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审美风格的后现代性

审美风格的后现代性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最初卢米埃尔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具有纪录片雏形的试验电影开始,“真实”便成为纪录片审美的第一要素,旁观者式的叙事方式成为纪录片的常态。这表明普通大众“自我”意识的苏醒,因此,以80后、90后和00后为主的收视群体主张以“自我”主体性出发去探索和发现世界,个性的“参与式”审美成为互联网时代纪录片一种趋势。

从最初卢米埃尔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具有纪录片雏形的试验电影开始,“真实”便成为纪录片审美的第一要素,旁观者式的叙事方式成为纪录片的常态。闭合、线性的电视思维方式使得冷峻深刻成为传统电视纪录片的显著风格。冷峻深刻是对现代主义书写文化延留下来的精神遗迹的直接继承。因而纪录片的审美带有强烈的精英主义风格,导致了纪录片的小众化范围传播。然而,具有后现代文化性的网络文化打破了这种传统纪录片的固定模式,将“后现代主义”特质浸染其中,“后现代主义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他的足迹,并以其游戏、平面并置和解构的风貌同现代主义深度模式形成鲜明的对照。”[12]网络文化具有后现代性质:恶搞现象和无厘头风格对照了后现代性的游戏特性,网络文化的拼贴组合思维以及跨时空性对照了后现代性的解构性和平面性。深受网络文化影响的电视纪录片审美放下了“真实”与“虚构”对立统一的单一审美风格,在以“真实”性为底线基础上开始追求内容的可视性与生动形象的个性审美风格。在纪录片中体现更多个性因素,自我意识与内容倾向于奇、险、细的审美风格。网络文化的戏谑风格杂糅进纪录片,使纪录片由冷峻多了趣味,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充满“后现代”感。

1.个性的“参与式”审美立场

传统纪录片的审美争议在于“真实”与“虚拟”程度的把握。往往形成原生态纪实与艺术化纪实两种态度。原生态纪实代表流派美国直接电影,主张“旁观”美学,作者的主体性极大程度地隐没于内容中。艺术化纪实的代表流派是法国的真实电影,主张“参与式”美学,即作者的主体性融入内容,甚至推动事情进展。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更倾向于艺术化纪实,继承了真实电影流派对于“主体参与性”的追求,显得更为“个性”。网络虚拟世界的开放融合性、隐蔽性和大数据为大众提供了认识世界和表达自我的窗口,上网接受信息,解码信息,获得信息,发表意见的过程实质是人调动全部感官进行虚拟体验达到心灵统一的思想旅行。大众感受了“虚拟”,开始迫切寻找“真实”。大众急切地想要探寻世界的真实以及自己眼中的真实。这表明普通大众“自我”意识的苏醒,因此,以80后、90后和00后为主的收视群体主张以“自我”主体性出发去探索和发现世界,个性的“参与式”审美成为互联网时代纪录片一种趋势。

“自我反射式”模式纪录片成为代表。从格里尔逊式模式纪录片到直接电影模式、真实电影模式,再到自我反射式纪录片模式,标榜着拍摄者在影片参与程度的不断明显化。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纪录片强调了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自我反射式模式成为流行。“自我反射式”(Self-reflextive)又称“个人追述式”或“自省式”,评述者的讨论混杂与访问会见之中,制片人的画外音与画面内字幕相结合,呈现为互动的主观,促使观众了解主观意见是如何建构和呈现的,迥异于其他纪录片模式。[13]此模式中摄影者往往也是被摄影者,拍摄者作为主体的个人经历和体验引发观影者强烈共鸣,在拍摄者与环境和人物的互动中影片更真实生动,具有直观的感染力。《侣行》是一对80后情侣环球旅行的记录。在他们眼里“环球旅行”也是一次生命的冒险和探秘。这对情侣协同好友选择的地点充满神秘感和危险因素,如索马里、南极、土耳其、伊拉克等地区。影片展现了另一个真实的世界,战争、贫穷、死亡成为常态,也成为观看世界的另一窗口。《世界上的另一个我》90后男孩杨帆骑行世界寻找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另一个“自己”,体验不同的青春。蒙古、冰岛、比利时等,纪录片中不同国家的不同“自己”有着不一样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展现了多样的人生形态,成为90后的集体写真。

图8.11 极其出色的网络纪实节目《侣行》成功反哺电视

2.细、奇、险—“浅层化”审美风格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具有“浅层化”审美风格,通过细致的情节、奇异化的视角和冒险探秘的经历让观众产生刺激感和兴奋感从而投入纪录片内容。互联网信息可得性和海量性让人们呈现“阶段性感觉麻痹”,铺天盖地的信息被复制拼贴以相似的模式呈现,人们开始麻痹,获得满足的点被不断推高。只有涉及到感官刺激性、窥私性等更强的信息模式才能越过“麻痹”区,使人获得满足。网络和新媒体上新闻标题党通过提炼“新、性、腥”,夸大程度来增加点击量。而“新、性、腥”所对应的内容被认为低俗化。所以从本质来看,网络时代媒体实质上是综合运用技术和感官达到最大化“刺激度”以满足受众的浅层感受。

