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与韩国电影产业现状比较

中国与韩国电影产业现状比较

时间:2022-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随着行政管理机关加大力度推进电影改革。中国电影生产力连续数年快速增长的背后,主要功臣是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截至2007年,中国电影已经比较科学地建构起国营投资为先导、民营资本为核心、境外合作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结构体系,电影生产拥有了相对稳固的产业基础。表3 韩国国产影片市场占有率[3](%)在中国,随着电影产量大幅提升、艺术品质提高、类型电影相对丰富,中国电影的产业成绩也比较明显。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面对市场的开放,中国和韩国政府都实施了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和相应的资金支持,业界从制作生产、发行放映到后产品开发的所有影人和公司机构都全力以赴,终于使得两国电影都日渐呈现出兴盛发展的良好态势。两国电影在电影产量大幅增加、本土电影市场占有率提升、影院建设稳步发展、海外出口收益增长等多个方面,呈现出相近的发展特点,也呈现出相关的差异。

(一)电影产量大幅增加,投资体系的改革

好莱坞电影的长驱直入,带给韩国电影很大的生存危机,但同时其电影企划、产业垂直整合、全球营销等特点,也带给了韩国电影很大的启示。1998年以来,韩国电影都保持了比较强劲的生产力,每年的产量都节节攀升。1998年韩国电影才制作了43部,到2006年已经跃升至110部,这是自1991年以来首次突破一百部大关。2007年韩国电影生产了124部电影(见表1),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凭借逐渐完善的发行等流通渠道,韩国电影年度上映的影片数量也日渐增加,2007年进入影院公开上映的影片就有119部,上映率高达95.9%。

(单位:部)

表1 韩国电影制作数和发行数(1998—2007)[1]

韩国电影年产量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韩国电影体制的调整、韩国电影制作生产队伍的庞大和电影人的极大热情。1998年韩国电影的生产体制迎来了重大变化,随着原有的三星、大宇等大企业资本因为亚洲金融危机退出电影投资,金融资本正式进入电影产业领域。2000年,韩国政府正式允许风险商业投资公司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包括电影),从而多渠道、多组合、跨行业、超国界的韩国电影多元投资体系得以建立。另外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网络融资的时尚方式也在韩国电影界出现,《茅趸王》《双生警贼》等影片就曾利用网民资金的大面积汇聚,巧妙地将电影投资和市场营销结合起来。

在中国,随着行政管理机关加大力度推进电影改革。2002年以后的中国电影如箭在弦地推进电影生产,产量激增,品质提升态势明显。2002年,中国电影产量还维持在100部左右(见表2),跟90年代中期以前平均年产140部以上的电影水平还差相当大的距离。但到2003年产量一下子就跃升到140部,之后更是三级跳地向前推动,到2007年共生产402部国产故事片。

(单位:部)(单位:亿元人民币)

表2 中国电影故事片制作数量(2001—2007)[2]

从年产88部至年产402部,中国电影增长速度非常惊人,连续7年实现了高速增长,年均增幅高达26.5%。这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的奇迹,也不失为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中国电影生产力连续数年快速增长的背后,主要功臣是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截至2007年,中国电影已经比较科学地建构起国营投资为先导、民营资本为核心、境外合作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结构体系,电影生产拥有了相对稳固的产业基础。中影、上影等大型国有制片单位经过体制机制改革,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境外、业内、业外资本主体也在积极酝酿上市,电影机构上市逐渐走向现实。同时海外基金也在积极关注中国电影,2007年越来越多的境外电影基金和银行对中国电影业给予了高度关注,英国渣打银行、日本盖奇电影公司(Gage)等新成立的“UD#1”电影基金希望在中国拓展电影业务,总量为2.85亿美元的“亚洲电影基金”开始介入中国电影业。

《实尾岛》剧照

(二)本土电影市场占有率提升,电影收益大幅增加

1998年以后,韩国电影的市场竞争力飞速提升,《实尾岛》《太极旗飘扬》《怪物》等电影多占据年度票房前十名的有力席位,其强劲的票房吸纳力远超过好莱坞等外国电影。1998年韩国电影本土市场率仅为25.1%(见表3),经过8年不断的调整,2006年本土市场占有率已高达64.2%,这创下了韩国电影市场优势的最高纪录。2007年韩国电影尽管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急转直下的态势,本土市场占有率急剧下挫了13.4%,但面对《变形金刚》《蜘蛛侠3》《加勒比海盗3》等好莱坞大片的持续轰炸,最终本土市场占有率止步于50.8%,基本保住了主导地位。

表3 韩国国产影片市场占有率(1998—2007)[3](%)

在中国,随着电影产量大幅提升、艺术品质提高、类型电影相对丰富,中国电影的产业成绩也比较明显。不仅2003年至2007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5%以上,连续居于世界电影增长率的首位,电影综合收益全方位拓展,从2003年的22亿人民币提升至2007年的67.26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300%多,海外市场收益也屡创佳绩,国际影响力也相对提升(见表4);而且本土市场竞争力也显著提升,2004年以来本土电影票房收益已经连续四年超过外国电影,市场占有率超过50%。

表4 中国内地电影收益(2001—2007)[4]

