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资本积累后劳动力需求下降

为什么资本积累后劳动力需求下降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价值存在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形式,一种是劳动积累形式。市场是经过交换实现价值的场所。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但价格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尽管有人攻击马克思价值转化为价格的理论,但马克思对于价值转型的论述是既精彩又深刻的。部门与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但他们的平均利润相同,由于剩余价值不同,所以形成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离。生产要素指参与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主要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价值实现的形式与价值存在的形式有关。

1.价值存在的两种形式。

价值存在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形式,一种是劳动积累形式。自然价值的实体是自然事物的自然形成过程。劳动只是影响自然过程,并不能消灭或者创造过程,被劳动所影响的事物过程,或时间缩短,或时间延长。不论是时间缩短或延长,都是人们为获取事物的使用价值而采取的行动。我们把这种为获取事物的有用性而采取的影响事物过程的行为视为劳动价值创造,因而劳动创造价值就有了特定的含义。

使用价值被投入使用,使用价值的价值得以实现,因而价值实现可以通过市场交换,也可以不通过市场交换。

不通过市场交换的价值实现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农民给地主交地租并没有经过等价交换这个环节,使人误以为农民生产的粮食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其实,农民以自己的劳动所生产的粮食价值与地主的土地价值相交换,这是用劳动价值与自然价值相交换,本应该以等价方式进行,但由于这种交换受到了垄断与强权因素的干扰,没有通过等价物对其交换的等同性进行衡量,成为不等价交换。不等价交换是等价交换受到了某种因素干扰所产生的现象。

再如,阳光、空气的价值,也是没有经过交换实现的。它们之所以被人们视为无价值,是由于它们的生成速度快,生产率特别高,生成量特别大,单位价值量特别小的缘故。当别的事物价值以年、月、日计量时,它们的价值却是以小时、分钟、秒来计量;当别的事物价值以小时、分钟、秒计量时,它们的价值却以毫秒、微秒、纳秒、皮秒、阿秒来计量。除非用于科学研究和特殊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以秒、毫秒、微秒、纳秒、皮秒、阿秒等为计量单位的价值,大多是忽略不计的,人们会感到它们没有价值。例如,太阳光辐射到地球上相当于1吨标准煤的价值为1/6000000秒,人们认为阳光没有价值。实际上,太阳光、水、空气都是有价值的。人们现在购买二氧化碳排放量,实际就是以价值购买空气的使用价值。

市场是经过交换实现价值的场所。有人总是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在一起,认为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必然要发展私有制。其实,一个国家,不论实行什么社会制度,只要使用价值的所有权归不同的人群,只要不想抛弃人类社会几千年利用价值对相互交换的有用事物进行量度的巧妙方法,只要不想抛弃对有用事物生产的多或少进行统计的有用方法,只要不想割断与世界人民的联系,就必须利用价值进行生产,就必须有商品交换的场所即市场。如果人们企图抛弃价值进行生产,就必须利用权力对生产进行强力干预,比如强制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由于权力的等级特性和强制性,会造成分配的不公平,还会使人感到不自由。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为了消除资本家利用生产资料私有权垄断所造成的社会不公现象,而不能因此而强化权力垄断造成新的社会不公。我们需要人人参与占有的公有制,不需要强化权力垄断的公有制。如果我们在现阶段放弃了利用价值调节生产和分配,就等于放弃了平等的基础,放弃了财富生产、财富流通、财富消费、人类相互交流的有效方法。但是,利用价值进行生产也必须有计划,这种计划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千万不要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市场是万能的,不要丢掉了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

2.价值转化为市场价格。

在市场上,价值转化为价格。价格的理论就是通过交换使价值得到实现的理论。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但价格始终以价值为基础。

(1)马克思关于市场价格的理论。尽管有人攻击马克思价值转化为价格的理论,但马克思对于价值转型的论述是既精彩又深刻的。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成本价格是商品的成本即企业主付出的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之和。例如,一个企业主投入的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等的不变资本是80,在市场上招雇的劳动力工资(可变资本)是20,则他所生产产品的成本价格就是100。

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形成生产价格。例如,成本价格是100,平均利润是20,生产价格就是120。

平均利润是等量资本按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等量利润。平均利润率是社会总利润量除以社会总资本的商。

平均利润率用百分数表示。

平均利润率与投入资本的乘积,就是一定量的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例如,投入资本为100,平均利润率为20%,平均利润为20。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形成的生产价格,是社会平均生产价格,它是市场价格的基础。

社会的总利润就是社会的总剩余价值。由于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致许多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同本部门的剩余价值量不相等,所以,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会偏离它们的价值。

由于剩余价值M是由可变资本V创造的,所以,剩余价值率figure_0423_0062社会的总剩余价值量除以社会的总可变资本,就是社会的剩余价值率。

社会的剩余价值率与投入可变资本的乘积,就是社会资本的剩余价值量。例如,一个企业投入70C和30V,剩余价值率为100%,则剩余价值量为30(V)×100%=30。

部门与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但他们的平均利润相同,由于剩余价值不同,所以形成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丙,生产价格比它的生产价值高10(表中显示+10),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甲,生产价格比它的价值低10(表中显示-10),乙的资本有机构成为中等,它的生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表中显示为0)。

商品的市场价格有高有低,围绕着生产价格波动。波动的原因是由供需引起的。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多,单位商品所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在市场上价值容易实现。

