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理论中,曾经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显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神化或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商品生产及其规律和劳动价值理论,适用于一切商品经济。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理论中,曾经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及世界经济社会格局发生的剧变(尤其是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原来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则越来越多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质疑,甚至全盘否定。而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一代,他们对西方经济学兴趣盎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则纯粹当作一种政治说教,几乎没有人自愿学习和接受。显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神化或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地位不应忽视和贬低

众所周知,恩格斯把马克思称作“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历史科学的“巨人”、“科学巨匠”。后来的许多革命家和思想理论家,也给予马克思以极高的评价。

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学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征询与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高居榜首,得票率高于分别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这表明,马克思在西方学界和思想界始终被尊为一位思想家,他的著作与思想一直被关注、研读和探讨。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38)撰写“马克思”条目的欧内斯特·曼德尔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对(古典)经济学最具革命性的贡献,他发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长期运行规律毫无疑问成了他最杰出的成就,19世纪没有第二位学者能像马克思那样始终清醒地预见到资本主义怎样运行、发展和改变世界。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这是他对李嘉图式的古典经济学的超越。著名的西方思想家J.A.熊彼特这样评价马克思的著作:“大多数智力或想象的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短的不过饭后一小时,长的达到一个时代,就完全湮没无闻了。有些却不,它们遭受了晦蚀,但是又复活了,不是作为文化遗产中不可辨认的成分而复活,而是穿着自己的服装,带着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痕迹而复活了。这些创作,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创作。在我看来,伟大和生命力是联结在一起的。按这个意思来说,伟大这个词无疑适用于马克思的道理。”“作为经济学家,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博学的人。马克思作为一个作家,我一直称他为天才和预言家,而我认为有必要突出上面这一点,这似乎有点奇怪。然而,意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天才和预言家通常不是在某一专门的方面很杰出,正是因为他们不是某方面的专家,因而具有独创性。但是马克思的经济学中没有什么能说明他缺少作为学者的素质,或缺少理论分析技术方面的训练。他是一位贪婪的读者、一位不知疲倦的工作者。他很少遗漏重要文献。他消化他读过的所有东西,深入思考每一个事实,怀着热情争论不寻常的问题的细节,他习惯于透视包含整个人类的文明和延续发展的历史。或批评,或反对,或采纳,或综合,他对每一个问题总是要探索透彻。最突出的证明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这是理论方面的里程碑。”(39)2002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前夕(纪念马克思诞辰184周年),英国《焦点》月刊发表文章说:“不论你怎样看待马克思,有一个事实却毋庸置疑:他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作为一个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家,马克思的著作在今天仍为世界学术界和大众所推崇。尽管马克思的有些思想由于产生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现在已经不再完全适用;有些历史进程也并没有完全按照他的预言发展,世界发生了许多他尚未预料到的现象。但是,马克思发现并阐明的那些关于世界和历史的基本原理,已经并依然在起着作用。“马克思的道理”透过历史的风尘,依然在闪烁着炫目的光辉。在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网上投票选举中,有的投票者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公义的斗争。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有的人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作模式做出了最好的分析。由于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末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学说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当今世界,仍极具重要意义。”写下或说出以上这些话的人,并不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赞同者,有的甚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批评和反对者。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其学术价值和地位不应忽视和贬低。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用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用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的理论指导上,便可见一斑。

(1)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对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一切社会都适用。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对待这一原理,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明确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恢复和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间相互关系的原理,对处理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关系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2)马克思关于商品生产及其规律的一般理论,适用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马克思的商品生产及其规律和劳动价值理论,适用于一切商品经济。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关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五种基本功能、货币流通速度的测量反映了他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独到理解;马克思对竞争、价格供求机制、股份制、信用制度的论述,是他对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见解;他对借贷资本的作用和资本主义地租的分析对我们今天认识这些现象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提出的一些原理和规律,如果抽去其资本主义的特定关系,对社会主义也有意义。例如,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对说明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过剩、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工农业差别及绝对地租等问题,具有理论前提的意义。马克思关于资本积聚和集中的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都包含社会化再生产的一般原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原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的原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及其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的原理,社会再生产中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与内涵的扩大再生产的原理等,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

(4)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对社会主义实践有直接意义。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商品生产等问题时,为了对比,有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方面,提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性。《共产党宣言》提出: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指出:在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更高级的社会中,“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而实现这一原则,要以生产力和物质条件的发展为“现实基础”。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论述由社会主义社会转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必要条件时,提及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显然,马克思的这些论断,对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有着深刻的意义。

(5)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联合生产方式的过渡点。马克思对股份制的作用进行了实质性的概括:①股份制是各个相互分离生产者的私有财产向联合生产者的财产即社会财产转化的过渡点;②股份制是与资本所有权结合再生产的职能向联合生产者的单纯职能转化,再向社会职能转化的过渡点;③股份制是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被摒弃;④股份制是新的生产方式从中发展并形成的;⑤股份资本是“导向共产主义最完善的形式”。这些思想对我国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

