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整体利益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整体利益理论的区别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侧重于经济利益主体关系的揭示;西方经济学则侧重于经济利益客体关系的研究。西方经济学则相反,是为了探讨个人利益的内在协调及其与社会利益的协调。显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公开声明为无产阶级经济利益服务;西方经济学则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帜,而实质上为资产阶级经济利益服务。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整体利益理论的区别

整体利益的整体性首先体现的是个体利益的综合,但是,从整体利益的分配来看,它又是一个从整体到个体的分化过程。整体经济利益范畴是经济理论演进的结果。历史上合理的科学的整体经济利益思想,应纳入整体经济利益范畴的内涵。为此,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于整体经济利益思想的区别。

第一,利益主体关系和利益客体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侧重于经济利益主体关系的揭示;西方经济学则侧重于经济利益客体关系的研究。虽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畴体系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关于经济利益客体的,但它所揭示的却是经济利益主体关系。而西方经济学则用经济利益客体关系的研究来取代主体关系的研究。特别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企图通过经济学的所谓科学化进一步淡化主体利益关系。

第二,资本主义利益关系矛盾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侧重于资本主义经济利益关系矛盾和对立的揭示;西方经济学则侧重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和谐与统一的说明。马克思所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整体性体现为工人与资本家不可调和的经济利益关系;而西方经济学所假定的是整体可调和的经济利益关系。虽然马克思也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利益关系在某种条件下的协调,但他证明这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矛盾和冲突;不少西方经济学家也注意到了经济利益关系的某些矛盾,但他们认为最终可以实现协调和统一。

第三,利益关系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侧重于经济利益关系的社会属性、本质的揭示;西方经济学则侧重于经济利益关系的自然基础、现象的描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虽然也研究经济利益关系的自然基础,但它服从于经济利益关系社会属性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研究经济利益关系的种种现象,但这是为了揭示其背后的本质,最后又用本质说明现象。

第四,目的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经济利益关系着重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利益关系则着重探讨社会经济的稳定机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利益关系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西方经济学则相反,是为了探讨个人利益的内在协调及其与社会利益的协调。

显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公开声明为无产阶级经济利益服务;西方经济学则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帜,而实质上为资产阶级经济利益服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经济利益研究的区别源于它们不同的研究任务。社会主义经济学如何研究经济利益也由其任务决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的任务既不与以往的马克思经济学完全相同,也不同于西方经济学,但与两者又有某些共同之处。把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任务规定为研究如何实现经济在有序运行与持续发展中实现国家整体经济利益的增长,或者在追求整体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和持续发展。因此,它应以经济利益为核心,以经济利益关系为主体。要把客体研究与主体研究结合起来,既要研究主体经济利益,也要研究客体经济利益,还要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把经济利益关系矛盾对立的揭示与和谐统一的分析结合起来。不要回避现阶段我国客观存在的种种利益矛盾,同时积极寻求缓解、协调矛盾的机制;要把经济利益社会属性的研究与自然属性的研究结合起来,把本质的揭示与现象的描述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把经济利益对经济稳定作用的研究与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结合起来;把个人经济利益的研究与社会经济利益的研究、个体经济利益的研究与整体经济利益的研究结合起来;另外,还要把经济利益关系的研究与非经济利益关系的研究,如政治文化、军事等利益的研究结合起来。

运用整体经济利益范畴可以涵盖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多方面的经济利益理论。第一,从斯密、马克思、李斯特、马歇尔、凯恩斯到萨缪尔森,就研究核心看,就有个人利益、阶级利益、国家(民族)利益、个体利益、局部利益、整体利益等。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利益理论与西方经济利益理论的诸多区别如用经济利益范畴来概括,有主体利益与客体利益;有可协调利益与不可协调利益;有社会利益与自然利益;有本质利益与现象利益;有稳定利益与发展利益;有质态利益与量态利益;有总量利益与增量利益(边际利益);有阶级利益与超阶级利益等等。第三,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利益思想的具体内容看,其中有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来概括抽象的经济利益范畴。如有使用价值(效用)利益、价值利益(价格利益);有商品利益(包括私人商品利益、公共商品利益)与货币利益;有投资利益(包括财务资本利益与人力资本利益)与收入利益(包括利息利益、工资利益、地租利益等);有储蓄(积累)利益与消费利益;有生产利益与交换(国内、国际贸易)利益;有农业利益与工业利益;有集团利益等等。

如果我们要把如上众多经济利益的相互关系勾勒出来,并加以一一研究,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为此,我们必须抓住重点,以此为中心和依着点展开研究和分析,来探索各种利益关系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在经济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整体利益就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角色。

【注释】

[1]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33—134页。

[2]奥塔·锡克:《经济体制——比较、理论、批评》,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3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6页。

[4]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55页。

[6]《列宁全集》第二版,第4卷,第192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25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2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03页。

[12]《列宁全集》第24卷,第274页。

[13]《列宁全集》第26卷,第150页。

[14]《列宁全集》第3卷,第547页。

[15]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4页。

[16]《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86页。

[17]同上书,第272页。

[18]同上书,第275页。

[19]同上书,第274页。

[20]同上书,第380页。

[21]同上书,第275页。

[2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65页。

[23]《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24]《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40-41页。

[25]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54页。

[2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

[27]同上书,第342页。

[2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

[3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

[3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

[32]同上书,第357页。

[3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

[34]同上。

[35]同上书,第155页。

[36]同上书,第142页。

[37]同上书,第149页。

[3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5页。

[39]同上书,第146页。

[4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1页。

[41]同上书,第362页。

[42]同上书,第175页。

[43]同上书,第152页。

[4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7页。

[4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

[46]同上。

[4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8—329页。

[48]同上书,第330页。

[49]同上书,第171页。

[50]同上书,第106页。

[51]同上书,第91页。

[52]同上书,第138—139页。

[5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54]同上书,第313页。

[55]同上书,第344页。

[56]《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57]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0页。

[58]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9月28日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

[59]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9月28日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

[60]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61]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34—135页。

[62]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5页。

[63]夏尔·季德、夏尔·利斯特:《经济学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1页。

[6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5页。

[65]同上书,第27页。

[66]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0页。

[67]同上书,第147页。

[68]同上书,第146页。

[69]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3页。

[70]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得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中国展望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

[71]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