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用工业品市场概念及其发展

日用工业品市场概念及其发展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市场概念及其发展日用工业品交易市场是指经营日用工业品批发交易的市场,日用工业品又叫小商品,是指针织、服装、家电、五金、文化、体育、礼品等多种消费工业品。但是,在我国日用工业品市场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由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中小型企业众多等国情所决定的市场体系。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市场概念及其发展

日用工业品交易市场是指经营日用工业品批发交易的市场,日用工业品又叫小商品,是指针织、服装、家电、五金、文化、体育、礼品等多种消费工业品。在西方国家,日用工业品采取商品交易市场经营已经不多见。但是,在我国日用工业品市场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由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中小型企业众多等国情所决定的市场体系。其中义乌小商品城、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群、中国轻纺城、北京永外城文化用品市场等具有典型代表。

一、日用工业品市场总体轨迹

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是批发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对打破传统的“三级批发”、“三固定”的流通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个时期是1979~1984年,恢复集贸市场时期。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关闭集贸市场(1958~1960年)—开放集贸市场(1960年下半年~1965年)—关闭集贸市场(1966年5月~1976年)—开放集贸市场(1979年至今)的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把集贸市场当做“资本主义的尾巴”来割,改革开放以后,对集贸市场给予正名,并给予合法的地位,于是集贸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汉正街小商品市场(1979年)、义乌小商品市场(1982年)、路桥市场(1978年)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

第二个时期是1984~1992年,“贸易中心热”时期和批发市场开始自发地发展。1984年我国贸易中心开始起步,1985年进入大发展的时期——形成“贸易中心热”,1986年对贸易中心进行清理整顿。

第三个时期是1992~1998年,批发市场数量型扩张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改革现有的商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在重要的产地、销地或集散地,建立大宗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批发市场。”至此,培育市场体系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我国批发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制订了《批发市场管理办法》《全国商品市场规划纲要》等法规。

第四个时期是1999~2004年,我国批发市场由数量型扩张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发展阶段,批发市场建设的重点是控制现有的数量规模、调整结构、规范运作、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并开始把“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引入批发市场。

第五个时期是2004年以来,我国日用工业品市场进入全面开放时期,一些市场已经国际化,如义乌小商品城等。

二、中国最早的小商品市场——汉正街模式

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建立商埠算起,至今已有543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计划经济,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没有得到沿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它经历了四个阶段:

1.1979~1982年市场恢复阶段

1979年10月,汉正街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顺应城乡需求,率先在城市恢复、发展个体经济。当初,汉正街的个体经营户仅103户、200余从业人员,汉正街仅是一个400多米长的街市。到1982年,汉正街个体经营户达458户,销售额达1600万元。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文中指出:“正确认识它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总结、推广其经验,很有现实意义。”这篇社论第一次肯定了个体工商户的社会地位,第一次肯定了日用工业品市场的地位,对我国日用工业品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此为契机,汉正街模式开始在全国推广,小商品市场逐渐呈现燎原之势。可以说,如果没有汉正街当年对商品流通体制的大胆改革,就没有今天中国商品市场的蓬勃兴旺,“汉正街模式”与“小岗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钢模式(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2.1983~1991年市场发展阶段

1991年,经营户发展到4105户,市场销售额达8.5亿元。

3.1992~1999年市场繁荣阶段

1999年,市场销售额达120亿元。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带来了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武汉市硚口区政府相继制定了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4.2000年至今汉正街进入转型升级阶段

2007年,市场销售额达280亿元。如今,汉正街有13000家个体户、近1000家私营企业,有10万从业人员,日均客流量16万人次,占地1.67平方公里,拥有稳定繁荣的室内市场群。2000年,硚口区委、区政府提出“二次创业”的思路,制定“十五”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汉正街商贸购物旅游区,推进汉正街进一步上档升级。至今,汉正街市场成为占地近2平方公里的商贸旅游区,拥有69个专业市场集群,经营面积130万平方米。

总结汉正街贡献,可以归纳为:其解决了15000个商家的经营问题,经营的品种有12万个,方便了群众的购买需求,为40万人(常住10万人、外来10万人、流动人口2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为国家提供税收10多个亿。对汉正街区一级政府来讲,政府得到的利益是3个亿(财政分成),同时带动了周边“8+1城市圈”的发展和繁荣。汉正街市场形成了较大的社会效应,企业得到了实惠,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国家也得到了实惠。

