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结构现状与比较分析

产业结构现状与比较分析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8.1 产业结构现状与比较分析18.1.1 试验区产业结构现状和特点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的产业结构,自2000年以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表现出急剧变化的趋势,同时在与全国、全省、玉溪市等产业结构比较中,也呈现出其自身的显著特点。

18.1 产业结构现状与比较分析

18.1.1 试验区产业结构现状和特点

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的产业结构,自2000年以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表现出急剧变化的趋势,同时在与全国、全省、玉溪市等产业结构比较中,也呈现出其自身的显著特点。

2007年,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三县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71.84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01亿元,增长了16.1%;第二产业增加值26.54亿元,增长了22.8%;第三产业增加值26.3亿元,增长了16.7%。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5%、36.9%和36.6%。根据对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2000年以来的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见表18-1),可以看出其产业结构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三大产业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自2000年以来,在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总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下,第一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88%;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8.33%;第三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72%;总体上看三大产业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特点。其中,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快,这是三县近年来加快工业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结果;同时,由于服务业的拉动发展和广大城乡地区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也使第三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表18-1 2000—2007年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产业变动情况

img174

资料来源:根据澄江县、江川县、华宁县有关统计资料统计得出。

2.产业结构呈现出良好的变动趋势

从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趋势看(见图18-1),第一产业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35.0%下降到2007年的26.5%,8年中下降了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从29.1%上升到36.9%,上升了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在波动变化中略有提高,从35.9%上升到36.6%,上升了0.7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的产业结构呈现出良好的变动趋势,尤其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变化基本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性。然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幅度不大,固然有基数偏大、整体经济实力尚弱等原因,但受多方因素影响所致,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对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促进作用还有待凸显。

3.三大产业各自呈现不同发展特点

第一产业主要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为主,粮经作物的种植比例为39.44∶60.56,并基本形成了烤烟、蔬菜、花卉、畜牧业四大主导产品。200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28亿元,四大主导产品产值为2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8.5%;其中烤烟产值5.45亿元,蔬菜产值6.2亿元,花卉产值1.12亿元,畜牧业产值8.63亿元。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已被打破,高价值以及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比重正不断得以增加,这些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经营特点渐为显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势头正在形成,但环湖周边环境的生态农业发展尚不明显,生态环境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利用。

图18-1 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产业结构变化图

第二产业主要以磷化工为主,初步形成了采矿、电力生产、生物资源加工、建筑建材等多元发展的格局。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6.8亿元,工业增加值为22.62亿元。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市场的结合,表现出工业化初期的阶段特征,但就其产品和市场特点而言,第二产业与第一、第三产业的耦合度较低,自身的深加工、精加工水平较为有限,主要依靠规模化的粗放型经营来推动产业发展,尤其过多依赖对自然资源的采掘和加工,不可避免地带来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因而在加快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尽早促进产业转型,才能使第二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并发挥其产业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

第三产业主要以交通运输、房地产、旅游业等为主,2007年实现增加值26.3亿元。其中,旅游业增加值仅有2.66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仅占10.11%,比重远低于全省水平,由此也可以看出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尚处于弱势,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才能与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的地位相匹配。第三产业的状况,反映出抚仙湖、星云湖地区的服务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由于未能充分发挥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缺乏强劲的支撑,故其增长速度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对整个经济和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也极为有限。

18.1.2 各县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各自的产业结构,既有与整个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总体产业状况相一致的情况,又有因为各县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的地方。

1.澄江县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自2000年以来,澄江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打基础、调结构、建支柱”,努力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大对帽天山、抚仙湖的保护力度,不断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使烤烟的支柱地位得到巩固提升,磷化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业逐步发展壮大,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就。2007年,澄江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52亿元,比上年增长21.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到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1.2%,42.9%,35.9%(见表18-2)。

表18-2 澄江县2000—2007年产业结构现状

img176

资料来源:澄江县2001—2007年统计年鉴(澄江县人民政府统计局).

