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劳动力总需求预测

~年劳动力总需求预测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对劳动力的制度性需求是现行经济体制下所特有的,它以隐性就业的形式存在于大量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之中。下面用弹性法对我国2006~2020年劳动力总需求进行预测。在西方经济学中,弹性系数最初是从商品供求价格的角度开展研究的。就业弹性反映了经济每增长1%,就业需求量相应变动的百分比。考虑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增长率将呈下降趋势,因此,假定GDP增长率每年下降0.2个百分点,2020年GDP增长率下降为6.2%。

4.2 2006~2020年劳动力总需求预测

劳动力总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社会对劳动力的总需求规模,一般用社会实际就业人口统计数来衡量。严格地讲,世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力需求量主要取决于技术构成和经济发展状况,且随着市场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增减,但我国却并非如此。长期以来,由技术构成和经济发展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一直呈现出刚性的特征。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状况才逐渐发生了改变。在我国,对劳动力的制度性需求是现行经济体制下所特有的,它以隐性就业的形式存在于大量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之中。因此,从逻辑上说,我国目前的劳动力总需求是由三部分需求构成的:技术性需求、经济性需求和制度性需求。首先是技术性需求。从微观上讲,每个企业拥有不同的技术装备水平,其所要求的资本与劳动配合的比例也各不相同。因此,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事实上也就决定了该企业对劳动力的技术性需求,这部分需求支撑着企业的正常运转,也是最基本的劳动力需求。将每个企业对劳动力的技术性需求加总,就形成了社会技术构成决定的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技术性需求。其次是经济性需求。即由利润最大化原则决定的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经济性需求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增减。在市场经济中,当经济高涨,社会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旺盛时,这部分劳动力需求一般会增加;而当经济不景气,社会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普遍缩减时,这部分劳动力需求就会下降。最后是制度性需求。所谓制度性需求,是企业在行政隶属关系制约下服从于政府充分就业政治目标而产生的超过技术和经济需求以上的额外劳动力需求。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是通过政府计划指令和行政强制摊派方式进入企业的,因此,制度性需求实际上是一种以降低效率为代价的企业“非意愿”劳动力需求。

在西方经济学中,用于预测劳动力需求的方法很多,其中利用弹性法预测较为简便,也比较常用。下面用弹性法对我国2006~2020年劳动力总需求进行预测。

4.2.1 弹性法的基本原理

弹性(Elasticity)原是力学中的一个术语。从19世纪开始法国、英国、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将弹性引入经济学研究,对西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弹性又称弹性系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敏感程度或反应性,它客观地描述了一个变量的相对变化引起另一个变量相对变化的程度。其一般公式为: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化率/自变量的变化率

如果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当给x一个改变量Δx时,函数y就取得了一个改变量Δy。显然,Δx与Δy分别是自变量x与函数y的绝对改变量,而Δx/x与Δy/y则分别是x与y的相对改变量。

当Δx→0时,(Δx/x)/(Δy/y)的极限称为函数y在点x处的弹性,记为eyx,则:

img6

上述公式表示的弹性称为函数y在点x处的点弹性。在经济学中,为了计算方便,通常将该式改写成差分的形式:

eyx=(Δy/Δx)/(y/x)

=(Δy/y)/(Δx/x)

=[(y1-y0)/y0]/[(x1-x0)]

式中:

Δy,Δx分别为函数与自变量的改变量;

y0,y1分别为函数的初值与终值;

x0,x1分别为自变量的初值与终值。

也就是说,弹性总是针对两个相关的变量而言的。eyx的经济意义是,若其他影响因素不变,当x变动1%时,y变动的百分比。如果弹性系数大于零称为正弹性,表明y随x的增加而增加;弹性系数小于零称为负弹性,表明y随x的增加而减少;弹性系数等于零称为无弹性,表明y不随x的增减而变动。