(三)影院建设稳步发展,观众人数呈增加趋势

韩国政府和电影企业界加大对现代多厅影院和银幕配置的有序有效建设,这促使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从1998年开始,韩国电影逐渐减少单银幕的传统影院,扩建多银幕的现代型影院,为韩国市场的所有电影特别是本土电影的市场准入提供了巨大空间。发展到2007年,韩国电影的影院数已经增加至348家,电影银幕扩增至2058块(见表5)。

表5 韩国电影影院数和银幕数(1998—2007)[5]

在韩国电影质量提升并强劲主导电影市场,以及韩国影院建设稳步发展的背景下,韩国电影观众对电影的热情也急剧增长,观众人数成倍增长。1998年,韩国电影总观众人数仅有0.5亿,发展到2007年已经高达1.58亿,相对于韩国总人口4900万的基数,人均观影已经达到每年3次以上(见表6)。比较美国人均每年观影4次左右的标准,可以说韩国人均观影次数已经基本达到世界电影发达国家水平。

在中国,自2002年新的《电影管理条例》实施,国家广电总局以法律法规和行政手段推动中国电影发行放映领域的院线制改革,促使全国30家跨省、省内院线在短期内正式组成。之后随着产业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筛选整合,院线资源不断优化组合、丰富拓展。截至2007年底,中国电影共有34条城市院线,中影星美、上海联和、北京新影联、万达院线等是主力院线。此外还有若干条数字院线、农村院线和学校社区厂矿流动院线作为有机组成部分,共同形成覆盖全国主流市场、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的梯次发行放映网络。

表6 韩国电影观众总人数和人均观影次数(1998—2007)[6]

同时影院建设的投资力度也非常巨大,包括电影界和跨行业资本、国内和境外资本、国营和民营资本在内的大量资金,促使影院和银幕建设持续高速稳步发展。据统计,2007年全国34条城市院线,共有1427家影院、3527块银幕,全年主流院线新增影院102家,新增银幕493块,平均每天诞生1.35块银幕[7],发展速度之快位居世界前列。跟2002年院线制刚实行时相比,2007年内地影院数量增加了40%,银幕数量增加了90%以上(见表7)。

表7 中国电影院线、影院和银幕数(2002—2007)[8]

随着影院银幕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观众进入影院观看电影的意愿也在逐步增强。加上2005年以来,各大影院普及实行“周二半价日”,之后拓展至“周三半价”“早场半价”等常规化的降价措施等多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电影年度观影总人次略有增长。但尽管如此,中国电影的平均观影人次还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相比2006年美国电影的观影总人次达到14.5亿,总人口为3亿,人均年度观影为4.8次左右[9]。再相比韩国人均观影已达到每年3次以上,中国不容乐观。1999年中国电影观众为4.6亿人次,平均每个中国人三年才看一部电影;2007年尽管国内票房高达33亿人民币,但若以低于实际平均票价的20元人民币来算,总观影人次才1.65亿人次,再以13亿人口平均来计算,可见差距是巨大的。

(四)电影海外出口活跃,收益增长明显

2000年以后,韩国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借鉴并实践好莱坞电影全球营销的经验,开始试水韩国电影海外预售和推广。再加上金大中卢武铉两任政府陆续推动的电影海外支援政策,为韩国电影的海外出口提供制度保证、设备支持、资金援助等措施,因此韩国电影的海外出口日趋活跃,而且价格提升和收益增长比较明显(见表8)。

(单位:万美元)

表8 韩国电影出口情况(1998—2007)[10]

从1998年至2005年的7年间,韩国电影的海外出口由307万美元突飞猛进至7599万美元,急剧增长了24倍之多,这创造了世界电影的一个奇迹。但这样的海外出口优势自2006年以后出现了明显拐点,连续两年跌幅都高达50%以上。2006年,韩国电影的海外收益在2005年创收7599万美元的基础上骤减了三分之二。2007年韩国电影出口部数也达到321部,但是海外收益总额却仅有1228万美元,仅为2005年的16.16%。导致韩国电影海外收益如此低落的主要原因,在于极其不合理的海外出口分布格局:韩国电影海外出口过分依赖于亚洲国家,特别太过依赖于日本这一个国家,这必然会给韩国电影产业带来致命的负面影响。

2004年,中国政府设立了“中国海外推广中心”,后又转制为“中国海外推广公司”。在政府主导和业界努力的前提下,2004年以来中国电影海外出口相当活跃,海外收益也大幅度提升。2004年中国电影海外出口达11亿元人民币,2005年海外出口已增加至16.5亿元人民币。2007年出口总额提升到了20.2亿元人民币,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11]但严格来说,20.2亿元的海外收入,也仅达到2007年国内总票房33.27亿元人民币的60.7%。在每年度不断提升的海外收益中,清楚可见:2004年《英雄》海外累计票房11亿元人民币,包括美国4.2亿元、日本3亿元、韩国1.2亿元、欧洲1.7亿元和东南亚各国的1亿元,[12]几乎达到2004年国内总票房的水平;2005年《十面埋伏》和《无极》在当年16.5亿元的海外收益中占据了重要的份额。可见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还非常有限,仅靠少数大片出口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