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研情况分析

调研情况分析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图3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层面的认同度较高,不太认同或者完全不认同的比例较低。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普遍缺乏为了社会、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在面临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权衡的问题时,倾向于在坚守底线的同时维护个人利益。根据调查,社会大环境是影响社会

通过整理所收集到的资料,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对本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基本情况分析

1.大学生对“三个倡导”具体内涵缺乏深入了解,呈现学科差异性

如图1所示,通过对“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具体内涵”的相关分析,40.73%的大学生表示“不太清楚”,35.51%的大学生声称“部分了解”,大学生中表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具体内涵的只占11.49%,同时还有12.27%的大学生称“完全不了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涵普遍缺乏深入了解。虽然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相关宣传工作的开展,但是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坚持和探索,不断提升宣传和培育工作的实效性。

图1 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具体内涵吗?

图2 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

法学专业与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也呈现明显的学科差异性。如图2所示,法学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要普遍高于非法学专业大学生,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不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例比较高。

如图3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层面的认同度较高,不太认同或者完全不认同的比例较低。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三个倡导”的内容,认同其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图3 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不同层面吗?

2.大学生普遍意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于“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的问题,如图4所示,69.71%的大学生认为是“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66.32%的大学生认为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为“提升公民的素质”的比例占64.49%,认为“寻求价值共识”的大学生比例是48.04%,还有43.08%的大学生认为是“增强国家软实力”,这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4 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对于积极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认识问题上,65.80%的大学生认为“必要”,17.23%的大学生认为是“非常必要”,认为“无所谓”、“没必要”的比例分别是9.66%、7.31%。这表明大学生基本上都认识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够给出客观、积极的评价,但不容忽视的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其持漠不关心的态度。

图5 您如何认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3.大学生普遍对“三个倡导”内容中社会层面——“法治”的认同度高且具有爱国精神,但政治信仰较为模糊

如图6所示,“您是否赞同‘爱国’是一个公民基本的价值准则?”问题中:“赞同”、“比较赞同”、“不赞同”、“说不清”的比例分别是58.49%、34.73%、6.01%和0.78%。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的认同度是相当高的,普遍具有爱国精神。

图6 您是否赞同“爱国”是一个公民基本的价值准则?

图7 对把法治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把法治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性”认识,图7中有62.92%的大学生表示是“非常重要”的,34.73%的认为“比较重要”,仅有1.57%的大学生认为“不重要”,同时还有0.78%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结果表明,在政法院校,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社会层面——“法治”的认同度较高。

如图8所示:“对将法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全过程的看法”,54.97%的大学生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培养规则意识”,28.8%的大学生认为这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法治人才”的比例是11.26%,还有4.97%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这说明大学生较为充分地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所倡导的“法治”对社会和个人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8 对将法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全过程的看法

“您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的调查中,被调查的大学生有40.47%的表示“对它有初步了解,认为它有道理”,32.9%的大学生声称“对它有初步了解,但是仍持怀疑态度”、“虽然不太了解它,但相信它可以使中国繁荣富强”的比例为18.8%,觉得“它是非常遥远的东西,完全不知为何物,对于它持怀疑态度”和“与我没有关系”的比例都是3.92%,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总体上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和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政治信仰较为模糊的问题。

图9 您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4.大学生在爱国、诚信等方面的实际践行情况

“当您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您会怎么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个人利益”的大学生比例为67.36%,“以社会、国家利益为重,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的比例为24.02%,0.52%的大学生选择“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牺牲社会、国家利益”,还有8.09%的大学生对此冲突不知如何处理,选择“说不清楚”。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普遍缺乏为了社会、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在面临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权衡的问题时,倾向于在坚守底线的同时维护个人利益。

如图11所示,“在考试中发现有人作弊,您会怎么做?”,有高达67.89%的大学生表示“与我无关,装没看见”,21.93%的大学生称“会制止,考试后对其进行说服劝改”,表示会“制止并报告老师”的比例是8.36%,还有1.83%的大学生表示“他人作弊,我也作弊”。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待诚信,存在“知而不行”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法律院校的大学生,在实践中缺乏对诚信这一做人基本道德准则的坚守,令人堪忧。

图10 当您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您会怎么做?

图11 在考试中发现有人作弊,您会怎么做?

(二)大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功利性倾向等特点

“您认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哪些新特点?”,41.47%的同学认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征”,27.56%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功利性倾向”,24.41%的大学生认为是“主体意识增强”,认为是“传统性与现代性交织”的占6.56%。这表明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巨大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功利性倾向等特点。

图12 您认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哪些新特点?