从2000年以来澄江县三大产业的变化情况看(见图18-2),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从24.8%下降到21.2%,8年中下降了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从40.0%增加到42.9%,上升了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略有增加,从35.2%增加到35.9%,仅提高了0.7个百分点。这一状况表明:在澄江县产业结构中,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小,说明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具体三大产业内部结构情况如下:

●在第一产业中,蔬菜业所占比重最大,烤烟业仍处于支柱地位,花卉产业近年来有较快发展,逐步形成了蔬菜、烤烟、畜牧、粮食、花卉五大产业。200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6.26亿元,其中蔬菜产值1.87亿元,烤烟产值1.27亿元,粮食产值0.59亿元,花卉产值0.4亿元,畜牧业产值1.50亿元。

●在第二产业中,已形成了以磷化工、水电、建材、采矿和食品加工为重点的格局。其中,磷化工主要布局在南盘江流域的九村镇东鸡哨、干海子和鱼塘约5km2的地带;农产品及旅游产品加工业主要布局在飞机场工业区;矿山开发主要在九村蛟龙潭和阳宗老坟沟等。2007年第二产业实现总产值20.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6%;实现增加值8.52亿元,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7.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45%。

●在第三产业中,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同时金融保险、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2007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13亿元,其中旅游业增加值为1.43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达到20.06%,但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尚待加强。

img177

图18-2 澄江县2000—2007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2.江川县产业结构分析

江川县近几年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实施了加快工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三大产业都实现了稳步增长。2007年,江川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38亿元,比上年增加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9%;第二产业增加值1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第三产业增加值1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到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7.1%、37.3%、35.6%(见表18-3)。

表18-3 江川县2000—2007年产业结构现状

img178

资料来源:江川县2000—2006年统计年鉴(江川统计局),《2007年江川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从2000年以来江川县三大产业的变化情况看(见图18-3),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现大幅度下降,从38.6%下降到27.1%,8年中下降了1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的比重也快速上升,从27.9%增加到37.3%,上升了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虽有提高,但相对第二产业则增幅缓慢,从33.6%增加到35.6%,仅提高了2.0个百分点。总体上看,产业结构趋向工业化和服务业,但发展进程和相互关系等还不是很合理。

●在第一产业中,全县基本形成了烤烟、蔬菜、仔猪、花卉四大主导产业,尤其是烤烟的支柱地位得到了巩固。2007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畜牧业产值为3.56亿元,蔬菜业产值为3.23亿元,烤烟产值为2.05亿元,花卉产值为0.72亿元,水产品产值为0.53亿元,粮经种植比例也调整为26.7∶73.3,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

●在第二产业中,逐步形成了磷化工、纸制品、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青铜制品、烟花爆竹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围绕“两环四片区”工业布局,引导工业企业向大街、江城、螺蛳铺、九溪四个产业片区集聚。2007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2.26亿元,增长18.9%;实现工业增加值9.82亿元,较上年增长22.1%。其中磷化工产值为17.07亿元,纸制品产值为3.33亿元,建材业产值为2.94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为2.39亿元,烟花爆竹和青铜制品产值分别为0.53亿元和0.17亿元。

●在第三产业中,主要以批发零售业和旅游业为主,房地产、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也较快发展。2007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83亿元,其中批发零售4.02亿元,住宿和餐饮业1.56亿元。其中,旅游业总收入为3.08亿元,增加值为1.21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仅为11.17%,说明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还没有成为优势产业,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

图18-3 江川县2000—2007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3.华宁县产业结构分析

华宁县近年来实施“生态农业县”建设和工业强县战略,使第一产业得以巩固发展,第二产业迅速发展。2007年,华宁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6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0%,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70亿元,比上年增长27.5%,拉动GDP增长6.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0.4∶31.0∶38.6,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表现出良好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见表18-4)。

表18-4 华宁县2000—2007年国民经济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华宁县2000—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表》,三次产业比重资料来自华宁县2000—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从2000年以来华宁县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看(见图18-4),虽然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从36.5%下降到30.4%,8年中下降了6.1个百分点,但总体上比重还是较大,说明华宁县仍属于农业县;第二产业上升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3.2%增加到31.0%,上升了7.8个百分点,说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取得明显成效;第三产业比重2007年下降到38.6%,一方面是第二产业相对快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说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停滞和减弱。

