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实施策略及其运用

教学实施策略及其运用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组织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将教学内容有效处理的过程。下面主要介绍先行组织者策略、学习动机激发策略和问题教学策略。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首先,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的过程至少不会受到失败的威胁,相反应使学习任务变得更加容易完成,学习因此受到促进。

三、教学实施策略及其运用

(一)组织教学的策略

组织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将教学内容有效处理的过程。它一方面要符合教材的知识序列,另一方面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序列。下面主要介绍先行组织者策略、学习动机激发策略和问题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者策略

1)含义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是在学习新材料之前教师向学生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高于新的学习材料,并能清晰地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材料相关联。它在学生已知的知识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构建了一个认知的“桥梁”。

先行组织者具有“教学定向”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并提供学习的参考结构框架,也就是说,给学生一个要领或概括的框架,并把这节课的观点、概念和事实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放入结构框架之中。

2)操作程序

(1)提出先行组织者。

在总结论点或导入新课时,首先是阐明本课的目的,这是吸引学生注意并使他们指向学习任务的途径之一;接着呈现“组织者”,“组织者”的呈现不必详细,但它必须能被学生意识到;最后形成“学习者”先前的知识与“组织者”的知识和经验的联系,为学生进一步组织学习内容做好准备。

(2)逐步分化。

逐步分化是通过结构提纲和层次展示材料来完成,形成一种逻辑组织,以便学生有个整体的方向感。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将较大范围的要领或概括逐步分化为较小范围的概念或概括,但不是一次展示整个分化层次;二是用实例说明概念或概括,以检查学生的理解,如理解了就可往下进行;三是识别或讨论概念所包含的特征。

(3)综合贯通。

综合贯通是由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在事实、概念和概括之间重要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使概念或概括之间能协调一致。综合贯通的具体途径有四个:一是要学生回忆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二是要学生概括新学习的材料的主要特征;三是要学生复述精确的定义;四是要学生说出材料的各个方面的差异。

3)实施要求

要区分两类先行组织者。一类是陈述性组织者,用于学习不太熟悉的材料,可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如学习各种地形,可用“地形是具有各种独特形状和结构的地面”作为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讨论地形的特征,用地形模型识别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用于学习比较熟悉的材料,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如把河流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进行比较。

2.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1)含义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而诱因是能够激发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学习动机激发策略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行为的策略。

2)操作程序

(1)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教学活动必须能保证学生学懂知识,即做到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点:一是学习任务本身应该是(潜在的)有意义的;二是学习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应该难度恰当;三是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进行不同水平的加工;四是通过引发适当的概念冲突或惊奇感[31]来引发内在动机;五是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过程。

(2)把握教学难度,创造可教学时刻(teachable moments)。

最有利于激发内部动机的任务是将个体放到一个旧知和新知之间具有冲突的情境之中,并且,这种新旧知识之间的差距必须程度合适,是经过个体努力之后能够消除的差距。按照维果茨基的观点,新知识应该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吻合。

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因人而异,因此,把握教学难度对教师来说十分棘手。有人提出了一个术语“可教学时刻”,是指学生愿意学习新知识的那一时刻。每个教师都能创造自己的可教学时刻,只要用心去发现和思考。从学生的切身经历或体验出发去教新知识,而不是仅仅以枯燥的书本文字为出发点,那么,任何学科都会变得更加令人感兴趣。

(3)促使学生“卷入”(involvement)学习任务。

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是不能通过外部奖赏使他们变得富有内在动机的。只有设法使他们“卷入”任务之中,才能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

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卷入”到学习任务之中去?首先,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的过程至少不会受到失败的威胁,相反应使学习任务变得更加容易完成,学习因此受到促进。其次,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向学生指出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价值,当学生相信他们完成的学习任务与他们个人的需要、兴趣和目标相关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容易被激发。

