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交通运输业布局的因素分析

影响交通运输业布局的因素分析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影响交通运输业布局的因素分析一、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交通运输业是指人类利用各种不同的运输工具,使人或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置移动的生产部门。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布局,要与工农业生产、商贸、旅游业的布局相协调,以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第一节 影响交通运输业布局的因素分析

一、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交通运输业是指人类利用各种不同的运输工具,使人或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置移动的生产部门。它是联系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的纽带,是沟通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桥梁,是发展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先行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交通运输业,对促进工农业生产、商品流通、旅游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改善人民生活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二、影响交通运输业布局的因素

(一)交通运输业的特点

交通运输业是一个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属第三产业范畴。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交通运输业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交通运输业不生产新的物质产品

交通生产过程中不需要任何原料,改变物质的性质和形态,只是实现运输对象(旅客和货物)的空间位置转移。交通运输业的成果是以“人千米”或“吨千米”来衡量的。

2.交通运输产品的非储存性

随着运输对象到达目的地,运输产品也随之迅速消失,不能像工农业产品那样可以运送、储存和调配。它的运输产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能被储存,交通运输业所创造的价值,全部追加到被运送的商品中。

3.交通运输生产的连续性和同一性

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整个运输过程往往是由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连续共同完成的。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只表现为不同的运输工具和线路,而其产品是同一的,都是人和货物空间位置的移动。交通运输生产的连续性和同一性为综合交通运输网的建设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影响交通运输业布局因素

交通运输业的布局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布局一样,深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影响。但因交通运输业有着区别于其他经济部门的特点,其布局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交通运输业的布局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交通运输业及时地为它提供各种生产资料和输出各种产品。工业生产不论是企业内部的产品生产过程,还是企业外部的产品销售过程,都需要交通运输来及时配合。商品流通活动和旅游业的发展更依赖交通运输条件。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布局,要与工农业生产、商贸、旅游业的布局相协调,以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2.促进综合运输网的形成

运输方式有多种,各种运输方式具有不同的经济技术特征和运输要求。因此,交通运输业布局要注重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以形成综合运输网。各种运输方式既要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要相互衔接,取长补短,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3.合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布局影响相对减少。但在运输布局时仍不能忽视它,必须根据各种运输方式对自然条件的不同要求,因地制宜选择,宜水则水,宜陆则陆。

4.用先进技术提高运输效率

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如电力机车、大吨位船舶、管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高,改变着运输业的布局,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发展就是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运输效率的过程。

5.有利于巩固国防和开发边疆

交通运输业对巩固国防、开发边疆、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交通运输业布局时应充分重视和考虑到这些因素,使边疆要塞、军事要地和少数民族聚集区既有干线与内地相通,又有支线相互连接。以保证一旦发生战争或自然灾害,前方与后方、边疆与内地能保持紧密联系。

三、各种运输方式的经济评价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从运输能源角度看,输电线路也是一种运输方式。各种运输方式采用不同的运输工具,具有不同的特点,适应不同的运输范围。组织商品运输时,要根据商品的特点、运距的远近和供应时间的缓急,正确选择运输方式,合理使用各种运输工具。

(一)铁路运输

铁路运输的载运量大,运输成本低,受自然条件限制小,能保证一年四季、昼夜不停地运输。现代技术可使铁路线延伸到地面上的大部分地区,以满足各地的运输要求。此外,铁路网是相互衔接的整体,便于统一管理和指挥,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良好。铁路运输适合承担大宗货物和旅客的中长途运输。

(二)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是我国运输范围最广、运线最长、最普遍的运输方式。相对于铁路和水路运输而言,公路运输的主要缺点是运载量小、耗能大、成本高,不宜载运大宗笨重货物作远距离运输。但公路运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大,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实现“门到门”的运输,货物送达速度快。在位置偏僻、无铁路和水运的地区,公路承担着干线运输任务。

(三)水路运输

水路运输包括内河运输和海洋运输。运量大、投资省、运价低是水路运输最突出的优点。但水运受自然条件限制大,连续性差、灵活性小、速度慢。因此,水路运输适合承担运量大、运距长、对运输时间要求不紧迫的大宗、廉价、笨重货物的运输。

(四)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运行速度快,不受地形条件限制,航线最直,可以到达其他运输方式不易到达的地方。但航空运输载运量小、成本高、耗能大。航空运输主要承担国际和国内各大城市之间的长途旅客运输以及报刊、邮件、急件、鲜活贵重货物的长途运输。

(五)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具有运量大、成本低、损耗少、连续性强、安全可靠、占地少等优点。但管道运输只适合承担气体和液体物质的运输。管道运送固体物质技术复杂,需转化成液体或气体后才能运送。因此,管道运输主要承担原油和天然气的运送任务。

