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经济学对工业园区的理论支持

区域经济学对工业园区的理论支持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对工业园区的理论支持一、聚集经济利益是工业园区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一)聚集经济所谓聚集经济又称聚集经济利益、聚集经济效益,一般是指因企业、居民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根据意大利产业区的经验和波特的观点,结合当前全球化背景和浙江省的状况,识别和理解产业集群必须抓住以下特点:①弹性精专。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对工业园区的理论支持

一、聚集经济利益是工业园区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一)聚集经济

所谓聚集经济又称聚集经济利益、聚集经济效益,一般是指因企业、居民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在已有的文献中,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阐释。比较典型的解释是,它是指“一批厂商因彼此邻近而可能产生的经济效果或费用减少”。这一概念最初是由韦伯明确提出的,其侧重点在于说明企业的空间聚集所带来的经济效果,这种聚集经济本质上是由于厂商或工业集中而造成的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通常是外在的,但也可能是内在的,特别是某一单独企业在某一特定地区发展而享有的利益,“如那些由于扩大规模而增加利润的经济,应该严格地属于内在的”。尤其是当以某一特大企业为主而形成的城市聚集时,聚集利益显然更多地表现为内在经济。此外,属于集中于某一特定城市同一工业部门许多独立企业的聚集经济利益,对每个个别企业来说是外在的,但对于这一工业部门整体而言则又是内在的,即产业的内部规模经济。类似地,由于生产经营中具有互补性(complementary)的不同类企业的集结而形成的聚集利益,实际上也是由于分工与规模利益而形成的地区性规模经济。

城市聚集的经济利益并不限于企业或厂商的范畴。事实上,消费者或居民的空间集中同样会产生种种经济利益,节约生产成本。例如,人口的聚集显然扩大了市场需求规模,从而不仅使企业在生产规模的扩张中受益,而且也降低了诸如运输、储存等方面的销售费用;再如,居民的聚集所引起的文化交流与相互促进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的提高,自然也会使企业受益。

城市聚集的经济利益,除了上述各种类型的规模经济外,还包含有其他方面的生产利益。例如,当许多厂商雇用相似技能的工人时,便出现了所谓的熟练“工人库”,从而使厂商在选用所需工人时更为便利,节约了工人培训成本;再如,在一个具有大批厂商和大量场地的城市地区,一家渴望开业的公司,在这里要比在一个较小的城镇中更有可能找到可用的场地,从而节约了搜寻成本。

此外,城市中企业与居民的聚集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并不只是生产方面的,也有生活或消费方面的。换句话说,它不仅使企业受益,而且也使家庭受益。毫无疑问,多样化的产品供给为消费者提供了挑选的便利,厂商的大量聚集则为居民创造了众多的择业机会。

在整个城市的宏观层次上,空间聚集则为城市成长带来了经济利益。由于企业、居民空间设址的接近而导致的经济利益和成本节约,使得整个城市经济也具有“聚集经济效果”。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它不仅改变了通常意义上的技术约束和经济约束,而且也改变了经济活动的市场约束,即它对生产函数、成本函数和需求函数同时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城市经济的生产函数具有典型的“非线性非齐次性”特征。

综上所述,空间上的集中或接近,不仅在微观上为城市企业和居民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而且在宏观上也影响着城市经济的运行。聚集经济的存在,必然吸引企业和家庭的较大聚集,这种较大的聚集又将吸引更大的聚集,从而影响整个城市地区的发展。所以,上述聚集经济利益是城市聚集效应的首要表现,其作用是全面的、动态的和持久的。

(二)城市的形成

历史的长河中城市形成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有可能源于宗教、军事或文化等诸多的因素,但从经济理论上分析,即使没有这些因素的存在,也有三种经济力量可能会导致城市的形成,即区域比较利益、生产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利益,其中聚集经济利益是导致城市形成的最根本动因、是决定性的动因。如果没有聚集经济利益,即使有前两者的存在,经济活动也可能采取分散的形式,而不必集聚为城市。由于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才吸引了人口、资源在空间上的聚集。首先,对生产者而言,由于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同样的投入便可获得较大的产出,换言之,同样的产出因为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而节约了成本,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其次,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使得同样的支出可以获得较大的效用,或者说,因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即使同样的效用可以减少支出,从而获得了消费者剩余;再次,城市拥有最大的消费群体对于中介者而言,由于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在流通过程中可以减少许多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而获得了更多的利润。聚集经济利益是城市化进程中最根本的动因。