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目标:将突出汉正街物美价廉、商业文化、贴近民众特色,按商贸流通、商务信息、购物休闲、文化旅游“四大功能”进行布局:①商贸交易区以多福路商贸旅游中心街为核心,设置“十大专业市场板块”、“两大物流配送组团”和“一个物流交通环线”,吸引各类品牌消费品的旗舰店、连锁店、专卖店和精品店入驻。②商务信息区以汉正街第一大道至沿江大道高层商务楼为核心,主要设置“两带两中心”,开展金融服务、商务办公,建设商务信息平台和会务展示中心。③文化休闲区以三特索道沿汉江景观带为核心,主要设置“一带两街”。④汉江沿线规划建设具有明清风格的特色商业街区,浓缩汉正街著名地名、街巷名、特色老字号等历史文化景观,复建、新建新安书院、山陕会馆及关帝庙等民俗风情的庙宇,集中再现汉正街传统商贸风貌,形成“多福路商业中心街—沿汉江历史文化景观区—滨水景观带—汉阳旅游区(南岸嘴、龟山、琴台大剧院)环江商贸旅游走廊。

三、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城经历了五个阶段

1.“马路市场”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1984年)

义乌的集市贸易,最早有文字记载是明代万历年间,共有16处集市。而现代的中国小商品市场的前身是稠城的湖清门小商品市场和廿三里小商品市场。改革开放初期,义乌外出经商的人员从外地带回了多种小商品,在义乌县城湖清门街头摆卖,形成了群众自发性的小商品市场。1982年9月,义乌县政府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当时投资9000元,为铺设水泥板的露天市场,摊位700个,当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为392万元。1983年湖清门市场摊位数增加1050个,成交额1444万元。

2.“草帽市场”阶段(1984~1986年)

1984年,湖清门的摊位已满足不了进场经营的需求,义乌县政府于是投入57万元,建成占地35万平方米、固定摊位1800个的第二代小商品市场,由于新一代市场架设了钢架玻璃瓦棚顶,故被称为“草帽市场”。同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县”的方针,放宽企业审批政策,简化登记手续。义乌全县掀起经商办厂热潮,年底个体户突破1万户,达14259户,小商品市场成交额2321万元。

3.高速发展阶段(1986~1992年)

中国小商品城第三代市场于1985年11月动工兴建,总投资440万元,1986年竣工开业,设有固定摊位4096个,占地44000平方米,市场内建有综合商业服务及工商、税务、邮电、金融等管理服务大楼。其后经过多次扩建至1990年底,中国小商品城第三代建设已形成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设有固定摊位8503个,临时摊位1500多个的全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1991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达10.33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

4.规模化发展阶段(1992~2002年)

第四代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于1991年动工兴建,1992年投入使用,共有摊位7100个。1992年3月在国家工商总局首次公布的全国十大市场名单中,义乌小商品市场名列榜首。8月,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1993年,义乌小商品市场走上了股份制的发展路子,创立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商城集团前身)。1994年6月4日,中国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场二期工程通过交工验收,至此小商品城建筑面积扩大到22.8万平方米,摊位数增至23000个。1995年,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到152亿元。

5.国际化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义乌小商品市场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为顺应国际化发展需求,规划建设了第五代的专业市场——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国际商贸城的建设秉承“科学的规划、一流的设计、现代化的建筑”的理念,致力于引领传统集散型市场向现代化国际市场飞跃。一期工程占地240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工程投资7亿元,分为主体市场、生产直销中心、商品采购中心、仓储中心、餐饮中心五大经营区,共有商位7000余个,从业人员5万多人,汇集了国内外250余家生产企业、220余家商品采购和8600余户经营户,是我国最大的饰品、工艺、玩具、花类集散中心。

四、“第四代”、“第七代”之说

对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有“第四代”、“第七代”之说。

我国总体交易市场经营形式更替了“四代”。

第一代:市场形成的最初阶段,类似农村的集市,大部分以街为市、以路为市,条件恶劣,环境脏乱,刮风下雨都会影响正常经营。

第二代:市场进入大棚,即所谓的“棚亭式经营”,解决了下雨时“人穿雨衣货盖苫布”的问题,但仍避免不了“天晴到处是土,天雨一脚是泥”的尴尬。

第三代:市场进了有顶有墙的大房子,虽说天气变化不会影响正常经营,但购物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

第四代:许多市场搬进了高楼大厦,还有许多投资者在知名度高的市场周围建立若干市场,形成了市场群。随着市场规模和环境的变化,市场的经营项目和品种由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只要国家政策允许经营的商品,都可以在市场上看到,从生活资料到生产资料,无不囊括。同时,众多市场开始探索专业化经营,在大市场中形成了专业性的小市场,如家电市场、家装市场、家具市场、建材市场、药材市场、服装市场等。

笔者认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服装市场业态更替了“七代”。

第一代:最早的服装市场是露天衣架展示形式,最常见的是农村集贸市场;

第二代:是街铺式服装批发市场;

第三代:集中式服装批发市场,以北京大红门、动物园服装市场群为代表;

第四代:综合式服装批发市场;

