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据青岛市文广新局统计,截止到2012年9月底,青岛市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77个,文化站长66人,工作人员编制195人、实有人数216人。文化部要求行政村应至少配备一名财政补贴的文化专管员,青岛市80%左右的村没有达标。调研认为,当前青岛市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中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一、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据青岛市文广新局统计,截止到2012年9月底,青岛市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77个,文化站长66人(多数是占文化编制,从事其他工作),工作人员编制195人、实有人数216人(多数是兼职或从事其他工作)。文化部、财政部下发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准》要求每个文化站编制不低于3人,青岛市存在一定差距。某市15个镇(街道)文化干部均是兼职,861个村没有1名文化专管员。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每个行政村应建设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活动室,青岛市仅有35.8%的村达标。文化部要求行政村应至少配备一名财政补贴的文化专管员,青岛市80%左右的村没有达标。2010年,中宣部、中组部、中编办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宣发〔2010〕14号),明确要求配齐配好镇、村宣传文化工作人员,青岛市至今未出台贯彻意见。

调研认为,当前青岛市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中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一)文化队伍数量与实际需要有差距

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过去热爱农村传统文化并为之献身的老人因身体状况而失去了昔日活力,而现今青年人又多热衷于城市所谓的“洋文化”,再是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很少愿意回乡发展,即使回乡探亲也不愿参加那些层次较低的文娱活动。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对当前青年农民的文化实际需求关注不够,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了解不多,缺乏研究,甚至可以说在一些乡村还是空白。由此判断,目前许多乡村业余文化队伍后继乏人,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出现农村文化断层,一些传统的优秀艺术形式或将失传。另据乡村文化大院负责人说,现在群众参与文娱活动积极性不高,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文化队伍数量减少的客观现实。比如,过去逢年过节总有许多老人、妇女前来参加各种各样的秧歌队、锣鼓队、小戏团等,有的主动自编自演一些反映身边生活的小节目,但是近几年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少,主动牵头组织活动的更是寥寥无几,有时镇村想组织一些演出节目,常常因为参加人员不够而放弃。据了解,有这种想法的基层文化干部不在少数。例如,前不久某镇组织了一次摸底统计,10年前参加农村文艺节目表演的群众在300人以上,而现在不到30人,参加人数不足10年前的1/10。

(二)镇村文化站专职人员配备不足

按照中央有关部委的要求,乡镇及村都要建立文化站(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人员。就调查统计情况分析,青岛市总体上都落实了上级的要求和部署,建立了镇文化科技服务中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又打了一定折扣。主要表现为: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文化科技服务中心或文化站,但是没有专职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多数是占有文化编制,从事其他工作;有的乡镇文化科技服务中心与其他职能单位合署办公,由于片面地认为文化属于软指标,常常被其他硬性工作所占用,多数处于被动状态却无从改变;有的由于编制、经费问题,基本上没有完全按照要求配备相应的文化专业干部,等等。再者,就办公场所而言,有的乡镇和村文化站(室)只有一间房子、一块牌子,一年到头却没有一个人在此办公。相当一部分镇村文化管理人员是兼职,主要不是从事文化工作,而是靠在乡镇中心工作上,只是在有文化活动或上级检查时才临时来凑合几天,精力都难以保证,工作积极性可想而知。

(三)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

客观上看,有些地方虽然配备了文化专职干部,但由于乡镇部分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文化专职干部可有可无,随意将编制内的文化专职干部抽调去从事与文化无关的工作,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据了解,有的文化专职干部只是名义上的,长期被借调到其他部门工作,很少有机会从事文化工作;也有的多年没有从事文化工作,对文化工作新要求不了解,甚至也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区市一级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介绍说,有的文化专职干部成了当地的“救火队员”,凡是当地出现紧急的临时性的工作,文化专职干部则被抽调借用,像参加一些计划生育大检查、各种评比活动、年终考评、会议组织工作等等,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许多上级文化部门领导表现得十分无奈,即使反映到他那里,由于文化在政府组成中属于非强势部门,想为基层争取一些利益,往往是人轻言微影响不了结果,好心却办不成好事。主观上分析,一方面,文化人才队伍构成较杂,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来的县乡改革,基层文化机构往往是被改革并和的对象,几经改革变化,农村基层文化队伍成了大杂烩,新成立的文化科技服务中心,各类人员进进出出不少,但是科班出身极少,像舞蹈、曲艺、书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由于没有专人辅导,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加上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对一些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等掌握起来困难较多,从某种程度上讲影响基层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从年龄结构看,农村文化工作人员老龄化现象明显,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多数是一些临近退休的人员从事该项工作。如某市乡镇文化队伍平均年龄44.1岁,村级年龄更大一些。再者,从未来发展看,由于文化单位门槛较高,同等条件下参加考录缺少竞争优势,基层文化单位难以吸引本科以上优秀人才,更缺少懂策划、有创意、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种状况不尽快改变,引领未来农村文化发展不容乐观。

(四)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待遇偏低

区市及乡镇一级的文化工作人员,由于工资福利待遇是由市、镇财政解决,目前基本可以保证。但若要组织一些活动,列专项经费就困难多了,包括一些群众比较喜爱的演出团体。据有的市反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当一部分演艺活动已经被推向市场,他们要靠各种演出活动来获得收益解决生存问题,但由于目前体制和农村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无论是专业演出团体,还是民间表演团体经济效益普遍不够理想,有的连工资都难以兑现。此种态势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农村文化建设与繁荣目标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相对清贫,待遇偏低,因而人心不稳,积极性不高,年轻人进不来,有本事的人纷纷找门路、托关系千方百计地向外调,逃离文化阵地现象较为突出,这也势必会严重影响农村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文化阵地长期处于无人看管境地

据反映,由于无人看管、无钱维护、无法开放等原因,多数的文化场地成了摆设,上级检查派人开门,检查结束关门大吉。如有的市反映,由于文化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加上这些年来重视招商引资等硬性任务,忽视了文化建设软件等原因,农村文化投入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每年安排文化经费微乎其微,不少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落后,与江浙一些同类城市相比差距更大。某乡镇2011年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00多万元,用于文化支出30万元,仅占财政收入的0.5%,扣除人员工资、办公经费等,真正活动经费不足10万元。基层文化干部反映,由于经费无着落,无法聘请专业人员作指导,单靠乡村个别有特长的热心人,或通过个人关系请人进行辅导,势必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