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继续创新旱作农业的发展方式
在改革开放35年以来,甘肃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旱作农业发展中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功。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评价,甘肃旱作区的大部分区域不具备农业生产的条件,但事实是这个区域分布着甘肃67%的耕地,居住着甘肃70%以上的农村人口,是甘肃省也是全国贫困人口聚居区。解决干旱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甘肃省2000年粮食总产跨上了800万吨台阶,2012年达到1100万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这个成绩主要是在灌区每公斤粮食消耗1.2吨珍贵水资源的情况下取得的,占全省耕地面积67%的旱作区,对全省粮食生产的贡献小,环县、会宁、通渭、安定等县区旱灾频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干旱是旱作区农业生产的最大风险,十年九旱是旱作区气候资源的基本特征[2]。
针对这样的现实条件,甘肃省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束缚,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科学规律,调整农业结构,把旱作区作为粮食生产的主战场寻找增产突破口,压缩易受旱灾的小麦面积,避开旱灾。研究解决关键技术,突破播种出苗难关,扩大玉米、马铃薯种植,充分利用秋季雨水和阳光,走科学抗旱、主动避旱、发展旱作农业的路子。
从2004年秋季开始,经过两年的试验筛选,以“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集成创新完成。该技术能保住秋季土壤墒情、收集春季“无效”降雨供作物出苗和生长,同时田间温度和光照条件显著改善,使旱作区雨水的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使玉米的分布区扩大到2300米的高海拔和年降水量300毫米的半干旱地区,并获得亩产500公斤以上的产量。在近几年发生的特大旱灾中,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在各旱作农业县的万亩试验示范片上显示出突出的抗旱优势,农民称作是“旱不怕、(冰雹)打不到”的铁杆庄稼。由于顺应自然规律,把作物生产调整在夏秋季,躲过了频发的春夏旱;由于遵循科学规律,集成创新出适宜的新技术和技术推广方案;由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广大农民满意为出发点,甘肃旱作区摆脱了“年年有小灾,三年一大灾”的恶性循环。近几年虽然旱灾频发,但旱作区粮食连续丰收。
2012年,甘肃省粮食总产突破1100万吨,创造了甘肃省粮食生产的最高水平。在大面积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实现粮食增产的同时,甘肃省的旱作区也找到了脱贫致富的产业化路子,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过去苦甲天下的定西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马铃薯产业集聚区;环县、会宁、通渭这三个著名的贫困县,从过去不种玉米到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近百万亩,一跃成为甘肃的粮食生产大县。玉米面积扩大产生了大量的秸秆,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