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秦安县旱作农业发展新模式运行情况的调研

秦安县旱作农业发展新模式运行情况的调研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秦安县旱作农业发展新模式运行情况的调研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主要支流葫芦河下游,属陇东南黄土梁峁沟壑区,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全县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70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4%,可耕地数量有限,山旱地占耕地面积的95.6%。

秦安县旱作农业发展新模式运行情况的调研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主要支流葫芦河下游,属陇东南黄土梁峁沟壑区,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全县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70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4%,可耕地数量有限,山旱地占耕地面积的95.6%。旱作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秦安县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旱作农业生产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近年来,秦安县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以片带式开发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梯田建设+特色产业+集雨节灌+路网交通+全膜覆盖”五位一体的旱作农业发展新模式。

一、秦安县发展旱作农业新模式的现状

近年来,秦安县先后在王尹乡南山流域,千户乡四坪流域、王铺乡郭岔流域,兴丰乡燕湾流域,实施以土为首的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整流域片带式开发,使农业的发展由原来单纯抓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转变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与山水田林路工程综合配套并重,结构调整与产业壮大同步,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保障能力,使产投比配套优化,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秦安县旱作农业发展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按照“宜林则林促生态,宜果则果壮产业,宜粮则粮保民生,整合项目办大事,协调发展创精品”和“有路没树的地方栽树、有树没路的地方修路,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路,通过思想发动、行政推动、技术带动、上下互动、乡村联动的“五动措施”,着力推进整流域片带式向流域梁峁沟壑生态化、坡地梯田化、梯田果园化、果树产业化、设施配套化、社会事业协调化的“六化”目标迈进,推动秦安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积极实施坡耕地改造工程,实现坡地梯田化

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人机结合,机修为主,人工培埂”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坡耕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依托全国坡耕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分年度实施,整流域推进,2006—2010年,秦安县共争取资金2914万元实施完成了931公顷的西川郭集、王尹、清水河流域五营陇城段、陇城镇风台梁、千户、王铺等6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仅2010年完成梯田建设面积1.34万亩,占当年总任务1.07万亩的124.9%。加大坡耕地治理力度,实现整流域内耕地梯田化。

(二)积极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实现果树产业化

加快实施林果基地建设,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在建园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放线,统一调运苗木,统一栽植覆膜,统一建档立卡,统一间作套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指导服务”原则,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园,同时加大新植补造和老果园改造力度,实现整流域梯田果园化,果树产业化。2010年更新老果园6.7万亩,实施高光效新树形高技术6000亩,先后建成日光温室桃棚367座,年产桃23万公斤,产值492万元。果品总产量达3.66亿公斤,实现产值5.29亿元,人均果品收入达928元。

(三)积极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实现种植覆膜化

秦安县优化农作物布局,大力推广抗旱良种,全力实施的地膜覆盖增粮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的“五项工程”收到了良好的效益。2010年,全县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作物,完成播种面积106万亩,完成春播全膜覆盖26万亩。设施蔬菜新建钢竹结构塑料大棚2000个,面积1000亩。全县建成马铃薯良种繁殖地2.2万亩,推广早熟马铃薯克新2号6000亩。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35个,使全县马铃薯、小麦、玉米良种率分别达到97%、98%、100%。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面积达到65万亩,果园施肥面积达到40万亩。

(四)积极实施农路拓宽改造工程,实现流域农路网络化

按照“梯田实施到哪里、路网配套到哪里、行道绿化到哪里”的思路,坡地梯田化的同时配套建设田间道路,栽植防护林,加快产业路网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交通保障能力,实现整流域产业路网的村村相通,组组相连,纵横贯通。

(五)积极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实现流域集雨节灌化

立足干旱山区实际,积极实施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整合项目资金,重点在林果基地内的梁顶,公路主干道沿线以水窖群建设为主,大型集雨场建设为辅,加大堤灌建设覆盖面,扩大流域内果园灌溉面积,有效解决流域内果树生长和干旱年份的用水问题,切实提高产业发展的抗旱能力。如秦安县王尹乡姚沟流域面积8553亩,涉及6村8130人,常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在该区域内依托项目支撑,在山顶开辟了占地22亩的大型集雨场,在古王公路沿线建起了800眼集雨节灌水窖。集雨节灌工程的建成运行,解决了该流域内尹川、姚沟、李庄等村新栽植的2400亩新红星苹果的灌溉问题。

(六)积极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程,实现流域生态化

按照“产权划清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总体要求,会同林业部门,将流域内集体林确权到户,颁发林权证,签订合同。以刺槐、山杏、杨树、酸茨为主要树种,加大集体林地和退耕还林区域的补植补造力度,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使流域内植被条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七)积极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实现流域社会事业协调化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整合项目资金,加快集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卫生室、农家书屋为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狠抓产业发展和村容村貌整治,积极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全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秦安县发展旱作农业新模式的经验总结

