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转型的力量

转型的力量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代序)转型,是当前图书馆重要的关键词。同时,需求来自于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期待。

(代序)

转型,是当前图书馆重要的关键词。这其中既有图书馆的“空间革命”,又有图书馆的功能多元化转变;既有图书馆信息环境的颠覆性变化,又有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跃升与拓展。图书馆转型必然带来图书馆的价值重估,这对于图书馆发展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值得每个有责任感的图书馆人思考。寻找并驾驭图书馆转型的内外部力量,是我们应对这一时代命题的必然选择。

一、社会经济与政策环境

得益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图书馆作为社会基本文化构成,在先进文化发展中被寄予更多期待,成为众多地区建设的文化地标。高等教育规模剧增带来的新校区热,更使得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的高校图书馆如雨后春笋矗立在新校区的显要位置。如电子科技大学的“八角斋形”图书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圜丘状”图书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矩阵型”图书馆,南京邮电大学的“立方体”图书馆,以及北京邮电大学正在建设中的“天圆地方”图书馆等。

始于21世纪之初的“新图书馆运动”将公正、平等、开放、低门槛的理念融入到图书馆实践中,使得实体馆舍建设与空间功能利用相得益彰。而今走进图书馆,不仅有宽敞的服务大厅、寓意深刻的文化墙,还有舒适的休闲体验和便捷的阅读享受,用户在这里可以查阅文献、看视频、听讲座,更可以互动交流、深入探讨。融合用户、馆员、文献、设备、服务、网络于一体的新空间层出不穷,如形形色色的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知识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等。这些变化预示着图书馆不再单单是文献资源中心,更成为支持读者学习交流、文化展示与保存等更多新功能的载体

新图书馆带来的新形象并非“皇帝的新装”,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持续发酵而深刻变革的“转型”!

二、信息技术与信息环境

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是推动图书馆转型的主要力量,其直接带来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并作为现实的力量让用户对图书馆的理解焕然一新。同时,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的卫道士,一方面对纷繁复杂的技术诱惑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另一方面对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服务创新又备受鼓舞。这种现象正印证了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十大趋势》所描述的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情形。

图书馆最接近信息技术的应用,俨然成为前沿信息技术的试验场:云计算技术正在改变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架构体系;大数据技术继续着图书馆注重数据分析的传统,为图书馆提供更为个性化和精细化的服务而创造条件;物联网技术使图书馆的各种设备、文献、用户和馆员互联互通、智能感知;而移动互联技术使得图书馆信息无处不在、搜索无处不在、阅读无处不在。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道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这样的描述同样适用于今天。

三、教育与科研的需求

马克思说过“对于科学的发展,一旦产生了社会需求,则这种需求就能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同样,对于图书馆的发展最大的动力来自于用户需求及其变革的力量。

一般而言,需求等同于用户。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划分不同类型的用户,如利用文献资源的普通用户和一般用户、利用信息服务的专门用户、利用学科分析和专利分析等知识服务的高级用户等。

同时,需求来自于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期待。一方面,随着教育和科研环境的变化,用户对于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这些资源不仅包括文献资源,还包括空间资源、技术资源、馆员资源和文化展示资源等。用户的意愿和图书馆的资源,两者互为因果、彼此影响,使得用户新需求不断激发和成长。

用户需求,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价值——教育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对图书馆文献资源(更多是电子资源)和空间资源(学习与讨论区等)的依赖越来越强。科研过程中,科研人员对于图书馆主动、全面、及时的情报支撑服务的需求日益突出。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对于图书馆相关的决策支持服务需求也更加迫切——这些不断增长的新需求,为图书馆的现代转化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四、服务体系的创新

图书馆的基本宗旨是服务。构建满足用户多目标需求且不断生成的创新服务体系,是图书馆转型中最显著的特征,也是适应转型的内在最大力量。

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主要包括借阅、流通、咨询等文献信息服务。随着社会教育科研的发展和大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广泛运用,图书馆的服务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型,在阅读推广服务、学科服务和知识服务等方面集中展现出图书馆服务的新面貌。

