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3.3 “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萌动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短短三年时间,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各级领导进行经济决策,尤其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的显著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二是市场带动型,即通过发育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和供产销一体化经营。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是。

5.3.3 “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萌动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6年,山东省枣庄市为了解决羊毛产销脱节的矛盾,试行了农民养羊,农行贷款,工厂贴息和建立基地,搞好服务,完善购销合同,及厂农挂钩的办法,初步探索出一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利益调节,进行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路子。1987年,又在棉、麻、毛、皮和烟草等产品的生产经营中推行了类似的办法。1988年,枣庄市正式提出了“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并加紧实施。1993年5月,山东省在枣庄市召开了“全省农业产业化经验交流暨研讨会”,认真总结了枣庄市在推行农业产业化方面的成功经验,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构想。短短三年时间,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各级领导进行经济决策,尤其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1996年年末,山东省共建起各类农副产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1.8万家,实现产值1000多亿元,带动农产品基地400多万公顷,农户700多万户,专业村2.1万多个。全省约有30%的县市主导产业和产品基本上实现了产业化经营(25)。在农业产业化在山东发展的同时,河南、河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与山东枣庄市相类似的做法。因此,山东的经验一经宣传,很快就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响应和重视。特别是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的署名文章(1994年4月25日)和同一题目的社论(1995年12月11日)之后,农业产业化很快就成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

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的显著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化的形式不断创新

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大胆进行组织形式创新,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到目前为止,大致形成了五种基本组织形式和类型。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产品加工、冷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围绕一项产品或产业,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如诸城和昌邑两市的肉鸡生产,年生产加工能力均为8000万只规模,产品全部销往日本和韩国

二是市场带动型,即通过发育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和供产销一体化经营。如最早出现的寿光市蔬菜批发市场,以及最近出现的苍山蔬菜批发市场和2万公顷无公害蔬菜基地,就属于这种形式。

三是主导产业带动型,即利用当地资源,从发展特色产品和产业入手,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形成一体化的产业群或产业链。如寒亭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化规模经营,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发展起来的。

四是中介组织带动型,即以各类中介组织为依托,带动和组织农民顺利地进入产业化轨道。这些中介组织主要是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各种专业协会和研究会,以及各龙头企业间的横向联合组织等。中介组织既可以在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牵线搭桥,又可以直接组织农户参加一体化经营。

五是科技带动型,即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发名优特新产品,组建科农工贸企业集团,带动新兴产业开展一体化经营。如莱芜市在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示范中,把研究开发的地瓜、果树苗木生姜、大蒜等脱毒技术,直接引入农业生产领域,使科技推广与产业化融为一体。

(2)产业化连接程度日趋紧密

近年来,各地普遍重视和加强了产业化运行机制的建设,使产业化链条中的各环节及各主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从而形成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其连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合同契约制,即企业与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使产销行为由原来松散随意的组合变成为紧密正规的对接,并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二是股份合作制,即龙头企业吸收广大农民投资入股,使企业与入股农户结成互惠互利、配套联动的利益共同体。这种运行机制在莱阳和潍坊等地发展较快。

三是租赁经营,即龙头企业租赁农民的土地,农民按照企业计划进行原料生产,两者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联合与合作。菏泽裕鲁实业集团即采用了这种方式。

四是扶持保护,即由龙头企业建立风险保障基金,实行农产品收购的最低保护价制度,支持农户发展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稳定企业与农户间的关系。

(3)产业化链条不断拉长

过去,农产品大多只经过粗加工就进入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一些龙头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利益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主动为农户提供从产前信息、生资供应、资金扶持,到产中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机械作业、病虫害防治,再到产后的运输、储藏、加工、销售等系列化服务,从而拉长了产业化的链条。如目前果品一体化已延伸到果品反光膜等新技术的引进应用,包括了粗包装、精包装、粗加工、深加工等诸多环节。生姜、大蒜等产品也普遍由原来的直接销售向精选分级、系列化加工拓展。