在市场上商品过剩的情况下,市场价格是以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的生产价格为基础的,所以有的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生产的部分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只有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的市场价格才由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为基础。

因此,不是由市场决定价值,而是市场决定价值的实现。也不是由供求决定价值,而是供求决定价值实现的程度。因为供求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和实际需求决定的,所以人的主观愿望和实际需求决定价值实现的程度。

(2)生产要素与价格。生产要素指参与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主要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是指天然的存在、原料等,劳动资料主要是指机器等。马克思为劳动资料下的定义是:“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1]无论何种生产要素,或者是宏观的物质,或者是微观的物质,都是可以转化为货币的。如果我们不区分生产资料的其他性质,比如不区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把它们只看作物,它们的能量所形成的合力就是总物力。如果我们也不区分脑力劳动力和体力劳动力,把劳动力的合力看作总人力,那么,生产要素就归结为两个,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有人把资本视为劳动工具如机器类的劳动资料,把土地视为劳动对象,把资本、土地、劳动力归结为生产的三要素,认为这三要素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其实,资本并不是生产的一个要素。资本的代表是货币,货币代表价值,因而资本的实质是价值。在现实生产中,资本又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可以增殖的价值。资本要增殖,必须从价值状态转化为具体事物,转化为生产资料、劳动力等各种生产因素。这种转化大多要经过市场交换。在市场上货币所有者不仅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包括土地、机器等,也可以购买到劳动力。所以,资本不是一种生产要素,只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定态。资本也不创造剩余价值。当货币持有者把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生产中后,劳动过程一结束,新产品的价值就增加了。从表面看,似乎是资本引起增殖,实际上,增殖的部分,一是过去积累价值的再现,二是劳动力创造的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利用价值,运用权力,把价值生产变为对劳动力的剥削。于是,货币成为资本,资本就有了特定的含义。

土地作为自然存在,作为自然事物,可以创造价值,但这种创造只是从土地可以沙化、盐碱化、贫瘠化或肥沃化、自然生长草木等等方面来说的,这是对任何生物、动物都有相同意义的创造,对人没有特殊的意义。在生产中,土地的价值被劳动力转移到新产品中,土地并不创造剩余价值。但土地可以被资本所购买,并入不变资本中。从单纯生产观点看,如果抛开权力垄断,抛开社会生产的性质,任何一种劳动对象,与土地一样,通过货币被投入劳动过程,成为生产资料。

活劳动在生产中起特殊作用。只有活劳动,才能有目的地转变事物状态,使无用事物成为有用事物。土地等自然物、自然力不能代替劳动力的劳动。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确定自然创造价值,但自然不能依照人的意愿创造价值,自然创造的价值仅仅是自然变化过程的反映。对人来说,自然创造的可能是正价值,也可能是负价值。对于人来说,剩余价值都是由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正价值,而积累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积累。一方面,劳动力在劳动中转移自然价值和前人积累的价值;另一方面,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根源是科学技术劳动。

因此,生产要素只能归结为两类,一类是生产资料,一类是劳动力。从价值增殖的观点看,生产资料可以称为物力资本,劳动力可以称为人力资本。分析市场价格,主要是分析这两类资本的价值构成和它们如何在生产中增殖,如何在市场上演变为价格。也就是说,分析价格只分析生产二要素,不必要分析生产三要素。

在生产中,一定的人力推动一定的物力,二者成正比。人力越大,推动的物力也越大。

但是,为什么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即物力增加时,所需人力反而减少了呢?为什么人力与物力成反比?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由于人的劳动价值物化量增加和过去的劳动量积累增加引起的,表示一般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因而对现实生产的活劳动需要量减少。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条件下的劳动,是前人隐身在现实活劳动的背后,与现实活劳动进行联合劳动。归根到底还是由于人力增加,推动的物力才增加。

马克思把过去的劳动积累价值和自然价值都看作是不变资本,这是以资本家实际付出的市场价格为基础计算的。实际上,不变资本C是变化的,正因为C的变化,才引起了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在第十一章,我们分析了不变资本C的价值构成和变化。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价值C=R+X,R代表自然价值,X代表过去劳动积累的价值。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无论是自然价值还是过去劳动积累价值都是各不相同的。要想确定C的价值,必须要确定自然价值和社会积累价值。实际上这两部分价值都很难确定。我们可以通过确定社会价值平均积累率来计算社会价值平均积累量。

社会价值积累量由商品生产价值积累量、商品效用价值积累量和商品消费价值积累量三部分构成。商品的效用价值积累分相对价值积累和绝对价值积累,商品消费价值积累是商品效用总价值积累的一种形式,在消费过程中表现为消费过程的延长,是商品的绝对价值积累,有特殊意义。

商品生产价值的积累,以商品形成过程时间的缩短为基础,适用等式ΔX=X0-X1。X0为商品的原生产价值,X1为商品的新生产价值,它们的差ΔX为创新的价值。后人如果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生产,ΔX则为积累的价值。如果用X′表示积累率,则:

或:

在第八章,上式表示价值创新率。在前人为价值创新率,在后人则为价值积累率。生产过程积累的价值可以是人们单纯采用科学技术创新的价值,也可以是加大能量创新的价值,或者采用科学技术与加大能量结合的方法创新的价值,这些创新的价值都导致价值积累。