图18-4 华宁县2000—2007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在第一产业中,华宁县围绕建设“生态农业县”,把粮、经为主的二元产业结构调整为粮、经、畜(牧)为重点的三元结构,基本形成了粮食、烤烟、畜牧、柑橘、蔬菜五大产业。200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9.34亿元,比2006年增长18.3%。其中,烤烟产值2.13亿元,蔬菜产值1.1亿元,柑橘产值0.71亿元,畜牧业产值达到3.57亿元,比2006年增长20.7%。

●在第二产业中,通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初步形成矿电、建材、生物资源开发三大特色产业。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19亿元,比2006年增长32.5%;实现工业增加值5.45亿元,比2006年增长27.0%;其中矿电业增加值2.23亿元,建材业0.98亿元,生物资源加工业1.06亿元,建筑业1.25亿元。

●在第三产业中,主要以批零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为主,所占比重较大,旅游业发展还比较薄弱。2007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34亿元,其中批零餐饮业3.22亿元,交通运输业1.56亿元,房地产业0.56亿元,教育文化产业1.18亿元;而旅游业仅有0.26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3.12%,说明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仍处于弱势,与华宁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不匹配,急需进一步加大发展。

18.1.3 试验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是与更大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相关的,因而需要把其产业结构放到全国、全省、全市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通过与云南省重点旅游区进行对比分析,为确定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提供有益的借鉴。

1.同全国、全省、全市产业结构比较

通过把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与全国、全省、全市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8-5)可以看出,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第一产业的比重远高于全国、全省、玉溪市的比重,差距达到10个百分点以上;第二产业的比重也低于全国、全省、全市的水平,差距接近10个百分点;虽然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玉溪市,但低于全国和全省的比重。因此,对于具有良好区位又具有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来讲,必须以旅游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这一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表18-5 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产业结构比较

资料来源:1.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云南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玉溪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同省内重点旅游地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是全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通过与省内其他湖泊型旅游地和重点旅游区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深化对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产业结构的认识,发现存在的差距,明确调整的方向。

从与云南重点旅游地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表18-6)可以看出,不论是省内湖泊型旅游地的产业结构,还是重点旅游地的产业结构,其第三产业的比重都高于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尤其是旅游比较发达的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县、腾冲等旅游地,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40%以上。相比较而言,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这说明:一方面,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的产业结构还主要是以工农业为主,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相对偏弱;另一方面,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的旅游发展在目前省内湖泊型旅游地和重要旅游地中的比较优势还不明显。因此,要通过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调优一产、调精二产、调大调强三产,促进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旅游发展,并相应带动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表18-6 试验区与省内重要旅游目的地产业结构比较(2007年)

img184

8.1.4 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以上对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产业结构现状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尤其是在全省加快新兴工业化发展的推进下,三县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从发挥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的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角度来看,其产业结构和旅游业发展尚存以下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还处于初级阶段

从总体看,由于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经济发展的总量尚低,尽管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快速上升,第三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全国、全省及玉溪市的产业结构相比,显然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传统农业特征明显,产业结构和经济特征仍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上。因此,加快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仍然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主要任务。

2.产业关联带动效应较低

虽然近年来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有较快发展,但由于区域内第二产业主要是以磷化工、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为主体,不仅企业规模偏小,生产加工粗放,而且产品结构较为单一,高附加值产品更少,因此无法通过工业规模扩张形成具有全面带动力的优势产业,也未能有效地支持农业及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对农业、加工业、商业、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尚不突出。因此,需要从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出发,尽快对整个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大力调整。

3.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突出

由于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目前产业结构的初级化,使传统农业生产的比重较大,种植业的综合产出效率低,不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农业生产施用化肥造成大量的面源污染,直接影响到抚仙湖和星云湖的水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十分突出的负面影响。此外,以磷化工、采矿、造纸、建材为重点的工业,以及低层次的大众观光旅游和接待服务,都对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严峻的挑战。

4.服务业产业优势尚未形成

尽管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具有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区位、市场、交通、资源和环境优势,但由于环湖三县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各自为政、相互竞争,旅游接待设施低层次重复建设,旅游业发展质量不高,旅游总人数虽然较多,但人均消费水平低,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不能较好地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使服务业的潜在优势难以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主要问题,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必须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步伐,大力发展提升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找准旅游产业与生态休闲农业、新型生态工业、高端服务业的结合点,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和水平,促进区位、市场、交通、资源和环境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全面提升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