2.大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大环境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效果最大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的调查显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占74.15%,同时,72.06%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是“网络信息时代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学生需求的结合程度”占45.95%,38.6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进行的教育方式”影响自身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调查,社会大环境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效果最大的因素,其次是网络信息时代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可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跟上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

图13 影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1.第一课堂以及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大学生了解“三个倡导”的主要途径

“您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7%的大学生选择了“思想政治理论课”,38%的选择了“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9%的大学生认为“社区宣传教育”是他们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选择“家庭教育”途径的大学生只有3%,认为“学术论坛、报告会”途径的大学生占6%,7%的大学生是通过“其他”途径去了解“三个倡导”的内容。调查结果表明,第一课堂承担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任务,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网络、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图14 您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实施主体是朋辈群体

在“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最佳的实施主体”的调查中,40.99%的大学生表示最佳实施主体是“朋辈群体”,30.3%的认为是“学生工作的指导老师、辅导员”,“专业教师”的比例是16.97%,还有12.01%的是“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可见,朋辈群体以及学生工作的指导老师、辅导员这些与大学生日常接触更加频繁、交流更加深入的群体是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体。

图15 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最佳的实施主体

3.大学生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方法是师生互动、加以引导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高校教师引导大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的方法”是“师生互动,加以引导”,居于第二位的方法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居于第三位的方法是“理论灌输”,大学生认为最后一位的方法是“其他”。结果表明,大学生更加期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和互动并对其加以引导,以实现潜移默化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16 高校教师引导大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的方法

4.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大学生更倾向哪种实践途径的调查中,26.11%的大学生偏爱“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25.09%的大学生更倾向于“社会兼职、实习”,希望自身“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介”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例是21.09%,“思政理论课”的比例是14.82%,9.01%的大学生希望通过“社区宣传教育”的途径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88%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这表明,相比第一课堂知识的传授,大学生更加喜爱通过学校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以及兼职、实习等实践活动的形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17 大学生更倾向的实践途径

(四)调研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能够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和践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践行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涵理解不充分,法学、非法学学科之间认知水平不均衡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40.73%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并不是十分清楚,还有12.27%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这两者比例之和已达到53%,表明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具体内涵缺乏深入了解。同时,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2.认同度较高,但转化能力不足,存在知而不行、知行脱节的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所涉及的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内容的认同度及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的认同度较高。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在践行上。当前大学生存在知而不行、知行脱节的问题。例如,当涉及个人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选择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即使十分崇尚爱国主义,也很难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国家利益;对于现实社会中对诚信的坚守,大部分学生无法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无法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准则,来指导自身实践活动。

3.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政治信仰较为模糊

通过对大学生价值观新特点的相关调查,多元化特征占41.47%,功利性倾向占27.56%,主体意识占24.41%。可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大学生年纪尚小,鉴别力相对较差,在鱼龙混杂的价值观念、良莠不齐的文化以及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出现功利性倾向等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信仰主流仍是共产主义,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政治信仰模糊的问题。究其原因:

(1)社会大环境挑战以及网络信息冲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都发了根本性的变化,西方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不断渗透,新型网络观念与传统观念相互交织,特别是市场经济环境促使物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社会范围内盛行,这均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深刻的影响和改变。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然成为人们获取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47.9%,其中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的网民比例为21.4%”[3]。互联网上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信息给涉世未深、自控能力差、鉴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2)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学的教育方式。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停留在表面,属于比较浅显的认识,能够完全准确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涵的大学生则少之又少,这其中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无法有效发挥不无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所期待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方法是师生互动、加以引导,这也充分说明高校“思政课”教学亟待不断改革、完善,积极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对策分析

1.以“思政课”为主渠道,积极发挥社会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增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自信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部分,只有让大学生充分学习并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观点不是某些死板生硬的教条,而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内容、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并显示出巨大生命力的,大学生才会坚定政治信仰,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才会增强。对此,一方面,应当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第一课堂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以大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的话语方式,开展政治信仰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信念的确立,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另一方面,在高校的宣传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网络、报刊、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进行多层面的宣传报道,优化高校舆论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4],以弘扬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旋律,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进一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

2.推动“第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5],面对新形势,高校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高校自身应该转变理念,以高校为主阵地,以优秀的教师团队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致力于探索、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对此,全国各高校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创新与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宝库,如讨论式教学、实践性教学等,这些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的探索,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好地引入教学环节,通过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学生之间的交流环节,大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今后,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增强教师的引领作用,加快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过程,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3.以“第二课堂”为重要载体,增强大学生个体的实际感受

《意见》中指出,“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引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性、接地气”[6]。调查显示,由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呈现学科差异性的特点,为此,我们应致力于不同的学科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个体实际感受,最终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并促使其外化为自身的行为。如针对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以及初步熟悉大学生活的大二学生,学校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传播“爱国”、“法治”、“民主”等多主题的党团活动,开展传播“文明”、“和谐”、“诚信”等相关的社团活动,开展“传播”、“友善”、“文明”的公益类的长期和短期的服务项目;对于大三、大四年级的大学生,建立相关的实训基地、拓宽其实习的平台渠道,让其更加深入地接触社会,在工作岗位上体会“爱国”、“敬业”、“诚信”等内容的重要性,分类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4.积极拓展第三课堂,加快“互联网+”时代网络课堂建设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它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7]。“互联网+”给高校教学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抓住大数据时代发展的新机遇,不仅是适应当下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网络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积极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平台、开展慕课教学、翻转课堂研究等方式,加强网络课堂的探索和建设,构建第一、二、三课堂互补、互动的教学体系,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实际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