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居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

农村居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庭规模的大小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模式选择意愿。
农村居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_基于对河北省县的问卷调查_农村社会变迁中的文化演进与冲突

第一节 养老模式及其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养老模式及其分类

“养老” 指的是老年人在一定的经济上满足相应的物质需求及提供相应的服务, 并在精神上给予慰藉。 家庭养老是由家庭成员承担养老责任的文化模式和运作方式的总称 (姚远, 2001)。在中国社会里,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赡养, 其最终目的是为长辈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帮助(范成杰, 2013)。 然而在今天, 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由于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转型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养老的经济供养来源不再是单一的家庭供养, 老人已有的储蓄和继续劳动所得、 老人的退休金, 政府的养老金和救济金等都是经济供养的来源。 其次,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生活资源和生活服务的提供日益便捷和多样, 养老职能的承担者已经不单纯的局限于经济供养的提供者。子女定期给予父母生活所需的一切费用,可以雇佣其他人照料父母生活和提供精神慰藉, 而不必亲自照料父母的日常生活,可以由社会服务机构来承担这些工作。 养老模式因此而变得多样化。 本研究把养老模式按照养老资源的提供者分为三类, 对这三类分别进行研究, 然后再适当综合起来进行较大意愿研究。

第一类: 社会养老。 包括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社区养老是指老人居住在家里或社区, 即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 在老人照料服务方面,由专业服务人员上门服务或在社区接受托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既分担了子女的压力和责任, 又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机构养老指的是老年人居住在养老机构度过晚年生活的模式。 由子女或个人向养老机构缴纳养老费用, 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 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远离了子女、 亲人和家庭。这种养老模式往往所需费用高昂,缺乏精神慰藉。 这种养老模式目前虽适用人群较少但是也是养老体系的一个补充。

第二类: 家庭养老。 传统的家庭养老, 经济供养与养老服务承担于一体, 父母与子女或其他亲属共同生活, 由其提供经济支持和服务以及精神慰藉。 这种养老模式也是目前大部分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最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血缘的牵绊,最能体现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类: 自我养老。 指不依靠子女或亲属, 不与子女或其他亲属共同生活而主要靠储蓄或劳动收入或其他收入(如租金、退休金、 政府津贴等) 来维持生计, 独自生活的养老模式。 自我养老的意义在于:一、 尽可能地发挥老年人的余热, 进行自我养老, 为社会节约资源就等于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 促使人们树立一生的经济意识以及积极竞争的人生观价值观, 要尽可能地为社会积累财富,而不是消耗财富,消除消极的懒人意识。

二、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村居民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指个人基本情况如受访者的年龄、 性别、 婚姻和居住状况、文化程度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

老年人的性别和经济安全状况都会影响老年人养老时的自我照顾能力, 并间接影响养老模式选择, 受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影响, 其中女性的个人收入一般比男性低, 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高, 所以, 养老期间, 女性的养老时间要比男性更长; 老年人进入养老阶段时,其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 所以, 不同情况的老年人, 养老需求程度不同, 而且, 随着年龄的增加,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会增加、 依赖程度也会增加。

文化程度也会影响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 文化程度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和人生观价值观。 文化程度不同, 思维模式不同, 对养老问题的认知不同, 解决养老问题的能力不同。 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其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与时代发展越紧密,受影响也更大, 更期望个人生活与交际网络的独立; 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一般情况下,收入也相对更高, 经济也更独立,对子女的依赖程度降低,独立的自我养老意识更强。

婚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精神慰藉的需求也会增加, 通常是由配偶来给予老人以精神慰藉, 但是丧偶或者离异的老年人只能向子女或其他亲属来寻求精神慰藉, 所以, 丧偶或离异的老年人更期望与子女或其他亲属共同生活。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个人的思想、 价值观、 行为差异有很大影响。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人口数、 子女个数以及其中男孩个数、 是否和子女共同生活等。 家庭规模的大小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模式选择意愿。 一般情况下, 农村的家庭规模较大, 子女较多, 受传统血脉亲情影响,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与子女一起生活, 因此农村居民大多数选择家庭养老。 家庭中子女的数量与直接影响对老年人的供养能力, 其中子女数量越多, 子女对老年人的供养压力越小, 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期望也就越大, 在农村,传统的 “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 老年人一般由家庭中男孩提供养老。 所以, 家庭中子女的数量以及家中男孩个数对老年人的养老模式选择意愿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3.经济因素