(4)产业化辐射区域逐步拓宽

山东的产业化发展始于东部沿海地区,目前西部地区也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并涌现出了菏泽沙土集、曹县普连集、定陶陈集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随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基地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有的还建起了跨省区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如烟台龙头企业集团,不仅在本地建立了1000公顷的蔬菜基地,带起了8000多户农户从事蔬菜生产,5000多户农户从事蔬菜粗加工,3000多户农户搞蔬菜运销,而且还跨地区在江苏、安徽、河北、天津等省市的20多个县建起了2000多公顷的协作基地,并建立了加工企业,带起了1万多个蔬菜生产专业户。

(5)产业化实施的内容日益丰富

农业产业化实施之初,多集中在畜牧、水产、蔬菜等产业或产品,内容狭窄,种类单一。近年来,各地积极拓展产业化内容,培植和扩张主导产业和产品规模,尤其是开发新兴产品和产业,一开始就实行一体化经营,从而使产业化的覆盖面越来越宽。如潍坊市就着力发展自己的稀有产业、名牌产业和特色产业,其食用菌、花卉、肉鸭、淡水养殖等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形成了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仅花卉一项,已由1996年的不到700公顷发展到近3000公顷,纯收入达1亿多元,成为举足轻重、发展强劲的新兴产业。

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是。

(1)高起点建设龙头,多层次推进联合

搞好龙头企业建设,是推进产业化的关键。因此,各地着力集中财力、物力,对龙头企业尤其是对“大(规模)、高(起点)、外(外向型)、新(技术)”项目和大型批发市场建设实行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走联合之路。如烟台市目前已兴办各类农业“三资”企业644家,利用外资4.25亿美元,1996年三资企业出口的农产品数量占到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量的85%以上。

(2)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规模化建设生产基地

培植和确定主导产业,建立稳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各地在这方面的基本做法是,从当地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品和产业,建立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如寿光、苍山发展蔬菜,诸城、昌邑发展肉鸡和养猪,定陶发展畜牧和裘皮,荣城发展水产,莱芜发展“三辣”,都是符合当地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

(3)探索建立运行机制,促进规范化发展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保证产业化正常运行的内在动力。近年来,山东各地针对以往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关系松散,利益不直接,连接不牢固等突出问题,普遍重视和加强了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建设,重点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方面的探讨,即引导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打破社区范围和所有制界线,通过资金、土地、技术、设备入股,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型关系。如莱阳市龙大集团公司在与外商搞股份经营的同时,也与基地、农户搞股份合作制,使农户不仅成为企业的股东,而且成为企业的“车间”型经营单位,从而形成了一种“股套股,利联利,心贴心”的紧密型合作方式

(4)突破条块分割,实行一体化管理

随着农业产业化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原有的条块分割,部门互相掣肘的管理体制和以简单的行政手段为主的领导方式,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改变。各地在实践中,还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办法,变原来的农业部门只抓生产,工业部门只抓加工,商业部门只抓销售为生产、加工、销售一起抓,统筹规划。许多地方都普遍成立了地方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推行“五个一”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即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这一模式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农业产业化?这几乎是每一位研究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学者都不可避免要提出的问题,因为农业产业化一开始就是一个不确切的概念。为了确切地弄清这一概念,王化信曾引用了12位作者所使用的概念进行归纳,最后得出结论: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并指出“系列化”是农业产业化最主要的外部特征,“社会化”是它的范畴特征,“一体化”是它最核心、最本质的内部特征(26)。笔者认为,这一概念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性概括是准确的,但就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本身而言,仍然是值得商榷的。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笔者曾在1996年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进行讨论(27),现将其主要观点申述如下。

(1)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是不准确的

“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进行分类,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产业,于是也就有了“三次产业分类法”等不同分类方法。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也就是说,农业本来就是一种产业,不管它的具体经营方式或经营形式如何,它都是一种产业。农业作为一种产业,是不以任何特定的方式或形式而改变的。换言之,它根本就不存在“化”的问题,就如同萝卜白菜作为一种蔬菜,不管吃法如何,它仍然是蔬菜,如果撇开“农业产业化”的特定含义,顾名思义地理解,“农业产业化”就如同研究萝卜白菜如何蔬菜化,或小麦大米如何粮食化一样是没有意义的。

