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战略的实施

发展战略的实施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发展战略的实施一、工业政策与发展进程拉丁美洲的发展战略,中心是促进工业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最集中地体现在工业发展政策上。在上述基本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指导下,工业在拉丁美洲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拉丁美洲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是制造业。拉美经委会的这种主张推动了拉美国家开展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努力。

第二节 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工业政策与发展进程

拉丁美洲的发展战略,中心是促进工业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最集中地体现在工业发展政策上。拉美各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大规模地实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发展政策。它们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用本国产品逐步取代原先依靠进口的工业产品,为最终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其主要手段是对替代进口的工业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一方面抵制外国同类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力求对资金进行合理利用和分配。从60年代中期起,随着本国工业的发展,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大国采取了进口替代和面向出口相结合的工业发展政策,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利用国内劳动力和资源,推行鼓励出口的措施,逐渐使本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打开销路。60年代中期后,拉丁美洲的制成品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近17%,到1970~1975年期间提高到20%。通过扩大制成品出口积累了资金,对带动整个工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起了积极作用。

在上述基本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指导下,工业在拉丁美洲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按1970年固定价格计算,拉美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总产值在1960年为305亿美元,1970年为569亿美元,1980年增加到1014亿美元。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60年的31.7%上升到1980年的34.5%,而农业比重则从17.2%下降到10.9%。

1974年11月,拉美国家在墨西哥举行拉美工业化会议。会议通过的《原则声明与行动计划》提出:到2000年,拉美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争取增加到13.5%。

拉丁美洲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是制造业。制造业作为战后拉美经济中迅速发展的一个经济部门,在拉丁美洲全地区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39年的16.5%上升到1950年的19%、1969年的20.7%、1970年的23.3%、1980年的25%。拉美地区的制造业在全地区工业生产中通常占3/4以上。全地区经济自立人口的1/7左右在制造业部门就业

拉美制造业的发展是进口替代工业发展政策的直接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从西方国家的进口大量减少,拉美制造业发展加快。为适应制造业的发展和需要,阿根廷、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国开始兴建钢铁、石油化工等企业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到50年代中期,拉美全地区制造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而且,在制造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开始上升,资本货物和耐用消费品的发展速度高于中间产品的发展速度。60年代以来,金属制成品和机器设备制造在拉美制造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拉美国家在60年代解决了基本消费品的自给问题,到70年代中期,一般的生产资料也已自给有余。本地区所需要的金属切削机床、锻造和模压设备等机械产品已能由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三国满足供应。从1950年到1975年,拉美制造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9%,产量增长五倍。1975年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总产值中,拉丁美洲约占56%,居于领先地位。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三国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已能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电动机械、交通运输工具、电气器材和电子通信设备等重要的制造业产品。

但是拉丁美洲制造业的发展在各国间很不平衡。一方面,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三国制造业产值在1970年就已占各自国内生产总值的1/4以上,它们在全地区制造业中的比重从1960年的70%增加到1980年的76.8%。另一方面,拉美国家的制造业在相当程度上受外国,特别是美国跨国公司的控制。7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的制成品产值占拉美制成品总产值的40%。即便如此,拉美制造业的发展也是引人注目的,它的发展政策也是有成效的。拉美的制造业产值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1960年为4.1%,1970年为4.2%,1975年为4.8%,1978年增加到5.5%。

在工业发展进程中,拉美发展战略所强调的地区经济一体化,对于打破西方国家对拉美市场的垄断、维护拉美国家的经济权益、有效地发展民族经济和工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20世纪50年代末,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在探讨拉美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时提出“拉丁美洲需要一个共同市场”的主张。60年代初,拉美经委会领导人、发展主义的主要代表劳尔·普雷维什进一步论证了发展中国家组成经济集团的必要性。拉美经委会的这种主张推动了拉美国家开展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努力。中美洲五国自1958年签署中美洲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多边条约以后,98%的内部贸易在1969年以前完全自由流通,小地区以外的商品进口则受到共同对外关税的约束,因此大大刺激了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从60年代起实现了非耐用消费品就地制造的进口替代目标。安第斯共同市场通过各种共同的工业计划带动成员国的工业生产,使小地区的制造业产值迅速增加。此外,拉美国家率先成立和参加了第三世界的许多原料生产国和出口国组织,对于维护成员国的经济权益、促进工矿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实施地区经济一体化政策的突出事例。但是拉美经济一体化进程困难也不少。主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国的利害关系不易协调,经济一体化组织很难为每个成员国带来均等的利益;各国在一体化进程中的权利让渡问题不易解决。因此组织贸易区和实行对外共同关税的时间一再推迟。加上过去殖民主义长期统治所遗留下的各国间领土争端的边界纠纷,也给经济一体化计划的实施带来了不利影响。另外,西方跨国公司利用拉美经济一体化大量倾销产品,扰乱了拉美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此,拉美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实际进展不快。80年代初经历严重债务危机之后,拉美国家已提出加强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二、农业政策与发展进程

