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市场模式选择

中国市场模式选择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中国市场模式选择一、中国市场模式问题的研究特点和原则对中国市场的模式构想,本身具有两个鲜明特点。所谓超前性,是指研究中国市场模式属于市场发育的未来目标和构架问题。所谓探索性,是指这种市场模式研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尚无成功先例的情况下进行的。

第二节 中国市场模式选择

一、中国市场模式问题的研究特点和原则

对中国市场的模式构想,本身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超前性,二是探索性。所谓超前性,是指研究中国市场模式属于市场发育的未来目标和构架问题。模式构想虽源于现实,但更高于现实,起着预测未来和指示方向的作用。因此对市场模式的构想要采取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从体制模式转换的历史跨度和转换的基本轨迹来理解,而不应受到近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种种对策主张的束缚,更不能因近期障碍而降低未来模式的标准。所谓探索性,是指这种市场模式研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尚无成功先例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选择何种未来模式,才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各种要求,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甚至风险性。对此,只能采取积极探索和随时校正相结合的办法,使这个目标逐渐清晰起来,而不能因为没有成功先例就放弃积极探索。超前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增加了中国市场模式研究的难度。

构想中国市场模式三原则。进行中国市场模式研究的难度虽大,但并非无所遵循。由于经济改革根本目的是寻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更加行之有效的实现形式,因此,探索中国未来市场模式需要遵循的原则是:(1)要体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客观要求,使中国市场成为经济运行的可靠载体和经济利益的协调系统。(2)要体现市场运行与宏观计划调控的有机联系,使市场成为促进经济活力、经济稳定和实现宏观意图的客观基础。(3)要体现出中国的特色,切合中国的国情,使中国市场成为解决本国特有问题的重要媒介,诸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政阻隔问题,产品商品化与生产要素非商品化的矛盾问题,二元经济结构和农村经济工业化问题,工业化与人口压力、人口非城市化问题,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问题,城市工业骨干企业的作用问题,收入分配平均化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市场发育来解决。

二、中国市场模式选择的基本构想

迄今为止,除国内外、东西方不同经济学流派关于市场模式的理论描述以外,在现实经济中,比较成熟和完备的,只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和完全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模式。在这类国家的市场模式中,虽然在某些时点上有具体形式上的差异,如国家干预市场的程度、市场的垄断程度会有所不同,但在基本点上是一致的。即,这种市场模式中的国家干预和运行规则,只适用于调节私有者之间特别是垄断资本集团之间、资产者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只适于缓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特定矛盾(如劳资矛盾、财团冲突、私人公司与政府的关系等等),并最终以大垄断资本家的利益为轴心来调控运转,这显然不适合调节公有制条件下的特定利益关系。因此,当我们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市场模式选择时,西方模式首先在排除之列(至于该模式中国家调控的某些技巧和市场运行中的一般经验仍可供我们研究借鉴)。

此外,苏联东欧国家在以往改革期间所建立的各种市场模式,虽然以公有制为基础,但始终未曾摆脱计划与市场外在冲突的困扰,与中国前期改革中的实践大同小异,也不可取。至于目前东欧一些国家声称要建立的西方化、私有化的完全市场经济模式,无论其实行结果如何,在政策主张上并未超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局限。

显然,中国在进行市场模式选择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只能在公有制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独辟蹊径。

(一)中国市场模式的表述和评价标准

从已有的改革实践和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市场模式在总体上应表现为:以公有制为基础,有国家调控的垄断竞争型的市场。这是我们对中国市场模式的基本表述。

在这种市场模式中,(1)国家调控系统表现为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相结合,以间接计划调控为主的模式;同时,也表现为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相结合,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模式,因而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模式。(2)市场运行系统表现为垄断性市场与竞争性市场相结合,以竞争性市场为主的模式。其中,垄断性绝非以往高度集中的行政垄断,而是基于规模经济要求、资源高效配置和生产集中程度,以现代巨型产业组织为依托的经济性垄断,它与市场竞争机制在总体上说是一种融合关系。这种模式选择既符合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也符合脱胎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中国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