再从“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的内涵来看,不管它是如何定义的,“化”总是指一个过程,正如农业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都是指一个过程一样。农业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的概念都是清楚的,因为我国农业目前尚包含许多传统农业的成分,或者说总体上仍然处于传统农业的阶段;我们的管理尚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或者说总体上仍然是传统管理或经验管理。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这无疑都将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那么农业产业化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如果把这也理解为一个过程,那么就是说,农业目前还不是一个产业,至少不完全是一个产业,显然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不管农业的经营方式是什么,也不管农业的比较利益究竟如何,农业终究是一个产业,它属于第一产业。如果说农业仍然需要一个“产业化”过程的话,也就等于说,萝卜白菜尚需要蔬菜化,小麦大米尚需要粮食化。毫无疑问,这些都是近乎荒唐的。

从农业产业化概念的形成过程看,它首先是在实践中提出使用的,这一概念在实践中的应用是不难理解的。众所周知,农业的比较利益和经济效益很低,这就容易给人们形成一个错觉,即跟其他的产业如工商业相比,农业似乎不是一种产业。山东省农委副主任张永森的介绍可以证明这一点,他明确指出,农业产业化战略提出的背景之一,正是“农业不像个产业”。而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或产加销一体化以后,农业的收益跟从前相比大大地增加了,这又给人们形成了另一种错觉,即农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使得农业由一种非产业而产业化了。这显然都是错误的,因为不管农业的经济效益和比较利益如何,它都是一种产业,属于第一产业范畴。

(2)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用已有的概念是完全可以概括的,这就是农业的一体化经营或农工商联合经营

农业产业化概念的内涵在探讨中提出的规定性很多,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和利益一体化等。然而,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任何一个概念总是具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以及特有属性和非特有属性两个方面。本质属性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那些属性,非本质属性则是不具有这一属性的那些属性。特有属性是指专为一类事物所特有而他类事物所不具有的那些属性,非特有属性则是指那些既可以为该类事物所具有也可以为他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在目前流行的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中,其实最本质的和为这一概念所特有的属性,正是农工商联合经营或产加销一体化,这一点,由前面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到。至于其他的一些属性,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工业生产也是具备的。而所谓的利益一体化,其实也并非“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属性,因为近年来在我国工商企业中兴起的集团公司,其实质也是利益一体化的产物。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赞赏和提倡创新精神,这当然也包括概念上的创新。但同时,我们也反对在概念上毫无意义的标新立异。概念创新的前提,是原有的概念已经不能再概括已经发展变化了的原有事物,即原有事物已经包含了与原有概念完全不同的新质。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概念的创新才有意义。否则,就只能是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形成歧义概念,导致学术研究的混乱,因而是不应该提倡的。

此外,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或经营方式,其含义对于实践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是不清楚的,是需要进一步解释的,它并不如农工商联合经营或产加销一体化那么清楚,那么一目了然。因为在实践中大多数人都是通过顾名思义的方式理解一个概念的,而事实上,顾名思义或望文生义,也正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理解一个概念的主要途径。所以,“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在实践中必然会出现歧义,遇到麻烦。

所以按照学术研究中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原则,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应该予以纠正,而代之以农工商联合经营或产加销一体化为准,如果说这种联合经营或一体化是以农业为主的,则应以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或简称农业一体化经营。在对“农业产业化”问题的研究中,著名农业经济学家牛若峰研究员一直就使用的是“农业一体化经营”这一概念(28)。在本章的研究中,笔者所以沿用“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只是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所作的一种假借而已。

三、对“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评价

农工商联合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方向。美国的农工联合企业和垂直一体化从20世纪50年代即开始发展,前苏联各种类型的农工组织也是在60年代后期就出现的。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学习前苏联原东欧国家改革经验的过程中,也曾建立了许多农工商联合公司,不过当时这些公司主要是由农业部门建立的,真正联合的成分不多。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方向,是大型工业公司进入农业,从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农工商联合企业。与我国80年代初期流行的农工商综合经营不同,90年代初期的“农业产业化”在这方面则有了长足的发展(比如龙头企业的形成)。

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乃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通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农业产业化问题目前仍然是我国学术理论界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研究的重点基本上仍然以农业产业化的功能作用为主。结合笔者个人的认识,这些观点主要可以概括如下。

