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市场发育的时序选择

中国市场发育的时序选择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资料市场既是商品市场的一部分,又是要素市场的一种形式;既是联结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纽带,又是要素市场的基础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对于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尽管生产资料市场同其他诸要素市场都存在某种联系,但仍然应当肯定,紧随其后的是开放劳动力市场,也就是把开放劳动力市场作为完善市场体系的第二时序,或称第二阶段的重点。

第二节 中国市场发育的时序选择

谈到中国市场发育的时序选择,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市场发育在要素结构上的时间分配;二是市场发育在空间结构上的时间分配。在这两方面目前都有不同见解需要进一步探究。

一、市场发育在要素结构上的时间分配

就市场发育在要素结构上的时间分配而言,有些同志主张,按照“商品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顺序来培育市场。这种意见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符合由易及难的原则。一般说来,我们发展商品市场的起点并不是空白,至少消费品市场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相对地说较为容易。完善资金市场的关键在于改革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走股份经济的道路。由于它触及了传统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关系的改变,就会遇到意识形态上的严重障碍。开放劳动力市场涉及必须根本改变传统的劳动工资制度,要取消“铁饭碗”、“大锅饭”,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也很大。可以说,我国经济体制的前期改革也正是沿着这种思路进行的。但是前期改革的实践业已证明,这种避难就易的思路行不通。况且,我们今后改革已由表层改革转向深层改革,就更无法避难就易了。如果坚持继续沿着原来的思路走下去,而不把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开放提前,那就不仅不能与完善商品市场的重要环节——价格改革相配套,而且也不能为后续的重点改革——完善资金市场创造条件,甚至于拖住整个经济改革的后腿。我们相信这肯定是大家所不愿看到的结果。

也有人主张,从开放劳动力市场入手,逐步开放资金市场,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市场体系。这种意见看到了开放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把它看做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启动机制,是很有见地的。但是就对市场发育时序的设计而言,这种意见的安排不够清晰和完整。比如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这种意见并未对商品市场在市场发育时序中的地位作任何的交代。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当通过开放房产市场来启动商品市场。这种意见作为解决当前市场销售疲软和工业生产滑坡的一项对策建议,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不过,它不能成为合理安排市场发育时序的一种方案。因为它根本没有提出有关市场发育时序的全面、系统的设想。

我们主张按照“商品—劳动力—资金”的公式来安排市场时序,并认为这种时序选择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主要理由是:

首先,它合乎市场发展的逻辑。由于市场体系作为客体市场的体系,它的各个分类市场都可以说是以交易对象为标志的商品市场,都是从商品市场衍化而来的,因而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起点和基础。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是最基础的市场,也是市场体系形成的最始点。从根本上说来,消费品的生产和交换是直接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交换是直接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间接地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也可以说,获得消费品是人类进行生产的最终目的,而制造生产资料则是获得生活资料的手段。消费品是最终产品。人们最初和最根本的交换是消费品交换。可是,要扩大消费品生产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要,就要能够经常从社会上得到更多的生产资料,包括原料、材料、工具和设备等。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就需要有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的关系,间接地反映着物质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生产资料市场可以向消费品市场的供给者(生产者)提供他们进行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消费品市场则可以向生产资料市场的供给者(生产者)及其企业劳动者提供满足生活需要的消费品。

生产资料市场既是商品市场的一部分,又是要素市场的一种形式;既是联结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纽带,又是要素市场的基础市场。大家知道,在任何社会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是生产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生产,创造出物质财富。不过,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是不同的。在社会化和现代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却不占有生产资料,或者名义上占有而实际上无权直接支配生产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现劳动力商品化,(1)也就是通过劳动力的买卖,才能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得到适当的结合。这样一来,企业要进行生产,就需要一方面从劳动力市场上招收一批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够运用某种生产工具和技术设备进行生产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从生产资料市场上购进一些合用的生产资料供劳动者在生产中使用。因此,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是促进劳动力市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生产资料市场对于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生产资料交易量的增加会促进生产资料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要进行大量的生产资料生产和交换,就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资金。可是,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金不能满足需要,便要求能够从社会上取得一些资金。与此同时,也有些企业存在闲置资金,需要贷放出去发挥作用。于是,作为资金融通场所和融通关系总和的资金市场便需要应运而生。又如,技术市场上市的技术商品,可分为“硬件”和“软件”,而作为生产资料重要内容的技术设备,就属于“硬件”技术商品。至于生产资料市场的商品信息、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其本身就是信息商品的一种。因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对于推动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尽管生产资料市场同其他诸要素市场都存在某种联系,但仍然应当肯定,紧随其后的是开放劳动力市场,也就是把开放劳动力市场作为完善市场体系的第二时序,或称第二阶段的重点。因为完善商品市场尤其是生产资料市场是有利于社会物质资源合理配置的,但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有劳动力市场开放和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与之相配合。也只有这两个分类市场相互协调配合起来,才能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一起通过市场的蠕动或自觉地组合,形成最佳的投入比例,从而实现包括物质资源和劳动资源在内的整个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劳动力市场还是资金市场真正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变为资金,即通过与劳动力的交换,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创造出剩余产品价值。就是说,劳动力商品化了,劳动力市场开放了,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了,企业和劳动者才能实现双向选择,企业才得以提高劳动效率,增加有效供给,增进资金使用效益,创造更多的剩余产品价值。

