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汶川地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科学考察

汶川地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科学考察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报告》为编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供了依据。汶川地震科学考察队有正式成员415名,来自中国地震局系统内外40个单位。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2008年5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第一次会议,明确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门参加,负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专项评估工作。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科学重建的准则,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理论方法为基础,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注重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全面系统科学评价地震灾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调,根据对水土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系统脆弱性、自然灾害危险性、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评价,确定可承载的人口总规模,提出适宜人口居住和城乡居民点建设的范围以及产业发展导向。7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持召开汶川地震重建规划组第三次会议,听取了《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主要结论的汇报。评价结果主要包括:对汶川地震灾区51个县(市、区)进行重建条件适宜性分区,明确适宜、适度和生态重建的区域范围;提出产业发展导向建议;测算灾区人口的合力容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报告》为编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供了依据。

二、汶川地震科学考察

汶川地震发生后,为全面获得地震灾区真实的破坏情况与宝贵资料,2008年5月13日~6月30日,中国地震局现场应急指挥部组织了地震系统780多名科考人员,对汶川地震灾区开展应急性科学考察。考察内容主要包括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野外调查、地震烈度调查以及灾害损失评估等。7月13日~10月30日(少数项目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地震局组织开展了汶川地震系统性科学考察。成立了汶川地震科学考察指挥部和科学考察队,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张培震所长任总指挥和汶川地震科学考察队负责人,中国地震局有关司室和工程力学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及专家任副总指挥。下设地质构造调查、地壳形变观测、地球物理探测、工程震害调查、地震社会调查5个分队,设立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断裂活动性调查、汶川地震及邻近地区地壳形变观测、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汶川地震工程震害调查、汶川地震应急救援响应情况及宏观异常现象调查5方面科学考察内容,分解成24个专题开展工作。汶川地震科学考察队有正式成员415名,来自中国地震局系统内外40个单位。

2009年5月7日,中国地震局在北京召开汶川8.0级地震科学考察项目验收会。来自中国地震局系统内外的8位院士以及7位各领域的科技财务、档案专家参加了验收会议。以马宗晋院士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科考队的汇报和资料归档报告,审阅了财务决算报告,并进行了质询。经过讨论,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了规定的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汶川地震科学考察真实记录了各种地震现象,及时获取了丰富翔实的资料,为深入开展地震研究,认识地震的发生和破坏机理,提高地震科学水平,推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科考项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通过地震地质调查,填绘了5万分之一的地表破裂带分布图,查明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与同震位错的分布;调查研究了龙门山断裂带及邻近地区的全新世断裂展布、川甘陕地区活动断裂的展布和分段性;探查了成都平原的隐伏活动断裂,编制了25万分之一的成都地区地震构造图;对龙门山断裂带的古地震开展了研究。

(二)通过GPS流动观测和连续观测、水准复测、应力观测、重力观测以及INSAR资料分析,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区域的形变场、汶川地震的同震垂直位移场、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1998年以来重力场变化过程和汶川地震的同震重力变化、龙门山断裂带在地震前后的应力变化数据以及汶川地震发震断层周围约450km×500km区域的同震干涉形变场。

(三)利用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和固定台网资料、主动探测方法及大地电磁测深方法,获得了壳幔速度结构成像结果、地壳电性结构图像、上地壳和上地幔介质的各向异性、地下介质物性随时间的变化等结果;重新确定了主震发震时刻、震源深度等参数,对汶川地震序列进行了精准定位,获得了主震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及断裂带宽度等结果。

(四)通过现场调查,确定了地震烈度分布图;对5000余栋建(构)筑物震害进行了调查分析,给出了各类建筑物的破坏原因;调查了场地因素对震害的影响;开展了电力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供(排)水系统和燃气系统以及水利系统的震害考察,初步分析得到了汶川地震生命线工程震害特征和机理;核定了130余个强震台站的仪器信息,整理并提供了420个台站(组)的1253条加速度记录。

(五)通过调查汶川地震灾区各级政府、地震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在此次地震中的实施情况,提出修订和完善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建议;对社会公众自救互救与应急避难及救灾需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建立了汶川地震建筑物废墟摄影测量管理系统;给出了救援队救援效果方面的分析与建议;对各类宏观异常现象开展了调查、核实、描述、分类整理和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