对待马克思主义存在两种错误态度。一是彻底否定。鉴于在大半个世纪中教条式、主观的正统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成功,而主张完全放弃马克思的理念和理想。二是全盘接受。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一切论断皆为革命经典,一字一句不得怀疑,不得更改。显然,这两种极端倾向,都是未从历史实践的全局,社会演化的本质层面观察问题、判断问题的结果。

对待马克思的学说,一方面要继承和坚持,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不是宗教教义,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国内外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不能拘泥于他在特定情况下所做的个别论断和具体结论。例如,对资本家的认识,我们应该根据历史实践和发展,重新认识某些观念。①重新认识在公开、透明市场条件下的资本家。在公开、公正、透明的市场机制中,凭自己勤奋、智慧与能力创业致富的资本家都是公平竞争中的成功者、优秀者,我们不能歧视与问罪,更不能把自己装进意识形态的死胡同。马克思的理想社会,正是主张任何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机遇公正、公平。而公开透明的市场,恰恰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公开竞争的机会,并能得到市场的公正评价和公平报酬。市场机制已成为人类社会效率最高、最具激励作用的制度。②资本家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资本家所创造的财富相当部分要通过高额所得税和遗产税转为社会所有。这两项资产是政府和社会机构用来调剂社会其他低收入阶层生活福利水平的二次分配的资金来源之一。③资本家为其他社会成员创造发展机会。资本家的投资给社会其他成员创造了大量教育成长和就业工作的机会,也创造了发展社会各领域研究与开发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使社会发展的活力与潜力不断得到有力的供给和支持。在此过程中,全体社会成员的绝对收入水平,教育素质水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社会成员的个性发展与尊严地位都整体性地获得持续提高。④在生产力要素中资本家也参与创造价值。在科学技术推动和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资本家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在管理、运筹中也有大量脑力劳动的辛苦投入。

总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改变命运和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虽然有过曲折,毕竟已经走上了一条光明大道。当然,我们前面的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肯定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但是,无论什么困难和风险,都不能动摇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马克思曾经说过,凡是真正坚强的人,一经踏上革命的道路,即使遇到失败,也总是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而且在历史的洪流中漂游得愈久,就变得愈坚决。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确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顺利进行。

阅读并思考

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流派(40)

日本的经济学分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近代经济学两大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分若干个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20—1930年,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为相互对立的两个流派:讲座派和劳农派。

讲座派是撰写《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讲座》(岩波书店出版,全7卷)的经济学家们。其中有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野吕荣太郎,还有东京大学的山口盛太郎、腹部之总、平野义太郎等。劳农派是《劳农》杂志总编向坂逸郎、节田民藏等人士组成的流派。两派的主要分歧在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认识。劳农派认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并不是完全发展的纯粹的资本主义,它是建立在半封建地主制上的落后资本主义,他们把标志着近代开始的明治维新(1867年)看成是资产阶级革命。而讲座派却认为明治维新是专制主义的改革。“二战”后,这个问题的争论随着美军占领日本、财阀的解体、地主制的分解而告一段落。显然,重视强大地主制和旧财阀的讲座派的观点是正确的。

“二战”前,关于日本资本主义的争论虽以讲座派的胜利而结束,但围绕战后日本资本主义的问题讲座派与劳农派之间的对立再次开始。“二战”后,关于日本资本主义问题的争论不再局限于学术界,而是发展为政治上的对立。讲座派认为日本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事实上却是美国的从属国。因此,主张经过民主主义革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二阶段革命理论。劳农派认为日本已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张战胜资本主义即进入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前者是日本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后者是日本社会当中的一个流派——向坂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二战”后的日本大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谓与近代经济学平分天下。在东京,战前的讲座派回到大学校园。但京都、大阪,是以河上肇弟子(41)为中心的学者们在普及马克思经济学。此外,久留鲛造因对马克思经济学的严密研究而出名,他后来还完成了《据马克思编写马克思》、《马克思经济辞典》等著作。

左藤金三郎把上述马克思经济学称为“正统派”,以区别于市民社会派、宇野派。市民社会派受到了讲座派羽人五郎等人的影响,高度评价西欧民主主义,批判日本尚未真正成为民主主义国家。大冢久雄通过研究西欧经济史,高度肯定了西欧资本主义,以合理的西欧式资本主义作为理想模式,批判了不合理的日本资本主义以及日本社会。(42)

宇野派以东京大学为中心,是一个适合大学学院派风格而创立的“马克思经济学”。宇野派虽也使用马克思的用语,但力图指出马克思经济学的不足之处,并且排除了马克思理论中的阶级性、实践性和现实性,试图构筑纯粹的原理理论。因此,与《资本论》相比,宇野的《经济原理》等著作对宇野派显得更为重要。宇野的著作被译成了英文,在欧美,宇野的理论常被认为是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代表理论。

思考题:

1.你从以上阅读材料中可以看出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有哪些流派?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应该注意什么?

