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湖北与浙江的比较分析

湖北与浙江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人的富裕水平是全国各省份中最高的。浙江省就业人数迅速增长的同时,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充分的转移,就业人员产业结构得到了充分的优化;而湖北省不仅就业人员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是步履艰难。
湖北与浙江的比较分析_湖北发展研究报告

二、发展机制:湖北与浙江的比较分析

近年来,我们在将湖北与浙江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启示。

浙江在改革开放之初曾被人们称为“四无”省份:基本上无资源,无国家投入,无国有企业,无外资投入。就是这样一个省份,在20多年间经济总量从全国第12位跃居全国第4位;从20世纪80年代初仅相当于湖北经济规模的80%,扩张为2005年相当于湖北的2倍(见表1)。奇迹般的发展背后显然有着独特的动力和机制。

表1 浙江、湖北与全国有关发展数据比较(单位:亿元)

img7

浙江一开始走的就是以内源性增长动力为主的道路。尽管地处沿海地区,但到20世纪末,浙江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仅为12.3亿美元,比湖北仅高出3.2亿美元;浙江1998年的外贸依存度为24%左右,比全国还低10个百分点。浙江外向型经济的突飞猛进,主要是在进入21世纪后。显然,浙江奇迹般地崛起,首先在于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拉动。

注:因资料所限,“实际利用外资”是1985年与2003年的比较;“工业总产值”是1985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与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较。

浙江之所以能实现大大高于湖北和全国水平的持续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它自身快速成长的投资能力、消费能力以及进入21世纪后出口能力的迅速增长。浙江在充分利用国内需求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发展强劲的内在需求。特别是消费能力,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人均规模都在全国首屈一指。2005年,浙江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456元,高出全国4320元,高出湖北4260元。如果全国人均消费额达到浙江的水平,将使我国的消费品市场扩大80%以上。

造成这种投资、消费能力巨大差别的直接原因,在于不同的发展路径。

第一,浙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富民”,而湖北的发展则在很大程度上与“富民”脱节。

浙江人的富裕水平是全国各省份中最高的。近几年来,浙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都是全国第3,仅次于特大城市北京、上海,甚至超过了大城市天津(见表2)。浙江民间资本的充裕更是超出了任何地区,不仅成为全省投资持续扩张的主要力量,而且是近几年来在国内投资市场上最为活跃的一支生力军。湖北省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则长期水平偏低,增长缓慢,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省民间资本的薄弱也造成了相当长时间内民间投资的疲软。

表2 浙江、湖北和全国居民收入增长比较(单位:元)

img8

第二,浙江高度的“富民”水平,来自高水平的就业;而湖北较低的收入水平同样与较低的就业比率密切相关。

2005年,浙江全部就业人员比1980年增长了2.03倍,就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5.4%,为全国第一,比1980年增长了37.8个百分点。湖北省2005年全部就业人员比1980年仅增长0.35倍,就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46.9%,比1980年仅增长4.5个百分点。就业人员的产业结构更能说明问题。2004年,浙江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73.1%,比1980年提高了28.1个百分点,而湖北省2004年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仅为56%,比1980年仅提高17.8个百分点。浙江省就业人数迅速增长的同时,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充分的转移,就业人员产业结构得到了充分的优化;而湖北省不仅就业人员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是步履艰难。

第三,浙江高水平的就业,靠的是活跃的民营经济,靠的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自主创业;湖北的民营经济,特别是群众性创业则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

浙江作为一个“四无”省份,要解决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靠政府不行,靠国企不行,靠外资也不行,只能靠老百姓自己解放自己。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最大的温州,恰恰是群众创业最活跃的地区。这种创业产生了千千万万个小老板、小企业、小作坊,走出了一条“小(以小企业为主)、集(集聚式发展)、轻(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路径。事实证明,这种以老百姓创业为根基的发展路径,具有很高的吸纳劳动力和资本积累的效率,有效解决了农村工业化问题,使浙江的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得到缓解。而湖北省在长期计划经济影响下形成的“大(主要依靠国有大企业)、散(产业布局分散)、重(产业结构偏重)”格局,不仅造成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而且严重影响了就业和劳动力转移的效率,影响了资本积累效率。直到现在,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成为湖北省持续协调发展的最大制约(见表3、表4、表5)。

