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韩两国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中韩两国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韩两国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申光镇一、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韩国政府自2001年开始,决心用5年时间把韩国文化产业产值在世界市场的份额由目前的1%增加到5%,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韩国在遭遇亚洲金融风暴袭击后,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进行培育。

中韩两国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申光镇

一、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韩国政府自2001年开始,决心用5年时间把韩国文化产业产值在世界市场的份额由目前的1%增加到5%,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文化大国、知识经济强国。

韩国在遭遇亚洲金融风暴袭击后,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进行培育。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韩国文化产业范畴

1999年2月韩国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与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产业,具体行业门类有:影视、广播、音像、游戏、动画、卡通形象、演出、文物、美术、广告、出版印刷、创意性设计、传统工艺品、传统服装、传统食品、多媒体影像软件、网络以及与其相关的产业。此外,还有根据国家总统令指定的产业。

韩国统计厅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包括:出版产业、唱片产业、游戏产业、电影产业、广播产业、演出产业、其他文化产业(建筑、摄影、创意性设计、广告、新闻、图书馆、博物馆、工艺品及民族服装、艺术文化教育等)。

(二)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和战略

第一个《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自1999年至2003年分三步实施。第一阶段主要是在法律、资金、人才、组织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打基础;第二阶段重点发展外向型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第三阶段抓紧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经营。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构筑振兴文化产业的框架,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本战略是:1.集中力量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文化产品。2.重点培育战略性文化产业。由于资源和资金有限,不搞平均主义,实行“选择与集中”的基本政策,集中力量支持重点产业和重要项目。3.力争使国家扶持政策产生最大的整体实效。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逐步加强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实施系统性扶持。

1.建立组织管理机制

在加强原有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建设的同时,为了避免业务重复和减少资金浪费,通过跨部门、跨地区合作,新建一些机构组织,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

文化观光部于2000年4月、12月先后设立“韩国工艺文化振兴院”和“文化产业支援中心”。2001年又将“文化产业支援中心”扩建为“文化产业振兴院”。由其全面负责文化产业具体扶持工作,同时侧重音乐、动画、漫画和卡通形象产业的发展,并与原有的广播影像、电影、游戏等主管单位分工协作,推动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在总结一年多运作情况的基础上,文化观光部于2002年7月决定为下属的文化产业振兴院、广播影像振兴院、电影振兴委员会、游戏产业开发院、国际广播交流财团五个部门组建“文化产业支援机构协议会”,旨在避免业务重复,加强信息交流,将原来分散组织的活动“大型化”、“集中化”,提高工作的整体效果。

2.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2000年至2005年全韩国共需文化产业专门人才9.8万人,可供5.8万人,缺口4万人。2002年以后,创作、企划、市场开发人才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国家决定自2000年至2005年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抓紧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抓好电影、卡通、游戏、广播影像等产业的高级人才培养。同时,加强艺术学科的实用性教育,扩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与纯艺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

主要措施是:完善人才管理系统。产、学、研联手,成立“CT产业人才培养委员会”,负责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协调等,设立“教育机构认证委员会”,对文化产业教育机构实行认证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和提供资金支持。文化产业振兴院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自2002年9月至12月,已有学界、机关、企业的一千多名专家申请登录入库。

二、当前中韩文化产业状况的比较分析

(一)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

1994年3月,时任韩国总统金泳三访华时,中韩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1996年以来,中国文化部孙家正部长等领导先后率领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和各级政府官员访问韩国,制订并实施了三个文化交流计划。2002年和2004年,中国还在韩国的光州举行了两届“中国文化周”活动。目前,中韩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交流关系,文化交流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1.语言文字

随着中国文化在韩国的传播,韩国人掀起了学习汉语的浪潮。20世纪60年代,韩国只有两三所大学开设了中文系,每年全国只有四五十名中文系的毕业生。现在,韩国大约有120所大学开设了中文系,每年中文系的毕业生达三千多人。由韩国民间创办的各种“中国语学院”(培训班)有一百多所,许多企业也办起了“汉语班”。据韩国教育开发院统计,目前在韩国各类学校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5万人。随着学习汉语人数的增加,韩国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更是连年上升。1994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韩国人仅有721人,而2004年则高达5.5万人(其中韩国国内考试人数为21805人)。韩国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已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

2004年11月21日,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韩国韩中文化协力研究院建立的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汉城(现名首尔)成立。“孔子学院”在韩国的成立,更加便利了韩国人对汉语的学习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2.广播影视

2001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与韩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始联合制作节目。两台的合作不但提升了各自的声誉,也促进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2004年5月1日,韩国“中华电视台”正式开播,此后每天24小时播出与中国有关的新闻、经济形势、连续剧、纪录片和娱乐节目,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2005年8月,中国天津电视台与韩国阿里郎国际广播公司签订了关于进行节目交换、节目共同制作和人员交流的广播交流协定。根据该协定,阿里郎电视台将获得并播出介绍中国与天津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的电视节目。2005年9月,由韩国教育广播电台(EBS)主办的韩国国内首个中文综合广播节目———《你好吗》正式开播。该节目是一档介绍中国的综合性娱乐教育栏目,中韩双语,在每周日12∶00~13∶00的黄金时段播出。目前,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也与韩国KBS电视台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共同制作和推广能够代表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优秀产品。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推出的《故宫》正被翻译成韩语,将被推向韩国。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港台影视对韩国影响较大。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影视兴起后,中国影视在韩国的影响力逐渐被削弱。尽管个别电视剧(如《还珠格格》)当时在韩国播出时曾引起一些轰动,但目前中国影视剧目在韩国基本没有地位,更不能与韩国影视剧在中国的受宠情形相比。

