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22年外贸企业生存现状

2022年外贸企业生存现状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新新贸易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再次考验了国际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现实的解释力,因为大量的证据表明,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选择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比如有的企业参与出口,而有的企业却并不出口,等等,这是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第二节 新新贸易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再次考验了国际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现实的解释力,因为大量的证据表明,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选择对外贸易。于是,在21世纪初,以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Trade Models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Endogenous Boundary Model of the Firm)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便应运而生。该理论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同质性企业的假定,将企业异质性纳入对企业的微观分析框架中,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对国际贸易结构和贸易流量给予了足够的解释力,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热点。本节主要介绍一下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

(一)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是以同质企业假设为前提的。在现实世界经济中,没有哪些企业是完全同质的。在国际贸易中,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比如有的企业参与出口,而有的企业却并不出口,等等,这是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于是,以BEJK(2003)和Melitz(2003)为代表的两类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就应运而生了,两者都将企业异质性加入国际贸易模型,开创了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

BEJK(2003)的模型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法,引入李嘉图技术差异、“冰山”出口成本和Bertrand竞争,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对全球贸易和美国出口、就业等各方面的影响。BEJK(2003)模型在实证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既适合分析美国制造企业的微观层面数据,也适合各国国际贸易的宏观数据以及一般生产的数据,成为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实证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之一。

Melitz(2003)等所构建的另一类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则采用D-S(Dixit and Stiglitz,1977)垄断竞争分析框架,将企业异质性加入到Krugman(1979,1980)的产业内贸易模型,构建了异质性企业的动态贸易模型。

Melitz(2003)在Hopenhayn(1992)竞争性动态产业模型的基础上,结合Krugman(1979,1980)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引入企业异质性和固定出口成本,构建了包含异质性企业的动态产业模型,分析了产业内贸易对企业间资源重新配置和贸易成本的影响,解释了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该模型认为,企业生产率差异是造成产业内企业异质性的最主要原因,是企业选择是否出口,或者是否退出市场等贸易行为的关键性因素。

Melitz(2003)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最核心的结论就是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为本国市场提供产品,甚至退出市场;国际贸易进一步使得资源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研究结果表明,贸易更进一步促进了资源向高效率企业的转移,迫使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促使产业层面效率水平整体提升,同时亦使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得到改善。

这里的企业异质性表现为企业之间生产率或边际成本的差异。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通过生产率的差异和固定出口成本的相互作用表现而来的。

Melitz(2003)模型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并从此开启了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研究的新篇章,此后,很多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都是在其研究基础上构建起来并对其不断完善和拓展的。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Melitz(2003)模型的具体内容。

(二)Melitz的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

基本假设和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相似。

假定每个企业生产一种差异化产品,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存在差异,并且企业i在进行生产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生产率水平为φ。每个企业的生产率是存在差异的,那么每个企业就可以用φ来索引

代表性消费者的CES效用函数为:img44正如Dixit and Stiglitz(1977)对消费者行为的处理所显示的那样,考虑在产品种类集中消费的一揽子商品集Q=U,相应的价格指数为:

img45

那么,市场对企业i产品的最优需求量为img46其中,q(i)是市场对i产品的需求数量,p(i)是i产品的价格,σ是产品种类之间不变的替代弹性。对产品i的支出函数为:

img47

其中R=PQ=∫i∈Ωr(i)di为对所有种类产品的总支出。

假定企业生产只需投入一种要素即劳动,且需要f单位的劳动作为固定成本,那么生产率为φ的企业产生q单位产品所需劳动数量为l=f+img48,那么按照边际成本加成定价规则有:

img49

这里w是共同的工资率,可被标准化为1。

因此,企业利润为:π(φ)=r(φ)-l(φ)=img50结合(5.15)(5.16)式,可得: r(φ)=R(Pρφ)σ-1,从而有:

img51

由(5.17)式π(φ)=0,可求出企业在国内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生产率临界值img52。生产率低于临界值img53的企业其可变利润不足以弥补固定成本而出现亏损,从而退出市场;而生产率在临界值水平img54之上的企业则能够进入市场进行生产。这些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是否都能够进行出口呢?

假设某高生产率的企业将其产品出口到某h国。从本国运送其产品到h国存在“冰山”形式的运输成本(当然,这里的运输成本是涵盖了制度成本等在内的可变贸易成本),也就是说,从本国装运τ>1单位的产品,最终到达目的国h国时就只剩下1单位的产品,而其余的τ-1单位的产品被“融化”掉,相当于运输成本。企业出口除了存在“冰山”运输成本以外,还需要投入一定的固定出口成本fx,这相当于出口所需的沉没成本,比如,在国外设立办事处或者找代理人之类的所必须投入而又无法收回的成本等。

在这些条件下,企业要出口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img55

第一个条件是企业能够生存的条件,第二个是企业能够出口的条件。只有在满足第一个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同时满足第二个条件时才能出口。

在满足第一个条件之后,如果仍然有πx(φ)≥0,那么由πx(φ)=0可以得到一个出口的生产率临界值img56。由于出口存在额外的出口固定成本,因此会有img57

本模型的最终结论是,低于国内生产率临界值img58的低生产率企业,会因为入不敷出,而退出市场;介于img59之间的中等生产率企业,仅仅为国内市场提供产品,但无法出口;高于img60的高生产率企业,则会同时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产品。

Melitz(2003)还表明通过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新渠道,是贸易自由化(贸易伙伴增加、出口可变贸易成本以及固定成本降低等),这会使得资源和产出的份额向生产率更高的企业重新配置,从而通过“达尔文进化过程”提高整个经济体的生产率。

(三)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的主要拓展

就像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一样,Melitz(2003)的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是非常经典的模型,它第一次不采用同质性企业假设,而认为企业是异质性的,并且把企业的异质性引入垄断竞争框架中,这是开创性的贡献。

Helpman,Melitz and Yeaple(2004)在Melitz(2003)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水平FDI,构建了一个企业异质性的自由进入模型,考察异质性企业的出口与水平FDI之间的关系。该模型假定每个企业生产一种差异化产品,消费函数为CES函数,产品出口存在“冰山“形式可变贸易成本和出口固定成本。其基本逻辑是,由于存在出口固定成本,出口企业的固定成本高于非出口企业;而通过FDI出口的企业,其固定成本比出口企业更高,不过可变成本相对较低。其基本结论是,生产率最低的企业仅供给国内市场,生产率居中的企业通过出口供给国外市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则通过FDI供给国外市场。

Antras and Helpman(2004)则在Melitz(2003)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的基础上,结合Antras(2003)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建立了一个南北国际贸易模型,以考察异质性企业的出口、外包和垂直FDI之间的关系。在该模型中,假设南国的可变成本较低,而北国的固定成本较低。FDI具有所有权优势,而外包则具有地理位置优势。结果表明,南北国家之间的企业生产率差异、总部密集度、工资水平差异和各国所有权优势等各因素共同决定着企业组织形式和贸易模式的选择。在总部密集度较低的产业,企业一般不会进行垂直FDI,只会选择外包:生产率水平最高的企业选择在国外外包,生产率水平居中的企业则在国内外包,生产率水平最低的企业则退出市场。在总部密集度最高的产业,则会出现如下的组织形式和贸易模式: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选择在南国进行垂直FDI,次高的企业则选择在南国外包,较低的企业选择在北国进行垂直FDI,更低的企业选择在北国外包,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则退出市场。

【注释】

[1]该部分改写自藤田昌久,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译本.梁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