关键术语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 生产力(productive forces)

生产关系(relation of production) 劳动对象(subject of labour)

劳动资料(means of labour) 生产资料(means of production)

经济规律(law of economy) 抽象方法(abstract method)

思考题

1.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2.试述政治经济学发展脉络。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6.怎样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7.经济规律有哪些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

8.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9.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本章自我检测

美国怎么了?(43)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44)出生于1953年。与同辈人一样,他把美国的一切都视为理所应当的。只是在后来的回想中,他才意识到,自己年轻时所处的政治与经济的环境是一个早已逝去的天堂,是美国历史上一段不同寻常的篇章。

战后的美国首先是一个中产阶级社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工资水平大幅上涨,使数千万美国人走出贫民窟或者离开乡村,摆脱了贫困,并拥有了自己的住房,享受着空前舒适的生活,克鲁格曼的父母就跻身其中。另一方面,富人的数量变得很少,而且相对于欣欣向荣的中产阶级而言,他们也不是那么富裕了。贫困人口的数量仍多于富裕人口,但只占总人口的很小一部分。所以,人们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经济平等感——显而易见,那时的大部分美国人都过着相似的、体面的物质生活。

不仅经济发展平稳,政治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冲突。在他青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民主党人与共和党人就对外政策以及许多国内政策都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共和党人不再打算逆转“新政”的成果,他们甚至还有不少人支持联邦医疗保险。而且两党合作确有一定意义,尽管在越南与种族关系问题上出现了混乱,尽管出现了尼克松等人的丑闻,美国的政治进程基本上还是由两党共同执掌的,其成员在根本价值观上是一致的。当时许多美国人认为美国已最终成长为一个有着强大中产阶级的、相对平等的社会,平静的政局是这个国家的常态。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一个由中产阶层主导、政治上奉行中庸之道的美国却开始出现变化。经济学家开始论述迅速加剧的不平等,他们指出经济进步只惠及少数人,而大多数美国人却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政治学家也开始讨论不断加深的政治两极分化,即政治家在极左和极右两个方向移动,“民主党人”日益被归为“自由派”,“共和党人”则成为“保守派”。这些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当前的收入不均与20世纪20年代的不平等同样严重,而政治的两极分化也和那时差不多。

因此,美国现代史上有两个巨弧。一个是经济之弧,从严重的不平等到相对的平等,之后又回到不平等;另一个是政治之弧,从极端的两极对立到两党合作,再到两极对立。这两个弧是平行的:经济平等的黄金时代与政治上两党合作的黄金时代大致吻合。正如政治学家诺兰·麦卡蒂(Nolan McCarty)、基思·普尔(Keith Poole)与霍华德·罗森塔尔(Howard Rosenthal)所指出的,经济不平等与政治两极化总是如影随形。

思考题:

1.经济不平等是政治问题造成的吗?

2.政治如何搭救经济?

【注释】

(1)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东尼·蒙克莱田(1575—1621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2)(美)巴里·克拉克.政治经济学:一种比较的视点[M].王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

(3)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现代经济学形成的里程碑著作。在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中,他首创“经济学”一词,用以替代“政治经济学”。另外,他希望以此提高经济学科学的地位。

(4)(加)文森特·莫斯克.传播政治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7.

(5)新政治经济学有时候被简称为“政治经济学”。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有很大差异的。

(6)(瑞典)T.佩尔森,(意大利)G.塔贝里尼.政治经济学:对经济政策的解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7)“社会应该广义定义,它不仅包括国家或其他类似的管辖范围,而且包括企业、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政治约束是指由于利益冲突以及面对这些冲突需要做出集体决策时所受到的约束。”(摘自:阿伦·德雷泽(Allan Drazen)《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8)(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吴良健,桑伍,曾获,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55-57.

(9)(美)巴里·克拉克.政治经济学:一种比较的视点[M].王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

(10)(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2)(美)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06.

(13)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4)(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6)(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7)(美)巴里·克拉克.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0.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0)(美)巴里·克拉克.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9.

(21)(美)特伦斯·W.哈奇森.经济学的革命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07.

(22)陈振明.政治经济学分析——新政治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

(23)(加)文森特·莫斯克.传播政治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7.

(24)陈振明.政治经济学分析——新政治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

(25)(美)巴里·克拉克.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

(26)陈振明.政治经济学分析——新政治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15,16.

(27)陈振明.政治经济学分析——新政治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15,16.

(28)陈振明.政治经济学分析——新政治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29.

(29)秦海.制度范式与制度主义[J].社会学研究,1999(5).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3)马克思曾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1975年版,第8页)

(34)(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6)(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7)(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38)《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前身于1894年问世,现收入2 000多个词条,共4 000多页,由34个国家近1 000位著名经济学家和当时在世的13位中的12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共同编纂而成。

(39)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9.

(40)根据日本三重大学名誉教授平野喜一郎“日本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见田理论”译文整理。原译文载于李文溥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当代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6-43页。

(41)河上肇是以日本革命为目标,专攻马克思研究的学者。

(42)平野喜一郎认为市民社会派不是马克思派,而是韦伯派。

(43)(美)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美国怎么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3.

(44)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他于1991年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1994年成功预言亚洲金融危机,是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政治评论家、前美国政府经济顾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