商品效用价值的积累,以使用效率为基础。在生产中,如果采用了新的科学技术使劳动资料的使用效率提高,则适用等式ΔY=Y0-Y1。劳动资料原来的效用时间为Y0,新的效用时间为Y1,则它们的差ΔY就是新创造的价值(参阅第九章第284页)。如果后人在ΔY的基础上使用商品,使商品发挥效用,则ΔY为积累的价值。如果用Y'表示积累率,则:或:

由于商品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该商品的生产要素的混合效用时间,所以,在生产中,价值创新率与效用价值积累率表现为混合生产积累率。

生活性消费过程是与生产过程相反的过程。如果由于科学技术因素致产品实际效用时间延长,则可发生消费价值积累。消费价值积累适用等式Δa=a1-a0。产品的消费预期价值为a0,实际消费时间为a1,则a1和a0的差Δa是消费价值剩余(参阅第十章第313页)。消费价值积累以商品的效用价值为基础。若商品的质量好,在使用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如果效用价值增多,则发生消费价值积累。

商品的消费价值,是商品实际被消费过程的反映。人们在市场上付出商品生产价值的等价获得商品的消费价值预期,商品的消费价值预期分有效使用期和实际效用时间。有效使用期是指含有实际效用价值的商品存在持续时间。由于效果一定,效用时间越长,效率越低,因而如果效果一定,则有效使用期越长,效率越低。如果效率一定,效用时间越长,则效果越多(参阅第四章第103页)。所以,任何有用事物包括劳动力的有效使用期延长,都必须以一定的生产率进行价值创造,否则就没有意义。

虽然人们视消费预期价值与实际效用价值相等,但在实际消费中,如果采用了新的科学技术,使实际效用时间延长,则发生效用价值积累。对于消费者来说,实际效用时间与预期消费价值相比较发生的剩余,就是消费价值积累。如果效率一定,科学技术可使效用时间相对延长或绝对延长。例如,照明路灯设计寿命为6 000千瓦时,如果每天使用10个小时,可用600天。但如果采用了新科学技术成果,使照明灯每天使用12个小时,仍然使用了600天,则这是相对延长了实际效用时间,实际效用时间为7 200小时。如果按实际效用时间7 200小时,每天仍然使用10小时计算,则可使用720天,照明路灯的寿命绝对延长了。如果后人在这种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无疑新科学技术所创造的消费性价值积累就转化为生产性价值积累。

如果用a'表示消费价值积累率,则:

或:

商品的消费价值积累中还可能含有与科学技术无关的商品基质因通约率不同引起的自然价值。在这里虽然没有将其单独分离,但不影响对问题的说明。

如果用社会总价值积累量即ΔX+ΔY+Δa除以社会总价值,就是社会平均积累率。平均积累率也可以用商品生产价值积累率、商品效用价值积累率和商品消费价值积累率的平均数表示,即:

(X′+Y′+a′)÷3

因为X′+Y′表现为生产的混合积累率,所以,上式可以用混合积累率和消费积累率的代数和除以2表示社会平均积累率。ΔY表示相对效用价值积累量,Δa表示绝对效用价值积累量,这两种积累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如果不发生效用价值绝对积累,则只计算X′+Y′的平均值。如果不发生相对价值积累,则只计算X′+a′的平均值。如果相对与绝对价值积累都不发生,则只计算X′的值。

每一种生产工具都体现着X′+Y′+a′这三种价值积累率,所以,用生产工具生产的每一种产品都体现着三种价值积累量,都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平均积累率和积累量。体现着积累价值通过货币转化为具体的使用价值的先进生产工具,通过生产过程,使积累的价值量再现,表现为使用价值形成过程时间的缩短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例如,过去人工做一张桌子需要10天时间,计240小时,现在采用机器做一张桌子仅需12小时,桌子体现的劳动积累率为:

(240小时-12小时)÷240小时=228小时÷240小时=0.95

化为百分数,桌子体现的社会劳动价值积累率为95%。也就是说,如果以人工做一张桌子需要10天的时间为基础,我们现在采用机器做桌子时间的缩短,是由于有前人95%的劳动积累在里边。

机器中尚含有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劳动价值,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劳动价值是与积累的价值一起再现于机器生产的产品价值中的。但这并不影响对问题的说明。因为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劳动价值通过机器生产再现于新生产品中,体现为新产品生产时间在已经缩短了的基础上再缩短,可被视为一个新过程。从效用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机器在生产性消费中所代表的积累价值看作原效用价值Y1,采用新科学技术产生的效用价值为Y2,原效用价值减去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科学技术所产生的新效用价值的差为ΔY2。这样,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价值就被分离出来了。

后人把前人的劳动积累价值视为公共价值,在交换时,人们把积累的价值或全部通约,或部分通约,在生产时,积累的价值就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因而,公有制不是依人们的愿望实行的制度,而是人类社会化生产和公共劳动积累性生产的要求。因此,当使用先进机器生产的商品价格便宜时,是人类劳动积累的结果,而不是机器会创造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所谓平等,仅仅是等量资本要求平均利用和占有社会价值积累量,而对于广大劳动群众来说,是没有平等可言的。人们在交换中所遵守的诚信原则,与生产资料占有、公共积累占有以及剥削、平等无关,而仅仅是对自然价值和公共积累价值通约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遵守的观念反映。