完善资金市场是市场体系发育时序的终点。资金市场作为市场体系的枢纽,它是在商品、劳动力市场已有一定发育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又反转过来推动着商品市场尤其是要素市场的完善。前面说过,这些市场是不同形式的商品市场,资金市场与它们的关系,归根到底,反映着商品流通和货币信用活动的关系。货币信用活动即资金融通。它的流向和流量制约着商品、劳动力、技术和信息交易的结构和规模;资金融通搞活了,资金市场运行正常化了,必将促进其他各分类市场的搞活和完善。资金市场是一个包括许多形式不同、层面不同子市场的大系统。各个子市场的发育也存在着一种逻辑的顺序。大体地说,它是沿着从现货市场到期货市场、从短期资金市场到长期资金市场、从国内市场到国外市场的顺序发展的。当然,这种顺序只是意味着资金市场发育的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并不否定在一定时期各个子市场的同时存在、同时发育。

其次,“商品—劳动力—资金”这种市场时序选择,借鉴了历史的经验。既然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因而商品经济也可以说就是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市场和商品经济都是历史范畴。它们并不是人类社会一诞生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之有了剩余生产物可供交换),社会分工的出现(因生产的产品不同产生了交换的要求),以及不同经济主体的产生(在历史上表现为不同部落共同体的存在,不同私有者的存在,使之有了采取商品交换形式的必要)而形成和发展的。回顾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从交易方式来说,它经过了一个从物物交换经济到货币经济再到信用经济的过程;从交易对象来说,它经过了一个从产品商品化到劳动力商品化再到资本、财产商品化的过程。与此相适应,市场体系的形成也经过了一个从商品市场到劳动力市场再到资金市场的过程。

物物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原始形式,它是在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中级阶段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之后产生的。起初,交换是在各个部落共同体接触的地方进行的,以后逐渐发展到共同体内部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交换。到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出现了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为内容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私有制产生了,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者。这时,物物交换便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商品流通所取代。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又创造了一个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这时的一些商品交换已变成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买卖了。在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阶段,只有自然的零星的消费品交换活动,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也没有完整的市场可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虽然在某些国家和某些时期商品经济曾有过较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说来,在这两个社会形态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要地位,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并且基本上是简单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的特点是:商品生产者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人劳动为基础,生产和出售自己的商品是为了重新购买别人的商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即卖是为了买。而且,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低,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组织自己生产自身所需要的绝大部分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商品的范围和规模狭小而又经常中断。这时的市场主要是商品市场,并且主要是消费品市场。虽然在那些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乡村,出现了一些雇用劳动者,标志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但总的说来,尚未形成有影响的、现代化的普遍化的劳动力市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简单商品经济逐渐转化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也是发达的商品货币信用经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仅人类劳动的产品普遍商品化了,形成了十分发达和完备的商品市场,而且由于生产资料日益被集中于资产阶级手中,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直接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权力,造成了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普遍分离,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结果就使得人类自身的劳动力也商品化了,出现了各种不同层次和形式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商品化是货币变成资本的决定性条件。产品商品化和劳动力商品化又促成了资本的商品化,推动着资本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资本是企业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企业再生产过程表现为个别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社会再生产总过程表现为社会总资本不断运动的过程。因而,资本市场成为社会再生产和整个市场体系的枢纽,它又反过来牵动和润滑着商品、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市场的运行、发展和完善。

