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

天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天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一、发展现状(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果品产业上,天水市启动了“一城两园一集团”建设,2010年全市果园面积达到285万亩,总产量8.6亿公斤,实现产值24.38亿元。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上,主要在秦州南部、清水西北部、张川中东部、秦安西北部、甘谷东北部、武山西南部、麦

天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在果品产业上,天水市启动了“一城两园一集团”建设,2010年全市果园面积达到285万亩,总产量8.6亿公斤,实现产值24.38亿元。在畜牧产业上,截至2010年底,全市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787.7万头(只),畜牧业实现产值21.69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876元,牧业产值和人均牧业收入占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4.9%和31%。在蔬菜产业上,2010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100.88万亩,总产量240万吨,总产值28.8亿元。

(二)龙头企业逐步壮大

全市已有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市级54家、县(区)级152家。龙头企业从业人数达1.87万人,固定资产总值16.82亿元,年销售收入28.353亿元,出口创汇0.82亿美元,上缴税金0.343亿元,实现利润2.85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500万元以上的80多家。

(三)市场体系日趋健全

全市已建成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60个,其中:年成交额千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市场12个,秦州瀛池、武山洛门、秦安北大、麦积东部、甘谷冀城5个市场为国家级批发市场,年交易量9亿多公斤,年交易额达10亿多元。农村集贸市场100多处,产地批发市场70多个,农副产品年交易额20亿元以上,有20多种农副产品销往俄罗斯、日本、韩国、港澳、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品牌创建成效明显

积极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开发,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大力开展果品、畜牧、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和名优特产品产地认证及产品认证工作,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品牌,培育了花牛苹果、秦安蜜桃、下曲葡萄、清水核桃、天萃大樱桃等一批名牌产品。

(五)合作组织不断发展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行以产业为依托、以协会载体、以富民为目的的“支部+协会”的运作模式,全市组建各种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59个,拥有会员10万多人。

二、存在问题

(一)基地建设进展不平衡,优势产业集中度不高

种植业基地规模小,品种单一,生产分散,专业户、专业村、大户少;畜禽产业主要以家庭散户生产。从区域上看,一些乡镇产业太多、太乱,重点不突出,缺乏特色,城郊川道地区产业化发展相对较快,山区特别是边远山区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主导产业发展较慢。

(二)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

我市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仅有5家,缺乏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出口企业,对农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有限;大多数龙头企业技术人员缺乏,新产品研发、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加工产品多为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档次不高,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弱,发展后劲不足。

(三)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自身实力不强,有名无实,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设施,进行市场运作和产业化服务的能力较差。一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当市场行情低迷、农产品供过于求时,企业压级压价;一旦行情看涨、农产品供不应求时,农民又不遵守协议,谁出高价就卖给谁,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四)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品牌知名度不高

企业创新品牌、注册商标的积极性不高,商标使用、保护意识不强,致使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市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大多数产业没有建立完整的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和检验标准,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既不利于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不利于产品的销售和品牌的形成。

(五)农业产业化服务机制不健全

多年来,市县两级一直没有设置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工作机构,没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市、县两级均挂靠农办工作,对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协调力度不大,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逐年增加,而我市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发挥不充分,大多在机关工作,与产业基地联系不紧,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不强。

(六)投入严重不足,资金整合不够

近年来,虽然我市对农业产业投入逐年加大,但与产业发展的形势相比,投入仍显不足,资金短缺依然是制约产业化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同时,各种资源、项目、资金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情况严重,效果不明显。

三、对策建议

(一)思路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精神,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主导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在产业基地、龙头企业、营销市场、品牌创建、合作组织、科学技术、资金投入等方面下工夫,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农业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大幅度提高。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农民收入的40%来自于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二)发展布局

在果品产业发展上,以苹果、蜜桃、葡萄、大樱桃、核桃、花椒等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按照“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整村整流域推进,成片成带发展,加快规模化发展步伐。在畜牧产业发展上,按照“加快提升猪鸡产业、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的思路,在抓好千家万户养殖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小区养殖、企业养殖和专业村养殖,提升畜牧产业发展水平。在蔬菜产业发展上,按照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的思路,以精细菜、鲜销菜为主,在坚持多品种布局的基础上,突出主导品种,尤其是要选择产量高、适宜运输、便于存放的品种,进行规模种植。加快发展适宜保鲜、加工的原料性蔬菜基地和具有出口创汇优势的外向型蔬菜基地。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上,主要在秦州南部、清水西北部、张川中东部、秦安西北部、甘谷东北部、武山西南部、麦积西北部海拔1600米以上高寒阴湿和二阴山区,建设淀粉加工薯生产基地;在全市7县区海拔1400~1700米一般干旱山区和二阴山区,建设中晚熟鲜食薯生产基地;在秦州、甘谷、武山渭河川道海拔1400米以下川塬区建设早熟菜用和食品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以渭北干旱区、秦岭西部半湿润区、关山地带林缘区为重点,建立特色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在花卉产业发展上,以天水农业高新示范园区为依托,新建以月季、菊花为主的本地特色花卉繁育生产基地,优质盆景的生产基地和以百合为主的球根花卉繁育基地。

(三)具体措施

1.扩大产业基地,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

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种养基地,推进农业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妥善处理好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实行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收购,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紧密型利益连接方式,实现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2.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辐射能力强,特别是与农民增收联系密切的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扶持,促其做强做大。围绕畜产品、蔬菜、葡萄、核桃、花椒、中药材加工,通过招商引资,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3.开拓营销市场,扩大农产品流通销售渠道

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对秦州赢池、武山洛门、秦安北大等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配套设施,扩大市场规模,强化服务功能,发挥大市场对大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强产地市场建设,农产品销售旺季在集散地适当建立临时交易市场,满足农产品交易需求。

4.争创知名品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力度,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户申请注册商标,鼓励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申报“地理标志”和名牌产品。积极引导同行业企业向名牌企业靠拢,按照“统一对外、利益分享”的方法,推动同类品牌整合,增强知名品牌的竞争实力。加强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等级标识制度,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积极推动生产基地和企业产品认证。

5.发展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领办合作经济组织,对带动农户500户以上的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巩固发展好现有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吸收农民入股,引导专业合作社尽快登记注册,促其规范运作;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实现农商对接,真正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6.推广农业科技,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推广良种繁育、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藏保鲜、设施化栽培以及畜禽科学饲养、优质果园管理等实用技术,提高科技的入户率和普及率。积极创新科技服务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带职、带薪、带项目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企业或农户同担风险、共享成果。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围绕农业产业化项目,实施“绿色证书”、“蓝色证书”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7.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农业产业化推进机制

一是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扶持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原料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设备改造、贷款贴息、市场建设、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重点支持产权明晰,基础管理规范,市场前景看好的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奖励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用于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级别晋级、自主创新、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强市等方面的奖励。三是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工作经费,用于组织企业、协会开展培训、考察、宣传、参加各种省内外展销会、博览会等。四是金融部门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放宽对龙头企业的授信管理,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允许以流动资产、山林使用权、经济作物(果树等)和动产(如牛、猪)作为抵押;鼓励龙头企业间的联保,鼓励法人代表、股东为龙头企业的贷款担保。五是按照“各投其资、各记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农业、水利、林业、扶贫、科技等部门项目资金,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资金投入机制。

2011年春季年轻干部培训班

温宗茂:中共天水市委办公室

王旭升:张家川县龙山镇政府

马雪平:张家川县纪委

指导教师:李新一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