由于人类社会发展了数百万年,过去的人的劳动价值积累量多得像自然价值一样无法计量,于是人们在生产中,以生产率的高或低作为观察劳动价值积累率高或低的标准。由于各种生产资料的积累率不同,等量资本转化为不同的生产资料后,会引起生产率的差异。但同类产品在市场上,人们都会认为它们的积累率相同。

比如,木匠甲、乙、丙三人的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是由于使用的劳动工具不同,三个人同时做桌子。甲用传统的手工锯、刨、凿,乙用电动的锯、刨、凿,丙用电脑控制的锯、刨、凿一体机。做一张桌子,甲需要10天,计240小时,乙需要5天,计120小时,丙需要12小时。丙的劳动效率高于乙,乙的劳动效率高于甲。

表面上看,似乎是机器创造了价值,实际上,相对于甲来说,乙和丙的效率的提高,是前人劳动价值积累率的提高和他人的科学技术劳动物化所引起的。如果劳动工具所体现的科学技术全部超过了专利保护期,则乙的劳动工具相对于甲的劳动工具来说,社会价值积累率为:(240小时-120小时)÷240小时=120小时÷240小时=0.5,即50%;丙的劳动工具相对于甲的劳动工具来说社会价值积累率为95%;丙的劳动工具相对于乙的劳动工具来说社会价值积累率为:(120小时-12小时)÷120小时=108小时÷120小时=0.9,即90%。

从表象看,甲用传统手工工具做桌子,工具落后,相对于乙、丙来说,他没有利用价值积累,积累率为0。事实上,相对于原始社会来说,他还是进步很大了,甲也是在社会价值积累基础上进行生产。乙相对于甲来说,他利用了过去劳动积累的50%,丙相对于甲来说,他利用了劳动积累的95%,丙相对于乙来说,他利用了劳动积累的90%。相对于甲,乙没有对过去劳动积累的50%付出等价物,丙也没有对95%的积累劳动付出等价物。但乙对制造电动锯、刨、凿的人的现实劳动付出了等价物,丙对制造电脑控制的锯、刨、凿一体机的人的现实劳动付出了等价物。因此,人们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对积累价值是按社会平均积累率通约的。上面例子甲、乙、丙三者所做的桌子的价值是按做桌子的劳动工具所利用的劳动价值积累的社会平均值通约的,或者说是按社会平均积累率通约的:(0+50%+90%)÷3≈46.67%

甲、乙、丙的劳动工具价值均按约46.67%的社会平均积累率通约,但由于甲的劳动工具利用的积累价值率为0,被通约46.67%,则在产品的价值实现中体现的积累价值率为:0-46.67%=-46.67%

乙的劳动工具由于利用了50%的积累价值,因而乙的产品价值在实现中体现的积累价值率为:50%-46.67%=3.33%

丙的劳动工具相对于乙来说由于利用了90%的积累价值,因而丙的产品中体现的积累价值率为:90%-46.67%=43.33%

通过平均积累率可以计算出平均积累量。人们虽然把生产资料中劳动积累价值的一部分按社会平均积累量通约了,但未被通约的部分仍严格遵守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这种关系反映在道德上,就是诚信。任何政治和道德概念,无不是经济关系的反映。权力可以破坏等价交换原则和诚信原则。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如供需不平衡时,利用权力垄断,不仅可使过去积累的部分劳动价值再现,而且产品的一部分自然价值也会再现。

(3)价值积累与商品价值。马克思认为商品的生产价格以C+V+M为基础构成。C为不变资本价值,V为劳动力价值,M为剩余价值。当M被看作是V的产物时,是剩余价值,当M被看作是C+V的产物时,是利润,C+V是成本。不同产业的利润平均化后,是平均利润。市场价格是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市场价格上下波动,是由供求引起的。

我们已经讨论过,不变资本C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由自然价值R和过去劳动积累价值X构成,因而商品价值W=C+V+M就变成为W=R+X+V+M。R为产品自然基质价值,X为过去劳动积累的价值,X与ΔX+ΔY+Δa等值,这样,不变资本C为:

C=R+ΔX+ΔY+Δa

因此,商品价值等式也可用下式表示:

W=R+ΔX+ΔY+Δa+V+M

显然,当我们把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价值划入积累价值并归于不变资本后,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结束后,价值量是会变化的。这里产生的问题是:如果把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价值划入不变资本中,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价值是怎样的?

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价值即专利价值是由科学技术人员的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在生产前付出等价物所购买。专利价值就是科学技术劳动者的劳动力使用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它与具体产品生产者的劳动价值都归于可变资本。也就是说,上面等式中的V包括从事具体生产的技术工人(现代的劳动者都是掌握了不同技能的技术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也包括创造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的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科学技术人员创造的科技新成果的价值,必须通过生产工人运用于具体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操作体现科学技术价值的新机器的生产劳动才能转化为现实财富和价值。

