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支持理论概述

社会支持理论概述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 社会支持理论概述西方学者提出了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论模式。社会支持系统研究为转型期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独到的研究视角。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社会支持通常由以下几个层面来界定。House提出:“支持是一种出现于下列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换过程:第一,情感、关怀;第二,工具性支持;第三,信息;第四,赞扬。”表示子女不需要赡养父母。
社会支持理论概述_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一 社会支持理论概述

西方学者提出了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论模式。Liwak(1985)建构了职务取向模式,认为正式支持体系和非正式支持网络是互补的角色。非正式体系比较适合从事不可预测的、偶发的、简单的项目,反之正式支持体系能够比较好地处理可预测的、例行的、需要技术性知识的工作。补充模式强调非正式网络是最基本的、主要的,正式照顾则处于边缘的、次要的地位,只有当家人不胜任照顾或老人的需要无法由正式资源满足时,正式照顾方才用来补充非正式照顾,两个体系对所有的照顾项目均是共同承担。社会支持系统研究为转型期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独到的研究视角。

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社会支持通常由以下几个层面来界定。

(一)主观感受与互动的界定

Tolsdorf(1976)认为,社会支持的作用必须要由当事人的自我感觉来衡量(Tolsdorf,1976)。House提出:“支持是一种出现于下列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换过程:第一,情感、关怀;第二,工具性支持;第三,信息;第四,赞扬。”(House,1981)舒梅克尔和布罗内尔在1984年的概念界定中进一步将交换要素考虑于其中,他们将“社会支持”定义为“至少两个人以上之间进行的资源交换过程”。

(二)类型与功能的界定

Caplan概括出三大类包含支持成分的活动:第一类是帮助人们策动资源;第二类是处理有关情绪;第三类是为那些处于特殊压力情况下的个人提供物质和认知上的支持,或分担某些事务(Caplan,1974;Schumaker&Browhell,1984)。

(三)模式的界定

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互置型的中国式的家庭支持网,即费孝通先生描述的反哺模式,公式是:F←→F 1←→F 2。双向箭头表示父母养育了自己的孩子,待到自己老了,孩子反过来赡养父母。这种模式是复合的,可以超过世代,如果儿子死了,孙子接着赡养。第二种是西方国家的接力模型,公式是F→F 1→F 2。表示子女不需要赡养父母。父母生育子女,子女又各自生育自己的子女,每一代只管下一代,而且只管一段时期。子女成年后,父母的责任也就完了(穆光宗,2002)。

(四)综合性的界定

林南等学者也曾对社会支持的多种概念进行综合的研究和讨论,他们在1986年提出社会支持的综合性定义:“意识到的或实际的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提供的工具性或表达性的资源。”(Lin et al.,19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