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作用及局限性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作用及局限性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作用及局限性一、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作用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初级产品出口。事实上,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并非拉美国家首创。可见,拉美的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是拉美国家在独立后所能作出的唯一选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一个最佳选择。这主要是因为,初级产品供应量的上升必将促使其价格的回升更为乏力。

第五节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作用及局限性

一、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作用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初级产品出口。关于初级产品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R.普雷维什、H.W.辛格、A.伊曼纽尔和S.阿明等人认为,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初级产品出口只能使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被动地位。例如,阿明在其《不平等发展》一书中借用李嘉图提出的英国和葡萄牙生产布和酒的例子,作出了这样的假设:英国生产一单位布和酒所需的时间分别为80和90小时;葡萄牙则分别需要120和100小时。可见,葡萄牙生产布和酒的劳动生产率均低于英国,而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较之生产酒更低。因此葡萄牙应生产酒,英国则生产布。然而,阿明认为,如果葡萄牙实现了工业化,那么它的劳动生产率就能达到英国的水平。此时,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布所需的劳动可降低1/3,而生产一单位酒所需的劳动则仅仅下降了1/10。可见,原来处于尤为不利的地位的部门(布),通过工业化取得了最大的进步。换言之,比较优势最小部门却可能是发展潜力最大的部门。而如果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这样的部门是根本不应该发展的。因此,阿明认为,比较优势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指导原则。[43]

与此相反,J.瓦伊纳等人则认为,“农业不等于贫困”,工业并不一定意味着富裕。因此他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利用比较优势原则,以发展初级产品出口为宜。G.哈伯勒等人也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必追求经济多样化,否则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因为高水平的单一经济优于低水平的多样化。[44]

究竟应如何看待初级产品出口的作用?

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说来,发展所需的资本主要来自五个方面:赋税、储蓄、赤字预算、多余劳动力的利用和对外贸易。前四个方面是动员国内资金的手段;第五个方面则是从国外取得资金的途径。在前四种手段为既定的条件下,对外贸易额的大小必将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能利用比较优势原则,在工业制成品出口和服务出口尚无可能的经济发展初级阶段,通过出口初级产品来积累资本。

事实上,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并非拉美国家首创。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丹麦等国,在其发展进程中也都采用过这一模式。如在19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的土地资源与其资本相比是十分充裕的。它们利用这一比较优势,向英国出口棉花和小麦,同时从英国进口工业制成品。这一交换使北美洲国家加快了资本积累过程,从而为它们在日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奠定了基础。

拉丁美洲地大物博,土壤肥沃,而且拥有良好的气候条件。这一切使殖民主义者把拉美纳入北大西洋经济体系成为可能。尽管19世纪初一些拉丁美洲国家赢得了政治独立,然而,该地区的经济基础却因数百年的殖民主义剥削而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因此,拉美只能继续利用本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出口初级产品来加快资本积累进程。可见,拉美的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是拉美国家在独立后所能作出的唯一选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一个最佳选择。

二、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但是,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将初级产品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初级产品出口遇到的障碍也就成了该模式固有的内在缺陷。

第一,世界市场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呈长期下降趋势。这一趋势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除了恩格尔定律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以外,另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导致“生产的非物资化”趋势进一步加快。这一趋势的结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微电子的应用不仅能改变产品的形状(主要是使产品的体积小型化),而且还有助于使生产进程更为合理化,从而达到减少浪费和节省原材料的目的。此外,它还可以缩短产品的生产时间,减少不同生产阶段的原材料和半制成品的库存量。(2)生物技术能有效地节省能源,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并能把废物变成再生资源。(3)新材料在强度、轻度和耐磨度等方面具有一般原料所缺乏的优点。因此,新材料的发明和运用能替代许多一般原料。事实已经证明,“生产的非物资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初级产品出口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新技术能使同样数量的铁矿石生产出更多的钢铁。而且,这种钢铁具有坚硬和易回收的特点。又如,在通信材料中,光学纤维能够替代铜,从而使铜的使用量减少。[45]

