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经济学中的产业集聚理论

区域经济学中的产业集聚理论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2.2 区域经济学中的产业集聚理论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理论是研究产业集聚的重要分支。比较以上区域经济学家对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韦伯着重于从成本的角度解释产业集聚的形成;胡佛与勒施则着重于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解释同类产业的集聚。但是,总体上讲,区域经济学还没有对产业集聚问题建立起完整的理论分析模型,这一工作直到克鲁格曼那里才得到了补充。

2.2.2 区域经济学中的产业集聚理论

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理论是研究产业集聚的重要分支。对区位问题最早进行研究的是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屠能(J.H.von Thünen)。他在其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第一次从区位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农业生产布局是由级差地租决定而与自然条件等因素无关的观点。屠能的研究实际上揭示了影响农业生产集聚的主要因素之一——地租。从严格意义上讲,他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到普遍含义的产业集聚问题。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Webber)是近代区位论大师、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他在其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他用抽象和演绎的方法,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构建了解释工业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体系,在区位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韦伯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原理,揭示了工业区位形成的基本动力在于经济利益、成本的节约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工业的吸引力。直到今天,这一原理对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仍有重要价值;第一次提出了“区位因素”的概念,并系统地分析了运输、劳动力和集聚等几个重要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关区位分析的概念和工具,如原料指数、等运费线、临界等运费线等等。

然而,韦伯的理论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二是未考虑需求因素在工业区位选择中的作用:三是仅仅从局部和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单个企业区位决定问题,缺乏对区位的宏观分析和动态研究;四是对劳动力供给和工资率的假定存在着矛盾和非现实性。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在其1948年出版的《经济活动的区位》一书中,将集聚经济视为生产区位的一个变量,并把企业群落产生的规模经济定义为某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体所形成的规模经济。他认为,对任何一种产业而言,规模经济都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由单个区位单位的规模决定的经济;二是由单个公司的规模决定的经济;三是由该产业在某个区位的集聚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胡佛的主要贡献在于指出产业集聚存在一个最佳的规模,如果集聚企业太少,则因集聚规模太小而达不到集聚能产生的最佳效果;如果集聚企业太多,则可能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使集聚区的整体效应反而下降。

奥古斯特·勒施(August Lösch)是区位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一书是区域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勒施系统地总结了以往集聚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得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把区位的集聚分为点状集聚和平面集聚,点状集聚包括同类产品生产区域的集聚和不同类产品生产区域的集聚;第二,分析了同类企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其中有,大量生产和联合生产能使利益增加,集聚容易促使市场规模扩大,外部经济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费用,以及重要的供应源因素;第三,分析了不同企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包括与企业数目有关的利益、便利的铁路运输、廉价的水电、劳动力市场以及街道等公共基础设施等。

比较以上区域经济学家对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韦伯着重于从成本的角度解释产业集聚的形成;胡佛与勒施则着重于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解释同类产业的集聚。此外,勒施还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不同企业的集聚问题进行了解释。这些思想在后来的研究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但是,总体上讲,区域经济学还没有对产业集聚问题建立起完整的理论分析模型,这一工作直到克鲁格曼那里才得到了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