在西方经济学中,弹性系数最初是从商品供求价格的角度开展研究的。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变动,而不同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而且同一商品在不同价格区间和不同经济寿命阶段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也不相同。因此,需求或供给弹性是需求量或供给量对某个影响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的定量描述。根据经济函数的不同,有不同的具体弹性形式。在西方经济学中,经常用价格弹性、收入弹性、消费弹性、能源弹性等来进行有关的经济预测。

综上所述,运用弹性法进行经济预测具有如下优点:一是弹性是一个无量纲的数,因而,它与相关的两个变量的单位无关。二是利用弹性法进行预测比较直观,简便易行,预测成本低,便于推广应用。三是弹性分析所需数据较少。一般统计或经济计量预测方法需要的样本量大,而弹性分析只要具备4个数据即可计算出一个弹性。当然,一般来讲,数据越多预测结果就越准确。四是弹性分析应用广泛。该方法既可用于微观预测也可用于宏观预测,既可用于短期预测也可用于长期预测。就方法本身而言,既可独立地作为一种预测方法,也可与其他方法相互补充、相互验证。

4.2.2 我国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

下面通过考察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求出我国历年的就业需求弹性,并以此为基础预测未来就业需求量。就业弹性反映了经济(GDP)每增长1%,就业需求量相应变动的百分比。就业弹性的公式为:

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GDP增长率

表4.1反映了1978~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呈现出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1978~1990年,尽管就业弹性呈现出上下波动的特点,但就业弹性总体水平较高,每年都在0.2以上。1991~1995年,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向纵深推进,与此同时,再就业工程尚未大规模开展,因此,就业弹性骤降,1992~1995年甚至降到0.1以下。1996年以后,尽管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大批工人下岗失业,但由于再就业工程和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比例较高,因此,就业弹性又开始回升至0.1以上。但2002年以后就业弹性重新呈现出下降趋势,2005年仅为0.081。

表4.1 1978~2005年我国就业弹性变化情况

img7

续表

img8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

4.2.3 2006~2020年我国劳动力需求预测

4.2.3.1 就业弹性的确定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也相应提高,资本替代劳动加深,因此就业弹性系数是逐步下降的。本书的预测也是基于这一基本假设。但是考虑到下一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实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弹性下降较为平缓。因此,假定2006年就业弹性为0.080,2006~2020年间就业弹性每年下降0.002,则就业弹性从2006年的0.080下降到2020年的0.052。

4.2.3.2 经济增长率的确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率呈现出不确定的特点。因此,为使预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本书采用三个不同的口径进行预测。

方案A为乐观口径。主要考虑的是,按照许多经济学家的看法,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开端,2005年GDP增长率达9.9%,因此假设2006年我国GDP增长率仍维持在9%的较高水平。考虑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增长率将呈下降趋势,因此,假定GDP增长率每年下降0.2个百分点,2020年GDP增长率下降为6.2%。

方案B为中性口径。该口径介于方案A与方案C之间。假设2006年我国GDP增长率为8%,以后每年下降0.2个百分点,2020年下降为5.2%。

方案C为悲观口径。主要考虑的是,当前我国政府提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根本转变,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再一味强调增长速度,而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假设2006年我国GDP增长率为7%,以后每年下降0.2个百分点,2020年下降为4.2%。

4.2.3.3 预测结果

表4.2 显示了2006~2020年我国劳动力需求的三种预测结果。

img9

方案A:2006年新增劳动力需求量为546万人,劳动力需求总量达到76371万人;2020年新增劳动力需求量为263万人,劳动力需求总量达到81825万人。

方案B:2006年新增劳动力需求量为485万人,劳动力需求总量达到76310万人;2020年新增劳动力需求量为218万人,劳动力需求总量达到81020万人。

方案C:2006年新增劳动力需求量为425万人,劳动力需求总量达到76250万人;2020年新增劳动力需求量为175万人,劳动力需求总量达到80235万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