老年人养老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 因此经济因素对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有关键性的影响。 经济收入状况决定老年人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水平, 从而影响了老年人的养老模式选择意愿。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月收入、 个人储蓄、 津贴等。 个人收入的高低直接反映出老年人的自养能力和独立生活水平, 个人收入高的老年人,经济更加独立, 独立生活和自我养老意识更高,而个人收入较低或没有固定收入的老年人, 对子女或其他亲属的依赖程度更高,因此在养老模式选择上更倾向家庭养老。

第二节 影响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因素分析

目前, 国内关于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研究通常分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两方面来进行, 而缺乏对中部地区农村老年人的研究。 而且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所以本文选择处于中部地区的石家庄市X县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样本选择为农村45岁以上居民, 选择是个村子,每村随机选择十位45岁以上居民, 发放100份调查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99份。

以下是对回收问卷的数据分析:

一、老年人的个人状况调查结果

(一)年龄、性别统计

从性别看,男性占45.45%; 女性占54.55%。 从年龄方面, 45~60岁的占42.42%, 61~70岁的占12.12%, 71岁以上的占12.12%,45岁以下的占33.33%(如图1所示)。

图1年龄结构状况

(二) 文化程度

从调查问卷看来, 不识字的占总样本的12.12%, 只有小学文化的占27.27%, 初中文化水平的占36.36%, 高中文化程度的有21.21%,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03% (如图2所示)。

图2 文化程度状况

(三) 工作及收入来源方面

务农的占60.61%, 外出务工的占21.21%, 个体户占12.12%, 机关政府工作人员占6.06%(如图3所示)。

图3 老年人工作及收入来源

(四) 居住状况

在所有被调查的有效样本中, 独居的占15.15%; 自己或与老伴居住的占15.15%, 与子女同住的占66.67% (如图4所示)。15.15%

图4居住情况

(五) 身体健康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80%以上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好, 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其中很健康的占42.42%, 一般的占45.45%,较差但能自理的占12.13% (如图5所示)。

图5身体健康状况

二、 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分析

从调查的统计结果看, “靠子女养老”、 “养老机构”、“社区养老” 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66.67%、 15.15%、12.12%。 可见, “靠子女养老” 仍然是目前农村养老的首选模式 (如图6所示), 而且63.64%的老人愿意与子女同住, 不愿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5.15% (如图7所示)。

图6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

图7老年人是否与子女同住

(二) 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

图8所示,在影响农民养老方式的诸多因素中, 选择 “子女态度” 的占27.27%, 选择 “资金” 占18.8%, 选择 “身体状况” 占27.27%, 选择 “政府” 仅仅占9.09%, 可以看出,子女态度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影响是最大的。

图8 影响因素

(三) 对养老机构 (如敬老院、 福利院、 老年公寓等) 的态度

如图9所示, 农民对养老机构的态度总体上较差。 认为“一般” 或 “很好” 的各占21.21%, 认为 “不好” 或 “不了解” 的各占15.15%和42.42%, 有57%以上的老年人对现存的养老机构不满意或不了解。

图9对养老机构的态度

(四) 入住养老机构可能会有的困扰

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 “生活不自由” 和 “经济负担不起”,有约三分之一的人认为 “亲属探望不方便”, 而认为 “容易被人看不起” 的有21.21%。

图10选择养老机构的阻碍因素

第三节 农村养老机制的反思与重构

理想的养老模式必须既符合当下农村社会发展现状, 又能符合老年人意愿, 理想的养老模式需要多方位、 多层次、 多角度的探索和实践。 根据上面对影响养老意愿选择的因素分析,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 重塑家庭养老文化和价值观