直接计划在改善实现形式的同时,退居次要地位,而间接计划上升到主导地位,以及行政手段退居次要地位而经济手段上升到主导地位,是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的题中要义。非如此,就谈不上有计划商品经济,更无法造就与之相对应的和相匹配的市场模式。在这种宏观调控模式下,市场既不可能是充分的完全自由竞争式的(商品经济发展中的)早期市场,也不可能是绝对排斥自由竞争的完全垄断式的理论假设的市场。

有国家调控的垄断竞争型市场的功能是,在市场运行的基础上,将行政协调与市场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体现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供求平衡、产需衔接和收入分配的合理化,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调节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各种经济矛盾和人际关系。因此,这种市场模式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市场体系完备。不仅包括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市场,而且包括资金、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信息、房地产、企业产权等诸多生产要素市场。从而在不同产业、部门、地区、企业以及城乡之间建立广泛的商品经济关系。(2)市场参数健全。各类市场的参数如商品价格、劳动工资、资金利率、各种收费标准直至外汇汇率都应具有竞争性和动态性,代表着供求状态,并能够实现参数之间的联动关系,产生着积极的波及效应。(3)市场主体明确。分别表现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个体企业、外资企业、合资合作企业等多种形式,其中以公有制国有、集体企业为主体。这些企业虽然所有制成分和产权的收益关系不同,但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因而在市场运行中具有大体平等的经济身份,有要求公平竞争的权利,并受到法律的保护。除国家直接控制的基于自然垄断部门和公共部门以外,政府不再实行特殊政策。其中,根据生产集中、资本集中程度和规模经济水平及市场占有率,这些企业会在竞争中形成具有经济垄断性的多种形式的企业集团。(4)市场组织有序。以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核心的各类企业集团,应依靠自己在竞争中形成的经济优势,支撑自身的适度的经济垄断(不同于政府的行政性垄断),以便确保在重要产品生产、销售中的主渠道作用与规模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其他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资企业要具备更充分的竞争性,其中一些企业可以国有企业的卫星企业的形式参与竞争。规模经济优势和竞争效率必须在垄断竞争型市场中有机结合起来。(5)市场规则统一。包括进入市场的资格审查规则统一,市场管理规则和管理机构统一,市场交易规则统一。(6)市场状态平稳。市场保持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适度买方市场状态,市场机制成为保持买方市场和结构合理化的基本稳定器。(7)市场双向开放。形成无行政边界、各具区域特点、资源按比较利益高效配置的国内统一市场。同时全方位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建立广泛的资源流动关系和对外合作关系。(8)宏观调控有力。国家调控主体多元化,调控行为规范化,政府部门(含分工管理全行业的主管部门)、立法司法部门、中央银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彼此独立、各司其职、互相制衡。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资源开发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各种经济法规共同维护市场的运行秩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其中,政府作为国家调控市场的一个主体,主要采取制定政策,以经济手段进行场外指导和协调;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主要是通过自主经营的国有企业来发挥场内参与的作用,并通过政府订货、吞吐物资等手段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保证重点建设、平衡供求关系、稳定市场价格和熨平市场短期剧烈波动的目的。

(二)中国市场模式的一般规定性

在上述总格局之下,有国家调控的垄断竞争型市场模式中的各主要分类市场,都应具有健全的经济机制、经济功能和组织形式,并通过各自的市场参数的联动关系,形成互相衔接的统一市场体系。因此,这种市场模式的一般规定性如下:

1.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市场应更多地具备市场竞争性、组织性和消费者选择性。在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发挥主渠道功能的同时,要通过期货贸易、批发贸易的形式,稳定市场价格,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减少市场的短期剧烈波动,把分散化、季节性生产与相对集中的常年消费衔接起来;各类农产品、工业消费品的比价和购销差价要合理体现多种利益关系,并能够同其他市场参数如生产资料价格、劳动工资、资金利率等相衔接,使政府的各种政策性财政补贴减少到最低限度;国家调控的重点是供求弹性很小,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品种,特别是农产品中的粮食、棉花,调控手段主要依靠主渠道的购销吞吐功能和价格政策。

2.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要充分体现垄断竞争性和产品流通的多层次性。上游主要基础原材料燃料多是自然垄断性产品,如煤炭、石油、电力及少数原材料,其规模经济和生产集中程度很高,供给弹性小,需求量大,面广。因此,这类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适合于实行经济性垄断。与之相适应,需要建立有政府调控的企业集团式的生产、供给网络。产品价格在充分考虑部门成本和平均利润的前提下,主要采取政府定价和调价的方式,并进行相应的数量调节(包括国家订货)。除这类产品之外,其他非自然垄断的加工性、经营性工业品生产资料,多是供求关系复杂、弹性系数较大、规格品种繁多、专用性强、替代性小的产品,原则上应实行统一市场价格;在供求关系上,应更多地采取批发贸易的形式,发挥物资企业的组织功能,同时建立企业之间的购销合同关系。在总体上,工业品生产资料的价格形式、产品结构、产供销组织结构要同其他市场参数、产业—投资结构相适应,要同农业、轻工业的生产发展相适应。在这种场合,各类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自行组合成多种形式、分工不同的现代企业集团、产品流通网络和流通产业组织。这种市场要以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现代设施为物质基础,具备与现代大生产相适应的很高的流通效能。

3.资金市场应实现开放、可控和完备的目标。主要包括:(1)市场主体多元化。其中,中介机构以银行特别是国家银行为主,同时允许和鼓励多种金融机构的发展,形成中央银行、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竞争、制约、互补并且具有不同作用特点的立体结构;储蓄与投资的直接主体,政府、企业、居民个人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参与者。(2)市场客体多样化。具备高流动性,面向社会发行的多种信用工具。(3)市场机制健全化。建立反应灵敏的利率机制、合理有序的竞争机制、硬性约束的风险——利益机制。(4)市场结构合理化。长期市场与短期市场相结合、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相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衔接。(5)市场组织有序化。按照市场运行机制的内在要求,对进入市场条件、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式、市场参数的选择和运用等提供规范性的行为准则。(6)市场调控间接化。保留必不可少的直接调控,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对市场运行进行间接调控的体系。

4.劳动力市场要成为决定城乡各业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劳动工资收入的运行系统。劳动力市场通过就业机制、劳动效率、工资成本等因素,对企业制度、价格水平、市场需求、消费结构都产生着全方位的影响,在形成市场体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关键,一是劳动力就业方式多元化,配置方式以市场调节为主,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二是劳动工资职能以效率为中心,兼顾公平。未来的劳动力市场要以市场工资率调节资源配置,决定企业的工资成本,并影响市场产品价格的形成。与之相适应,要建立社会化的城乡福利保障系统和人员流动系统,在就业与企业用工制度上实行双向选择;要建立宏观调控系统,指导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要建立个人收入调节系统和保障社会公平和低收入者的补偿机制。

5.与以上农产品、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市场相适

应,还需要建立保持运行机制一致性的技术、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市场、旅游服务市场。其中,开放和建立房地产市场,就是要实行生产性、生活性用房和占地商品化、有偿化,允许房地产买卖、租赁,并使动态化、竞争性的房地产价格、租金成为影响企业成本和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使房地产业成为商品化的支柱性产业。发展技术、信息市场,就是要通过商品化和有偿服务的途径,加快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技术、信息产业的发展。总之,培育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目的,就在于使资源配置、供求平衡、产需衔接、收入分配、经济增长等真正建立在有国家调控的市场运行的基础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