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五”期间我国工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我国工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五”期间,我国工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初步测算“十五”时期财政科技拨款累计达到484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1倍。表现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通常用R&D经费支出和R&D人员投入。“十五”时期,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同样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每年R&D经费支出增长率在16%~28%之间。而且,“十五”期间国内申请的发明专利的增长速度年均达到28.7%,高于专利申请总数的增长率。

一、“十五”期间我国工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技术水平落后,通过引进、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就成为发展我国工业的快捷途径,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效果:产业因发展不起来独立自主的技术,难以摆脱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而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大量的重复引进导致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国工业的加工能力虽然很大,但却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这不利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还经常引发贸易争端;在一些核心技术上依靠外国的技术,对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是个威胁;有些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这些问题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工业发展应转向以自主技术创新为主的战略定位。自主技术创新就是以我为主,能够独立地控制和把握创新的目标、方式与进程,这主要表现在研究与开发(R&D)方面的能力。“十五”期间,我国工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1.技术创新投入

技术创新投入是创新的基础,没有资金和人力针对一些课题的研究,就不可能产生创新的结果。国际经验表明,凡是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强、创新成果多的国家,无一不是在技术创新上大量投入的国家。而技术创新的投入主要表现在科技经费的投入和科技人员的投入,特别是研究与开发经费和人员的投入。

(1)科技经费投入。“十五”期间(2001~2005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测算,“十五”时期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累计达到16844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61倍。“十五”期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每年增长在12%~29%之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6%,2005年科技经费投入达到4734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国家财政对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是我国科技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国家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2004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达到1095亿元,是200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7%。初步测算“十五”时期财政科技拨款累计达到484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1倍。[1]

R&D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是自主创新活动的直接体现。表现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通常用R&D经费支出和R&D人员投入。“十五”时期,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同样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每年R&D经费支出增长率在16%~28%之间。“十五”期间我国R&D经费支出总额达到819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近1.7倍,年均增长22.7%,2005年R&D经费支出达到2360亿元。与此同时,我国R&D经费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也不断上升,从2001年的45%上升到2005年的49.85%,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0.95%上升到2005年的1.30%,见表6-1。

表6-1 “十五”期间我国科技经费支出及R&D支出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2001~200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科技统计网站的数据。

(2)科技人员投入。“十五”时期,国家通过实施人才战略,把发现、培养和稳定科技队伍作为重要任务,使我国的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结构逐步优化。2004年,我国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达到348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25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26万人和20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达到64.7%。2005年,从事R&D活动的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达到120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98万人年,均比2001年增加了24万人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部研究与开发人员的比例达到81.67%,比2001年提高4.1个百分点,见表6-2。

表6-2 “十五”期间R&D人员全时当量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变化

注:*比重是指R&D人员全时当量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2001~200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2005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网站的数据。

R&D经费支出和人员投入的不断增长,说明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在逐年增强。

2.自主技术创新产出

最能体现自主技术创新的成果形式主要是科技论文、专利和专有技术。科技论文和专利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知识积累的深厚程度,是技术创新能够持续地进行的技术源泉,“十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量和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都有大幅增长。

(1)专利数。专利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专利事业的快速发展。2001~2005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量从20.4万件上升到47.6万件,年均增长23.7%,见表6-3。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3种专利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是以国内的申请者为主,所占的比重每年都在90%以上,其中实用新型专利的比重达到了99%。技术含量最高的发明专利国内申请所占的比重多年来一直不到50%,但近两年这一现象已有所改变,2003年这一比重已经达到53.9%,2004年虽然有些下降,但2005年又回升到53.9%。而且,“十五”期间国内申请的发明专利的增长速度年均达到28.7%,高于专利申请总数的增长率。说明我国国内申请的专利的技术含量在提高。

表6-3 “十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情况

img35

资料来源:2001~200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2005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2)发表论文数。随着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的增强,我国科技工作者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也逐年增加,2004年全国共发表科技论文31万篇,比上年增长13.1%。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际上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也大幅增加。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的我国论文总数(指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从2000年的不到5万篇上升到2004年的11.1万篇,增长了1倍多,占世界论文总数的比重为6.3%。按照国际论文数量排序,自2002年以来,我国始终保持在世界第5位。

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2004年该系统收录我国科学论文5.7万篇,比上年增长15.2%。按论文数量排序,排在世界第5位,比2003年提高1位。[2]被收录论文数量的增多及在世界上位置的提升,反映出我国科学研究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都在增加。

3.自主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和重大工程建设

“十五”期间,国家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力投资。国家发改委安排建设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热核聚变超导托克马克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等一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专项支持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二期工程建设,对1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升级,为原始创新奠定了基础。建设了生物芯片、煤矿安全等124家工程研究中心,支持海尔、华为、宝钢、燕山石化等361家大型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了一批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初步建立起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3]

“十五”期间,国家还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组织实施了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发电设备等一批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研制,使我国在能源、交通、石油化工、船舶等领域的自主发展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组织实施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一批重要的产业技术研发,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安排了360多亿元专项国债,在能源、交通、原材料、机电、轻纺等领域,重点发展了一批“特(种)、大(型)、高(技术)、新(工艺)”装备与产品,使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4.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十五”期间,在国家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的宏观环境下,企业科技活动日趋活跃,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已经形成并进一步巩固。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科技经费和人员投入大幅度增长方面。

(1)科技活动经费来源。2000~2004年,[4]我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从2346.68亿元上升到4328.33亿元,增长84%,其中,企业资金从1296.37亿元上升到2771.21亿元,增长114%,高于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增长速度。同期,政府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所占比重都有所下降,而企业资金所占比重则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从55.24%上升到64.02%,见表6-4。说明我国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在提高(这也与这几年我国一些科研机构转制成企业有一定关系)。

(2)R&D人员及经费支出。2000~2004年,我国的R&D人员全时当量从92.21万人年上升到115.26万人年,增长25%,其中企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从46.1万人年上升到69.68万人年,增长51%,增长率是全国平均增长率的2倍。同期,我国R&D人员全时当量中研究机构所占比重从24.64%下降到17.64%,高等学校所占比重基本保持在18%左右,而企业所占的比重从近50%大幅提高到60.45%,提高了10个百分点,见表6-5。

2000~2004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从895.66亿元增加到1966.33亿元,增长1.2倍,其中企业的R&D经费支出从537亿元增加到1314亿元,增长了1.45倍,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率。同期,我国R&D经费支出中研究机构所占比重处于下降的态势,高等学校所占的比重从8.56%上升到10.22%,企业所占的比重从近60%上升到66.82%。

表6-4 2000~2004年全国科技经费筹集来源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

表6-5 2000~2004年产学研占R&D人员全时当量及经费支出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同表6-4。

目前我国企业的R&D人员和经费支出已占我国R&D人员和经费总支出的60%以上,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说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正在增强,我国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已经形成。这一点从全国登记的科技成果中企业的参与程度也可以看出来。

2004年,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31720项,企业完成的有10286项,占32.4%,超过了独立科研机构21.7%和大专院校21.6%的比重;在31720项登记的科技成果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865项,其中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最多,占49.7%,同样超过了独立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所占的比重。[5]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不仅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而且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执行主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