第五代:shopping mall式服装批发市场;

第六代:专业个性服装批发市场、主题服装批发市场,如北京天兰天尾货批发市场、天通苑尾货交易市场等;

第七代:“第三级服装市场”。所谓“第三级服装市场”是指既不是以制造商为中心形成的服装市场,也不是以经营者为中心形成的服装市场,而是以服装制造商、供应商、采购商、中间经营户服务为中心的“第三方服装市场”,其为各类服装商品交易市场提供更细分的市场服务,具有较高层次的需求满足。

五、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面临的挑战

(一)各种业态对小商品市场的冲击

自1996年以来,大型百货商场只赚不赔的神话被打破,许多大商场出现交易量下降、亏损、倒闭,这是“大商场热”所引发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在用“无形的手”选择商业零售业态。于是一些大商场开始调整业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整体转业态,如一些大商场整体转为批发市场,或者转为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仓储式超市、配送中心等;二是部分转业态,如采取1+n的形式,即单体店+其他业态形式(超市、专业店、仓储商店、便民店等其他业态形式),以及采用连锁经营的形式。

(二)外商进入中国小商品市场

1992年,我国对外开放商业零售业。2004年12月11日,全面放开零售领域,大量的外商在我国开办百货商场、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商店、量贩店等,外资经历了开放零售领域、进入批发领域、独资兴办批发企业和批发市场的过程。

(三)国内日用工业品市场之间的竞争

当日用工业品市场进入大发展的时期,初步形成了以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各种类型的批发市场体系,我国现有各类批发市场7.5万个,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资料市场6200个,日用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9300多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4000多个,至今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规模仍在继续扩大。这是因为,当前批发市场具有较大的投资回报,是平均利润率较高的投资领域。随着批发市场的发展,批发市场行业内部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表现为:

(1)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一些批发市场都采用优惠政策吸引经营户,如降低场位出租价格、降低管理费收费标准、减免税收等。这一方面促进了批发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各市场之间相互降低管理费用、减免税收的竞争,也使批发市场的未来长期发展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2)市场内部的经营户之间的低价竞争。

(3)批发市场的重复、趋同建设,造成空壳市场的存在等,这些都影响着批发市场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

(四)网络交易推动日用工业品市场升级

(1)商人由卖商品变为卖信息,从以前商品的中介变为商品信息的中介。商人将生产者的产品通过其中介活动传导给消费者,而电子订货系统以及信息网络系统的出现,使商人可以将众多的消费者的信息通过采集分析后传导给生产者,厂家按消费需求信息进行订单生产,商人通过信息传递完成其中介任务,商品则可以通过便捷的路径传导给消费者。

(2)从向顾客销售商品到向厂家销售“影响力”。即商人搜集大量的消费信息,将消费信息分别传导给不同的生产厂家。因为商家的“商圈”增大,生产厂家会利用商家的这种影响力来宣传商品,将其产品信息,如品种、规格、质量、价格等传导给消费者,然后再将消费者的需求反馈给厂家,厂家按商家的订单来进行生产,并按订单的多少付给商家的“广告费”收益,而商家除了给消费者服务外不收取任何费用。

(3)一些商业企业从商品交易的场所到商品配送中心的转变。当一些商家的网络信息交易代替其原来的商业行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息直接沟通以后,其具体实现如果由一个厂家面对成千上万个用户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于是就需要商家的配套职能创新——配送中心职能的社会化。

(4)一些商业企业的组织形式由集中到分散。传统的销售方式是许多售货员在一个商店销售商品,或者许多服务员在一个商店里为消费者服务,而未来的商店通过网络技术可以不集中上班。如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可以将集中办公变为分散办公,随着家庭办公室(Home Office)的出现,“虚拟商店”也随之产生,传统的实体空间的集中交易变为电脑的虚拟空间交易,消费者不必到商店去购买商品,商人也不必建立一个实体的商店,还可以在家里办公,24小时经营。

(5)网上交易可以变商店的大众化服务为个性化服务,如消费者不再被动地接受商店的服务,而是可以在网上自由选择商品,甚至可以输入自己编好的数据信息,并通过可见形象模拟以满足自己的个性需求的商品订货,厂商则按其“订货”进行生产。

(6)商品的实体传导方式的多样化,由厂商直接与消费者沟通,或者由专门从事配送中心的社会化服务的商人来承担,真正做到商流、物流、信息流的分离,使商人的职能进一步细化。但根据人们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在对商业零售业态的选择上,既需要“足不出户能购天下物”的网络交易、电话购物、邮购、直达供货,也需要购物、娱乐、休闲、旅游、饮食于一体的购物中心或大型商场,或其他业态形式,如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商店,乃至便民店等。虽然目前的网络交易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结算的信用、风险等问题,但网络交易使网上商店的商品拥有量、能够接纳的客户量大大高于世界上现有的最大的商场,且批零兼营,这无疑将对现有的批发市场形成冲击。

