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由来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由来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由来拉美的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经历了成型、巩固、加速运转和衰落四个阶段。[7]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无疑是促进拉美的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日趋定型的有利条件。

第一节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由来

美的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经历了成型、巩固、加速运转和衰落四个阶段。

一、殖民地时期的初级产品出口

15世纪末,西欧国家的商业资本迅速发展,封建制度走向解体,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商品与货币关系的发展扩大了对黄金的需求,从而刺激人们向海外探险,以获取金银财宝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1]哥伦布在登上巴哈马群岛后第二天(即1492年10月13日)就在日记中写道:“我注意着并不辞劳苦地探听是否有黄金。”[2]西班牙人首先于1494年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发现了金矿,此后又在其他地区找到了金矿。至1519年,加勒比地区已生产了价值800万比索的黄金。[3]殖民主义者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后,黄金生产转移到大陆上进行。在寻找金矿的同时,西班牙人于1545年在上秘鲁(今玻利维亚)的波托西发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银矿。在开采量最高的时候,这个银矿的日产量平均达到3万比索。此后不久,墨西哥也发现了许多贵金属矿。因此,仅在16世纪,墨西哥就向西班牙运送了价值3500万比索的金子和银子。在18世纪,新格拉纳达(今哥伦比亚)为宗主国提供了大约3000万盎司的黄金。巴西于17世纪末发现金矿后,淘金热此伏彼起,黄金产量持续增长。在18世纪,巴西生产了大约3200万盎司黄金,成了当时世界上的主要黄金产地之一。[4]

大量贵金属使西班牙开始重视其美洲殖民地。为了控制西属美洲和独占殖民地的金银,西班牙对美洲殖民地采取了贸易垄断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1)西班牙与西属美洲的贸易仅限于两地区的少数几个港口。(2)由王室指定的船队按规定时间和航线往返美洲,并由大型舰队护航。(3)非西班牙产品不得输入西属美洲。(4)西属美洲殖民地内的各辖区不得进行贸易。这一贸易垄断政策延续了300年,直到1842年才被废止。毫无疑问,该贸易政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西属美洲的生产多样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而且也使该地区进一步依赖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早在美洲大陆被“发现”以前,这里就盛产多种农作物。在殖民地时期之初,由于交通运输不便等原因,西班牙王室对殖民地农业采取了一定程度上的放任自流政策,甚至鼓励殖民地推广或试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但是,16世纪以后,由于殖民地的农业发展已足以损害宗主国的农业利益,西班牙王室遂采取以下三种不同的农业政策:首先,严格限制、甚至禁止殖民地从事有损于宗主国农业利益的农业生产活动。例如,为了保护宗主国的葡萄酒、橄榄油、绸缎和亚麻等产品在殖民地拥有的市场,王室不准殖民地栽培葡萄、橄榄、亚麻和养蚕。其次,对于殖民地居民必需而宗主国难以满足需求的小麦和水稻等粮食作物,则允许其在地方市场需要的限度内发展。第三,对于能在宗主国和国际市场上获取暴利的热带和亚热带农作物,则大力鼓励其发展。以甘蔗为例,由于16世纪初欧洲市场对糖的需求量很大,价格昂贵,西班牙王室便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殖民地种植甘蔗。卡洛斯一世甚至于1520年规定,殖民地在进口建立糖厂所需的设备时可免交关税。1523年,王室还拨出专款,供古巴的西班牙人在建造糖厂时使用。据史料记载,至18世纪末,新西班牙地区的蔗糖产量已达2.5万吨,其中2/3供出口。[5]因此,该地区的农业总产值超过了矿业总产值。其他农作物,如棉花、可可、靛蓝、烟草和金鸡纳树等,也因同样的原因而在某一地区成为压倒一切的出口产品。

总之,拉美的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早在殖民地时期就成型了。这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该模式在将来必然会受制于具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性质的国际分工体系。

二、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定型

独立战争在拉美缔造了不少民族国家,但它未能使拉美改变其发展模式。相反,在独立后的约半个世纪内,随着国际分工的形成,拉美的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日趋定型。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由于广泛采用机器生产,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为独立的部门。这种分工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大工业超越了民族经济的狭窄范围。一方面,大机器工业所需的原料和以及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所需的粮食,都是本国的生产能力和市场所无法满足的。因此,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到海外去寻找原料和粮食的产地。另一方面,这些先进国家的工业产品亦非本国市场所能容纳。如在19世纪中叶,英国生产的棉纺织品中有80%销往海外,而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棉花)却几乎全部依赖于国外供应。[6]此外,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巨大的差异,发达国家成了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世界工厂”,而包括拉美在内的广大落后地区则成了初级产品的供应地和工业制成品的销售市场。正如马克思所说:“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7]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无疑是促进拉美的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日趋定型的有利条件。1838年,英国轮船成功横渡大西洋,使世界航运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由于蒸汽船逐步取代了帆船,船舶的载重量和时速大大增加。如在1843年,一艘名为“瓜皮亚诺号”的蒸汽船在亚马孙河首航成功。在相距900英里的贝伦至马瑙斯之间,该船在逆水中行驶了9天,在顺水中行驶了4天半。而当时帆船在逆水和顺水中航行则分别需要两三个月和一个月的时间。[8]此后不久,英国皇家邮船公司开办了英国至巴西和阿根廷等地的班轮业务,从而进一步密切了欧洲同拉美之间的交往。

与此同时,由于新独立的拉美国家为发展经济而急需大量资金,它们迫切希望通过出口初级产品来扩大资金来源。这是因为,尽管英国资本在这一时期开始以直接投资商业贷款的形式进入拉美,但是这些外部资本难以满足拉美的需求。

还应指出,19世纪上半叶英国逐步实行的自由贸易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拉美国家采取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信心。自19世纪初起,英国工业资本家同主张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商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前者的胜利促使英国逐渐走上了一条从半自由贸易到完全自由贸易的道路。例如,1846年,用于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被废除,从而使英国成为最早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也使拉美扩大了农产品出口市场。尤为重要的是,在许多拉美国家看来,《谷物法》的废除意味着拉美完全可以以初级产品生产者和出口者的角色参与国际分工。[9]

总之,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拉美的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在独立后的数十年内日趋定型。其标志是:至19世纪中叶,一些初级产品,如智利的铜和小麦、哥伦比亚的烟草、阿根廷的皮革和肉类、秘鲁的鸟粪、古巴的蔗糖、巴西的咖啡和委内瑞拉的可可等,已主宰拉美的出口部门,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815~1820年期间,智利与英国之间的贸易量每年仅需两三艘船;但在1847年,出口到英国的智利产品需要300多艘船才能运载。在1825~1850年,阿根廷的出口额翻了将近三番。委内瑞拉的咖啡、可可、牛和皮革的出口量则从1830~1831年的6万袋、3.8万袋、1500头和4.5万张分别增长到1847~1848年的20万袋、6.7万袋、1.6万头和36.6万张。[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