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他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他批判理论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与同时代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经常展开交流、对话,并在这种相互交流中获得思想的灵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更是频频出现,举足轻重。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与同时代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经常展开交流、对话,并在这种相互交流中获得思想的灵感。就大众文化批判而言,对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以下方面。

其一是消费异化批判。消费异化批判是指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不再是手段,而成为最终目的,购买成了非理性的、强迫性的活动,使用商品所得到的享受、幸福和满足则降为次要的东西。正如弗洛姆所说,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弗洛姆分别从消费品的获得途径、消费品的使用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的消费异化作了说明。在弗洛姆的理论中,消费品的获得是以货币为媒介换取物品的过程。货币之所以可以和一切东西相交换,在于它被转换成了一种抽象的劳动形式。拥有货币,也就拥有了占有与支配的权利。消费异化还表现在对消费物品的使用上。对于许多物品来说,人们购买它们只是为了占有它们,目的并不在于真正使用它们,获取它们的使用价值,而是只在于占有的快感。即使人们真的使用了这些消费物品,消费也仅是人们和真正的自我相异化的奇怪游戏。可见,消费本应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现在却成了目的本身。

总之,以弗洛姆理论为主要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批判理论认为,消费主义是消费社会中的至上法则,它把一切都变成了可供人们消费的商品,不仅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文化生产也成了消费主义的奴隶,甚至是人们自己的闲暇时间也不能幸免。一切都是消费品,一切人都在消费,然而,大肆的消费却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在消费过程中,人们的自由和快乐被异化为对消费品的不断购买和消费,从而丢弃了实现自由快乐的真正途径。在这一切喧嚣的交易背后隐藏着的事实是,人们在停不下来的消费行为中逐渐失去了自主性、创造性与理性,失去了对社会、对自身的真实体会和清醒意识,从而沉浸在消费所带来的虚假满足和欢乐之中。这样的消费必将最终导致人们主体意识的丧失。

其二是性格结构批判。性格结构批判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批判主题,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弗洛姆、赖希、马尔库塞。他们从精神分析学入手来分析人的性格结构,并试图以此揭示现代社会的病灶。他们认为,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处于病态之中,原因就在于异化的普遍性已导致它演化成一种文化模式、生存模式。因此,要改变社会、实现人的解放,就不仅要变革社会的政治、经济,更要发动一场针对人的性格结构的“文化革命”或“心理革命”。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消费异化和性格结构的批判直接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因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家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涉及消费主义批判、性格结构批判以及日常生活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正是在与消费异化批判、性格结构批判等主题的交互影响中形成的。正是在对消费异化批判的基础上,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指责资本逻辑的渗透把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领域,包括精神生产及其产品都变成了消费品;不仅把一切变成了消费品,还把人们的消费本身变成了人们消费的目的,从而形成了对文化产品的真正使用价值的漠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更是频频出现,举足轻重。当他们指出个体自我人格的虚弱是大众文化实施心理控制的前提、大众文化通过对个体虚假需求的满足来削弱个体的爱欲能量、大众文化通过对公式和陈规的重复来加强心理控制的效果等思想时,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性格结构批判、心理机制批判的思想清晰可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