纪录片对于观众“满足点”的刺激从三个方面显现:“细”,即细致的情节,纪录片素材为平常人身边事,讲究深刻细致地展现细节。以独特角度和细腻程度刺激视觉,引起联想。《故宫100》对于建筑的细节展示很巧妙的与“水”相结合。投射于石板积水的故宫影像随风轻微晃动,故宫的整体构造以及显现出的沉重的红与古朴的灰,使故宫于浮光掠影中显历史的厚重感。滴落的雨滴特写镜头突出的是飞檐翘角的古典建筑美。生活中常见的“水”与特殊的故宫相结合,使故宫庄严古朴之余多了细腻柔情,抒情氛围生动演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变迁感。“奇”:奇异化的视角,指特殊的事或陌生化的视角。《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中90年生青年遇见了世界上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自己”,此纪录片以“稀有性”而特殊。杨帆在芬兰与汉娜一家进行桑拿浴,跳入冰湖后立马回到暖蒸房,体验一冷一热的生命极限。对于芬兰观众来说冬天的桑拿浴很平常,对于普通国内观众而言,桑拿浴陌生而新鲜。陌生化的视角指西方异国思维,外国面孔逐渐成为纪录片常见元素。《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以德国留学生吴雨翔等异国人视角观察中国现状而展现出互联网时代中国的新面貌,微信朋友圈的互联移动世界,城市里广场集体舞动的大妈,智能监控的河南城市菜园成为他眼中“互联化”的活力中国。“险”:冒险探秘的经历,环游世界冒险和探秘,将危险的场景、紧张的关系和神秘陌生的景物呈现出来吸引注意力。《侣行》中索马里的枪击画面,《第三极》雅鲁藏布江上悬空悬崖的画面、无人区中动物生态的揭秘,纪录片从头至尾“紧张”和“悬念”一直伴随观众。“细”“奇”和“险”极大满足了观众的浅层感受,造成观看纪录片时实际上的“沉浸”现象,使得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更加生动,具有可看性。

3.修饰性的“娱乐”审美态度

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呈现修饰性的“娱乐”审美态度,由重写实转向重修饰。从两个方面来看:以“文青小资”情调的审美情趣渲染抒情氛围;以动漫特效、三维技术“人工搬演”戏解“事实”以增加趣味性和生动性。互联网时代的观众以80后、90后甚至00后为主,商品化环境长大的这几代人物质极大丰富,这培养了他们追求极致享受和个人品质的“娱乐”审美态度,并最终衍变为两个维度方向发展趋势:追求“美”与享受“趣”。追求“美”即追求视觉和情致的高度统一,以“诗意抒情”“清新脱俗”的“文青小资”审美为目标。享受“趣”,即解构“严肃”和“正经”,以“趣味”和“生动”为美。这种“文青小资”和“趣味”审美态度植入纪录片,使得互联网时代纪录片有别于传统纪录片。传统诗意性纪录片虽然也追求“美景怡情”,但不会将“美景”作为衬托“平凡人平凡事”的无意义手段。互联网时代纪录片中,与主体内容无因果关联的“美景”空镜头成为常规技术化手段。传统纪录片作为“精英文化”的代表在内容和形式上讲究“严肃”和“正经”,而互联网时代纪录片尝试“生动”和“趣味”,利用动漫虚拟技术补充信息,改变“纯客观”的“旁观者”态度。

网络时代纪录片的“文青小资”审美情调主要通过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动静景物的结合以及散文诗似的解说词来呈现。涉及河山美景的纪录片,从光线来说,多以逆光与柔光画面为主。从色彩来说,以清晰明亮艳丽的色调为主。从景物的挑选来说,动静结合。光线、色彩和动静景物的配合使纪录片画面如MV般美轮美奂。《第三极》第四集:上善之水,多次展现水流从远观的静态画面和近看的浪花肆意、奔涌不息画面。天的蓝、浪花的白、地的黄和明丽的色泽呈现对比统一的“和谐”美。散文诗似的解说词与MV般的画面相结合,将平凡日常的事与平常的景物变得充满“诗意”美。展现“盐”的形成过程时,画面中盐田里的水随风涌动,阳光下波光粼粼,“阳光、风和水,一边游戏着,一边生产着盐”,伴随着散文诗似的解说词,透明的水下结出白皙的盐结晶,盐的产生变得诗意。纪录片的“趣味”审美通过动漫虚拟技术对“经典”或“常规”形象解构从而产生趣味性。《扬帆走海丝》中以动漫图文解说古代中国船员出海情节就审美层面来看,解构了“正经”和“严肃”。动漫中的人物以非常规的比例呈现:头大身体小,眼睛占脸部三分之二且成圆形。这是对正常“人物形象”的解构,通过超常规比例缩放塑造“萌”形象。《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不仅是杨威对自己行程的实时记录,更是关于“故事”的叙述,会在后期时添加虚拟画面进行修饰来表现情绪。以“烽火连天”画面呈现人物内心的虚拟手法化解了纪录片的“严肃性”,更具“个人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