上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各分类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同市场的逻辑发展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对于市场发育时序的选择,也必须遵循和符合这种历史地和逻辑地发展的统一的要求。只有如此,才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正常发育和完善。

最后,“商品—劳动力—资金”的市场时序选择,比较符合我国经济改革的实际。我国过去十年的经济改革,在市场发育方面首先是把重点放在商品市场上。总的说来,培育消费品市场的工作已取得很大成效,生产资料市场的发育也取得一些进展。具体地说,关于消费品市场,通过商业和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在市场交易形式上,沿用30多年的统购包销和统购派购等购销方式取消了,实行了计划收购、合同订购、自由选购、代购代销等多种购销方式,自由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市场机制上,放开了数百种小商品价格和大多属于消费品的加工产品价格,放开了蔬菜和大多数副食品价格,市场机制已开始发挥作用;在市场主体上,宏观上改变了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结构和国有商业企业垄断经营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商业结构的新格局。在微观上,对小型企业实行转、租、卖,对部分大中型企业推行承包制和股份制,企业活力已有所增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消费品市场完善的主要任务在于:发展批发市场,采取各种有效办法把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搞活,以及使市场交易行为规范化、秩序化。关于生产资料市场,几年来,通过减少国家计划分配物资的种类和比重(由原来256种减缩为20种),拓宽了市场调节的范围,扩大了企业和地方对物资的支配权;改革生产资料价格,价格机制开始发挥调节供求的作用;成立物资贸易中心,使有组织的生产资料市场有所发展。今后,深化物资通体制改革和完善生产资料市场的任务还很重。概括地说,主要是逐步提高和放开原材料和加工产品的价格,逐步取消价格“双轨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继续缩小国家计划分配物资的范围,并首先解决中央放、主管部门和地方收的“中梗阻”问题;通过总结组织物资贸易中心的经验,试验开放期货市场,逐步建立一些大型的、综合性的生产资料流通集团公司等,来探讨完善生产资料市场经济组织的途径。

在我国市场的发育中,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最为迟缓。但是改革的实践表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在市场发育的时序中应当提前,也就是放在完善资金市场之前。这是因为,没有劳动力市场,必然会使作为市场体系起点和基础的商品市场的完善受阻。一则,完善商品市场尤其是生产资料市场旨在合理配置社会资源,而资源的合理配置,要靠开放劳动力市场和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相配合;二则,商品市场的完善要以企业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为重要条件,为此就必须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而要扩大企业在人事劳动制度方面的自主权,就需要开放劳动力市场,使企业自由选择劳动者。过去几年我们在改革劳动制度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少数企业试行工资、奖金同经济效益挂钩,或者企业内部工资浮动的办法;实行国营企业部分新增工人合同制度;在一些地方组织了工人交流中心和科技人才交流中心,开放了保姆市场,对部分大学生和职业中学毕业生开始实行与用人单位自主双向选择的办法,以及对政府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实行考评和聘任制等。这些改革具有一定作用,但对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引进市场机制来说其作用还极其有限。因为劳动制度上的两大弊端——“铁饭碗”、“大锅饭”,并未从根本上受到触动。为了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发育,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宣传,解决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化与按劳分配原则,与工人的主人翁地位是否矛盾等传统观念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深化劳动制度改革,加速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这主要是:配合价格改革进行工资改革。价格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达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其他一般商品和劳务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适应这一要求,就要逐步实行工资放开,把企业职工工资的决定权交给企业,由企业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工资水平来规定;逐步取消劳动力就业的多机制(分为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等),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积极推进优化劳动组合,对企业多余人员,实行企业内部调剂和外部调剂相结合;全面开放劳动力市场(包括人才市场、工人市场和家庭劳务市场),允许企业自行招聘职工和裁员,也允许职工自由选择企业和离职;建立和健全失业救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对丧失劳动能力者、失业者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这也是劳动力市场得以形成和正常运转的制度保障和物质保证。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虽然难度较大,但是与商品、资金市场相比,也具有一个有利条件,就是这里不存在商品或资金的供给的不足,却存在劳动力供给总量的过剩。