3)实施要求

(1)保证教学舒适、有序和愉快。可从教室温度、灯光、桌椅安排、图画的张贴和清洁等方面入手。

(2)认识学生的不同焦虑水平和高级的需要,给予支持和帮助。

(3)帮助学生设置合理目标,鼓励学生设计现实的、短期的目标。

(4)提供多样的学习活动,改变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维持注意和更新兴趣。

(5)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让成绩好的学生去帮助成绩差的学生。

(6)监控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具体、经常的反馈与指导。

3.问题教学策略

1)含义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提问和回答的循环,教师每节课要提上百个问题。有人把教师称为“职业问题者”,认为提问题是教师刺激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好的教师总是能提出好的问题,特别是在给大班上课时,巧妙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刺激他们的想象和促使他们去寻找新的知识。问题的形式(聚合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和顺序以及学生对问题的反应直接影响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2)操作方式

(1)问—答间隔时间。

问一个问题和学生作出回答的时间间隔称为问—答间隔时间。玛丽·罗(Mary Rowe)研究发现,问—答间隔时间平均为1秒。问—答间隔时间增加到3~4秒,对学生反应有以下几个益处:①回答长度增加;②主动回答且合适回答增加;③失败的回答减少;④自信增加(反映在坚定自己的问题、说话语气);⑤推理回答增加;⑥学生—学生回答增加;⑦证据—推理回答增加;⑧学生问题增加。[32]

(2)直接提问。

直接提问就是先提问题再点学生的名字的方法。这样,就会使更多的学生考虑所提的问题。研究表明,这种方法比先点学生的名字再提问题效果好。但是,在低年级和低成就学生中,先点名、后提出问题的效果更好。

(3)变换问题和探讨问题。

一个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或不合适时,一个有效的策略是教师不提供答案,而是与这个学生共同探讨或者变换问题让别的学生回答。共同探讨问题适合低成就学生,而变换问题更适合高成就学生。

(4)表扬和批评。

表扬的使用是很复杂的,通常认为真诚的表扬能增加成就动机,肯定的反应(简单的微笑、点头)或简短的评论(“好”、“正确”、“这是对的”)表示赞同或接受。甜蜜的表扬或过多的表扬会产生被伤害的效果。然而,在提问或使用别的教学方法时,许多教师没有使用足够或真诚的表扬。对10项研究的总结发现,在一般的班级,教师平均使用表扬的次数不超过提问总次数的6%。

此外,对于批评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教师使用批评(比表扬次数还少),就会造成学生有被伤害的感觉。但是批评也能激发学生问问题或增加对教师的问题的回答。[33]

(5)教师应考虑将问题附加在课文中。

据理查兹(Richards)和戴夫斯塔(Divesta)的研究,课文中附加问题,学生测试成绩最好;瓦茨(Watts)和安德森(Anderson)的研究发现,运用附加问题能把学生学到的有关概念和原理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这是因为附加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引导学生选择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

(6)教师应诱导学生自我提问。

学生要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维的主体,就必须自己提出问题来引导注意力和促进思维活动。但研究发现,学生自我提问中90%的问题只需要字面上的回答,是低水平问题。只有高水平的自我提问才能优于教师的提问和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所以训练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非常重要。

3)实施要求

(1)注意提问的时机。

从教学内容来说,提问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从教学过程来说,课始、课中、课尾都是提问的好时机。一般来说,复习旧知识时,应问在后进生易获成功处;传授新知识时,应问在知识迁移处;巩固练习时,应问在后进生易错处。

(2)问题的难度应适中。

提问不能过难,只面向少数尖子生;也不能过易,连后进生不动脑筋都能回答。

(3)问题应有不同层次。

有认识—记忆的问题,如“说出”、“什么是”、“是什么”;有聚合问题,如“概括……”;有发散问题,如“请说明”、“如果……会怎样”;有评价性问题,如“请分析”、“为什么”等,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二)传输教学内容的策略