因为机器中含有积累的价值,资本家对积累价值的通约部分没有付出等价物,所以表现为机器生产的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价值减少,从而价格便宜;由于机器代表了较高的科学技术劳动积累,所以生产效率较高,使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价值减少,商品的价值较易实现;因为积累的价值以商品生产时间缩短的形式表现出来,与不采用机器生产相比较,缩短了的生产时间还可以再生产商品,所以相对延长了生产时间。因此,资本家购买专利,利用新机器生产,就是为了生产的高效率从而获取更多的无酬价值。采用机器生产成为资本家获得无酬积累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科学技术劳动成果体现于新机器中,可使生产效率提高,缩短产品形成的相对时间。在第十一章中,我们设由于积累的价值致产品形成的过程为X1,现实的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新科技致产品的形成过程为X2,则它们的差ΔX2=X1-X2,ΔX2为科学技术新成果致产品在原过程时间基础上缩短了的时间,它是生产效率提高的基础。虽然这个缩短了的产品形成时间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即它不是专利本身的价值,但它所表达的是科学技术在应用后所产生的效用价值。资本家付出专利生产价值的等价获得专利预期效用价值。科学技术专利的价值等同于创造科学技术成果的劳动价值,科学技术劳动价值须与科学技术工作者一生的劳动力价值的某一平均份额相等,才能补偿科技劳动者一生的价值。如果科技工作者受雇于资本家,则资本家不会付出科技劳动者的全部劳动价值,因而在商品价值等式中的劳动力价值V也包括科学技术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但是,毕竟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脑力劳动与从事具体生产的体力劳动是有差别的。脑力劳动创造一般生产力,具体技术性体力劳动创造具体产品。因此,科技工作者也可以在不受雇于资本家的情况下进行科技发明活动。如果科技工作者未受雇于资本家,则由于其创造的专利价值被资本家在生产前一次性付出它的等价予以购买,所以,资本家不是直接剥削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劳动力价值,而是一方面利用科学技术劳动者创造的一般生产力可以无限重复利用的特性,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使专利的等价被更多的产品所分摊,使单位产品的价值量降低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以实现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单位产品的价值量降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通过市场竞争,实现更多的价值。也就是说,科技工作者即使不受雇于资本家,资本家也可以通过含有新科学技术成果的机器并通过掌握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工人的劳动,剥削包括科学技术劳动者的总体工人的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

科学技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虽然没有独立的形态,但从理论上不是不可以计算出来。

一种方法是通过产品的相对剩余时间来计量。资本家购买了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劳动价值即专利价值后,通过掌握了新科学技术的具体生产工人操作含有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新机器进行生产,专利价值通过新机器的效果与效用价值的比值即效率表现出来。设专利新成果的总效用价值为a,由于资本家付出了专利生产价值的等价获得了a,也由于专利的生产价值就是科技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科技劳动者的劳动价值须与科技劳动者一生的劳动力价值的某一平均份额相等,所以,a被视为与创造专利成果的劳动力价值相等。采用专利新成果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果采用专利成果前原机器生产1单位产品的时间为Y0,采用专利成果后生产1单位产品的时间为Y1,Y1为a被单位产品所分摊的部分,则Y0-Y1的差ΔY可视为具体生产工人使之显现的由科技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相对剩余价值。例如,资本家在没有购买新机器前使用旧机器生产,每小时生产5个产品,每个产品的生产时间是12分钟。采用新机器生产后,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新机器的生产效率提高,假若每小时生产15个产品,每个产品的生产时间为4分钟,比采用旧机器每个产品生产时间缩短了8分钟。因为科学技术成果的效用价值是具体生产工人使之显现的,所以,这个剩余的8分钟价值是总体工人创造的。假设具体生产工人既没有增加劳动强度,又没有延长劳动时间,那么,这节省的8分钟就可以看作是完全由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劳动创造的。这里需要注意单位产品形成的4分钟,仅是专利科技成果的价值,即仅是创造科技新成果的劳动力价值,不包括具体生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具体生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叠加在4分钟里,资本家是既要支付专利价值的等价,又要支付具体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的。因此,ΔY的量会减少。如果资本家不能通过专利新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实现的价值超过科技工作者与具体生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之和,就不会购买专利技术应用于生产。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产品的数量来计算科学技术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绝对量。一件科学技术新成果,是科学技术人员花费一定的劳动时间取得的,它的价值量是一定的。专利科学技术成果所导致的生产率越高,产品数量就越多。假若科技专利的总价值为a,单位产品中的科技专利价值为Y1,补偿专利价值的总产品数为N, N为补偿专利价值的产品数量平衡点,figure_0436_0067当产品数量达到其补偿平衡点时,则专利价值被补偿完毕,此后科学技术新成果将被资本家无偿使用。

在市场上,有的专利售价高,有的售价低,但其必须遵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价值实现的规律。采用科学技术所生产的商品价值的实现,也同样需要遵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因此,资本家购买了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专利价值,其产品中所含的科学技术劳动价值多,如果其商品的价值因此而高于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其价值不能全部实现,资本家可能会亏本。反之,资本家则将实现更多的利润。

由于科学技术劳动价值的实现是经过资本家这个必要的中介,再由具体生产工人生产出来,科技人员的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形式与具体生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形式不一样,所以,一般情况下,科学技术劳动者不会十分关心具体生产工人的劳动情况,甚至有蔑视他们的倾向。这是不应该的。因为二者作为总体工人,其价值创造过程和价值实现过程总是合二而一的。只有在公有制条件下,具体生产工人的利益与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们才会相互关心对方的工作状况。例如生活于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中国科学技术人员与工人的结合就很紧密。

