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取得的成就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更是经受了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考验,整个行业保持稳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固定资产平均余额变化见表16-2。2.出口创汇保持持续增长趋势“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出口规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信息化技术在纺织CAD、CAM及专项管理的开发、应用方面成效显著。

一、“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取得的成就

纺织工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增加就业、繁荣市场、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规模、技术、质量、档次上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更是经受了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考验,整个行业保持稳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见表16-1)。

表16-1 2001~2005年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

1.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扩张,产能、产量大幅度增长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经历了一个稳步上升—快速扩张—理性回归—再次扩张的变化过程。经过20世纪90年代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纺织工业低水平快速扩张的趋势得到了有效扼制,新世纪之初,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上升。但出于对取消配额后国际纺织品市场的良好预期,2003年国内纺织产业投资快速扩张,固定资产投资905.79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为67%。2004年,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能源紧张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力进一步凸现,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回落性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179.16亿元,同比增长30.18%,相比于2003年快速增长呈现出理性回归。2005年,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拉动下,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共计投资1597亿元,同比增长35.5%,投资增速再次回升。新开工项目增多,发展势头较猛。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呈现过快增长的势头。“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固定资产平均余额变化见表16-2。

表16-2 2001~2005年我国纺织工业固定资产平均余额变化  单位:亿元

img80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

固定资产投资一部分表现为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另一部分直接形成纺织工业中新的生产能力。“十五”期间,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同时,我国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能迅速扩张,大类产品产量快速增长(见表16-3)。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生产大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已超过世界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1/3。我国主要纺织产品产量,纱、布、服装、化纤都名列前茅。以化纤工业为例,2001~2004年,我国化纤工业产能以近25%的年均速度高速增长(见表16-4),[1]2005年还有约500万吨的新增能力上马,聚酯产能已占世界的40%。2001~2004年,我国纺织行业大类产品产量的增速均保持在15%以上,2005年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我国主要纺织品,特别是服装类产品产量大幅度下降。

表16-3 2001~2005年纺织工业大类产品产量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

表16-4 2000~2004年我国化纤工业产能变化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中国化纤工业协会。

2.出口创汇保持持续增长趋势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出口规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1年我国纺织工业出口额为533亿美元,比上年仅增长2%;2002年则迅速增长为618亿美元,同比增长16%;2003年增速更猛,2004年、2005年也保持高达21%的增速(见表16-5)。2005年我国纺织工业出口额比2000年(该年我国纺织工业出口额为521亿美元)翻了一番多。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比重已超过1/4。

表16-5 2001~2005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变迁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

虽然我国纺织工业出口总额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但其贸易顺差自1997年以来逐年递增,1999~2004年期间始终超过全国顺差额。2001年纺织工业贸易顺差是全国贸易顺差的1.76倍,2004年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顺差达806亿美元,是全国商品贸易顺差的2.52倍(见表16-1)。“十五”期间,纺织工业作为我国出口创汇最大的支柱产业的地位未变,纺织品净创汇仍高居全国各行业榜首。

3.机械设备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机械设备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目前我国已能批量生产较高水平的机电一体化纺机产品,初步形成自主创新的开发能力。化纤机械设备自主开发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涤纶POY、FDY高速纺织生产线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国际水平。棉纺业设备中,20世纪90年代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30%上升到2004年的50%,并且已有代表当前国际棉纺织工业最高水平的紧密纺技术投产。棉纺精梳联成套设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国际水平,已形成300套/年生产能力,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中档实用型无梭织机的机电一体化水平有所提高,国产中高档无梭织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左右。非织造布领域的纺粘法、水刺法、熔喷法、浆粕气流成网等新工艺和新设备均已达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纺机重点企业的机床数控化率已达到8%~10%。

纺织工业信息化逐步推广,促进了企业的升级改造。“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信息化技术在纺织CAD、CAM及专项管理的开发、应用方面成效显著。纺织CAD(包括机械、提花纹织、印花图案、服装、电子测配色等)已经广泛应用于纺织生产、设计、产品开发等各个环节。在纺织机械制造领域已有CIMS示范企业,同时正在推动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

纺织工业机械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纺织工业提升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4.产业结构有所改善

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正在取得成效。为了提高中国纺织品的竞争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不曾间断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0世纪90年代的压锭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设备,促使一大批国有企业退出。“十五”期间,整个行业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进外国资本和品牌等,使中国的纺织业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现在我国纺织工业已形成了从原料纤维到最终三大类成品制造,棉、毛、麻、丝、化纤、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及纺机等行业,以及教育、科研、设计等完整的纺织产业体系和上下游紧密衔接的产业链,凭借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纤维资源和不断提高的加工水平,为全球采购商提供从纺织原料到服装的一系列质优价廉的产品,具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其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化纤、丝绸、服装等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或中国传统的优势领域。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产业结构趋向升级。家纺和产业纺织品在整个纺织工业中的比重有不同程度提高。产业用纺织品总产量从1988年的53万吨发展到2003年的261.79万吨,增长了3.94倍。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从20年前的20%上升到2003年46%,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4年7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纺织工业投资由审批制转向核准制。政府审批控制的淡出,使一批大型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填补了市场产销缺口的空隙,提高了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产业集群也获得了较大发展。在我国纺织业发达省,如浙江、江苏、广东,逐步形成了市场导向的产业集群现象。[2]这些拥有结构特色和发展活力的市、镇产业集群有明显的内部和外部的规模经济效益,相当一批企业从彼此竞争关系转变为上下游配套的伙伴关系,形成了市场细分、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5.环境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在治理环境污染上取得了较好成绩。根据初步估计,由于企业重视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近十年来行业每万元产值耗能约下降10%,纺织印染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3%,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20%左右,较之20世纪90年代大大提高了行业达标排放、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整体水平。印染企业开始采用低浴比染色、无水染色、转移印花、数码印花、涂料印花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和工艺。印染行业每百米印染布耗水量由4.5吨降至3.6吨左右。

一些行业排头兵企业选择并具体实施ISO14000认证和产品环境标志,也有不少服装企业积极申请并通过目前国际流行的OEKO-TEX STANDARD 100认证,约有数百家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获得此项生态纺织品证书,取得“环保生态标签”这张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首次将有关纺织品安全性的生态环保要求纳入国家强制性标准,打破了纺织服装行业多年来质量标准一直停留在外观和一般物理指标方面的现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