第二,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而言,总是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例如,普雷维什认为,在1870~1936年期间,英国的贸易条件上升了36%。由于英国是一个进口初级产品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发达国家,英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必然导致落后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46]还有人认为,在19世纪最后25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初级产品价格同工业制成品价格相比,下降了43%。[47]据估计,如果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能用10~11吨糖换来1台拖拉机,那么,至80年代末,这一数字已超过150吨。[48]

还应该指出的是,在初级产品价格疲软时,如果用扩大初级产品出口量的方法来维系出口收入,收效同样是有限的,在有些情况下甚至会加剧贸易条件的恶化。这主要是因为,初级产品供应量的上升必将促使其价格的回升更为乏力。换言之,尽管在表面上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产量在增长,但出口收入却未见同步增长。这种现象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为“痛苦的增长”。[49]

第三,初级产品具有供给弹性低及需求弹性低的特点。一方面初级产品的供给弹性之所以较低,是因为它常受自然条件或生产条件的限制,其产量难以在短时间内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初级产品仅仅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其需求弹性也只能处于较低水平。微观经济学中的“蛛网理论”深入地阐明了初级产品的供求弹性对产量与价格波动的影响。就供给而言,由于在生产的组织与产品的销售之间有一时间差,生产规模一旦形成,便不能立即调整。而需求则不然,因为价格的任何波动都会立即影响到需求量。所以,以前的价格决定着当前的产量,当前的产量决定着当前的价格,而当前的价格又决定了未来的产量。在这一情况下,在价格变化较大时,产量的变化却不大。换言之,当价格上升时,产量不能立即随之上升;而价格下跌时,却又难以立即停止生产或减少生产。与此相反,工业制成品则因具有较大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而能适时调整生产规模,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50]

第四,初级产品出口收入出现波动的频率和幅度较大。毫无疑问,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收入也会出现波动。但是相对而言,初级产品出口收入的波动却尤为激烈。这是因为,初级产品的价格更容易起伏不定。例如,1955年的铜价与1954年相比上升了42%,1956年与1955年相比却下跌了34%,1957年和1958年又分别降低了27%和33%。据估计,纽约市场上铜的价格每下降1美分,智利的出口收入就损失400万美元;而咖啡价格每下降1美分,拉美国家则会少收入400亿美元。[51]

初级产品出口收入的波动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如在1958年,由于国际市场上铅的价格下降了20%、锌下降了17%、黑钨矿石下降了63%,玻利维亚的出口收入从1957年的9520万美元减少到1958年的6320万美元。这也使得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由于政府被迫压缩社会福利开支,罢工和骚乱此伏彼起,政局稳定受到了威胁。[52]美国学者J.希汉甚至认为,如果哥斯达黎加或海地等国的咖啡出口收入急剧地大幅度下降,那么它们就难以成为美国在中美洲、加勒比地区的盟友,或许就难以维系这些国家的政局稳定。[53]

初级产品价格之所以大起大落,主要是因为:第一,初级产品的供给更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难以抗拒而杀伤力极强的飓风使加勒比岛国的香蕉种植业毁于一旦,当年及此后几年的香蕉出口收入遂急剧下跌。在巴西等国,霜冻或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常能决定是年咖啡出口收入的多少。第二,出口收入还会受到需求的左右。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导致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需求锐减,进而使拉美国家的出口收入大幅度下跌。这是一个毋庸赘述的典型例子。还应该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出口收入的来源集中于一两种初级产品,或其出口市场又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那么,出口收入的波动对它们的影响会更大。如表1-5所示,在大萧条爆发前夕,拉美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收入主要依赖于少数几种产品。这无疑是促使大萧条诱发的贸易冲击更具杀伤力的因素之一。

表1-5 1929年拉美国家的出口构成

img6

资料来源:转引自美洲开发银行:《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1991年,第4页。

总而言之,拉美国家奉行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然而,这一模式的运转只能在一定时期内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美国经济学家M.吉利斯等人所说的那样:常识已经证明,从20世纪50年代起,除石油以外,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都不足以导致一个国家走上经济发展的道路。[54]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50页。

