在所得税优惠范围里并未明确涉及;在增值税管理方面,5000元以上交易不得使用现金、农业收购空白发票不得跨地区使用等规定,与水产品原料收购具体情况脱节;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严禁添加甲醛等非食用物质的国家检测标准,与海产品本身含有微量甲醛的实际情况也有冲突,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细化。

四、进一步推动宁波水产加工业发展及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公共管理与服务环境

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诸多公共管理细节仍需进一步完善。如在税收方面,需明确将盐渍、干制水产品列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支持涉农企业发展;在增值税管理方面,需充分考虑水产品加工业的实际情况,便于企业生产经营。在用工政策方面,可以适当放宽外籍技术工人引进政策,协助企业缓解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在融资政策方面,推动银行加大融资支持力度,规范引导民间融资行为,鼓励民间资金有序流动;协助规模大、基础好、创新度高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在产品销售方面,对于较大规模的精深加工企业要加大营销支持力度,除展会形式外,还可通过设立专项营销补助资金的形式,鼓励企业通过媒体、超市等途径推广符合产业政策的新产品。在行业管理方面,推进水产行业协会等NGO建设,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政府和会员企业做好双向沟通和服务。在食品安全方面,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细化监控标准,在确保加工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兼顾海产品本身生化特点。

(二)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原料供应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要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实现水产加工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重点监控陆源污染排放、海洋倾废、海洋工程、海岸建设工程等;二是加快渔民转产转业,理顺柴油补贴等政策机制,适时淘汰一批吨位小、捕捞技术不环保的渔船,适当延长“禁渔期”;三是通过科学评估,进一步加大渔业增殖放流力度,人工助推海洋生物资源恢复。

二要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推动水产品生产多元化。据统计,2011年宁波水产品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不到四成(37.3%),水产养殖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受限于有关政策,养殖面积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增加。因此可从三方面来推动:一是选择适合本地自然条件以及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养殖品种;二是持续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现代渔区建设,提高养殖品品质和抗病能力;三是鼓励发展设施渔业,延长养殖季节,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单位面积收益率。

三要开拓深化远洋捕捞,充分利用好国内外海洋生物资源。2011年宁波全年实现远洋捕捞产量2.44万吨、产值2.18亿元。总体来看,远洋捕捞在宁波水产品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与山东、大连等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在来料加工与远洋捕捞资源加工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要实现国内水产强市,必须在利用地产资源的同时,加快扶持来料加工和远洋渔业资源加工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好国内外海洋生物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引进先进技术,加快发展水产精深加工

一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推动行业精深加工技术的提升,重点支持企业开展海洋药物、海洋生物保健食品的精深加工,加快小杂鱼等低值水产品及加工下脚料的综合开发利用。二要顺应国际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四化趋势:即方便化、模拟化、保健化和美容化,鼓励企业引进先进实用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积极开发休闲食品、模拟化食品、配制食品及美容产品。三要积极引导大企业重视研发成果专利的申请,加强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四要加快发展水产加工业支撑体系,尤其是水产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五要有序推动,支持基层管理部门逐步减少和淘汰小鱼粉厂、小冷库等落后产能。六要促进本地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充分发挥本地学研优势,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四)促进园区发展,整合提升水产加工产业集聚区

目前宁波共规划建设四大水产品加工园区,分别是象山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定位海洋捕捞鱼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园区)、江北孔浦水产品加工园区(定位远洋渔业原料精深加工园区)、北仑现代农业加工园区(定位来料进料精深加工园区)、慈溪崇寿农业食品加工园区(定位淡水养殖渔业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区)。由于目前在园区布局上总体分散、产业混杂,为此建议有关部门:一要突出优势,合理调整目前园区布局,抓重点、强骨干,选择加工、出口、科研和技术推广等现有基础条件较好的园区,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把区域优势做大做强;二要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商贸信息平台搭建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增加产业发展后劲,为园区提升和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支撑。

(五)注重品牌质量,打造一批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

在质量方面:一要从源头上对水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监管,特别要加强对药物残留的监控和指导渔民正确使用保鲜剂等,加快建成一批符合出口标准的养殖基地。二是企业要完善产品检测体系和设施,加强对加工、储藏、营销等环节的全程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三是重视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工作,大力推行企业HACCP认证制度,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在品牌建设方面:一是充分利用现有品牌基础,支持飞日、超星、陆龙兄弟、史翠英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继续发展,帮助重点骨干企业做好品牌建设规划,结合网络、电商等新渠道,创新营销模式。二是走整合提升道路,通过以龙头企业的产品或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实行配套生产或联合经营;质量过硬的同类产品可以挂靠主要企业,通过统一品牌或统一贴牌方式扩大知名度,提高区域竞争力。

(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陈燕芬 金小天 张莹 刘灯 姜波 翁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