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劳动力需求量分析

劳动力需求量分析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经济联合体是农村新联合起来的企业,有一定生产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生产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比较接近全国各行业平均生产水平,因此可以它的劳动生产率计算各行业对劳动力需求量。三是农村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均有较大的提高。种植业的劳动生产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然条件、种子、肥料、管理水平、水利灌溉设施、机械拥有量等。

第二节 劳动力需求量分析

分析农业劳动力需求量可以用许多方法,较为普遍的有工时分析法、产值目标预测分析法和人机代替分析法。

一、工时分析法

工时分析法是通过每亩标准用工量,分析农业劳动力需求量的一种方法。它要求选出足够数量的调查点,经过认真仔细的调查,科学地计算出每亩标准用工量。每亩标准用工量是个综合性指标,它包括调查期的管理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机械应用水平。具体分析方法如下:

(1)开展典型调查,分别就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在生产年度内每亩的标准用工量。所谓标准用工量,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完成某种作物每亩生产任务所需的一般用工量,即社会平均用工量。

(2)根据各种农作物每亩用工量,分别得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由于农作物品种繁多,一一计算,十分复杂。一般是选择主要农作物的每亩用工量进行劳动力需求量的分析。

我们选择了主要农作物每亩用工量的变化进行分析(见表8-1)。

表8-1     历年种植业主要农作物每亩用工表

img48

资料来源:1962~1982年引自《技术经济手册》第503~518页;1983~1986年引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第167~172页。

根据表8-1分析各种作物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的每亩用工量,假设根据各种条件分析水稻的每亩用工量为21个工日,计划在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为4.8亿亩。那么2000年水稻生产需要农业劳动力为3360万人,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水稻生产总用工量:

4.8亿亩×21个工日=100.8亿个工日

第二步计算,每个劳动力年工作时间,在我国农村一般按300个工日计算。

第三步计算,水稻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人数。这是按一般农业劳动能力计算的劳动力人数的需要量。

img49

各种作物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依此计算,然后加总所得,即为农作物种植业在2000年所需要的劳动力人数。根据此种方法预测,2000年农作物种植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在1.4亿人左右。

目前,我国林、牧、副、渔业相当大的部分是分散到户进行生产的。大多数农户是兼业方式,作为“副业”的用工量计算十分困难。新经济联合体是农村新联合起来的企业,有一定生产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生产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比较接近全国各行业平均生产水平,因此可以它的劳动生产率计算各行业对劳动力需求量。我们计算2000年林、牧、副、渔业(以下简称四业)劳动力需求量为6400万~8400万人。综上所述,到20世纪末,农业劳动力需求量在2亿~2.2亿。

二、产值目标预测分析法

产值目标预测法是近几年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采用国民生产总值系列数据预测我国2000年农村劳动力配置。

(一)目标值的确定

我国农村到2000年实现的奋斗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结构为4∶4∶2。农村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12%、12%。[3]

(二)对1980~1988年我国农村国民生产总值、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各行业产值都按1980年价格标准,折成国民生产总值进行计算。[4]其次,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各行业间的配置,均按以上确定的数据计算。最后,将处理的数据列表为表8-2。

从表8-2中可以看出,1980~1988年我国农村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高速发展。农村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以及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增长率分别为11%、7.7%、20.%、18.4%。我们曾预测的理想目标,增长速度分别为7%~8%、5%、12%、12%,均超过预期理想目标。二是产业结构及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一次产业与第二、第三次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78∶22变为1988年的61∶39。劳动力结构(不包括剩余劳动力)由1980年的89∶11变为1988年的72∶28。三是农村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均有较大的提高。

表8-2     农村国民生产总值、劳动力、劳动生产率配置表

img50

(三)预测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配置

我们依据奋斗目标和1980~1988年农村发展状态进行预测,结果如下:一是农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5908亿元,农村产业劳动力需求量达到38480.3万人。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1988年农业与非农业产值结构由61∶39变为42∶58,劳动力结构由72∶28变为63∶37,农业产值、劳动力构成分别下降19.1和8.9个百分点,非农产业产值、劳动力构成分别上升了19.1和8.9个百分点。三是在农业中种植业劳动力需求量略有减少。2000年比1988年减少3672万人,而林、牧、副、渔业劳动力需求量增加2790万人。因此,农业的总劳动力需求量是减少的。

三、人机替代分析法

这种方法主要突出反映劳动力与农业机械发展的关系。我国农村劳动力与农业机械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的特点是,农业劳动力过剩,农业机械也“过剩”。下面我们从数量分析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种植业的劳动生产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然条件、种子、肥料、管理水平、水利灌溉设施、机械拥有量等。但其在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农用拖拉机及其他农业机械来节省人力,同时提高教育水平,使劳动力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在种植业中直接替代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是农业机械。因此,在粗略计算种植业所需的劳动力时,常常把其他因素看成是一个不变的量,而以人机折算的方法推算出种植业用工量。根据国内外的经验,我国人机关系的比例是1马力折3.6个劳动力。按此比例可推算出种植业劳动力与剩余劳动力如表8-3所示。

表8-3     种植业劳动力与剩余劳动力

img51

从粗略预测中可以看出,农用拖拉机增加顶替人工,在农村劳动力非常丰富的条件下,会产生尖锐的矛盾。按照我国前一阶段农用拖拉机发展方针来大力发展农用拖拉机,从综合效果上考虑并不是最佳的,会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又难以很快转移到其他行业中去。这形成了农用拖拉机大部分时间不干地里活,只要有油就用来跑运输的现象,这样造成拖拉机的大量浪费,还不如发展农用汽车来搞运输。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机引农具1987年比1980年减少24.4%;全国机耕面积1986年比1980年减少6338万亩,下降11.1%;机播面积减少2795万亩,下降12.6%。事实上许多拖拉机利用率不高,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即所谓的农用拖拉机“过剩”。因此,目前不易大张旗鼓地发展以平原、平川为主的农用拖拉机。但是,这并不否认农用机械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重要作用。一是调整农用机械生产结构,适当增加林、牧、副、渔以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例如发展一些干果脱皮机。像苦杏仁加工由于费工,人均日产值低于其他农活的产值,农民不愿意干。如果有了这种机械能够使人均日产值超过于其他农活的日产值,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这方面来,扩大就业量。在林、牧、副、渔及农副产品加工业都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所以,农业机械发展并不只是排斥劳动力,在开拓农机领域中还会为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条件。二是发展山丘地区农业机械。我国土地面积2/3是山丘地区,人口1/3在山丘地区。山丘地区资源很丰富,山丘地区的综合治理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发展,发展山丘地区农业机械的潜力是很大的。要着手制造各种适应山区特点的农机具,为山丘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多条途径就业创造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