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菏泽市文化改革发展情况调研

关于菏泽市文化改革发展情况调研

时间:2022-09-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是实施社会文化活动品牌培养工程。此外,菏泽市戏曲节、“牡丹杯”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等已逐步形成具有菏泽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大地提升了我市的文化品位。一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菏泽市财政局

近几年来,菏泽是把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纳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煤电化工石油化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商贸物流基地等“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和发展总框架,不断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强力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各项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发展为实,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狠抓督导调度。确定由市政协主席担任文化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8名副厅级领导同志担任副组长和成员,市、县区均实行分包产业小组负责制和重点项目责任制;出台了《菏泽市文化产业发展纲要(2011-2015)》,组织召开了全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将文化产业项目与招商引商、城建重点项目同研究、同部署、同观摩、同考核、同奖惩,纳入全市科学发展总体目标严格考核,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有关部门严格监督、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工作格局。二是突出重点,带动项目建设。2008年以来,我市共确定新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03个、总投资150多亿元,已完成投资100亿元。2011年,全市在建和新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58个,其中过亿元项目24个,投入12亿元用于规划建设“十大湿地”工程。动漫产业经过近三年从无到有的发展,举办了两届动漫节,制作了《我的天娜》、《丹妮儿》等一批动漫产品,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个新亮点。三是拓展推介,丰富文化活动。我市曹县桐杨木艺、鄄城土布、巨野农民书画首次在中国美术馆展览;鄄城鲁锦、巨野农民画随山东民间手工品大展在韩国展出;今年,“菏泽旅游”捆绑“好客山东”旅游品牌亮相央视,在央视国际频道连续播出6集系列电视专题节目《走遍中国·走进菏泽》,成为了宣传菏泽、展示菏泽的重要窗口。利用大剧院、演武楼场馆优势,先后引进30余场省级以上大型文化娱乐演出活动。通过积极参加各种展会,制作招商手册,综合运用文字、影像、现场表演、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提升了菏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以民生为本,不断深入实施惠民文化新工程

一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程于2005年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全市已投资600余万元,建成10个市、县级支中心和6000余个乡镇、村级服务点,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二是实施送戏下乡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拿出专门资金,对市级剧团每场补助2000元,县级剧团每场补助1500元,对每场公益电影,市、县区各拿出10元,与省里投入的80元补助资金相配套,2008年以来,共送戏下乡4500余场,演出优秀剧目600余个,受益群众240余万人次,免费放映电影11万余场。三是实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程。2008年起,开始对辖区内规范化的8处博物馆、纪念馆实施免费开放,年均接待参观人数104.1万人次,比开放前同比增长近两倍。2011年,又开始着手实施文化馆(艺术馆)、美术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对外免费开放工作。四是实施社会文化活动品牌培养工程。每年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牡丹花会等大型节庆活动和系列展览60余个。举办中国国家交响乐团2010菏泽新年音乐会、大型话剧《立秋》等近30场演出。举办了全省第一个市级艺术节—首届中国菏泽艺术节,到场观众达10万人次。此外,菏泽市戏曲节、“牡丹杯”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等已逐步形成具有菏泽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大地提升了我市的文化品位。

三、以建设为基,不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新平台

一是着力抓好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菏泽大剧院、演武楼、曹州牡丹园、赵王河公园提升改造等已完工,菏泽大剧院荣获鲁班奖、被评为十大齐鲁文化新地标,赵王河公园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菏泽市图书馆正在建设,菏泽市文化艺术中心(菏泽市群众艺术馆)建设全面启动,菏泽市博物馆新馆正在进行规划设计,菏泽市广播影视中心今年开工建设。二是全力加快县级文化设施建设。县区图书馆和文化馆新馆建设进程加快,单县、曹县“两馆”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定陶、巨野“两馆”正在建设中,郓城、鄄城、成武“两馆”正进行论证、征地或图纸设计。三是逐步推进乡镇和村级文化设施。我市2008年起全面启动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共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47家,启动140家;新建农村文化大院2439个、农家书屋2783家。

四、以传承为先,不断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新网络

一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市2007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有27项、60项、96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有10名、33名、113名。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和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夺得了4个全省第一,市文广新局成为我省唯一获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的市级先进集体。二是做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8年全面启动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登录文物点2698处,其中新发现2365处文物点,是全省5个实地调查考核验收“全优”市之一;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元代古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出以元青花龙纹梅瓶为代表的珍贵文物128件,震惊了全国考古界;定陶“黄肠题凑”汉墓是国内已发掘的此类墓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好、时代特征最明显的一座,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保护、展示价值。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1处(安邱堌堆)、28处、60处、174处;2个单位入选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5部古籍入选省珍贵古籍名录,3部古籍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各类历史文物1.6万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文物分别为21件、127件、1194件;各类民俗文物近3000件;各类堌堆遗址152处,初步建立起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文物保护网络体系。

五、以精品为上,不断打造文艺精品生产新力作

2007年以来,我市已连续两届荣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组织工作奖,一大批作品和艺术家荣获省级、国家级大奖。先后创作、改编剧目20余部,仅市直艺术团体就获得省级以上演出奖项20个,其中山东梆子大型现代戏《山东汉子》先后获得8个省以上奖项,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工程30台精品剧目,2008年作为全国九台节目之一进京在国家大剧院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现实题材优秀剧目展演”,2009年又进京参加中宣部、文化部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2项“群星奖”,实现了我市“群星奖”零的突破,占全省获奖剧目的40%;在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中获最高奖“牡丹奖”、书状元奖;在“中国·宝丰2010年马街书会曲艺擂台赛”上,获得书会书状元(个人表演最高奖)和节目创作一等奖;在第二届泰山文艺汇演中获泰山杯二等奖。坠子表演艺术家刘瑞莲入选全省首批“齐鲁文化英才”。去年,全省文联工作会议在菏泽召开,我市做了典型发言。

六、以创新为先,不断迈出文化体制改革新步伐

一是组建新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机构。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组建了菏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将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的职责、市广播电视局的职责,整合划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将市电视台、市人民广播电台整合为市广播电视台,为市政府直属的正县级事业单位。二是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整合了原菏泽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市广播电视局行政执法职能,组建了隶属市政府的正县级事业单位—菏泽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各县区也根据市里的要求,全部组建了副科级或正科级的事业单位—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目前市及县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已圆满完成。三是深化文化单位改革。我市电影公司、电影院等已完成全部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对全市所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竞争与管理机制;菏泽日报组建印刷公司和发行公司,成立人力资源部,建立量化考核体系,改革分配制度,实行效益工资制,强化激励机制,整合了资源,提高了竞争力。菏泽广播电视台搞好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制度和栏目设置改革,积极探索业务分开运行、分类管理体制,取得了初步成效。四是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我市有7个剧团的5个剧种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产业保护名录、3个剧团的2个剧种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为更好地保护、拯救古老剧种,建立了剧团负责人竞争选拔、演职员、剧团团长聘用机制,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实行工资与演出效益挂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