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方经济学的主张

西方经济学的主张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它主张以国家干预来实现社会公平,从而使社会福利达到最优状态。他主张国家必须采取转移支付的形式,实行社会保障,增加社会福利设施,增加消费支出,从而达到刺激有效总需求增长、促进实现充分就业等经济目标的实现。
西方经济学的主张_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研究

二、西方经济学的主张

学术界在探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时,一般都认为主要源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庇古“福利经济学理论”和凯恩斯理论。

(一)庇古的“福利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Welfare)”理论

20世纪20年代福利经济学盛行于英国主流经济学派,其代表人物庇古(A.C.Pigou,1877—1959),是英国剑桥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福利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在其代表作《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庇古认为:“福利”系指个人获得的某种效用或满足,但只有可以直接用货币来计算的那部分福利,才可以称为经济福利。任何人任何时候享受的经济福利是来源于他所消费的那部分收入,而不是来源于他的全部收入。所以,影响一个社会整体的经济福利水平主要的是:第一,国民收入的大小。第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一个人越富裕,他用做消费的收入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相对富裕的人花费一定数量的收入,从满足他本身的需要的角度来讲,他的牺牲是比较微弱的,而相对贫困的人如果获得同样数量的收入,就能够满足他比较迫切的需要。他指出在不减少国民收入总量的前提下提高穷人所获得的实际收入的绝对份额,就会增加经济福利。因此,他认为,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收入均等化,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由国家采取征收累进税、举办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设施等措施,向穷人支付养老金、失业补助金、医疗费、教育费和住房补贴等,增加穷人的实际所得,改善他们的生活福利。在财富由富人向穷人转移过程中,不仅能够通过国民收入重新分配促使达到收入均等化,而且还能够增进社会整体的普遍福利。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它主张以国家干预来实现社会公平,从而使社会福利达到最优状态。而在此基础上产生于1939年前后的新福利经济学认为,只有同时解决效率和公平问题,才能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福利经济学中关于福利标准和福利政策的论述,成为福利国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福利国家”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凯恩斯理论(Theory of Keynes)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983—1946)是与庇古同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代表作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针对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严重经济危机提出了国家通过扩大有效需求、干预经济,可以缓解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有效需求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这些理论和政策主张与古典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所极力鼓吹的市场至上、排斥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与干预的传统大不相同,因此,这些理论被誉为是对古典西方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他开创了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分析流派。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他主张资产阶级政府要改变过去充当资本主义制度“守夜人”的职能,要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政策来积极干预经济,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社会保障政策。他主张国家必须采取转移支付的形式,实行社会保障,增加社会福利设施,增加消费支出,从而达到刺激有效总需求增长、促进实现充分就业等经济目标的实现。他还主张通过采用累进税制,最低工资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消除贫民阶层。

凯恩斯的理论主张与美国总统的罗斯福“新政”政策不谋而合,罗斯福“新政”实施后取得的巨大成就,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凯恩斯理论的正确性,也使得凯恩斯理论成为“二战”后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虽然,凯恩斯理论中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主张仅仅是为了帮助资本主义国家寻求摆脱经济危机的方法和手段之一,但他的这些思想和观点成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和实施“普遍福利”社会保障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

如果说庇古为社会保障制度奠定理论基础的话,凯恩斯理论则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