[2]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90页。

[3]E.B.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8~49页。

[4]E.B.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8~49页。

[5]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9页。

[6]相重光:《国际分工》,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2页。

[8]E.B.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45页。

[9]J.洛夫等主编:《引导看不见的手:拉丁美洲历史上的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美国普雷格出版社,1988年,第55页。

[10]E.B.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45页和第179页。

[11]E.B.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45页和第179页。

[12]L.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5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57页、第709页和第514页。

[13]L.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5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566页和第29页。

[14]V.布尔默—托马斯:《1920年以来的中美洲政治经济》,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页。

[15]C.富尔塔多:《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38~40页。

[16]L.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5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709页。

[17]L.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4~35页。

[18]L.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4~35页。

[19]E.B.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88页。

[20]L.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41页。

[21]L.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5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707页。

[22]林被甸:《拉丁美洲国家对自主性发展道路的探索》,载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3页。

[23]J.洛夫等主编:《引导看不见的手:拉丁美洲历史上的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美国普雷格出版社,1988年,第118页。

[24]《世界经济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782页;J.洛夫等主编:《引导看不见的手:拉丁美洲历史上的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美国普雷格出版社,1988年,第118~119页。

[25]J.洛夫等主编:《引导看不见的手:拉丁美洲历史上的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美国普雷格出版社,1988年,第Ⅶ页。

[26]E.B.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85页。

[27]J.洛夫等主编:《引导看不见的手:拉丁美洲历史上的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美国普雷格出版社,1988年,第119页和第55页。

[28]J.洛夫等主编:《引导看不见的手:拉丁美洲历史上的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美国普雷格出版社,1988年,第119页和第55页。

[29]J.洛夫等主编:《引导看不见的手:拉丁美洲历史上的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美国普雷格出版社,1988年,第9页。

[30]T.斯基得摩尔等:《现代拉丁美洲》,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3页。

[31]J.洛夫等主编:《引导看不见的手:拉丁美洲历史上的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美国普雷格出版社,1988年,第3页和第22页。

[32]J.洛夫等主编:《引导看不见的手:拉丁美洲历史上的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美国普雷格出版社,1988年,第3页和第22页。

[33]L.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23页。

[34]J.W.霍普金斯:《拉丁美洲地区的透视》,美国霍尔莫斯—梅尔出版公司,1987年,第231页。

[35]L.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244页。

[36]T.斯基得摩尔等:《现代拉丁美洲》,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60页。

[37]E.B.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49页和第239页。

[38]E.B.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49页和第239页。

[39]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49页。

[40]L.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212页和第214页。

[41]樊亢等:《外国经济史》,第3卷,第7~8页;D.罗克:《40年代期间的拉丁美洲》,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90页。

[42]T.斯基得摩尔等:《现代拉丁美洲》,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3页。

[43]《世界经济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54页。

[44]《世界经济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54页。

[45]例如,生产90英里长的铜线所需求的煤,可生产8万英里长的光学纤维(见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9页)。

[46]M.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546页。

[47]P.贝罗赫:《1900年以来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158页。

[48]A.布佐夫:《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苏联进步出版社,1990年,第107页。

[49]J.W.霍普金斯:《拉丁美洲地区的透视》,美国霍尔莫斯—梅尔出版公司,1987年,第217页。

[50]E.曼斯菲尔德:《微观经济学》,美国W.W.诺顿出版公司,1979年,第215页;邹东涛等主编:《微观经济学》,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07页。

[51]E.R.沃夫等:《拉丁美洲人的状况》,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72年,第6页。

[52]J.普尔逊:《拉丁美洲:今天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美国麦格罗—希尔出版公司,1964年,第103页。

[53]J.希汉:《拉丁美洲的发展模式:贫困、镇压和经济战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34页。

[54]M.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54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