拉丁美洲很早就卷入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成为西方工业国农牧业产品的重要供应地,形成以农矿业初级产品出口为基础的单一制经济。自20世纪30年代陆续采取进口替代措施以后,拉美在打破单一制经济结构方面取得了进展。战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样的条件下,拉丁美洲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比第三世界其他地区要快。在1950~1979年期间,灌溉面积增加一倍,拖拉机拥有量增加六倍,化肥使用量增加23倍,并培育和推广了许多优良品种。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到60年代末,拉丁美洲已成为第三世界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到1978年,拉美地区每千公顷耕地的拖拉机拥有量为非洲和远东平均水平的四倍。1950~1980年期间,农业产值增加1.5倍以上,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3%。

但是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战后一段时期里过分着重发展工业和减少对传统农产品生产及出口的依赖,忽视了经济现代化所必需的农业基础,因此在实际政策上推行的是一套重工轻农的措施,使农业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拉美国家的农业发展政策与进程,在战后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1.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农业是当时大多数拉美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拉美各国对农业生产基本上采取促进和推动的政策。虽然农业发展与工业相比处于比重下降的趋势,但仍然受到各国的相对重视。这一阶段,拉美全地区农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5%。

2.从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中期,各国片面追求工业化,推行重工轻农的政策,农业生产出现较大波动,在有些国家中农业出现停滞。许多国家的政策不利于农业发展,农业投资不断下降。4/5左右的国内外资金投放在城市地区,农业得不到充裕的发展资金。其结果,导致国民经济部门比例严重失调。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拉美有14个国家的农业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率,工农业主要产品的增长率差距十分显著。过去拉丁美洲有“世界面包篮”之称,但60年代以来拉美进口粮食激增,1978年粮食进口开支近50亿美元。1969~1978年期间,拉美食品出口量增加38%而进口量增加98%。由于拉美发展战略在宏观决策上的这一重大失误,造成了农业和工业比例失调、城乡劳动力比例失调以及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例失调三大严重问题。

3.70年代中期起,拉美各国对片面发展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危害性有所认识,先后制定了新的农业发展政策,开始把农业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巴西在70年代中期起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时已明确把农牧业作为“经济的优先部门”,拨付“最大部分的可支配资金”。墨西哥在1977年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动力”的发展方针,把农业提到与石油同等重要的地位;1980年墨西哥政府颁布“墨西哥粮食体系”计划,提出了到1985年争取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阿根廷近年来对农业政策作了大幅度的调整,鼓励和促进农业的发展。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国也制定了新的农业发展政策。拉美各国在70年代中期以来制定或修改了农业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继续推行以扩大耕地面积为主、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为辅的农业发展政策。②强调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与调节作用。③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多种经营,争取粮食自给,扩大农牧产品出口。④开展农业技术改革,培养农业科技人员。⑤吸收外资,为农业生产和农业区开发提供基础设施和各项服务。