如果按每个产品收取一定的专利费,因为每个产品中所含的专利价值会以figure_0437_0069figure_0437_0070figure_0437_0071……的形式减少,所以ΔY的值会随产品数量的增多而增加。这时,科技专利所致剩余价值的增加部分被产业资本家和专利创造者共同获得。因此,科学家按产品的实际数量获取劳动价值,则科学家也就与资本家一同成为剥削从事具体生产的工人的另一类型的资本家,有人称其为知本家。比如,假若袁隆平按照水稻增产的数量获取报酬,就会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

当我们把未超过专利保护的科学技术价值分离出来后,商品价值等式中的劳动力价值V就不仅仅是从事具体生产的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了,它也包括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力价值。

科技工作者和具体生产工人作为劳动力,都遵从劳动力价值的生成、使用和创造规律。下面我们分析二者的劳动力价值在商品创造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和实现。

劳动力价值有一生平均价值、有效使用期平均价值和实际效用价值之分。一生平均价值量比有效使用期的平均价值量多,有效使用期平均价值量比实际效用价值量多。设劳动力一生的平均价值为V0,产品中所含的劳动力实际效用价值为V,具体生产工人的劳动力效用平均价值为V1,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力效用价值即专利价值为V1',则V为具体生产工人的劳动力效用价值和科技劳动者的劳动力效用价值的凝结,V=V1'+V1。因为劳动力的有效使用期是含有实际效用价值的劳动者的生存期,所以有效使用期价值可以并入实际效用价值。这样我们可以分别计量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力价值和其创造的剩余价值。

科技人员的劳动力效用价值V1'是以专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V1'在生产中与Y1是相等的,但意义不一样。其创造的剩余价值是V0-V1',设为ΔV',ΔV'=V0-V1',包含在ΔY中。

具体生产工人的劳动力效用价值V1,通过实际劳动时间体现出来。由于强化劳动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使产品形成时间缩短,所以具体生产工人的劳动力实际效用越大,劳动生产率越高,实际劳动时间越长,就能在较短的实际有效劳动时间里创造出一生的价值。例如,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寿命为80年,从20岁参加劳动到60岁退休,有效劳动期为40年,劳动力的有效使用期为一生的50%。每天工作8小时,实际效用时间是figure_0438_0072年,他在有效劳动期内,必须用1天的时间生产出2天的价值,或在生产过程中必须用figure_0438_0073天的实际效用时间生产出2天的价值,才能补偿他的未成年期和老年期不能劳动时所消耗的生活资料与发燕尾服资料价值。但是,资本家在市场上付出的只是具体生产工人的劳动力在实际效用时间内的平均价值而非劳动力一生的平均价值,在劳动中利用权力压迫和强制劳动力一方面延长劳动时间,竭力使劳动力的实际效用时间延长,力图使劳动力的实际效用价值与有效使用期的平均价值相等,在血汗工厂时期,普遍让劳动力每天劳动20个小时就是这种企图的证明。因为劳动力毕竟是需要吃饭休息的,无论如何劳动力的实际效用时间也不会等于有效期使用时间,所以,当有了更先进的可以获得更多的无酬积累价值的机器生产后,资本家就会大量裁减工人;另一方面,强迫劳动力增加劳动强度,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劳动力一生的平均价值,以在市场上已经付出了劳动力价值的等价为掩护,以生产资料所有权为借口,无偿占有劳动力一生平均价值与实际效用时间的价值差。这种价值差为ΔV,则:

ΔV=V0-V1

ΔV表示从事具体生产的劳动力一生应该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价值,因而它成为通过产品表达的无酬价值即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由于科技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为ΔV',具体生产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为ΔV,则二者创造的总剩余价值:M=ΔV'+ΔV。这样,商品价值W可用如下等式表示:

W=R+ΔX+ΔY+Δa+V1'+V1+ΔV'+ΔV

上式W为商品价值,R为商品的自然价值,ΔX+ΔY+Δa为积累的价值,V1'为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劳动力价值,V1为从事具体生产的劳动力价值,ΔV'为科学技术工作者创造的剩余价值,ΔV为从事具体生产的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

由于资本家在购买机器时付出的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创新价值的等价被加入了机器生产,所以△V'似乎是由机器生产的,也可能有人认为超过专利保护期与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价值在机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从而实现的价值也是一样的,补偿的形式也是一样的。实际上,二者补偿的形式是不一样的,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价值无须补偿,而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价值要在产品的价值实现后予以补偿。如果在生产中没有采用新科技,则ΔV'的值为0;如果采用了新科技,则ΔV'可能是正值;如果采用了假冒伪劣机器进行生产,则ΔV'就是负值。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率的提高,在单位产品中的ΔV'的量会大大增加。

因为从事具体生产的劳动力一生的价值,需由劳动力在劳动中创造出来。但生产资料所有者只付给了他们实际劳动时间的劳动力价值V1,所以V0和V1的差ΔV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了。如果资本家能够足额补偿劳动力一生的价值,给劳动力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学习培训费用等等,则资本家将会演变为社会公益者,资本家阶级将会演变为社会公益阶级。那时,社会就消除了阶级对立,社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由于X=ΔX+ΔY+Δa,V=V1'+V1,M=ΔV'+ΔV,所以商品的价值等式就归于前面第十一章第336页我们所写的商品价值等式:

W=R+X+V+M

W为商品的总价值,R为商品的自然价值,X为商品的积累价值,X=ΔX+ΔY+Δa,V为总体工人的劳动力价值,V=V1'+V1,M为总体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M=ΔV'+ΔV。