除此之外,厂商直达供货、自办批发和零售形成自己的网络、零售商业自由选择订货的程度等,都对现存的批发市场提出了挑战。

六、日用工业品市场的发展空间

(一)当前日用工业品存在的空间

当前,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从总体来说,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商品的价格低廉,这是较低的进货成本所致;二是品种多,批发市场大多实行“摊位制”,且大多是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许多批发市场拥有成千上万个摊位,每一个摊位就有若干个进货渠道,多渠道必然带来多个商品;三是经营灵活,良好的经营机制,决定了每一个商人都按市场需求来组织货源,且商品具有特色,应季商品较多,从而能够适合消费者的需要,紧跟社会消费时尚。这三个方面是现在的所有商业零售业态所不能够比的。这些优势的保持将会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是由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状况所决定的。

(二)未来批发市场的发展空间和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发展也有一个生命周期,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批发市场曾经起到过应有的作用,后来,随着其功能的衰退,批发市场也随之萎缩。许多国家的批发市场被展销会(Show)、超市和仓储超市、商业中心(Mall),以及无形批发市场所代替。近几年,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温州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势头减缓,甚至出现有些批发市场交易额减少的趋势。笔者认为,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需要从制度、组织、经营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并充分发挥其功能,其批发市场的发展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的。

(1)从制度上创新,实行“管办分离”。可以采用股份制形式,向社会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建设市场所需要的资金,通过向社会发行上市股票使投资人(出资人)、行政管理人(工商行政管理局、所)、市场经营管理人三者分开,实现职能、责任、权力分开,按现代企业制度来进行运作;同时,在有些批发市场实行股份合作制等其他形式,使我国批发市场在发展初期所形成的多元投资主体行为规范起来。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为批发市场规范运作创造条件。

(2)塑造市场品牌和市场形象。批发市场的生命在于产品质量,由于多渠道进货,产品的质量问题,往往是批发市场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如果批发市场的价格低廉是建立在假冒伪劣产品的基础上,那么,这样的批发市场是没有生命力的。而从批发市场长期发展来看,必须提高市场的产品质量,从而才能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企业形象。当前,我国将“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引入批发市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是,这也是一个极为艰巨的工作。

(3)变重收费为重管理和服务,提高批发市场的效应。批发市场必须对客户提高硬件的和软件的服务,硬件服务包括交易场所、停车场地、仓储设施、运输设施、质量检验、金融结算、通信设施、饮食、住宿、子女幼托、上学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服务;软件服务包括法规、制度、信息服务、法律咨询、仲裁等方面的服务。至今我国尚无国家级的《批发市场法》。

(4)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当前,我国批发市场主要采用的形式是摊位制交易、现货交易、买断交易、批发交易、单个市场经营,而交易所制交易、信用交易、零售交易(批发市场与零售店的“嫁接”)、租赁交易、代理交易、连锁市场经营等新型经营创新还比较少。而先进的交易方式有利于形成客观公正的市场价格,规避市场风险。

(5)批发市场的定位不准确。批发市场按层次分,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外向型批发市场、如义乌小商品城,在全国办分市场、在国外办分市场;第二,全国型批发市场,即面向全国的市场,主要位于交通枢纽,形成某一商品或某类商品的全国性商品集散地;第三,区域型市场,即面向区域内的市场,主要是面向当地农村市场的批发市场。批发市场的分层次是由市场的地理条件、历史发展、交通条件所决定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不讲市场定位,追求所谓“国家级”、“全国”批发市场等,从市场体系来看,我国批发市场是分层次的“宝塔形”结构,即外向型批发市场较少,面向全国型批发市场较多,面向农村的区域型批发市场则占大多数。

(6)建基地,引名品、名厂家进场。一个批发市场,必须要有基础,实践证明有产业支撑的市场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活力。同时,一个批发市场的名品、名厂家或商家的多少是衡量批发市场规格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有基地、名品、名家三大要素进入市场,批发市场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批发市场要逐步建立起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一条龙的市场体系和机制。

(7)充分发挥批发市场的功能。从世界范围来看,批发市场主要有集散功能、价格功能、信息功能、结算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配送功能、租赁功能、展销功能等。要充分发挥现有的批发市场功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为批发市场也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在批发市场发展的初期,其功能的发挥较少,在批发市场成熟的时候,其功能的发挥较多。批发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进行功能创新,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批发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而有形市场的建设要控制规模和数量。在当前,要充分发挥现有批发市场的作用,从效率的角度而言,应做到“一市多用”,即批发与零售相结合、销售与租赁相结合、网络交易与配送中心相结合、展销会与批发交易相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