表3 浙江与湖北产业、企业结构比较

img9

表4 湖北与浙江工业就业效率比较

img10

表5 湖北与浙江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

img11

注:偏离度是指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差。带“+”的号表示某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高于产业比重,带“-”的号表示就业人员比重低于产业比重。总偏离度指所有的差别相加得出的总差距。

浙江以消费品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国内消费需求和消费升级趋势十分敏感,充分发挥了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扩大就业,提高收入的基础上,有力地提升着本地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湖北省在以投资为主的偏重型产业结构下,消费品市场长期由外地商品占主流,难以形成消费市场对工业的有效拉动,更难以形成“消费—生产—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湖北省轻工业的增幅长期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这使工业增长、就业增长、居民收入增长都受到明显制约。

在如何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发展自己,同时也不断扩张自身需求的问题上,浙江和湖北走出了不同的路子,结果也大相径庭。从根本上讲,这种差别是两种不同发展机制的必然结果。

浙江的发展机制是“民本经济”。笔者认为“民本经济”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富民”为根本目标;二是放手让老百姓自己解放自己、转移自己、富裕自己,使千千万万老百姓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老百姓的自主创业致富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三是“小河有水大河满”,首先让老百姓富裕,政府财政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在这种机制下,浙江不仅老百姓富裕程度高,地方财政也增长迅速。2005年浙江地方财政收入比2000年增长3.11倍,在沿海发达各省市中位居首位;人均财政收入达2677.6元,远远超出了广东、江苏、山东等省。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在青海视察时讲:“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精辟阐释。浙江“民本经济”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精神,它提供了怎样最大限度地依靠人民自己力量实现富民、富省以及使发展成果真正为人民共享的生动实践。

湖北与浙江的根本差距正在于此。湖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影响,直至今天依然表现出巨大的惯性。其主要表现是在发展机制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官本经济”痕迹。“官本经济”说到底就是政府主导的经济,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民间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群众的力量;不是以富民为根本目标,让发展和富民充分结合。这使得湖北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发育迟缓。如湖北的投资长期高度依赖国家和政府,民间投资难以充分发展。这使得湖北在全国2002年出现新一轮增长高潮时,其步伐明显地落后于全国。

二是市场主体活力不足。湖北省经济发展长期过于依赖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而国有企业,甚至乡镇企业的改革又明显滞后,活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基础——群众性的创业活动,很不充分,民营经济明显短腿。这使得我省市场主体的规模、实力和成长性都受到很大制约。2004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为6542个,平均每万人口为1.15个;而浙江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1887个,平均每万人口6.5个,大约是湖北的6倍。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湖北省人均企业数量甚至低于全国平均,低于周边的湖南等省。这是群众性创业活动不充分的表现和结果,也是就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不足、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基本原因,更是地方财政实力不强的基本原因。

三是旧的经济结构调整艰难。湖北省“大、散、重”的结构明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制约了就业和劳动力转移,制约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扩张,也影响了湖北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但多年来结构调整进展迟缓,造成一系列结构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体制惯性和政府的工作惯性有关。“路径依赖”十分明显,“增长”的巨大压力常常使结构调整“靠边”。这也反映出湖北省经济生活中政府行为常常产生着过大影响。

四是政府职能转变和发展环境的优化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政府“越位”和“缺位”的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解决,一些明显制约发展,特别是制约市场主体、市场机制作用、群众性创业活动的因素,还需要通过更大力度地改革来克服和消除。

多年来,湖北人常常为发展不够、发展不快而反省和困扰。当我们将湖北与浙江进行了深入比较后,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即发展机制是决定发展路径和发展效率的根本问题。近几年来,湖北省坚持“打基础、管长远”的方针,着力以改革为先导,不断加大机制创新力度,努力在改革上走在前面。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发展机制的不断改善正是近年来湖北省经济发展“渐入佳境”的根本保证。

毫无疑问,在面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重大挑战和考验的时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围绕“富民”这个根本目标,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推进发展机制的根本转变,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