因为科学成果的转化需要具体生产工人的劳动,所以,ΔV'+ΔV是不可分离的。因而,资本家无偿占有科学劳动者和具体生产工人创造的总剩余价值M,就是在剥削总体工人。

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推广可使资本家获取更多的总体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只是做了生产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就因生产资料所有权而占有了由总体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这对科学技术劳动者和具体生产劳动者都是不公正的。这种情况,只有在总体工人联合劳动中,随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改变。人类社会化提高至一定程度必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在积累的价值中,机器超过使用期报废后的残余价值是机器基质材料自然价值未被通约部分的再现。这是因为,由于自然生产率的不同,自然基质价值也不相同,如果按平均通约率通约,基质部分就会出现差异。但除了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的价值被列入劳动价值之中人们需要付等价物外,人们并未对其他自然价值付出任何等价物,所以,自然价值未被通约的部分成为资本家的额外财富人们在市场上购买商品付出的等价是商品生产时形成的价值的等价。商品价值中的自然价值R,在市场等价交换中被通约了一部分,未被通约的部分,需要付出它的等价;积累的价值X,在市场中被通约了一部分,未被通约的部分,需要付出它的等价;商品中包含的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人员的劳动力价值,需要付出它的等价;从事具体生产的劳动力价值,需要付出它的等价;商品中的由总体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也需要付出它的等价。因此,消费者付出的等价是商品生产价值的五部分。

作为生产性消费的购买者与作为生活性消费的购买者由于对使用价值的使用目的、使用方法不一样,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

如果消费者购买商品是用于生活性消费,其在市场上付出等价的部分,与以上商品的五部分价值相等。如果消费者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对商品精心保养,或加进新科学技术因素,致实际使用效用价值超过效用预期,消费者获益,获得的是效用价值ΔY,这是使用者的科技劳动所致。如果是商品质量好,超过使用预期,超过的部分便是其他科学技术人员的劳动所创造的效用价值剩余。

如果商品的购买者是资本家,购买的商品是作为生产资料使用,比如资本家购买机器用于生产,也需付出商品价值的五个部分的等价。但是,由于社会价值积累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劳动工具是人类劳动的物化,因此,凡是打上劳动烙印的生产资料,其价值积累率是不同的,被通约的部分也是不确定的,商品价值被通约的部分按社会平均通约率被通约,随供求变动而变动。其积累价值的社会平均通约率决定的通约量,一般会遵循以下规律:在商品供不应求时,通约部分以积累率低的生产资料价值为标准;在供过于求时,通约部分以积累率高的生产资料价值为标准;一般情况下,通约部分以积累率中等的生产资料价值为标准。

例如,人们用同样的质材、同样的技术做同一种商品,购买的劳动工具由于劳动价值积累率不同,付出的等价也不同。假若一种劳动工具的劳动价值积累率为90%,一种积累率为80%,一种为70%。在劳动工具供不应求时,人们需付30%的等价才可得到这种工具;在劳动工具供过于求时,人们只需付出10%的等价就可得到这种工具;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要付出20%的等价。在生产中,劳动工具的价值通过劳动力的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由于劳动工具的积累率不同,产生的效率也不同。假若人们付出的劳动工具的等价是一般情况下的20%,很明显,积累率高的劳动工具由于少付出了10%的等价额将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是过去劳动积累价值的再现。这样,我们就纠正了一种错误观念:人越懒,技术越落后,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时间越长,单位产品价值越多。而人越勤奋,技术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时间越短,单位产品价值越少。由于社会必要劳动就是有效劳动,社会只承认由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所以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者可以实现较多的价值,获得超额利润,劳动生产率低的劳动者损失部分利润。于是有人说,是劳动生产率低的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转移到了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者那里,否则社会的总价值就不平衡。这种说法之所以错误,是由于他们不知道价值积累和价值创造、价值积累和效用价值、价值积累和价值实现、价值积累和市场价格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低的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有一部分不能实现,但不能实现的价值还存在,价值量既没有减少也没有增加。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可能大部或全部实现,它的价值量也没有减少或者增加。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者在生产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效率高,是因为工具中含有较多的积累价值而付出的等价较少。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者获得的超额利润,是过去积累价值一部分的再现。劳动生产率低的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能实现的部分会造成浪费。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总会有一部分价值不能实现而造成浪费。但无论如何,劳动生产率低的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会转移到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者的产品中去。

资本家购买的机器如果在使用中的实际效用价值超过了预期价值,这也是科学技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的部分是科学技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强迫具体生产工人生产超过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大家熟知的马克思已计算得十分明白的剩余价值。

可见,剩余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过去剩余价值积累的再现,是前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二是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三是具体生产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家剥削具体生产工人剩余价值的残酷程度正在减轻,以后人类会逐渐过渡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创造并积累剩余价值。人们会把注意力放在ΔX上,使ΔX在运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缩短,按照ΔX'n=X0-Xn(n=1,2,3,……)的形式发展。

可见,科学技术劳动创新价值,具体劳动者创造并转移价值;机器可代替体力劳动者的劳动,但不能代替人的认识,不能代替人进行价值创新;残酷的剥削随创造发明而减轻;如果仍然依靠私有权进行剥削,那说明人类还未彻底人性化,仍然保持有弱肉强食的动物习性;如果利用权力进行战争掠夺,那就是罪恶。无论价值实现受到什么样的干扰,市场价格怎样变动,但它的核心即等价交换不能被取消,人们正是从市场等价交换中强化平等观念的,而平等是民主的核心。市场经济为民主碾压着崎岖不平的道路。但在私有制下的民主,也意味着混乱、强权压榨和剥削。

