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发展的时序

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发展的时序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发展的时序一、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区别(一)从产业结构分析和产业关联的角度考察经济发展的过程都可看做是某些支柱产业形成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②中国是目前世界上IT产品最大的消费国家之一,将IT产品的生产基地配置在中国,使得运输成本降低而变得有利可图。

第一节 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发展的时序

一、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区别

(一)从产业结构分析和产业关联的角度考察

经济发展的过程都可看做是某些支柱产业形成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一个产业要演化成为支柱产业,取决于当地资源的自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良好的运行状态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生长、发育、竞争到成熟的过程。支柱产业一般具有以下鲜明特征:首先,其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份额较大,上缴利税往往超过10%以上;其次,在资源配置、技术装备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重组形成的支柱产业在一定范围内占据垄断地位,抗风险能力较强;最后,支柱产业是当地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经济运行模式高效率组合的产物。经济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多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支柱产业相对于主导产业较容易界定,当一个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经济总体增加值的比重较大时,我们即可以判断其为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可以支撑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繁荣,但不能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

主导产业指的是某一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即从产业间关联的角度来衡量该产业的发展是否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它能够通过产业链的联系效应对经济规模发生根本的扩散效应。主导产业不一定支持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繁荣,但由于主导产业部门的积极创新和引进的新的生产函数提供了该产业自身乃至整体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的可能,因此,主导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经济起飞的标志。

(二)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考察

首先,两者在产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不同:主导产业处于幼稚期到发展期之间,而支柱产业则处于成熟期,有些甚至已步入后成熟期。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支柱产业发挥得更多的是支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其次,两者各自强调的目标利益也不同。主导产业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发展,强调创新、潜在的发展优势和带动效应,而支柱产业则立足于现实经济的效率和规模,更注重可靠和效益(哲儒,2005)。

二、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1)具有较大规模、高附加值的产业;

(2)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需求增长率快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

(3)有利于扩大就业,安置劳动力,发挥中国劳动力密集优势;

(4)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上升率,能够代表技术进步方向和趋势;

(5)产业价值链较长的产业。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把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力工业、机械制造业、能源产业、建筑业等作为主导产业予以扶持。主导产业应该说并不是人为“选择”出来的,而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其很好的市场前景和盈利前景而“自动”形成的。因此,主导产业并不一定需要政府在投入方面给予大量的特殊支持,而需要为这些产业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如采取适当的贸易保护措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正确、及时反映市场供求信息的价格机制等。

案 例

我国主导产业选择——以汽车产业和信息产业为例

根据选择主导产业的几个标准,汽车产业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的主导产业之一。这是因为:

第一,汽车工业具有非常高的产业关联度。以美国为例,美国25%的钢材、60%的橡胶、55%的锻铁、33%的锌和17%的铝都消耗在了汽车工业上,而且汽车经销商行的收入分别占了美国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的17%和24%。

第二,汽车工业是技术进步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能够有力地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据日本经济调查协会1996年对日本1952~1961年的技术进步率在各行的分布测算显示,运输机械部门的技术进步率名列第二,汽车工业被称做“最大的技术储藏库”。

第三,汽车行业可吸收较多的劳动力,提高一国的就业比率。在工业发达国家,汽车产业的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占就业职工总数的比例非常大,日本约为1/10,美国高达1/6。

第四,汽车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较为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优势和总体技术水平。对于汽车工业很难具体准确的定位,它究竟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哪一类。这是因为汽车工业所涉及的工业部类较繁杂,产品本身具有多样性,且自产生至今始终处于不断的成长变化之中。

选择信息产业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在世界贸易格局上体现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知识、技术密集化。高技术产业正在逐步代替传统产业变为主导制造业的部门。据统计,1985~2003年,世界高技术产业出口年增长14.3%,比中低技术和低技术产业出口年增长速度高5~6个百分点。

第二,传统的“两端模式”(two-ends pattern)正在向“波谱模式”(spectrumpattern)转换[2](谷克鉴,2003),即信息技术的可竞争性加快了技术的区域和国际扩散,其所谓的“技术蛙跳效应”不断地改变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既定格局,使得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相对距离也日趋动态化。

第三,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适合参与信息产业制造业国际分工的国家,这是因为:①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集中了大量的发展信息产业所必需的人力资本,由于中国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其生产成本也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足以满足IT产业制造业发展的需要。②中国是目前世界上IT产品最大的消费国家之一,将IT产品的生产基地配置在中国,使得运输成本降低而变得有利可图。③IT产业制造业事实上也是一个劳动要素密集的产业,它与传统的劳动要素密集的制造业相比,主要差别在于其收入的需求弹性是递增的,从而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因此,中国通过参与IT产业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既能实现充分就业,又能获得较高的比较利益。④再从动态的角度看,中国一旦成为IT产业的制造大国,那么通过不间断的“干中学”和“用中学”,走“制造(M)—开发(D)—研究(R)”道路,一定会逐渐积累起强大的IT产业的技术开发能力。

三、产业发展的时序:中国的重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

重工业化阶段即装备制造业发展阶段。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阶段必须经历,不可逾越。首先,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大国,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必须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但要在一般加工工业,而且在装备制造业上具有国际竞争力。其次,重工业阶段也是被国际经验证实大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验都表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就是制造业结构由轻型向重工业化转化,由原材料制造业向加工组装制造业转化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禀赋动态变化的过程。最后,从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角度讲,中国的重工业化阶段也是不可逾越的。

表6-1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轻型制造业、重型制造业、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分类

img88

从表6-1和表6-2可见,按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分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内部结构出现了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趋势,即制造业结构由轻型向重工业化转化,由原材料制造业向加工组装制造业转化。1990~2004年,轻型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总比重从41.17%下降到30.08%,重工业则上升了11.09个百分点;加工组装制造业产值在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由26.44%上升到39.27%。

表6-2 1998年与2003年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变化

img89

资料来源:王一鸣:《新的发展阶段:阶段性特征及其战略选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10期。

将促进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进程作为我国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的主要方向,就必须要巩固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其原则是在考虑要素禀赋的基础上,采用信息化和先进技术并增强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高度重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轻型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宽松的融资环节。其次,重视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和采用先进技术。对于具有许多国内市场需求和国内市场竞争优势的制造业,要立足于国内市场,通过竞争提高技术创新和制造水平,中期在重点成套设备的技术畅销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后,对于具有高成长性和较大市场空间而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要引进国外引进技术和资本,积极支持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参与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并通过合资、外包、贴牌、加工组装等方式积极参与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分工。[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