随着城乡一体化, 现代化、 工业化的发展对农村居民的思想价值观念、 家庭结构、 居住形态、 代际关系等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进而影响了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农村社会中传统的人文价值观念正在逐渐消退, 村庄边界的开放使得村社集体舆论力量式微, 农村社会出现了进一步离散化和无序化的趋势; 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 核心化, 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 代际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断扩大, 亲子关系逐渐淡化等等, 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这种情形, 有学者指出, 我国只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发展社会养老保障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 毫无疑问, 来自社会方面的力量有助于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但是, 是不是就此认为应由社会来承担这一责任? 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面对养老压力时选择向社会养老方向发展, 我国在构建新的养老体系时可以吸取其经验教训, 社会养老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养老补充, 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但是却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作为一种生计方式和文化类型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文化背景, 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逻辑和价值。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不仅面临养老资源匮乏的困难, 最主要的是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改变, 以及亲情缺失和道德沦丧对家庭养老的冲击。 与老年赡养有关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对家庭代际关系和家庭养老有着重要影响, 建议国家管理者在制定社会养老政策时, 应当以家庭养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塑为依托,制定相关扶持家庭养老的政策, 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困境。

二、 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 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我国于2009年在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建立并不断发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使农村居民对社会养老和政府养老有了初步认识, 此后, 又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不过, 制度本身及实施过程中还有方面有待改进和完善, 例如政策宣传不够,普遍保障水平偏低、 明显的逆向选择, 制度实施是否公开透明, 制度的转移和衔接、 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等问题。 为了提高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及农民满意度, 今后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对制度实施的重视程度

宣传对于制度的普及和实施非常重要, 各级政府要将宣传认真落实到每一家每一户, 加大宣传解释的力度, 让农村居民更清晰地了解国家的惠民政策, 改变传统的家庭保障意识。 充分运用电视、 广播等各种媒介和基层干部走访宣传来进行制度宣传, 提高基层组织和农村居民对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认识与了解, 初步建立参加社会保障的意识, 准确把握制度发展的最新动向。 同时,政府应定期对社会保险执行情况向村民公示, 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透明度。 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增强农村居民参保积极性。

(二) 加大财政投入, 适当提高保障水平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相对偏低, 无法完全满足养老需求。各级政府应明确责任, 将各项财政投入落到实处, 专款专用,中央、 省级政府在推进制度过程中, 应加大中央与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和统筹层次, 逐步建立养老金待遇与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 建立以社会养老、 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体系, 来缓解农村居民的养老压力解决养老问题。

(三) 不断完善制度, 加强激励力度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分为十个缴费档次, 根据缴费档次不同给予差别给付, 加大缴费激励, 适当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 有效促进不同家庭情况、 不同经济水平农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引导农村居民早参保、多缴费、多得益,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

(四)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 增值对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健康、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 其保值增值更是重中之重。 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基金管理, 增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力度, 逐步建立健全基金风险控制机制和投资管理制度。 各级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办法, 并严格监督基金的财务状况、 收支情况及资金管理情况。 对于投资管理, 应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投资机制, 在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的情况下, 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 增值的投资渠道。

三、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补充现有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不足

(一)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支持居家养老的良好氛围

加大居家养老的宣传, 使农村增加对社区养老的了解, 农村居民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养儿防老的思想, 为居家养老健康发展提供条件, 将有利于农村居民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 一方面, 政府要积极通过电视、 报纸以及走访宣传社区养老的具体运行模式。努力宣传 “人人都会老, 家家有老人, 互帮互助, 大家一起养老” 这样的尊老、 敬老、 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另一方面, 通过宣传使农村居民建立科学的老龄观, 打破思想禁锢, 选择更适应社会发展的养老模式, 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通过法制手段, 确保社会养老的顺利实施。

(二) 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解决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不足, 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所以,建立全方位的社区养老服务市场, 促进养老服务行业迅速发展, 既可以带动经济, 又能满足养老需求, 进而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与完善,补充养老服务体系。 一要了解老年人的需求,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市场发展规划。 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 以高质量的服务被老年人所接受, 被社会所认同, 以高质量的服务启动市场、 占有市场和发展市场。 三是为老年人树立新的养老观念, 转变消费观念。 传统的固有观念并不容易改变, 因此社区养老服务的启动过程可能会较长, 需要一步一步来。

四、 建立体制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机构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 对机构养老比较认可的是经济基础较好、 丧偶或无子女照顾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居民。 这些居民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支持还有开放的养老观念。 机构养老作为养老体系的重要补充, 可以满足某些特定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对于那些身边无子女、 生活自理困难、 需要专业护理的老人, 养老机构可以提供饮食起居等生活照顾、 医疗照料以及娱乐活动等多种专业化的服务。 但是, 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发展不够完善, 存在诸多问题, 因为建设养老设施需要巨大的投入且收益缓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