(4)资本有机构成与价值实现。以上是对抽象价值实体的理论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商品复杂的价值构成是以混沌的抽象具体形式表现的,例如X中包括ΔX+ΔY+Δa。由于资本家购买了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成果价值,所以,科学成果通过具体生产工人转化的剩余价值ΔV'会被视为不变资本C。因此,用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来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剩余价值的影响,说明价值实现的机理和市场价格的形成机理,是科学简便的。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主要表达的是价值积累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资本有机构成高,一方面,表明过去的价值积累率高。在同样的产品中,如果过去的价值积累多,则现在活劳动的价值就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程度,反映科学技术进步程度。资本有机构成不反映未投入实际生产的科学技术创造的价值,尚未成为现实价值的科学技术创造的价值有人称其为潜价值。处于正在劳动的活劳动,只是转移积累的价值和投入使用的科学技术价值。

例如,食品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为70C+30V,纺织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为80C+20V,纺织工业比食品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了80C-70C=10C,设积累价值为100,表明纺织工业比食品工业对过去的劳动积累占有率高了figure_0444_0074在相同的产品中,过去的积累价值多,除去权力垄断因素、供需因素和未超过专利保护的科学技术因素,过去积累的价值是不需付出等价物的,所以产品价格就会便宜。

活的劳动力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起的是转移过去劳动积累价值、自然价值和实现科学技术价值的作用,并在劳动过程中进行再创造。当生产过程结束后,科学技术价值由一般形式转为现实具体形式。一般劳动生产力的继承性通过积累价值的转移表现出来,因而自然力、前人创造的生产力都被并入现实的活劳动,表现为现实的生产力。由一部分劳动力实现另一部分劳动力创造的科学技术价值,是人们的分工合作。

总剩余价值M是总体工人即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具体生产工人创造的,它的积累可以是物化形态,也可以是价值形态。以价值形态存在的劳动积累价值,必须转化为一般生产力并为活劳动所掌握,在科学技术劳动的作用下,再转化为物质形态并被投入生产,通过活劳动特别是科学技术劳动,转化为具体生产力,生产新的剩余价值,发生新的价值积累。

由于过去劳动价值的积累多归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有一部分被通约,未被通约的部分购买产品者付出了它的等价,被看作不变资本,被通约的部分随未被通约的部分再现后,被人们误为是剩余价值。新的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价值的实现多归并于具体生产工人的劳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克扣活劳动生存价值的现象会逐步减少,剩余价值越来越成为衡量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性标准,越来越表现出它由总体工人创造的特性。生产要素只是价值生产、价值转移、价值创新的一般条件。

用资本有机构成的方法说明价值实现,与用价值积累的方法说明价值实现是一致的。在市场上,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的价格由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决定,价格逐步靠近其产品价值;当商品供大于求时,商品的价格由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决定,价格逐步靠近其价值;当供需平衡时,商品价格由中等资本有机构成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决定,价格逐步靠近其价值。

马克思的价格理论,是以现实的劳动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为基础的。在现实中,有一部分劳动价值不能实现,有一部分自然价值和积累价值利用权力垄断可以实现,所以,价值与价值实现额有时会不相等。如果有人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诸如机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也像劳动力一样创造剩余价值并进行价值积累,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识不到位的表现。如果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辩护的目的而不正视现实并歪曲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那就是庸俗。

(5)市场价格确定。虽然我们论述了不变资本在一定情况下也是变动的,但是作为不变资本的自然价值R、劳动积累价值X,在产品中被通约的部分是相等的。如果不同品种产品的通约量不同,会引起生产率不同,进而会影响到单位新产品的价值量,也会影响新产品的价值实现。但是,价值通约、价值转移、价值创造、价值创新、价值实现和价值再积累都是由总体工人通过劳动来完成的,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可以把人类关于缩短自然过程时间的设想变为现实。所以,剩余价值不是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能动的活劳动运用智力、利用自然力和前人劳动积累创造的。这种剩余价值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社会平均利润的基础,从而也成为市场价格的基础。虽然剩余价值的内涵有了些许变化,但它的基本性质没有变,它所担负的使命没有变。

马克思关于商品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即平均利润加成本价格上下波动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关于商品生产价格的等式是:

商品生产价格=C+V+P

P为平均利润。

根据我们的论述,商品的市场价格可用如下等式表示:

商品生产价格=(R-R)+(X-X)+V+P

R表示自然价值的平均通约值,X表示积累价值的平均通约值,(R-R)+(X-X)表示自然价值和积累价值未被通约的部分,V表示当前的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工作者的劳动力和具体生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之和,即总体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因为平均利润P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所以总体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平均后形成P。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X量增加得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X量增加得少,则它们之间的价值积累量差别增大。但如果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积累价值被通约的量相等,则高积累的国家和地区就比低积累的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生产者获得的利润多。随着人类社会化程度的加深和私有化程度的减弱,这种对公共积累价值利用的差别也会逐步减小,不过这要经过价格的不断振荡。除去垄断和主观恶意,比如恶意货币贬值、恶意散布虚假信息、恶意投机等,大范围甚至全球性的价格动荡,是积累价值逐步平均化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