二、集群产业是现代工业的基本特征

“集群(cluster)”概念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引入的,用于对围绕某个(些)产业的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集聚这种经济现象的描述。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包括企业、支撑机构及政府等参与者在地理上围绕某个(些)产业而集中形成一个网络,网络内部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商业关系支持着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就是把集群联系在一起的是“包括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的市场导向、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性文化等在内的一系列因素”。需要指出的是,专业化产业区和产业集群是对同一经济地理现象不同侧面的描述和定义,前者注重于地理层面,而后者注重于产业层面,两者殊途同归。产业集群能为中心城市提供必不可少的发展资源,如居民、资金、第三产业需求、高校和研究机构等技术性基础设施等,可以帮助提高城市的区位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区外资源产生吸引力。温州这个中心城市的崛起,就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结果。

根据意大利产业区的经验和波特的观点,结合当前全球化背景和浙江省的状况,识别和理解产业集群必须抓住以下特点:①弹性精专。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工艺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专业化的分工是与生产的技术可分性以及垂直分离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关的;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相互的竞争中相互联系,互相协作和补充,区域作为一个集体,其生产是相当灵活和多样化的。②地理集中性。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是产生外部规模经济的基础,是集群作为一种地域经济现象存在的基础。也正是地理上的集中性使得人们观察到了集群现象。地理集中性是一个相对的尺度。一个产业集群可以局限在一个镇里,如诸暨的大唐袜业集群覆盖的地理范围就不足100平方公里,也可以涉及一个省,如浙江的服装产业。③根植性。它强调经济主体的地方联系,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到区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关系中。在集群产业发展过程中,它和区域内各种传统、宗教、历史习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得生产要素组织成本降低。根植性从根本上强化了集群的竞争优势,显现了生产活动的独特性及随之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性。根植性是产业地方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更为重要的是,根植性与地方社会资本的积累有一种互动关系,强化了产业集群的路径依赖,使得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本地经济、社会乃至政治、文化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全球化的“疾风”中,地方产业像植物一样根植在本地土壤中而不游移。④拥有相关的支撑机构。区域内有各种各样的机构,包括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培训机构、贸易协会、创新中心、政府部门、商业服务组织,等等。这些机构之间建立了有机的网络,并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它们都有强烈的提高本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集体意识,共同投入到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行动中去。⑤创新性。在马歇尔关于产业区的分析中,强调“相互了解与信任”和“产业氛围”是聚集经济的两个重要特点,这两者对产业区内的小企业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产业氛围推进了小企业的创新,而相互信任促进了创新在相互之间的模仿、消化与扩散,形成了一个学习型区域。波特的分析中更注重创新性,创新的对象不仅是产品自身,还衍生到销售服务、贸易方式等多方面。一般而言,创新性经常会被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所强化。但传统产业,特别是家具等一些传统的设计型产业,也经常为了寻求柔性和创新能力而集聚在一起。

正是集群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在全球化和地方化过程中,世界各地形成了众多产业群,而浙江的区域性特色经济也顺应了这样的发展要求。目前,世界各地纷纷以产业集群为理论指导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发展表现为集群产业不断扩展和整合的过程。在规模递增规律的作用下,某个地区的某个集群产业通过产业分工和吸引外来生产要素,企业数量逐渐增加,覆盖的地理范围也随之扩展。这就是产业集群的地理扩展。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就是佛山陶瓷从石湾城区逐渐向周边的南海、高明、四会、清远、惠州等地扩展,从而形成了今天人所共知的佛山陶瓷集群。在集群产业扩展过程中,如果其外围接受地没有市场障碍,并具有同类低价格的生产要素供给,那么这些外围地区会很快成为集群产业的扩展地。接受地通过学习扩散、社会网络、空间邻近效应、基础设施的沟通等扩散途径,获得集群产业的发展。但如果外围地区存在行政区制度壁垒、文化社会阻碍、要素市场的断裂和行业特种要素的缺失,则将影响产业集群的扩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