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分析

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分析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单指耕作业(种植业)而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或称之为“大农业”。(四)生态农业兴起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第一节 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分析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是人类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机能,经过人工种植、培育、饲养等生产活动,获得各种农产品的生产部门。它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属于第一产业。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活动的部门是种植业;利用土地空间进行水产养殖的是水产业,又叫渔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采伐林木的部门,是林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发展畜牧的是畜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另有结合观光业开发的新型农业形式,比如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等。

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单指耕作业(种植业)而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或称之为“大农业”。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为人民生活消费提供物质保证。在城乡居民的全部消费中,农产品的消费占70%,只有把农业放到第一位,人类才能得到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部将从各方面谋划“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第二,农业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提供大量原材料。约70%的轻纺工业原料来自农产品。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纺织、食品等行业的原料主要靠农业提供。

第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日用工业品的需要越来越大,目前,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乡村商品零售总额占38.2%左右,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促进农业机械、建材、化肥、农药等重工业的发展。

第四,农业为外贸提供大量出口产品。我国的出口产品中农产品占有较大的份额。我国农业历史悠久,许多有民族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此外,农业还是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由此可见,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再生产上的双重性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这是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点。自然再生产的农业生产受光、热、水、土、生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再生产的农业生产,有与自然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种、管、收、藏、售等社会经济过程和环节。

(二)季节性上的周期性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生物的生长与外界环境关系密切,随环境改变而改变。季节变化改变生物的生存条件,生物为使自己更好地生长,就会选择适宜的季节,呈现规律性的周期变化,因此农业生产也就会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变化。

(三)分布上的地域性

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的,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都各不相同,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使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点。因此,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生产。

(四)结构上的综合性

指农业生产内部结构中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农业生产与环境和影响经济效益的各因素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因此农业生产必须综合经营,使各部门共同发展。

三、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我国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近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很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推行农业经济制度的改革及新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

(一)农业综合生产力显著提高

我国推行了一系列扶农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并积极研究推广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改进和增加技术装备,使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0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98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89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85万公顷,减少10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97万公顷,增加32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92万公顷,增加3万公顷。

(二)农业生产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农业生产结构状况,反映出农业各部门之间是否协调、合理。近几年,经过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有了一定改善,见表2-1。

表2-1 我国的农业构成[2]

img5

(三)农业生产布局变化显著

在原有农业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确定的优势产区,主要是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区位优势明显的主产区。包括加工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苹果、牛羊肉、牛奶、水产品等11种优势农产品,35个主产区。

迅速做大做强这些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向纵深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结构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近几年,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地区结构雷同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还比较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还未形成,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一些传统农产品产区,由于规模小,产业链短,营销服务跟不上,竞争优势还不明显。因此,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培育优势产区,把各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步骤,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态农业兴起

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但生态农业是一个模式而没有严格的标准。

四、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

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相互结合,与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有密切的联系。

(一)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对农业生产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

1.地形

地形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坡向等方面。例如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气温不同,形成了长短不同的生长期;不同坡向的坡地,由于光照、热量、水分各有差异,农作物的产量、质量都会有明显的不同。

2.气候

气候条件是对农业生产布局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自然因素。一个地区,气温的高低、生长期的长短、降水量的多寡、降水季节的分配变率及作物越冬条件等,都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质量和地区分布。在气候条件中,热量和水分是影响农业生产最活跃、最积极的因子。

3.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条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根据各地区的土壤类型,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增产潜力。土壤条件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土壤的机械成分,它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蓄水能力;二是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土壤肥力),不同作物有不同的要求;三是土壤的酸碱度,有的作物特别不喜欢酸性土壤,一般作物不适应盐碱土壤。

4.陆地水

动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生产及布局与水的关系极为密切。兴修农业水利是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和合理布局的重要措施。

(二)技术因素

技术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因素既包括工业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又包括农业自身的畜力、良种,农业技术措施与设施,劳动者的生产技能、管理水平等。

农业技术进步会改变农业生产的分布状况与地域结构。

农业技术进步缩小了自然环境对农作物分布的限制,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如无土栽培及现代塑料大棚的推广和使用,使农业生产由田野走进室内;技术进步缩短了农作物生长周期,加速了农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依赖程度不断减少,农业生产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工业化成为可能。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三)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决定着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特征,而农业生产布局必须以满足需要为前提。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这些需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又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及布局,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特征。

2.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是发展农业的首要条件。劳动力的数量、密度、利用状况,部门分配、季节平衡以及劳动力质量等影响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农产品产量以及农业生产专业化方向。

3.历史条件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布局均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历史的继承性。在进行农业生产布局时,要充分重视农业的历史基础,合理地继承和发展历史基础中对农业生产及布局有利的因素,克服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使农业生产布局更趋合理。

此外,工业及城市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商业活动等,对农业生产及布局也具有一定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