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本质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本质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关键是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和农户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本质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基本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达到较高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就必须采用有效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就是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以农户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而建立的农户与市场的联结方式和机制。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既要能够体现农业产业化对生产、交换行为的要求,又要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最终达到小农户走向大市场的目标。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本质与关键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实质是农户与市场的连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的分散农户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的要求,必须要用一种途径和方式与市场相联结,联结的不同形式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关键是利益联结机制。农户作为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的单元,要走向市场必须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形成商品性生产产业流通。同时,要根据现代农业要求,大规模地组织分工分业生产,把分散的家庭经营纳入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把分散独立的许多生产过程融化为一个社会生产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农户走向市场过程中的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分割和联结,成为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关键所在。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和农户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户不再是单枪匹马闯天下,而是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业产业,组织众多主体参与,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活动,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体系的过程。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优化资源组合,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才能解决农业生产高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这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症结。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运行体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加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三、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形成阶段。90年代初期到中期浙江、广东等省在农民解决温饱后,对农业产业逐步升级,农业由于部门分割、行业封闭、信息不灵出现低水平的农产品的卖难买难问题,这些省份开始探索农业与市场的联结机制,出现了“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第二段是探索阶段。90年代后期人们对产业化现象,在理论政策上认识不同,决策层面也产生一些不同的看法。当时的农业发展还处在供求相对平衡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当时的主线并不很清楚,对农村中深层次问题的看法并不深刻,所以对产业化经营的认识上不去。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探索中缓慢发展,在探索中逐步出现“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的经营模式。

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2001年以后的农业、农村经济、农产品供求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农民增收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必须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2000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会议召开”、“温家宝副总理的讲话”、“151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评定”使产业化成为一个主流政策,得到全国上上下下的支持。特别是中国加入WTO,要与国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竞争,产业化经营成为当务之急,农业产业化经营显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产业化经营模式取得较大的发展。在实践中,出现了“基层组织+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优势产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的经营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