(一)立足秦安县情,找准旱作农业发展的出路

立足秦安县情,在旱作农业上谋出路。坚持把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与梯田建设相结合,与幼树间作套种相结合,加大旱作农业技术培训力度,集中连片、示范推广。这样既调整了产业结构又同时解决了幼树生长期内群众收益问题,而且采取间作套种,使作物营养互补互进,既培肥了土壤,又平衡了土壤水分,达到稳产目的。幼树4年后不间作套种就变成了规模基地果园。坚持走好“三条路子”:一以改土蓄水为基础的梯田综合开发路子,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梯田旱作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二以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为先导的覆盖保水路子,有效控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降水利用率;三以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为保障的集水节灌路子,解决了农业生产受制于干旱的问题。

(二)综合治理,立足农业改善基础条件

首先兴修梯田,使跑土跑肥跑水的坡耕地变成保土保肥保水的梯田地;再是大力发展水利设施,提高水利保障功能,在无法引水的地方,通过实施集雨工程,用打水窖、集雨场等办法,创造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针对农业生产中运输难的问题,实施田间路网拓宽改造工程,实现流域农路网络化。注重在梯田修建过程中配套农路网络建设,使道路村村通畅,组组通达,基地贯穿,形成纵横交织的农业农路网。

(三)因地制宜,着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针对降水时间与农作物特别是夏粮的生长期相错位,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利用作物自身抗旱的潜力,压夏扩秋,做到作物的生长期和降水期相吻合,使有限的自然降水得到充分利用,有效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按照“城郊水川区大力发展城郊型高效经济,川道河谷区大面积种植以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为主的高产优质高效作物,浅山区着力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深山区积极发展以紫花苜蓿红豆草为主的优质牧草”的思路,确立玉米、马铃薯、果树、草畜四大产业基地。这样既培养壮大了产业又使旱作农业朝着特色农业的方向发展,使全县旱作农业结构日趋合理。

(四)以点带面,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

抓点示范,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一是按照“干部指导到田间,技术服务到地头,物资准备到农户”的总体要求,坚持年年季季抓示范、乡镇村社树典型的思路,组织技术人员把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资辐射到乡村农户、田间地头,抓好培训指导工作,指导群众合理倒茬、施足底肥、平整地块、选用优良品种,严格把好全覆膜双垄沟播技术过程中的覆膜机械的使用和起垄播种的标准等关键环节。二是通过实行行政和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制定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乡镇干部和农技人员的身上,明确了工作职责。三是通过宣传动员,给群众讲清全覆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增产优势、经济效益和优惠配套政策,引导老百姓给自己干,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让群众认可这条创收路子。

(五)整合项目,助推旱作农业的快速发展

整合项目,助推旱作农业快速发展。一是要强化基础上项目。针对中低产田改造、农业标准化、实施农业生产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一批旨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靠天吃饭的大项目。二是依托比较优势上项目,依托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上项目,对林果、蔬菜、马铃薯等产业精心谋划、以建大基地、带强产业为目标,全力以赴上好项目。以项目的强大拉动力,促进旱作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秦安县发展旱作农业新模式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旱作农业发展环境

从长远利益着眼,山区农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进行林、田、路、水全面规划,将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很好地综合应用。提高旱作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和土地产出率,为改变广种薄收的局面创造条件、奠定物质基础。加大梯田果园化,逐步退耕还草还林,努力形成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走出一条恢复、优化生态环境的发展路子,实现旱作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化。

(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整合项目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水、田、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梯田、水利设施建设,形成水利保障网,提高农业生产抗旱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提升产业发展硬实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三)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

在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的大力发展下,以玉米和玉米秸秆为饲料的养殖业以及相应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将逐步发展为区域性主导产业,这样以林果、玉米、马铃薯、草畜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将有力地推动旱作农业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加快旱作农业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与规模化种植相适应,产业化经营将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市场需求下,农产品深加工、生产要素供应等之间将形成产业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档次,打造品牌优势,拓展市场空间,逐步形成产业化优势,实现效益最大化。

(五)加大项目整合力度,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摒弃项目分散,各行其是,项目实施多,效益显现小的做法,加大项目整合力度,集中资金、整合资源,实施整流域片带式推进,使效益最大化,创精品点,建示范园,建一片成一片,成一片富一片,富一片带一片。

(六)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完善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政府要稳定增加农业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完善农业教育、科研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组建稳定的高素质技术服务指导队伍,在山旱区发挥抗旱增产的科技优势,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培训长效机制和市场信息联动机制,加快协会组织建设,规范中介运行管理,完善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七)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机械化程度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实施土地合理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便于机械化规模作业,积极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扩大规模,形成特色,创出效益。

(八)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着力提高村级党组织“五种能力”,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带头作用,以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果引领发展,服务产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2011年春季年轻干部培训班

王明:秦安县王尹乡政府

胡小云:秦安县王铺乡政府

指导老师:高建兰党史党建教研室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