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如何有效传输教学内容呢?下面我们主要探讨两个有效传输教学内容的策略,即教学言语循环策略和板书结构化策略。

1.教学言语循环策略

1)含义

课堂教学言语是整个课堂教学构成的关键要素之一。没有课堂教学言语,就没有课堂教学;没有使用有效的教学言语策略,也不可能产生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的脑力劳动效果”[34],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言语策略。教学言语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不同或教学信息传递的要求不同,教学言语常分为讲述性口语、解说性口语、议辩性口语。根据教学中教师-学生交互作用的形式,可以将教师言语分为情节言语和独白言语。

2)操作程序

(1)辨别情节言语行为和独白言语行为。

情节言语行为是在两个或多个说话人之间的言语交换。如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就构成了一个情节。独白言语行为是站在一组人面前,说话人单个说话的行为。有效的教学言语行为应是情节言语行为,尤其是教师与几个学生之间的情节言语行为。

(2)将言语行为系列化。

将情节言语行为或独白言语行为系列化,分成以下八个成分。

①定义:用单词怎样去界定一个物体。

②描述:对某事寻找一种解释或描述。

③名称:用名字确认某事。

④陈述:对事实、证据、规则、理论、总结、信仰等的陈述。

⑤报告:对一本书或文件写出摘要或报告。

⑥替代:获得一种符号的操作行为,通常是教学或科学评价。

⑦评价:对某物的价值进行判断或估计。

⑧观点;根据证据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并说明为什么。

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可以将以上八种成分系列化,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言语定格,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在一个圈内进行循环(a→b→…→h→a→…)。这有利于教师把课讲得生动活泼,把一个问题讲透,使交流显得逻辑性强。

3)实施要求

(1)表达技巧。教师在讲课时,讲话要明白完整,要有适当的表情、声调、语言、表情乃至动作。

(2)提高对自己言语活动的意识及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教师在讲授中要善于“察言观色”,提高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从中获得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言语交往活动的方式和内容。

(3)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词义理解的机会。

(4)建立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

2.板书结构化策略

1)含义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要讲述的问题在黑板上一个一个书写出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也可将重难点问题步步推演,形象地突现出来,这种用黑板帮助讲课的书写手法称之为板书。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不是孤立的教学活动,而是和讲解、分析、提问、讨论等教学活动联系在—起的。板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课程教学的设计程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师风格等方面协调统一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灵活运用。为此,板书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要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使板书结构化,就是其主要的策略。该策略适合以讲授为主的班级课堂教学情境。

2)实施要求

(1)充分理解、加工教学内容。

(2)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符、有利于学生记忆和思考、匠心独运的板书。

板书设计是教学艺术化的表现之一,其设计方法或形式多种多样,示例如下。[35]

①对比式板书设计,指将内容相互对立而彼此对应的两部分集中在一起而设计的板书。这种板书可使教学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其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司马光》一课的板书,如图7-7所示。

img34

图7-7 《司马光》板书

②情节式板书设计,指将故事情节用板书展示出来的形式。如《驿路梨花》板书,如图7-8所示。

③雁行式板书设计,指把内容设计成鸿雁排阵飞行的板书形式。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板书,如图7-9所示。

(3)规范操作。规范操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板书字迹要清楚且要能让所有学生都看见

②板书应从左到右,在黑板的四周留空,保持结构美观。

③书写板书时,应站在一边,尽可能让你的视线与学生接触,不要对着黑板说话。

④使用彩色粉笔,使结构化板书更有效,更具有艺术性。

⑤尽量形成将黑板分成几块的习惯,一块是教学内容结构化栏,一块是作业栏,一块是问题或教学目的栏等。

(4)突出启发性。

不管什么样的板书,首先都应考虑是否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传输,其结构化后是否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容,并不是越结构化越好。所以,教师要研究板书,掌握板书的策略,突出启发性。

img35

图7-8 《驿路梨花》板书

img36

图7-9 《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