3.图书出版

在韩国的首尔、仁川、大田、大邱、光州、釜山等大城市,有数家专营中文图书的大型书店,在其他大型书店里也随处可见中文图书。由于目前在韩国兴起汉语学习热,因而语言类书籍比较畅销。其他,如中国古典小说、医学类书籍、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以及武术类书籍也比较畅销。学术类书籍在韩国市场较少见,但随着学习中文的韩国人的增多,这种需求正不断扩大。

汉城(首尔)国际书展于1996年正式启动,此后每年五六月份举行一次,每年都有来自2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家出版单位参展,展出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等上万个品种。在2000年汉城国际书展上,中国派团参展,并与韩国出版文化协会就中国承办亚太地区出版商联合会年会和加强交流事宜进行了会谈。2001年5月,中国版协主席于友先率领中国版协代表团参加了当年的汉城国际书展活动和亚太出版商联合会年会。

4.文化艺术

2005年4月16日,仁川的韩中文化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该馆设有介绍中国八大城市的地方特色物品的中国展馆以及中国艺术团体演出馆、中国文物介绍馆、信息检索室等设施。2005年9月12日至19日,集旅游推介会、投资说明会、演出及展览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活动“临沂文化周”在汉城举行;同年11月11日至13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韩国光州广域市南区政府在光州共同举办了郑律成国际音乐节。

就演艺圈而言,尽管成龙、巩俐、林青霞、梁朝伟、李连杰、张曼玉、刘德华章子怡、王菲、田震、孙悦等中国艺人在韩国都很有名气,但他们很少到韩国演出。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经过中国文化部批准的邀请韩国演员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演出的申请就有32个。

(二)中韩文化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韩文化交流尽管发展很快,但处于极不对等的状态,同时也暴露了中国对韩国文化交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中国对和韩国进行文化交流重视不够

2004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韩国人达5.5万人,而同年参加韩语水平考试的中国人只有2573人。人数众多的韩国人学习汉语为韩国企业进军中国储备了语言方面的人才,也培养起一批研究中国的专家。尽管中国目前已有25所大学设立了韩语专业,培养韩语人才,但与要了解和研究韩国的实际需要还有不小的差距。

2.中国对自身文化产业扶持不够

就影视行业而言,韩国2004年的票房总收入达到120亿元人民币,而2004年上半年中国50部电影的票房总收入仅约1亿元人民币。显然,中国影视的竞争力远不如韩国。中国与韩国在这方面的交流上也严重不对等。2002~2004年,中国内地分别放映了67部、155部、104部韩国影视剧,但中国影视剧在韩国放映的则很少。2005年以来,以《大长今》为代表的新一波“韩流”席卷中国大江南北,不仅冲击了中国的影视产业,还形成了其他方面的影响。韩剧的热播不但带动了韩国产品在中国风行,拉动了韩国经济的增长,还致使大批中国人对韩国流行文化盲目追逐,从文化心理上影响了普通中国民众,而且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数量庞大的“哈韩”族,给韩国推销其商品制造了数目惊人的潜在消费者。这种情形的出现,除了韩国的因素外,中国对自身文化产业重视不够、扶持不够、管理不善也是重要原因。

三、韩国文化产业给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的借鉴

中国体验韩国文化热最主要源于以“韩剧”为代表的韩国文化产品,而“韩剧”的成功最主要来自于准确的文化定位,及其中反映出的鲜明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即观众可以通过剧作品深入到普通韩国家庭的真实生活,感受到爱情、亲情、友情和信义等韩式传统儒家文化、家庭观念和协作意识。韩剧吸引人之处在于其中体现出来的民族化、时尚化等特点。比如《大长今》,一是传播了韩国传统膳食观念,讲究饮食与健康;二是从大长今对信念的坚守,体现了韩国民族的精神特点;三是巧妙地弘扬了东方文化,推崇女性,以柔克刚,强化了真、善、美,这些“情感产品”具有感化国民心灵的作用。

在弘扬民族化的同时,韩剧还比较注重推动流行文化,剧中人吃的美食、穿的服饰、做的发型,较易为中产阶级和现代年轻人模仿,并形成潮流。韩剧还带动了各城市的韩国料理消费,一时间穿韩式服装、吃韩国饭菜、抢注商标、学做韩国菜成为时尚,甚至有旅行团带游客到韩国体验宫女生活、了解韩国传统文化。这不仅是韩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标志,更是韩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尺。

1998年韩国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口号,并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进行培育,在短短几年时间内,韩国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政府重视,战略明确,全社会达成共识。韩国实施发展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加强文化产业立法,理顺文化管理机制,依托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国家扶持政策整体实效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是设立专门产业促进机构。韩国从中央到地方,设立“文化产业振兴院”和“文化产业振兴局”,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

三是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韩国设立多种文化产业投资组合,建立多层次资金扶持体系,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是产业集聚发展。韩国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十分注重产业集群的建构并建立了相关促进机构,建设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经营。

五是积极推动文化产品出口。韩国政府对影视、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的输出提供了大量的支持。

文化力量将是决定21世纪走向的“主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绝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调料、愉悦人生的奢侈品,它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早在10年前,文化就有“软力量”之说,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同。这种“软力量”,不仅对外具有强大的发散力,对内,即对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同样表现出强大的渗透力和推动力,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鉴韩国的经验,中国需要做好至少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架构。整合行政资源,在现有文化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专业技术、研究开发、权威服务等组织,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启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建立健全鼓励发展文化的政策。包括建立奖励机制、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生产合作等政策,设立专门的发展基金,鼓励文化创作,培植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促进文化产品生产。三是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在现有法律框架的基础上,完善文化市场的游戏规则,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侵权盗版的打击力度,营造健康的文化发展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在中国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从文化大国变成文化强国,社会文化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会更加昂扬向上。世界对中国文化会越来越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