三、能源政策与发展进程

拉丁美洲拥有丰富的动力资源,但是一些重要能源的分布不均衡。例如,石油与天然气已探明储量的80%和产量的75%集中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两国;煤炭已探明储量的60%集中在哥伦比亚和墨西哥两国,产量的90%来自墨西哥、巴西和哥伦比亚三国。拉美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偏重石油,全部能源消费的80%是石油和天然气,但目前只有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玻利维亚七国是石油净出口国,其他拉美国家都程度不等地需要进口石油,其中巴西一国占全拉美石油进口费用的2/3左右。就拉丁美洲整体而言,石油总产量高于总消费,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拉美出口石油的80%输往拉美以外地区,以致本地区的许多国家还需从地区外大量进口石油(绝大部分从中东地区进口)。1972年拉美进口石油支出10亿美元,1973~1974年世界石油危机以后,拉美进口石油开支从1973年的16亿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180亿美元。因此,能源政策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战略主张国家掌握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在国有化活动中,石油资源和石油工业的国有化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拉美地区最早采取这一行动的是玻利维亚,1936年,它把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在当地的产业收归国有。其后,1938年,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政府颁布石油业国有化法令。60年代以后,拉丁美洲的国有化运动进入高潮:1968年秘鲁贝拉斯科政府对国际石油公司实行国有化。1976年,委内瑞拉全面实行石油国有化,征收了美国、英国等19家外资石油公司的全部资产,收回了它们占据的228万公顷的石油租让地;在此以后,圭亚那、厄瓜多尔、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苏里南等国也相继收回了包括石油在内的本国部分自然资源的租让地和外资企业。但是石油国有化未能完全摆脱拉美国家在技术、管理、销售等环节上受跨国石油公司的制约,加之1973~1974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使多数拉美国家受到严重影响。为适应内外形势的发展,拉美各国大力调整能源政策。这些新的能源政策总的仍遵循整个发展战略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大力开发本国石油资源。1973~1974年世界石油危机以后,几乎所有的拉美国家都加快了石油勘探工作,石油出口国和进口国都大量投资进行石油勘探和开发,1979年拉美对陆上和海上石油勘探的规模仅次于美国。为解决资金和技术等困难问题,巴西、智利、阿根廷、秘鲁等许多国家修改了石油政策,放松国家对石油开发的垄断,重新对外国石油公司实行开放政策,同时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国大大增加了本国的能源开发投资。

2.积极开发多种能源。1980年12月,拉美22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商讨制订拉美地区的能源发展计划。会议要求各国合理安排能源消费,进一步开发常规和非常规能源,强调开发新的可再生能源。拉丁美洲水电力资源丰富,但是据估计目前只利用了水电潜力的16%。各国近年来注意发展水电,从1960年到1980年,水力发电量从337亿度增加到2153亿度。拉美国家采取国际合作的方式建造大型水电站,如巴西和巴拉圭、阿根廷和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委内瑞拉与巴西等。其中,巴西和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拉美煤炭储量不多,但在争取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的情况下,一些拉美国家也在大力开发煤炭资源,据估计到1985年,全地区煤的年产量将达到3600万吨左右。主要产煤国哥伦比亚计划到1990年煤产量超过1500万吨,在全国能源消费中占59%。墨西哥也兴建以煤取代石油为燃料的大型热电厂。

在核能开发方面,阿根廷、巴西、墨西哥、智利、古巴等国都在兴建或计划兴建核电站,其中,阿根廷处于领先地位。1958年,阿根廷建成拉丁美洲第一座试验性反应堆,1974年建成了拉丁美洲第一座核电站,1983年又建成第二座核电站,第三座将于80年代中期开工。阿根廷计划在20世纪内建成六座核电站,使核电在总发电量中的比例从1979年的8%增加到1999年的30%。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等国都在积极进行铀矿普查勘探工作。但拉美国家发展核能也面临资金和技术等困难问题。因此,自70年代以来,许多拉美国家还在努力探索其他可能的能源并取得一定成效。例如,1975年巴西宣布推行酒精计划,生产以甘蔗为原料的酒精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燃料,1982年已可代替汽油消费量的12%,计划到1985年代替汽油消费量的45%。巴西还利用木薯、高粱为原料生产燃料酒精,并计划进一步试验和发展其他植物燃料。此外,沼气、地热、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也引起阿根廷、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的更多重视,但目前应用范围尚窄。拉丁美洲动力组织提出了到20世纪末计划使上述非常规能源占全地区能源需求量的10%左右的目标。

3.实行以减少石油消费量为目的的节能政策。节能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限制交通运输的石油消费,因为许多拉美国家这方面的消费目前占石油总消费的一半以上。节能政策手段多样,因国而异。例如,对汽油等轻油课以较高税率,对用作热电厂燃料的生产用重油则给予优惠税率,在周末和晚间关闭加油站,限制或禁止高耗油汽车进口,对石油产品提价等。通过这些节能措施,拉美地区液体燃料消费量的年增长率从1970~1973年的7.7%降低到1973~1978年的4.3%。

4.加强地区能源合作。拉美能源组织提出了地区性能源生产合作的计划,决定成立能源基金会,加强成员国之间的能源技术合作。1975年,拉美国家石油互助协会成立。1980年8月,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签署合作协定,以优惠条件向中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石油。1981年10月,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签订三国国营石油公司间的拉美能源合作计划,对拉美国家的石油勘探提供技术援助。1982年2月,拉美能源组织决定在国际石油市场发生波动时拉美石油输出国将首先确保本地区的石油供应。自1980年以来,墨西哥还以优惠条件与其他拉美国家建立石油联盟。在核能合作方面,阿根廷是拉美第一个出口核技术的国家,它已同智利、秘鲁、乌拉圭、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巴拿马、巴西、巴拉圭等国建立核能合作关系。