四、实现合理运输的方法

交通运输业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一样,也是劳动者(运输工人)使用劳动工具(运具、车站、码头和线路等)作用于劳动对象(货物和旅客),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它所创造的价值全部被追加到被运送的商品中去。对具体商品而言,运输业追加的这部分价值越小越好。因此,在完成运输业务时,应力求节约运输过程中的劳动消耗,避免一切不合理运输,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所谓合理运输,就是走最短的线路、用最少的时间、花最低的运费,安全、及时、准确地把货物运送到目的地。实现货物的合理运输,可以缩短货物的运输距离,减少运输劳动的消耗,降低运输成本,节约货物的在途时间,加速资金的周转。合理运输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商品流通,节约运力和社会劳动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国家积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实现合理运输,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确定货物流向和流量

正确确定货物的流向和流量是实现合理运输的前提。货物在地区间的流向和流量的确定,直接影响到运输方式和运输线路的选择。确定货物在地区间的流向和流量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从宏观上说,各级贸易和运输管理机构要根据各类货物产销的地区差异和交通运输网的现状,确定各类货物最有利的供应范围和流转线路,编制合理流向图。从微观上说,各企业应按就近、就优、就多的采购原则,正确地确定采购地。

(二)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和线路

正确地选择运输方式和运输线路是实现合理运输的基本方法。货物从产地到销地往往有多种运输方式、多条运输线路可供选择。采用哪种运输方式,应根据运送货物的性能、运输量的大小和运输距离的长短及各种运输方式的适用范围来确定。在确定运输方式后,应走一条最便捷的运输线路,尽可能缩短运距,降低运费。

(三)减少运输的中间环节

减少货物运输的中间环节是实现合理运输的重要方法。中间环节的减少可降低货物的装卸、搬运、保管费用和货损,加快货物送达速度。开展直达运输、“四就直拨”和零担凑整是减少货物运输中间环节的主要途径。

(四)开展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运输是一种新型高效的运输方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单件货物装入特制的标准规格的集装箱内,以集装箱作为运输单位所进行的运输。采用这种运输方式可提高劳动效率,促进货物装卸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大地简化理货交接手续,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并减少货损货差和库房的占用量,从而便于扩大联运,综合利用各种运输工具。

(五)消除不合理运输

常见的不合理运输有过远运输、对流运输、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倒流运输等。这些不合理运输或增加运输工作量和运费,或延长货物送达时间,进而影响运输的经济效益。在完成货物的运输任务时,应尽可能避免这类不合理运输,实现货物的合理运输。

五、我国交通运输业现状

(一)我国交通运输线及运行能力不断提高

到2009年底,全国运输网总长564.17万千米,比20世纪40年代的18.9万千米增长了将近30倍。多种运输方式构架的四通八达的运输网已形成,运输效率极大提高,运输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运输布局渐趋完善。

从交通运输线长度来看,民航里程增幅最大,其次是公路、铁路、内河的营业里程。另外,海运有很大发展,输油气管道从无到有,形成管网。交通运输线延长(见表4-1),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见表4-2和表4-3)。

表4-1 各种交通运输线长度表    单位:万千米

img2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表4-2 2010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img2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4-3 2010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img26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全年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0.2亿吨,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4.6亿吨,增长13.6%;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4500万标准箱,增长18.8%。

(二)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待完善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完善区际交通网络

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区际干线、煤运通道建设,发展高速铁路,形成快速客运网,强化重载货运网。完善国家公路网规划,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剩余路段、瓶颈路段建设,加速各省干线公路整改扩建。大力推进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推动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和港口规模化发展。完善煤炭、石油、铁矿石、集装箱等运输系统,提升沿海地区港口群现代化水平。完善以国际枢纽机场和干线机场为骨干、支线机场为补充的航空网络,积极推动通用航空发展,改革空域管理体制,提高空域资源配置使用效率。

2.建设城际快速网络

为适应城市群发展需要,建设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国省干线公路为补充,推进城市群内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推进重点开发区域城市群的城际干线建设。

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率。科学制定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路线,规范建设标准,有序推进轻轨、地铁、有轨电车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地面快速公交系统,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规范发展城市出租车业,合理引导私人机动车出行,倡导以非机动方式出行。优化换乘中心功能和布局,提高出行效率。统筹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

4.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的要求,加强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机衔接,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广先进装备技术应用,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优化运输组织,创新服务方式,推进客票一体联程、货物多式联运。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积极发展公路甩挂运输。加强安全管理,保障运输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