过去几年资金市场的发育,主要是短期资金市场有所发展,真正对完善资金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长期资金市场,只是投入了资产种类有限的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少量的企业债券,而最为重要的金融资产——股票的上市尚属寥若晨星。究其原因,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与我国商品经济不发达有关,与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前期阶段有关,与我国国有企业有限股份化滞后有关。这种情况表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尚不能把发展资金市场作为市场培育的重点。目前我们发展资金市场仍然要以完善短期资金市场为主。在发展长期资金方面要以发展和完善债券市场为主。但在此同时,要选择若干效益好、信誉高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试验,为发展股票市场探索经验;还要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条件比较成熟的大城市建立和完善证券交易所,实现证券交易制度规范化。

二、市场发育在空间结构上的时间分配

我们再从另一角度来探讨市场发育的时序选择,即市场发育在空间结构上的时间分配。这又有两个层面必须分别进行研究。一个是各个地区的市场发育是否可分先后?另一个是各地区内部是否可以有不同的市场发育时序?

我们认为,各个地区的市场发育时间是不应区分先后的,不能说哪个地区先发育市场,哪个地区后发育市场,而应共同发育、协调发展。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是一个开放、统一的整体。统一的市场或者市场的统一,不仅是全国市场在空间上的统一,而且是在时间上的同一。也就是说,不仅要使商品按照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商品自然流向在各地区之间自由流通,而且要使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冲破一切关卡在各地区之间合理流动。市场是没有界限的,各地区只有互相开放市场,共同培育市场,开展合理竞争,才能够把区域市场的发育、成长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发展统一起来,避免地区封锁、贸易壁垒、市场断裂和分割,才便于实现社会资源在各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防止因人为地阻隔而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才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差别,达到共同富裕,而不致进一步扩大地区差别,影响社会的安定。

对于这个问题的有些选择方案是不能同意的。如按照“梯度开发论”者的设想,我国市场发育应该是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移。这种设想,注重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先进带动后进,对于提高经济效益也许是有利的。然而,它将使沿海和内地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不利于调动中、西部人民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充分发挥沿海和内地各自的比较优势,达到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全国经济繁荣的要求。前几年梯度开发理论一推出,特别是有人提出先行开发东部,而西部地区开发要等到21世纪方才能够排上日程的主张时,立即就在西部几个省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引起舆论大哗和强烈反响。对此,我们必须引以为戒。还有一种设想与此完全相反,这就是所谓“反梯度开发论”。依照这种设想,市场发育应该是从西部地区向中部、东部梯度推移。这种设想以克服经济和市场发展的薄弱环节为出发点,企望以此来实现各地区的均衡发展。这种设想表面上看似乎有利于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富裕,而在实际上却是要使先进地区向后进地区看齐。其结果,非但无助于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却落得个各地区长期的共同贫穷。另外,与这种设想相联系,也有些中西部省区的同志主张先培育区域市场,然后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这种设想也难以成立。从理论上说,全国统一市场系由各个区域市场所组成。区域市场的发育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是同一个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十六章详细论述)。如果将区域市场的发育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割裂开来,划分时间先后,将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诸如:(1)这种割裂,将使区域市场变成一个一个的封闭的“小市场”,人为地把商品流通约束在狭小的范围内,其结果不仅市场容量难以扩大,还会引起供求脱节,消费结构失调,生产和流通循环陷于紊乱。(2)这种割裂,会强化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使生产资料、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受到阻隔,使它们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遇到障碍。(3)这种割裂,由于会强化条块分割,还将抑制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使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尽管各地区的市场发育时间不能区分先后,但是,由于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个地区内部在市场培育过程中却又应有不尽相同的时序安排,亦即在基本相同的“大时序”里面要有不同的“小时序”。如在商品经济已相当发达的沿海地区,尤其是经济特区和开放的大城市,为了进一步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较好地形成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良性循环,现在除继续完善商品市场外,应该侧重于培育劳动力市场,同时积极培育资金、技术和房地产市场;在内地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带,应该在继续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尽快转向重点培育劳动力市场,并且稳步发展资金市场的阶段;而在边远地区,由于商品经济比较落后,商品货币关系不够普及,目前培育市场似乎还应继续把侧重点放在发展一般商品市场上,通过商品市场的不断开拓、发展,带动其他市场的发育。

【注释】

(1)这里所说的劳动力商品化、劳动力买卖和劳动力市场,只是形式上同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化等经济现象相似,其实质却根本不同。实际上,它不是典型意义的或者本来意义上的劳动力商品化、劳动力买卖和劳动力市场,它们并不反映资本和劳动交换所体现的那种雇用剥削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