四、对外经济政策与发展进程

拉丁美洲国家长期实行对外开放,对外经济关系在其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战略的最初构想是从国际贸易问题开始的。发展主义早期提出的“普雷维什命题”抨击国际贸易格局中不利于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状况,力主改变这种局面,发展民族经济。拉丁美洲外贸政策的发展大体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30年代以前是初级商品生产与出口阶段。1913年拉丁美洲的出口商品中,农、矿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97.3%。

2.30年代大危机爆发到60年代中期是进口替代时期,它从部分国家发展到整个拉丁美洲、从替代进口消费品到替代部分资本货物。

3.自60年代中期开始,拉丁美洲国家的外贸政策日益把进口替代与促进出口结合起来(或称为出口替代阶段),在出口商品结构上以多样化替代单一化,在贸易地区结构上以多向化替代单向化,是充分利用外部市场,扩大出口,以促进本国经济更快发展的时期。

在拉美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上,战前主要对象是英国,战后主要是美国,到60年代初美国仍占拉美外贸总额的40%左右。由于拉美实行外贸地区多极化政策,美国的相对比重下降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尤其是联邦德国)和日本的比重上升,拉美与苏联、东欧国家及亚、非国家的贸易在原有基础上也有较大的增长。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占拉美外贸的2/3以上。

在地区经济合作方而。进入60年代后,由于一体化运动的逐步开展,成员国之间相互提供优惠而使商品贸易量大增。拉美各国政府和企业对本地区各国间双边和多边贸易采取积极推进的措施,因此,尽管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还存在不少矛盾和困难而使总的一体化进展缓慢,但对各国市场的扩大和地区内部贸易的增长是有较大推动作用的。例如,拉美自由贸易协会成立20年来,地区内贸易额增长近10倍;安第斯共同市场1969~1980年间的内部贸易额增长十几倍;中美洲共同市场的内部贸易额已占小地区出口总额的1/5。

70年代期间,许多拉美国家推行经济高增长计划,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机器和成套设备以及中间产品、粮食和原料,因而从1974年起都程度不等地推行自由进口政策。它们所采取的降低关税、改变汇率、简化进口手续、放松管制、增设自由贸易区等措施使各国的进口激增。加上70年代以来贸易条件恶化,利润和利息、流出的劳务开支空前增加等因素,使拉美国家外贸赤字和国际收支赤字大增。

进入80年代以后,拉美各国陷入以债务危机为中心的严重经济困境。为了摆脱困难局面,1981年下半年起,拉美国家不得不改变自由进口政策,推行奖出限入的方针并加强易货贸易,因此进口量明显减少而出口量逐年增加。1982年,拉美外贸长期逆差的局面开始扭转。

在拉丁美洲经济中,外部资金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对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拉美国家来说,既有其历史原因,又有其现实需要。外资在拉丁美洲既有其臭名昭著的剥削和掠夺的劣迹,也在客观上对拉美国家筹集资金、促进出口、引进技术、培养管理人才、建立新兴工业、增加就业、开发落后地区等产生有利作用。拉美国家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利用外资的因素是不容否认的,问题在于对外资如何利用,利用到什么程度,利用在什么地方,中心问题是东道国对利用外资的主动权掌握多少。

拉美发展战略的主导理论发展主义认为,对拉美国家来说,利用外资是必不可少的;外资不但有助于增加国民总产值,而且对引进技术有作用;但是外资只应起辅助作用,“国家必须对它加以适当管制”,“在任何情况下,外资政策应符合本国自主权的基础原则”。[7]战后拉美各国在外资政策上总的趋势是力图在利用外资方面变被动为主动,但是由于许多内、外因素与局势的影响,政策时紧时松,至今远未达到足够的自主和主动。

战后以来,外资规模在拉美增加很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对拉美的私人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总计约30亿美元,到1948~1950年为70亿美元,到80年代初,主要西方国家对拉美的私人投资已达800亿美元,加上1981年底的大约2500亿美元外债,外部资金总数达到3000多亿美元。