(1)农业产业化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经济效益,因而必将发挥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农工商集团积极推行产业化经营,近年来他们从调整农业生产和产品结构起步,组建了优质米、乳制品、柑橘、肉禽、特色水产和鲜切花等六大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1995年,该集团从事农业的人员仅占公司人员的10%,创造的经济效益却占到1/3,农业职工人均年收入高出集团内工商业职工50%以上,粮食平均单产达到1.35万公斤/公顷,连续6年超过上海郊区的平均水平(29)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其功能是多方面的:第一,它改变了农业比较利益上的劣势,有利于加快农业发展;第二,它使得农业积累的扩大有了实力保证,必将大大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第三,它将大大缩短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差距,使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不愧为社会主义大家庭“共同富裕的金锁链”。

(2)农业产业化为我国农业的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对接提供了一种实现方式

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克服了农业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与统一的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了农业小农户经营条件下必然存在的买难和卖难问题。由于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因而农民的产品生产出来以后,根本不用担心如何销售,这不仅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而且可以使农民集中精力搞好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和产品竞争能力。农业产业化不愧为“农民进入市场的大通道”。

其次,农业产业化打破了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城乡分割、工农对峙的封闭局面,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又要保护农业加快发展的理论难题。由于实现了农工商联合经营,通过一定的机制把过去比较利益完全不同的主体捆在了一起,因而就从根本上避免了尚相对落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在竞争规律的作用下优胜劣汰的悲剧,从而实现了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最终达到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目的。

(3)农业产业化加快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必将从多方面推动农业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点,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显著特征,正是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因此农业产业化必然将大大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专业化生产不仅有利于农民生产技能和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社会意识和角色意识,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第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第三,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措施的全面实施,有利于提高农业的集约度和土地生产率。

(4)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我们必须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有条件就上,没有条件切不可以打肿脸充胖子。因为,农业一体化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这不论是国外的事实,还是我国的事实都说明了这一点。

【注释】

(1)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国家统计局农村司.中国农村40年[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以后凡出自本书的资料均不再另注。

(2)熊义杰.农业适宜于家庭劳动组织形式[J].科学经济社会,1989(5).

(3)陈道主编.经济大辞典·农业经济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恩选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8,311.

(5)朱金仓,等.农业土地经济论[M].北京:北京气象出版社,1989:130.

(6)叶兴庆,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农村经济体制[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112.

(7)中国农业年鉴(1996)[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24,189.

(8)陈健.农业:现实与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5.

(9)湖北统计年鉴(199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10)蒋中一,等.平度市“两田制”改革的政策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4(4).

(11)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及合作组织运行考察[J].农业经济问题,1991(8)-(9),1993(11),1996(2).

(12)《中国农村经济》编辑部.关于土地改革的若干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1992(5).

(13)顾晓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7(2).

(14)魏景瑞,等.平度市“两田制”改革试验及其初步效应[J].中国农村经济,1999(7).

(15)参熊义杰.“两田制”是解决小农户经营与大市场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J].江西农业经济,1994(3).

(16)“湖北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湖北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R].内部文集.

(17)参熊义杰,等.“两田制”与农业双层经营[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3(4).

(18)王琢.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新论——南海创新土地产权制度的试验[J].中国农村经济,1994(5).

(19)参阎受根.农业股份合作制和农村改革的第二个飞跃[J].中国农村经济,1994(2).

(20)参蒿峰,等.如何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健康发展——山东农村股份合作制经验交流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1993(9).

(21)中国农业年鉴1994,综述部分.

(22)参熊义杰.论我国农业的股份化经营[J].农村经济(川),1995(4).

(23)参熊义杰.农业股份化经营不会产生两极分化和剥削——兼与刘振祥先生商榷[J].经济问题,1996(7).

(24)参熊义杰.论我国农业股份化经营的实现方式[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5(6).

(25)王克余.以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关于山东省农业产业化考察的汇报[J].农业经济,1997(4).

(26)王化信.论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J].农业经济问题,1997(1).

(27)熊义杰.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值得商榷[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6(5).

(28)牛若峰.再论农业一体化经营[J].农业经济问题,1997(2).

(29)顾晓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