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施及其发展

实施及其发展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及其发展_论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形成、实施及其发展[1]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形成中国在1956年初就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③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輥輰訛婴儿死亡率3.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形成、实施及其发展[1]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形成

中国在1956年初就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种形势下,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党的主要任务提出来了。这次会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现代化是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所以,可以把这里提出的工业化任务看做是提出现代化任务的开端。

但是,从1958年开始的连续三年的“大跃进”是一个严重的、全局性的“左”的错误,使得这个任务的实现受到了严重的挫折。经过1961~1965年五年的经济调整,中国经济得到了比较迅速的恢复。

在1964年召开的全国三届人大会议上,周恩来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分两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周恩来指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3]

从1966年开始的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遭到了比“大跃进”更为严重的破坏。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批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实现拨乱反正。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恢复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提法,开始形成了“一个中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并以具有务实品格著称的邓小平,清醒地看到要按照原来预定的在20世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不久,从1979年开始就多次明确提出分阶段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就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战略思想,经过党的十二大、十三大逐步形成的。党的十二大确定的奋斗目标是,从1981年到21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量翻两番。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形成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鉴于1995年就实现了经济总量翻两番的任务,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在“九五”(1996~2000年)计划中把这个任务提高为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至此,可以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已经最终形成。当然,其中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在以后还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一点,留待下面进行分析。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及其基本经验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1981~2000年的发展,已经顺利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到2000年,中国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超额实现了翻两番的任务,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

按当年价格计算,1981~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由4517.8亿元增长到89442.2亿元,由460元增加到708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二者分别增长5.29倍和3.95倍;二者年均分别增长9.6%和8.3%。[4]

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就其最基本的方面来说,可以用三个标准来衡量。

(1)邓小平提出的标准。建设小康社会,最早是1979年由邓小平提出的,是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简单通俗的描述。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约还有2.5亿人(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4)没有解决温饱问题。邓小平从这个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个低标准的小康社会。按照他的说法,所谓小康,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5]按照2000年的现价和汇率计算,该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4美元。

(2)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60%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20%~40%为富裕,20%以下为最富裕。中国城镇和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1980年分别为56.9%和61.8%,2000年分别为39.8%和49.1%。[6]

(3)国家统计局等部门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部、卫生部、教育部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这个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②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③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④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⑤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⑥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⑦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⑧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⑨恩格尔系数50%。⑩成人识字率85%。輥輯訛人均预期寿命70岁。輥輰訛婴儿死亡率3.1‰。輥輱訛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輥輲訛电视机普及率100%。輥輳訛森林覆盖率15%。輥輴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16个指标进行测算,200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96%。到2000年,尚有三个指标没有达到小康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66元,实现85%;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为73克,实现90%;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实现80%。这是就全国来说的,分地区来看,东部已经超过,中部实现78%,西部实现56%。[7]

依据上述三项标准,可以认为,到2000年,中国已经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里所说的“总体上”包括以下三个重要含义:一是低水平。根据世界银行1999年的分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69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769~3030美元为中下收入国家,3031~9360美元为中上收入国家,9361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8]所以,2000年中国达到854美元,也还是处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二是不平衡。其突出表现是:2000年除了城市有数以千万计的贫民以外,农村还有约3000万人口未脱贫。三是不全面。偏重经济生活,在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两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但就中国来说,这个小康社会却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得来的伟大成就!是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是中华民族复兴征途上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里程碑!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过程中,中国还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全面地、着重地总结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1989~2001年期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显然,其中也凝结了中国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基本经验。按照党的十六大的总结,这些基本经验是: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③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⑤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⑦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⑧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⑩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上十条,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9]

这些基本经验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发展

1997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将完全实现。这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任务,就摆到了全国人民的面前。但原定的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时间是50年,时间跨度太大,需要将其分成若干阶段,以利于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0]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依据实践经验的发展又进一步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1]

可见,经过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就具体化了。第一,2001~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2021~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当然,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及其经验的积累,2021~2050年这个30年还会进一步分成若干个阶段。

【注释】

[1]本文写于2003年。

[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9页。

[3]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页。

[4]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后同),第51、93页。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6]《经济日报》2002年12月23日第10版。

[7]《经济日报》2000年12月4日第6版、2002年11月22日第10版、12月18日第9版。这16项指标中的价值指标是按照1990年价格计算的。

[8]《经济日报》2002年12月23日第10版。

[9]《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后同),第7~10页。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