以阅读推广服务为例,图书馆是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它充分利用自身文献资源和空间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发挥馆员的主观能动性,构建阅读推广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和服务。例如,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的“书林驿”书评导刊,既彰显了图书馆的品牌效应,又提升了图书馆的文化功能。阅读推广服务已经成为当前越来越活跃的图书馆服务热点

学科服务在高校图书馆已经普遍开展,并形成了“融入教学科研第一线、嵌入教学科研全过程、服务学科建设、提供决策支持”的鲜明特点。一批训练有素的学科馆员队伍已经形成,通过协助开展团队服务,在院系联络与需求反馈、学科咨询服务、信息素养教育、学科资源建设管理与发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服务,对图书馆转型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业已成熟的知识服务形式包括:(1)学科分析和专利分析等情报服务:如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发布的科研实力分析报告和学科发展影响力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发布的优势学科论文期刊分布分析和优势学科科研绩效计量分析评价、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正在进行的专利分析和专利服务工作。(2)数据服务:图书馆员一方面辅助科研人员描述、提供和保存科学数据;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和利用大量原生数据,如北京邮电大学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与利用。(3)平台服务:如为新的教学手段(如MOOCs、翻转课堂等)提供开放的教育资源、微课程元数据描述等整合性的专业平台服务等。

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体现出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不断转型的清晰脉络。这个转型的过程,是图书馆服务“蓝海战略”的具体体现,即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和专业平台,通过创新直接与用户建立可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专业的、不可替代的服务提升图书馆的价值。

五、管理模式的重构

图书馆服务转型必然伴随着图书馆组织管理的重构与创新。

首先是管理理念转型。图书馆“以业务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正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例如,根据读者需求,按文献内容的一致性将不同载体或不同功能的文献按主题呈现给读者;在文献采购过程中,采用PDA(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读者决策采购)模式;在建设学习交流空间和信息共享空间时邀请读者参与方案设计。

其次是业务流程重组。图书馆合并或重组许多传统部门,同时又成立新的部门,这些新的部门包括强化图书馆现代管理职责中关于中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部门、关于资源与服务利用的评估与分析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部门等。

再次是组织文化的重构。组织文化是图书馆发展的软实力,对图书馆的价值观和管理制度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为顺应读者需求的提高和技术环境的快速变革,图书馆越来越重视馆员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机制,关注每个馆员的发展以及馆员与读者持久而深入的关系。这也相应形成了新的组织文化特征。

六、图书馆员的成长

馆员是连接图书馆与用户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展现图书馆服务水平、铸造图书馆品牌和形象最直接的体现者,是实现图书馆资源、服务与管理转型的最生动的力量。

在所有驱动图书馆转型的力量中,馆员的力量是决定性的。因为现代图书馆即便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但如果没有一批现代型的馆员,也就不可能形成不断创新的文献信息与知识服务。

随着我国教育与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得益于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馆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年轻、高学历、有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充实到图书馆服务的各个岗位。例如,“学科馆员”通常是指具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熟悉图书馆馆藏和资源利用手段、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信息组织加工能力的专业服务人员。而进一步开展的专利分析等知识服务,对馆员的其他专业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这些新岗位、新服务激励馆员继续学习与交流深造,积极参与图书馆科研。这些新变化有利于形成一种创新进取的馆员文化,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员爱岗敬业、勤奋协作、服务读者、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

由此可见,推动图书馆转型的力量来自外生动力和内生动力两个方面的六大要素。从外生动力来看,包括社会经济与政策环境、社会信息环境、教育与科研环境,它们分别带来了图书馆的新空间、新技术和新需求。从内生动力来看,包括不断生成的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变革的现代管理模式、不断成长的新馆员,它们分别带来了图书馆的新服务、新管理和新馆员文化。

转型意味着适应后的重生。我们经常援引达尔文的一句话“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往往不是最强的,而是最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图书馆人在风云际会处主动应对和自我革新,顺应环境之变,凝神定气借机发力,定能凤凰涅槃,开创现代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的新局面。

借用马克思的一句话:“这里是罗德岛,就在这里跳舞吧!”

严潮斌

2015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