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个清醒认识是习近平同志结合我国实际,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有力论证。资本具有逐利性,在利益面前,人们往往舍弃绿水青山而投向利益的怀抱,这也正印证了马克思关于生态危机根源的理论,习近平同志关于“两山”的形象比喻,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分析中国生态问题的生动写照。

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站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宏阔视野,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习近平同志关于“两个清醒认识”的深刻论述,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关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座山”的形象比喻,关于“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哲学理论,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的执政理念,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的重要理论创新。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论述精辟,既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更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生态决定文明兴衰: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南

一般而言,文明相对于野蛮、蒙昧而言,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从历史进程看,人类文明已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几种形态。在原始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是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态下的“和谐”,人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是自然的奴隶。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初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对自然已有所影响但影响有限。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似乎感到无所不能,开始贪婪地攫取各种自然资源,非理性地征服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尖锐对立,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生态问题日益严峻地凸显在世人面前。

习近平同志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阔视野出发,辩证总结了生态与文明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多次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0]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生态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回答了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回顾人类文明历史长河,四大文明都发源于森林茂密、水草肥美、生态良好的地方;反之,许多古代文明之所以灰飞烟灭,也都因为青山变为秃岭、沃野变成荒漠。这都是生态遭到破坏所致,如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的衰落,楼兰古国的消失都是如此。这一深刻论述,从文明发展的历史视野指明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也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必然趋势。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同志揭示的这一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无疑将使我们理性自觉地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华文明全面复兴的理论指南。

(二)“两个清醒认识”,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警示

伴随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对人类开始报复。自然的威力像潘多拉盒子里的恶魔,一旦开启,便把复仇之箭指向人类。人类好像在一夜之间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量危机: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温室效应等现象已经成为全人类都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近百年来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要比过去几千年对自然的影响更大。这些年频发的自然灾害,许多都是人类自身的“杰作”。而人类对于物质的欲望依然无穷无尽,生态危机难以缓解。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兴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从这个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两个清醒认识”[11]的重要论断,即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也表现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两个清醒认识是习近平同志结合我国实际,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有力论证。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当下我国生态危机情况十分严峻,人在与自然界相处的过程中,决不能把自身与自然界分割开来,站在对立面。两个清醒认识是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精髓,只有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才能从根本上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三)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2013年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2]就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有一个非常形象的生动比喻: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对“两山”论述的认识,习近平同志曾把它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20世纪80、90年代,不少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漠不关心,或视而不见。就是用牺牲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有矿必开,有油必采,有林必砍,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恶劣局面。

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新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

第三个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实践中人们意识到,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了,绿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人与自然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因此,“两山”理论是新时期对“两个和解”理论的形象描述。

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经济发展的“副产品”。资本具有逐利性,在利益面前,人们往往舍弃绿水青山而投向利益的怀抱,这也正印证了马克思关于生态危机根源的理论,习近平同志关于“两山”的形象比喻,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分析中国生态问题的生动写照。“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当前,人民群众的期待已由奔小康到要健康,由求温饱到求环保,我们只有大力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才能真正迈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注释】

[1]本文系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生态哲学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编号:XDA05140105)”和浙江省2013年度重点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研究(编号: 13MLZX002Z)”阶段性成果,并受浙江省高校生物学重中之重学科开放基金资助。

[2]马兆俐:《罗尔斯顿生态哲学思想探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3]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求是》2013年第24期。

[4]《十八大报告全文》,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8][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9]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10]人民日报理论部编:《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5页。

[11]李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人民日报》2014-04-23。

[1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日报》2013-05-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