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何为批判理论

何为批判理论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霍克海默看来,批判理论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而言的。因此,科学是对对象有所述说的理论。因此,批判理论把世界看做生成中的世界,而世界的生成过程不是别的,正是人类生命活动即实践的展开过程。在批判理论看来,知识分子的理论活动本身是社会分工的构成部分。就此而言,批判理论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性,二是情境性。

一、何为批判理论

在霍克海默看来,批判理论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而言的。也就是说,按传统意义衡量,批判理论不再是一种“理论”。以批判理论自己的眼光衡量,毋宁说批判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是一种通过批判传统理论而对现存社会进行批判的实践活动。因此,批判理论是对传统理论的一种革命性变革。要了解何为批判理论,首先必须明确何为传统意义上的“理论”。

霍克海默以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为例,对传统理论进行了分析。他引述胡塞尔的观点,指出对于胡塞尔来说,理论被定义为“一个封闭的科学命题系统整体”,完备的理论是“一套系统地联结起来的命题,具有系统一致的推演形式”。科学是“某种命题总体……它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从理论工作中产生出来。根据那些命题的系统次序,某个对象总体得到定义”(4)。因此,科学是对对象有所述说的理论。

近代以来人们对理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科学理论,特别是自然科学理论方面。而正如逻辑经验主义者所提出的那样,科学理论有两个要素:一是逻辑的有效性,二是经验的可证性。逻辑的有效性是就其形式来说的,经验的可证性是就其内容来说的。在形式上,任何理论都由概念、判断、推理等要素,按照逻辑规律,构成一个各部分相互支撑的逻辑整体。在内容上,科学理论必须对经验事实有所述说,因此其中的基本命题必须是可检验的,不管这种检验是“证实”,还是“证伪”。

霍克海默感到忧虑的是,“关于人和社会的科学也试图学习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自然科学的榜样”(5),从而导致传统社会理论的非批判性。这种非批判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非历史性,二是非情境性。它一方面把理论看做一种超时间的永恒逻辑力量,另一方面把科学理论看做在一切空间内普遍适用的“经验”、“事实”的理想化。如果说自然科学领域内这种观点毕竟还有它的特定意义的话,那么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这种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理论观,则会以所谓客观的态度,把现存社会看做自然事实的堆积,导致对现存社会秩序的认可。

与此相反,批判理论不是从理论内部孤立地看待理论本身,而是把理论看做改造现存世界的一种活动方式,是知识分子特有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此,批判理论把世界看做生成中的世界,而世界的生成过程不是别的,正是人类生命活动即实践的展开过程。在批判理论看来,知识分子的理论活动本身是社会分工的构成部分。如果说其他人以其他形式的活动建构世界,那么知识分子则是以生产和传播知识的方式建构世界。

霍克海默的观点与卢卡奇、柯尔施关于“理论”本身是总体性“实践”构成部分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霍克海默的特有贡献在于:他指出了传统理论的非批判性根源于“劳动分工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即缺乏自我意识的阶段、资本主义阶段。在他看来,“这种对于理论的理解没有弄清科学真正的社会功能;它不谈理论在人类生活中意味着什么,而只谈理论在它由于历史原因而产生于其中的孤立领域中意味着什么”。实际上,社会生活是在各个生产部门进行的一切工作的结果。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即使劳动分工不太发达,它的各个部门(包括科学认识活动)也不是自给自足、独立自存的。它们是社会借以实现对自然的控制、保持继承下来的社会形式的特殊例子。即使它们在狭义上几乎或完全是非生产性的,也仍然是社会生产过程的环节。(6)只有立足于社会整体的历史性,才能理解科学理论所处的语境,把握知识分子的批判在世界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因此,批判理论要求不仅从肯定的方面,而且从否定的方面理解现有的理论形态,指出它们不过是现存社会秩序的表现和补充,因此只有通过它们的扬弃形态才能把握它们的真实意义。就此而言,批判理论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性,二是情境性。它把科学理论看做特定时代的特定分工部门(即精神生产部门)的劳动产品,要求通过理论的超越来超越现存的人类生命活动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