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国对外资不加任何限制,外资在那里为所欲为,不受约束。30年代经济大危机使拉美国家受到很大打击,出口锐减,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当时开始实行外汇管制和进口许可证制度,对外资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但作用甚微,直到60年代末,除墨西哥和巴西等个别国家外,外资依然在拉丁美洲通行无阻。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开展以收回自然资源为主的国有化运动的同时,拉美国家开始制定比较严格的外资政策。其中重要的是1970年底安第斯条约组织通过的外资管理条例,即第二十四号决议。这一条例从利润汇出、利润再投资比重、外资流向、合营企业中外资股权比重和逐步减少股权的期限等方面对外资规定限制措施。这是第三世界区域性组织中率先提出限制外资的措施,对拉美各国和第三世界其他地区产生较大影响。在此以后,墨西哥、阿根廷和圭亚那等一些国家也仿效安第斯条约组织的这一条例对外资实行管理,而且在内容上有了补充和发展。但是总的说来,对外资实行开放政策的主旨没有改变,只是在管理上比以前严格。1974~1975年西方经济危机以后,拉美各国由于受外部冲击和内部政治、经济困难的压力,从1976年以来又调整和放宽了外资政策以吸引外资。其中突出的例子有1976年10月和11月安第斯条约组织对外资条例的重大修改,采取放宽限制和鼓励外资的新政策。此外,其他许多拉美国家如乌拉圭、阿根廷、秘鲁、墨西哥、智利、巴西、委内瑞拉等国也先后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外资政策。但是并非回复到过去那种外资充分自由、拉美国家几乎没有自主权的状态。多数拉美国家还根据本国利益和需要,对外资加以不同程度的限制和监督,例如:①多数拉美国家鼓励外资同本国资本搞合营企业,并在外资股权上加以限制,逐步使本国资本占多数股权。②拉美国家坚持一切地下资源属国家所有,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权,强调本国有权在给予适当赔偿的条件下把有关外资企业收归国有。③在投资部门上对外资加以一定限制或引导。④多数拉美国家在外资企业的利润汇出、利润再投资、抽回资本等问题上实行不同程度的限制。⑤规定外资企业雇用当地职工的比例和提供在职训练。⑥规定外资企业使用本国部件的比例和产品出口的指标。⑦一些国家对外资的地区流向加以引导以促进本国落后地区的开发。

在外资来源的构成上,虽然拉美的外国直接投资半数以上仍在美国手中,但美国的相对比重有所减少,而西欧和日本资本的比重增加,投资增长速度超过美国。这个趋势的出现,既是西欧和日本向拉美扩大投资的需要,也是拉美国家实行外部资金来源多边化政策的结果。

在外资的部门流向上,由于拉美国家对自然资源为主的国有化措施以及加速发展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需要,外资日益集中到制造业部门。此外,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流入拉美金融业的比重也迅速增大。

70年代以来外债猛增使拉美外部资金构成发生重大变化,这是拉美国家发展战略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推行过于庞大的发展计划,从而过分依靠外部资金的结果。30年代以来,拉美吸收的外资主要是直接投资,外债在外部资金中占的比重较小,1950年还不到外国直接投资的1/3。但从60年代起情况逐渐发生变化,到1970年两者已经相等。70年代开始,尤其是1974年以后,外债迅猛增加,远超过直接投资的数额,1980年已占外部资金总额的77%。1974年以来,西方大国因国内投资萎缩而出现大量游资,石油美元也集中于国际金融市场,因此国际银行集团不惜以低利甚至负利来吸引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借贷。这是拉美外债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在1974~1975年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拉美国家的经济也面临困难,但它们继续依靠外债来维持经济增长速度,以延缓危机的表面化。美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高利率政策后,导致国际金融市场贷款利率激增,西方国家保护主义政策也造成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这些国外因素使拉美在1981年起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拉美总外债在1977年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1073亿美元),1980年超过2000亿美元大关(2210亿美元),1982年超过3000亿美元大关(3153亿美元)。当前拉美外债的特点是:①债权人中,官方多边机构贷款和官方双边贷款的比重迅速缩小,国际私人银行贷款大大膨胀(1980年接近拉美外债总额的78%)。②中、长期外债减少而短期外债增加。③债务日益集中在少数几个主要拉美国家,即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秘鲁、哥伦比亚七国,尤其是其中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三国。1980年,七国外债占拉美外债总额的89%;美国是拉美外债的最大债主,银行贷款主要来自美国跨国银行。

拉丁美洲在1981年开始了以债务危机为中心的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除了外部因素以外,究其原因,拉美国家在70年代过分依靠举借外债来发展经济这一战略方针上的失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8]经过三年的艰难历程和一些经济调整措施之后,随着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拉美经济形势开始有所改善,债务危机有所缓解。拉美总外债在1984年底达3600亿美元之巨,但增加速度已大为放慢,几个主要债务国达成了重新安排和延缓偿付外债本息的协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